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糜烂(糖尿病糜烂图片)
原来胃也会“瘫痪”!糖尿病患者出现反复恶心呕吐要当心
2018-05-15 16:3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王波 通讯员 谢美君 林海君
提起"瘫痪",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肢体无法动弹。事实上,除了身体以外,我们的胃也会"瘫痪"。
39岁的俞先生年纪不大,却已经是个老"糖友"了,早在10几年前,他就被确诊患有"2型糖尿病"。多年来,因为这个毛病,俞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高血压、贫血等一系列问题相继找上门,今年年初又查出另一个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终末肾病"。从那时起,他每周都得雷打不动地到医院做3次规律血液透析治疗。不仅如此,俞先生近半年来还总觉得胃很不舒服,吃一点东西就会有饱胀感,而且反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胃镜检查结果提示为"糜烂性胃炎",但是经过护胃、促进胃肠动力及营养植物神经等一系列治疗后,恶心、呕吐症状却仍未见明显缓解。
不久前,俞先生找到鄞州二院消化内科林琪主任求助。林琪详细询问和评估了患者病情,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最新文献,最终诊断俞先生得的是"糖尿病胃轻瘫"。
林琪介绍,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而胃轻瘫患者,往往因为神经系统受损而无法正常蠕动,导致胃内食物很难消化、排空。所以,患者常常会不觉得饿,吃一点就觉得有饱胀感、腹胀、恶心和呕吐。
"这种毛病比较容易发生在有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以及一些做过近端胃部手术的患者身上。" 林琪说,俞先生的情况就是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种,主要是迷走神经受损引起的。迷走神经主要负责胃部消化过程,告诉胃何时开始清除食物,并引导进入下消化道。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持续高血糖,会改变消化系统的化学平衡,并因此阻碍血液循环和迷走神经健康。一旦迷走神经明显受损,就会诱发消化延迟。
日前,林琪和团队成员为俞先生行内镜下幽门括约肌切开术,通过内镜隧道新技术,成功打通了胃与十二指肠间的通道。术后禁食2天后,俞先生逐渐开始恢复进食,从刚开始的米汤,慢慢过渡为白粥、米饭,而且恶心、呕吐的症状也完全消失。
"终于又能顺畅地吃饭了!" 在经过近十天的住院治疗和调养后,5月14日,俞先生顺利从鄞州二院康复出院。
3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很多人想不到或不重视,后果不能小视
【专业医生天天与您说健康】
- “我这脚气怎么也好不了,又痒又疼,让人难以忍受。”
- “不知道怎么了,眼睛总是又干又涩还发痒,热敷滴眼药水都不管用。”
-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经常过敏,身上会起一片片大疙瘩,奇痒无比,挠出血了也不行。”
这样的感受你是不是也有过呢?如果去皮肤科、眼科就诊,医生常会问:“你有没有糖尿病”,因为这些问题的发生都与糖尿病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也属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只是很多人想不到或不重视,但任其发展后果却不容小视,比如
足癣 即老百姓常说的脚气,是真菌感染的一种疾病,常发生于脚趾间,表现为水疱、脱皮、糜烂,皮肤可增厚、粗糙、开裂,有难以忍受的奇痒;足癣长期存在,趾甲周围的皮肤发生细菌感染可导致甲沟炎,难以治愈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最为严重的是,可引发糖尿病足导致坏疽,最终不得不截肢而导致残疾。
干眼症 医学上称为角结膜干燥症,主要表现为眼睛干涩、易疲劳、有异物感、常有粘稠的分泌物、怕风、畏光、瘙痒等,时常会感觉眼睛里灼热,有些人还可能出现眼睛红肿、充血。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会反复刺激损伤角膜引发角膜炎,严重的还可能会致失明。
荨麻疹 即老百姓常说的风团疙瘩,常被认为是吃了什么食物或是接触到什么物品发生了过敏。荨麻疹多发生于皮肤表现,呈现鲜红色或苍白色,大小不一,形态多样,风团周围还可能发生肿胀,有严重的瘙痒感,有些人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头胀、腹痛、腹泻,严重时可能引发胸闷、心跳加速、血压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
临床统计显示:这些疾病在糖尿病人群中更为多见,根源在于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血糖波动较大,全身内外环境比如眼睛泪液成分改变分泌减少、皮肤处于高糖环境利于病菌生长繁殖引发炎症等,就像说体弱多病的人“身体底子薄”一样,防治的基础是将血糖控制达标。
但很多有糖尿病的人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就是用了多种足癣膏、滴了不少眼药水、擦了很多止痒液不起作用的原因。最让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长期存在,这些疾病发展为慢性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残疾和危及生命。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牙周红肿化脓、小伤口难以愈合、皮肤干燥脱皮、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等情况时,在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的同时,一定要将血糖控制达标改善机体的内环境。
【如果此文帮到了您,点个赞打个赏点击关注吧,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推荐阅读有糖尿病的人,预防糖尿病肾病,一日三餐不要少了肉和豆
细致解读——糖尿病并发症
现在很多糖尿病都没啥感觉,以前有三多一少的症状,现在都没有了.不去查一下,真的不知道有糖尿病,等查到糖尿病了,并发症都出来了,比如肾脏衰竭了,才知道是糖尿病。
短期血糖高一点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所以咱们今天就聊聊糖尿病的并发症。
糖尿病就是血里面的糖很多,这个血就会变成高渗状态,如果血液变成了高渗状态,这个血管壁就会受到破坏,所以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最多见的就是血管的病变。
第一个最多见的并发症叫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我们简称“糖肾”。
大家知道尿毒症吧,慢性肾功能衰竭到了最后叫尿毒症。在中国,尿毒症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而在西方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原因已经是糖尿病肾脏疾病了。
DKD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蛋白尿和肾脏功能的改变。如果早期没能筛查出DKD,没有干预,那肾脏的功能就会一点点衰减,直到最后出现肾功能衰竭。
所以我们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不但要监测血糖,还要早期筛查糖尿病肾病。
如何早期筛查呢?我们不但要验尿常规,看看有没有显性蛋白尿,还要验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并且测算出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
当UACR≥30 mg/g时,就已经是白蛋白尿了,加上如果你的eGFR<60,可能已经有早期的糖尿病肾病。
当UACR>300mg/g,就是大量白蛋白尿了,很有可能你的尿常规里就可以看到显性的蛋白尿。
当这个数值更大时,蛋白从肾脏漏得更多,很有可能就会带来肾病综合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个很主要的死亡原因。2型糖尿病和病程5年以上的l型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UACR、eGFR、尿常规的检测,以便早期筛查糖尿病性肾病。
眼睛的病变第二种由于微小血管病变引起的疾病就是眼睛的病变。
我们先说说视网膜的病变。
视网膜是我们眼睛的底片,经过光的照射以后把它变成神经信号传到脑子里成像,我们就看到了东西了。
而这个视网膜其实是由大量的毛细血管组成的,所以视网膜看上去是红的。那么糖尿病病人视网膜的这些小血管会滋生一种新生血管,它的整个的血管壁非常薄,很容易产生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当微小动脉瘤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它就会破掉,一破掉就是糖尿病性的眼底动脉瘤出血。这个出血如果遮住了黄斑,遮住了视乳头的神经,那就失明了,我们治疗的时候就要激光把这些小动脉瘤一个个打掉。
当然,除了糖尿病的眼底视网膜病变以外,还有葡萄膜炎、白内障。不仅是老年人,就算是青年人因为血糖没控制好变成白内障,也会很早的就失明。
除了微小血管病变以外,大血管病变更可怕,那就是心脑血管的病变。
我们知道冠心病一个很大的危险因素就是糖尿病,冠状动脉就是营养我们心脏自身的动脉。那如果它泡到糖水里的时候,动脉不也得泡坏吗?最主要是把本来光滑的动脉的内皮组织——内膜给泡出裂缝了,正好又是高脂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顺着血液进入这个裂缝底下藏起来,就变成了斑块,斑块越来越多,就变成狭窄,狭窄就会塞住,就是心肌梗死。
所以心血管的并发症是糖尿病的最主要的死因,有80%的糖尿病的病人,最后死亡在心血管疾病上面。当然心血管、脑血管都是差不多的动脉,有心血管的问题,就有脑血管的问题,所以糖尿病人还很容易脑梗死,大的动脉梗死出现比如偏瘫、失语的症状。
糖尿病还会引起很多腔隙性的梗死,有些糖尿病人做头颅CT时会发现多发的小的缺血灶,就是糖尿病引起了脑子里的相对小的一些动脉硬化、闭塞引起的。当多发缺血灶积累很多以后,就算没有出现大的梗死,但是人的认知功能、记忆力也会下降,最后很有可能发展成血管性痴呆。
血管还有一种病变是下肢动脉病变,就是糖尿病足。
很多糖尿病人的脚碰破以后不收口,然后慢慢没有感觉,慢慢地溃疡、糜烂,有时候,脚指头一个个掉了,叫坏疽,乃至一只脚发炎感染要截肢。
如果外伤引起开放性骨折,肯定会出很多血,而糖尿病足如果需要截肢,截肢创面却出血很少。因为这些血管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病变,它都闭塞了。血管闭塞以后,因为下肢的动脉没有血供,就会出现溃疡、糜烂、坏死乃至坏疽。
其实糖尿病足除了血管病变,往往合并有神经病变。就好像明明我没有戴手套,我没有穿袜子,但是我就感觉手摸上去像戴了一层手套一样,脚上像有袜子没脱的感觉。所以糖尿病足的人,如果有神经病变我们就不建议泡脚。为什么?因为他对水温无法正确的感知。泡脚时他觉得,水还不烫,再加点热水。其实皮肤已经被烫开了。
而且对于神经病变的人,我们也不建议他去走石子路。很多公园里有小石子路啊,大家去锻炼啦,可是如果你脚上有神经病变的人,你就不知道你踩到一个尖的东西,脚划破了,最后脚怎么破都不知道。而且脚破了以后,由于血管病变又没法收口,最后闹得不可收拾。
怎样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第一,严格控制血糖。
第二,要处理糖尿病的周边问题,就是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肥胖等等问题。
所以呀,希望大家血糖、血压、血脂都正常,有一个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