中医健康网

适合糖尿病吃的大米(适合糖尿病吃的水果)

渭南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不能吃米饭?错!这5种米饭最适合糖尿病人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正确的饮食也是稳定血糖的主要措施,很多糖尿病人在发现自己血糖高就以为自己只要不吃含糖高的食物就好,虽然含糖高的食物要避免,但是生活中一些热量以及淀粉高的食物也要注意。特别是米饭,很多糖尿病人不知道的是米饭也是会导致血糖波动,所以患者在选择米的时候也是要谨慎。

哪些米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一、糙米

由于糙米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而膳食纤维在进入身体后可以帮助患者延长食物在胃部排空的时,还能够延缓肠胃对食物的吸收,从而帮助降低餐后血糖。

二、胚芽米

当糙米去掉表层后保留的胚芽部分就称为胚芽米,胚芽米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以及其他营养成分,虽然升糖度会比糙米高,但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也是一种有利的食物。而且胚芽米的口感要比糙米好,患者如果接受不了糙米,可以选择胚芽米食用。

三、不粘的米

由于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一般存于普通白米之中,而这些米糖尿病人在摄入后会导致血糖出现波动。因此患者要选择不粘的米,不粘的米其中含有的淀粉量比较少,患者才能避免食用后让血糖上升,从而出现血糖不稳现象。

四、梗米

梗米中所含的淀粉比较少,所以糖尿病人在食用后血糖的上升速度也会比较低,因此糖尿病人在平时也可以食用梗米,也是可以防治血糖上升过快的。

五、带色的米

一些带有颜色的米,如黑米、紫米、红米等,也是非常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颜色越深的米说明皮层更完整,所含的膳食纤维也就更多,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就更适合食用。另外带颜色的米中含有植物多酚等生化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帮助患者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帮助调节患者的血糖,让血糖达到平稳的状态。

温馨提示,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大米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一天三餐摄入的是以米为主,而普通的精白米会让患者的血糖上升,也就容易影响到病情。所以患者要了解哪些米对自己是有帮助的,这样在平时才可以多摄入,从而达到让血糖稳定的目的,这样也能避免餐后血糖的上升,也能降低血糖不稳而引起其他危害。

浙大研发糖尿病人专用稻米 让糖友“吃饱饭”

中新网杭州6月16日电 (江杨烨)6月16日,浙江大学农学院核农所所长叶庆富教授介绍,近年来,以吴殿星、舒小丽、张宁为主要成员的教授团队,专注研发糖尿病人专用稻米等农作物新品种,并在多地进行了乡村振兴和创业创新的有益实践。

据悉,该团队为糖尿病人和婴幼儿童开展了功能营养型水稻品种设计,选育了专用稻米。其中,糖尿病人专用的稻米品种,其大米中富含抗性淀粉的功能成分,不仅解决了糖尿病人吃饱饭的问题,还可以平稳体内的血糖,对恢复健康也有良好的作用。

吴殿星称,基于高抗性淀粉品种开发的“宜糖米”还在2020年3月捐赠支援了湖北武汉感染新冠状肺炎重症的糖尿病患者。

图为浙江大学农学院研发功能特色品种农作物。浙江大学农学院供图

除解决个性化需求,团队在乡村振兴、农旅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实践。

据了解,团队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方福平研究团队合作,以渔塘专用品种选育为突破口,在浙江、江苏、湖北、广西等13省市的螃蟹、青虾、龙虾、黄颡鱼、泥鳅等养殖塘中开展了“品种-生态-应用”产学研一体化试验示范。该模式让稻与渔之间形成合理了生态平衡,拓展了水稻的生产途径,实现了蟹肥稻香,创新了鱼米之乡“促养增粮”的新途径。

同时,该团队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实践。浙江开化是国家公园,当地的何田乡高升村是典型的山区生态经济,高山水稻、清水鱼和辣椒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当地一直沿袭山泉流水坑塘养鱼。

针对青草和普通稻草因纤维含量高消化利用率低、鱼排便量多既影响水质又不利于养殖的情况,团队特地培育喂鱼的特色“脆稻”品种。这些脆稻种于山边田头、鱼塘四周、以及中后期容易缺水的田块,方便收割且可以再生多次收获,同时也可作为普通稻种于大田,稻谷收获后秆叶替代传统米糠,用于禽畜的饲料。

脆稻的综合利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体系,不但改善了水环境,也显著降低割草的劳动量,并促进了高端养殖产品的开发。

此外,针对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团队研发了坡地与林下特色中药材。以产山核桃的杭州临安区昌化镇为场景,团队从颇具特色适宜林下生长的中药材三叶青入手,与中泽生物合作选育了优质品种“泽青1号”,进行了三叶青与生态稻结合的实践。

在坡地或林下仿野生种植三叶青,坡地山脚的洼地种稻养鱼,这样富含氮磷的塘底淤泥作为三叶青生长的优良基质,稻杆作为山区冬季预防三叶青冷害的经济型覆材,形成循环农业模式。

图为浙江大学农学院研发功能特色品种农作物。浙江大学农学院供图

此外,团队以生产推广主栽品种为基础,重点解决了作物性状(品质、产量与适应性)和园艺性状(观赏性更强,色彩更丰富)有机结合的问题,选育了集观赏、口感、营养与用途于一体的“浙大粉彩禾”“浙大银彩禾”“浙大黑彩禾”等彩色稻专用品种。

吴殿星表示,彩色水稻专用品种,已经作为浙江及全国各地农旅结合的重要抓手,用于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其中,“水稻渠成,全球功能性彩稻产业化运用领军者”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完)

上海用20多年培育了一种新稻米,为了让糖尿病患者敞开吃米饭

糖尿病患者往往对白米饭望而却步,因为白米饭容易被消化,餐后血糖迅猛上升,患者体内却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应对,容易引发高血糖。于是,糖尿病患者不得不使用糙米、燕麦、杂粮等替代主食,但它们的口感味道和稻米不同,满足不了部分患者对稻米的“胃口依赖”。

但好消息来了。经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20多年的攻关,成功培育出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的水稻新品种“降糖稻1号”“优糖稻2号”“优糖稻3号”。其中,“优糖稻”不仅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认证,而且突破了种源、栽培、加工等关键难题,具备了产业化应用基础。即日起,使用“优糖稻”加工的大米产品“优糖米”将与市民见面,并于年内实现批量上市。

即将上市销售的优糖米产品

糖尿病患者能吃“抗性淀粉”

“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吃米饭,因为米饭里的淀粉含量较高,消化后致使血糖升高。而优糖米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最主要原因是,这种稻米里的‘抗性淀粉’含量很高。通俗地说,就是患者吃了米饭后,米饭里的淀粉不能被小肠中的淀粉酶水解,不会引起血糖应答。”市农科院作物所特种稻研究团队博士杨瑞芳介绍说,她是新品种水稻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表示,抗性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确实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他解释说,抗性淀粉的定义是“不被健康人体小肠吸收的淀粉及其分解物的总称”。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淀粉可分为快速消化淀粉、缓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

快速消化淀粉能迅速在小肠中消化吸收,血糖应答高;缓慢消化淀粉在小肠中缓慢消化,血糖应答低;抗性淀粉不能被小肠中的淀粉酶水解,不引起血糖应答,但能在人的结肠中与发挥性脂肪酸起发酵反应,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进一步看,抗性淀粉和膳食纤维的功能有些相似,但两者结构特性不同。最大的区别是,膳食纤维被食用后由人体原样排出;抗性淀粉能实现很多功能性转化,有助于通便等。

使用优糖米烹饪的米饭

包括马铃薯、香蕉、大米等天然植物中都有抗性淀粉。但普通大米的抗性淀粉含量很低,其中热米饭中的抗性淀粉含量一般低于1%,冷米饭中也只有1%至2.1%,米饭中大部分淀粉属于快速或缓慢消化淀粉。因此,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少吃米饭。

但农业专家觉得,中国人把“用餐”称作“吃饭”,是对米饭有天然的依赖。糖尿病患者群体庞大,他们的对米饭的需求不容忽视。所以,市农科院的特种稻研究团队从20多年前启动特种水稻品种选育。

2009年,第一个育种成功的品种问世,命名为“降糖稻1号”,这是国内首个高抗性淀粉粳稻新品系,并有了对应的大米产品“优糖米”。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对优糖米米饭进行了血糖指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优糖米米饭血糖指数为48.53,属于低血糖指数食物,具有控制糖尿病人餐后血糖、改善血脂、饱腹耐饥饿等功效。

从“有的吃”到“吃得好”

2014年至2016年,降糖稻1号累计生产了32.66万公斤优糖米,受到不少糖尿病患者欢迎。但降糖稻1号也有短板,最主要的问题是产量低、熟期晚、不抗病、不抗倒伏,出糙率和出米率低。这就导致每公斤优糖米的市场售价超过100元,影响品种推广和普通消费阶层食用。

所以,农业专家并不满足于降糖稻1号这一成果,而是以它为供体,利用分子育种技术结合传统育种技术,再次选育出 “优糖稻2号”和“优糖稻3号”两个新品种。这两个新品种的抗性淀粉含量平均可达13%以上,是传统水稻品种的20倍;亩产量达到了500公斤上下,为优糖米降价和普及提供了基础。

有了新米种,“怎么烧饭”成为农业专家的新课题。原来,用不同方式处理米饭,会影响抗性淀粉的含量高低。

使用优糖米加工成米粉后,可以提高抗性淀粉含量,且进一步提升口感

通过科企合作,农业专家先是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高抗性淀粉大米加工方法:将精米洗淘后,沥干至含水量15%至30%,焙炒至熟,然后粉碎过筛,得到降糖米粉。降糖米粉的抗性淀粉含量远高于用蒸煮方式制作的米饭,而且口感风味明显提升。之后,农业专家又将优糖米与青稞麦配比,形成“麦稻米”,能用常规方式做饭,既不降低抗性淀粉含量,又有不错的口感。

这些都为优糖米的产业化铺平了道路。为进一步加快优质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市农科院与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上海新成食品有限公司于6月24日签署合作协议,将优糖稻成果以独占许可方式转让给新成公司;通过科企合作,在浦东祝桥镇建立1000亩优糖稻种源基地,计划在5年内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万亩。这意味着,历时20余年研发的优糖米真正迈出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大步。

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表示,上海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的需求,优糖米只是农科成果之一。农业专家正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还将推动更多品种的特种水稻、食用菌、西甜瓜等优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撑引领上海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栏目主编:吴卫群 文字编辑:任翀

来源:作者:任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