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正常的血糖是(糖尿病正常的血糖是多少)
正常人血糖应该多高?高于这个值可怀疑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十分常见的慢性病,近些年来正伤害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就糖尿病患者而言,根据病情不同具体症状也会有所区别,但血糖值升高乃至超标则是所有糖尿病人都会出现的症状。那么,正常人的血糖值应该是多高,什么情况下应该怀疑是糖尿病呢?
正常人血糖应该多高?
测血糖理所当然需要抽血,这里的血又分为指尖血和静脉血,其中以静脉血的血糖值更为准确,以下的数据指的都是静脉血的数值。
其中,测量血糖又必须测算两个数据,分别是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
就空腹血糖而言,正常值应该在6.1mmol/L以下,高于7.0mmol/L可认为是糖尿病。但血糖值又不能太低,如果低于3.9mmol/L则可能是低血糖症。
如果空腹血糖值超标,则需考虑测算餐后2小时血糖值进一步确诊。这时候正常人的血糖值应该在7.7mmol/L以下,若高于11.1mmol/L则是糖尿病的表现。
当然,人体的血糖值可能受到饮食、疾病、输液或是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第一次测算发现血糖超标时,应该注意排除这些影响。
哪些人需要测算血糖?
糖尿病存在一定的高危人群,就糖尿病而言,越早发现血糖升高的现象,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其调控的效果就会越好,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会相应降低。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40岁以上的人。
2、超重或肥胖,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
3、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人群。
4、长期接受抗精神病、抗抑郁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此外,妊娠期女性受激素波动的影响很可能出现妊娠糖尿病,一般建议女性在怀孕24~27周时进行“糖筛查”,口服50克葡萄糖一小时后测算血糖。
就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血糖控制的终极目标是让他们的血糖值回归正常,也就是说餐后血糖值在7.7mmol/L以下。当然,现在还比较难达到这样的目的,欧美相关协会认为餐后血糖能控制在10mmol/L,具体控制的目标,还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病程和并发症情况而定。
教你看懂糖尿病主要检测指标
来源:【华声在线】
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主要是血糖,典型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以及消瘦,即“三多一少”,但也有部分患者没有“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血糖过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截肢、失明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展开疾病检测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看懂糖尿病的一些主要检测指标呢?
血糖
血糖是指患者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可通过扎手指或抽静脉血方式完成检测,但扎手指测得的血糖一般只用于糖尿病患者日常血糖监测,而不能作为糖尿病诊断依据。
什么时候检测最好呢?如患者血糖控制较好,可于每周选取1~2天完成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的测定;如果血糖控制不太理想,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调整测血糖的频率和时间。测空腹血糖应保证空腹时间超过8小时,于早上6~8点完成采血。空腹血糖可反映无应激因素条件下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可以充分体现降糖药的远期疗效。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4.4~6.6毫摩尔/升为最佳,低于7.0毫摩尔/升尚可,如果超过7.0毫摩尔/升,则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餐后血糖需要在早餐、中餐或晚餐后2小时测定,它可以反映患者的饮食是否合理,以及药物的疗效。如患者胰岛分泌功能损伤,餐后容易出现高血糖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般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以4.4~8.0毫摩尔/升为最佳,低于10毫摩尔/升尚可,如多次超过10毫摩尔/升,需要积极处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药物及饮食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血糖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它可以反映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且不受运动、饮食、血糖波动的影响,无需空腹或特定时间采血,检测结果可作为血糖管理或治疗的指导。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内,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相关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牙龈病变等。在血糖控制稳定的前提下,糖化血红蛋白可3个月测一次。
尿常规
尿常规中的不同指标,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不同。尿酮体常用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微量白蛋白辅助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糖可以辅助诊断糖尿病。需要提醒的是,有些糖尿病人肾功能受损比较严重,肾小球滤过受损,即使血糖比较高,但尿糖也可能是阴性的。除了上述重点检测项目外,还有糖耐量检测、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C肽、相关抗体等检测,也可供糖友们按需选择。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陈庆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空腹血糖正常上限是6.1,但是大于5.5时,就要积极预防糖尿病了
医院里的体检中心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体检,很多人在体检之前担心血糖超标,会刻意的过几天“苦行僧”式的生活,甚至体检前一天的晚餐都不会吃。等看到自己的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显示正常时,就会长出一口气,然后继续酒肉穿肠的生活。
空腹血糖的正常值在3.89~6.1mmol/L之间,但是当空腹血糖大于5.5mmol/L时,就意味着可能进入了糖尿病前期。高血糖对身体的损伤并不是等到确诊糖尿病后才开始,而是在前期的时候损害就发生了。所以对糖尿病的预防,需要开始得更早。
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是因为基因缺陷,导致了胰岛功能丧失,无法预防。而2型糖尿病,可以看作是“吃出来的疾病”。有人可能会说2型糖尿病也与基因相关,是遗传性的疾病。这个说法并不正确,2型糖尿病有遗传倾向性,但不是遗传病,并不是每个2型糖尿病人的后代都会发病。
对于有潜在2型糖尿病的人来说,饮食的不加节制,缺乏有效的运动,会使身体的代谢更早发生紊乱,导致糖尿病提前发生。但是如果可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保持代谢正常,阻止糖尿病的发生。
通过对中国人口结构的估算,中国患有糖尿病的人口约为1.2亿,在老年人口中,每3~4个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口约为4~5亿。如果不加以干预,这些糖尿病的“预备队”在将来都会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其中80%会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余20%则会死于肾功能衰竭和各种严重感染性疾病。
美国糖尿病协会把空腹血糖大于5.5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5.6%定为糖尿病前期。在这个时候,高血糖所致的微循环损伤已经发生了。而很多人会等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时才会去干预,这个时候就已经迟了。
1、餐后血糖异常:很多人只关心空腹血糖,实际上餐后血糖的变化更能反映出胰岛功能的情况。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应当小于7.8mmol/L,但大多数人都在5~7mmol/L之间。超过7mmol/L的人就要对自己的饮食和生活进行干预了。
2、发生过应激高血糖:平时血糖正常,但是如果受到外伤、感染、手术或其他疾病影响时血糖大幅升高,意味着胰岛的应急分泌功能受损,以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大幅升高。
3、发生过妊娠高血糖:对于女性而言,如果在孕期发生过高血糖或是糖尿病的情况,虽然在产后会恢复正常,但也意味着以后有高概率(可能性超过70%)发生糖尿病,也要及早对糖尿病进行预防。
1、管住嘴:饮食中摄入过多的热量,会积累成身体中的脂肪。这是造成胰岛细胞功能减退,组织细胞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2型糖尿病主要的原因。所以坚持每餐七八分饱,少吃甜食,少吃油脂性大的食物,控制每天食物的总热量,保持健康的体重尤为重要。
2、迈开腿:坚持每天运动,一定是能让自己出汗的运动才有效预防糖尿病。比如说快步走、慢跑、骑车等运动都可以,每次连续运动不能少于30分钟。运动后只能补水,如果天热出汗太多,还要补充盐分,但尽量不要吃东西。运动是减少胰岛素抵抗最有效的方法。
3、睡好觉:熬夜、作息不规律是诱发糖尿病的因素,睡觉时把手机放远一点,保证每天足够的睡眠,不熬夜,是保证好身体的前提。
4、开怀笑:长期处于焦虑、忧郁、紧张的情绪中,会使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引起内分泌紊乱,引起高血糖。所以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培养自己的乐观性格,也可以产生预防糖尿病的效果。
糖尿病对身体的损伤,在确诊糖尿病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预防糖尿病不要等空腹血糖到达6.1mmol/L的上限,而要在超过5.5mmol/L时就要开始积极预防,才能有效避免糖尿病对身体的伤害。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