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吃甜食难受(妊娠糖尿病吃甜点前补胰岛素可以吗)
孕妇喝糖水检查发现血糖高,别慌,你关心的问题这里有应对策略
同事阿梅怀了二胎,在27周孕检时,做“糖筛”(糖尿病筛查,非唐氏儿筛查),其葡糖糖耐量试验(OGTT)显示:空腹6.5mmol/L、1小时血糖12.3mmol/L、2小时血糖8.6mmol/L,被医生告知得了妊娠糖尿病。
十月怀胎,本是等待幸福来敲门的过程,却遭遇了妊娠糖尿病,阿梅满面愁容的过来找我诉说:“平时血糖没高过呀,咋就得了糖尿病呢?真是怕啥就有啥!”
原来她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母亲患有糖尿病),本来平时就怕,结果这次怀孕糖尿病还真找上门了。
二胎时代,妇科门诊发现的“糖妈妈”也越来越多了,不少准妈妈“糖筛”后发现血糖高,往往紧张、焦虑、烦恼,充满担心和疑惑。
那么妊娠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对孕妇和胎儿有什么影响?如何诊断和治疗?在孕期和产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本文为您详细道来。
1.什么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时出现或者妊娠时首次发现糖代谢异常导致的血糖升高。
在妊娠期检查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中,因为妊娠出现糖代谢紊乱的占90%,有一部分血糖高者孕前就患有2型糖尿病,只是在妊娠期间才被发现,为孕前漏诊。
一般我们所说的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出现的糖尿病。
2.为什么妊娠时容易成为“糖妈妈”?
妊娠时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成为“糖妈妈”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激素的变化
妊娠中期开始,胎盘类固醇激素和肽类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和绒毛膜生长激素)会线性升高,这些激素能够帮助胎儿生长发育,但同时也会对抗母体胰岛素的作用,产生胰岛素抵抗。
母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增加,如果孕妇的身体不能应付额外的胰岛素需要量,就会出现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导致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典型表现为母亲反复出现餐后高血糖。
(2)其他因素
孕前肥胖、孕早期体重增加过多过快、长期缺乏运动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等,都可能是导致妊娠糖尿病的原因。
3.妊娠糖尿病是如何诊断的?
所有的孕妇都需要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即所谓的“糖筛”,何时筛查以危险因素评估来决定。一般来说没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孕24-28周筛查为宜。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及怀孕研究组建议,采用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方法如下:
空腹8-14小时,服用75克葡萄糖 300毫升温开水,5分钟内喝完,采集空腹、服糖水后1小时及2小时的肘静脉血进行血糖的测量。
标准:空腹≤5.1 mmol/L、服糖水后1小时≤10.0 mmol/L、服糖水后2小时≤8.5 mmol/L。主要参考空腹血糖和服糖水后2小时血糖,如超出相关标准则为妊娠期糖尿病。
4.血糖高对孩子有影响吗?
妊娠糖尿病控制不佳或者放任不管,可能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孕妇高血糖将造成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产生大量的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胎儿的营养物质就会过度储存,如此容易形成巨大儿(出生时体重≥4千克的新生儿),巨大儿会导致自然分娩时容易出现产伤,也导致剖腹产几率增加及引起早产。
还可能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离开母体后由于高胰岛素的作用出现低血糖)、出生后呼吸窘迫等;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也容易出现肥胖,甚至2型糖尿病。
5.妊娠糖尿病对孕妇的不良影响有哪些?
妊娠糖尿病除了导致孕妇糖代谢紊乱外还容易给孕妇带来如下问题:
(1)高血压和先兆子痫
(2)剖腹产的几率增加
(3)产后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在再次怀孕时很容易再发生妊娠期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大。
6.妊娠期血糖的控制目标是什么?
妊娠期血糖的控制目标如下:
- 餐前血糖3.3-5.3mmol/L;
- 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小于5.5%。
7.患了妊娠糖尿病该怎么办?
(1)饮食有讲究:对于“糖妈妈”来说,饮食控制格外重要。
妊娠期糖尿病的饮食控制主张每日少食多餐,清淡为主,但也要营养搭配均衡。烹调以蒸、煮、焖等为主,戒烟酒;慎食高糖、煎炸、油腻、糖醋、烧烤、高脂高胆固醇等食物;
定时定量合理控制全日的食物总量,规律进餐,每天最好有早、午、晚三次正餐和早、午、晚三次加餐,各餐能量占比按20%、5%、35%、5%、30%、5%合理分配。
适当增加粗粮做主食:在主食方面,建议多选升糖指数较低的粗粮类,如红米、荞麦、黑麦、燕麦、豆类等。
蔬菜类可以适当多吃,特别是富含可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白菜、蘑菇、竹笋、秋葵、土豆、山药、南瓜等。
水果类适量吃:血糖控制较好情况下,可适当食用含糖较低的水果,如沙田柚、火龙果(白肉)、番石榴等,每天不超过200克,宜在饭后2小时左右食用;尽量少吃红枣、哈密瓜、荔枝、龙眼、葡萄、香蕉等含糖分较高的水果。
避免如下误区:
1)控制饮食会使宝宝缺乏营养:有些糖妈认为 “控制”就意味着“少吃”,担心会造成营养宝宝缺乏。其实科学的营养治疗是在确保母婴营养状况的前提下,将饮食进行合理的搭配,该少吃或者不吃的食品建议少吃,而需要摄入充足的食品还需要多吃,以保证营养的充足、平衡、合理。
2)通过少吃或不吃控制血糖:有些准妈得了妊娠糖尿病非常恐惧,害怕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希望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达到降血糖的目的,甚至少吃或者不吃食物。但过分的控制饮食不但不利于控制血糖,而且容易出现饥饿性酮症,危及宝宝的生命。
3)咸味和无糖食品不含糖不需限量:部分糖妈妈错误地认为,糖尿病不吃甜的食物就行,但对于咸面包、咸饼干以及市场上大量糖尿病专用甜味剂食品不加限制。其实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
(2)运动要适当
除了进行饮食控制,糖妈妈还需每日进行适量的运动,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最好,如散步、中速步行、慢跑、瑜伽、广播体操等,每天至少1次,一般在餐后0.5-1小时进行,运动20-30分钟。
运动过程中要做好自我监护,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好是有家人或同伴陪同运动,外出时带好手机等通讯设备,不要到偏僻、偏远的地方。
有下面这些情况的“糖妈妈”不适宜采取运动疗法:心脏病、双胎妊娠、先兆早产或流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前置胎盘等,请遵医嘱采取适合的方法。
(3)药物治疗莫迟疑:
通过饮食和运动疗法2周内血糖仍不能达标者需要及时转为药物治疗,由于孕期的特殊性,胰岛素被认为是糖妈妈控制血糖的最佳药物选择,虽然口服降糖药,尤其是格列本脲、二甲双胍,通常被使用并已被证明在妊娠期女性中是有效和安全的,但国内相关指南没有推荐,慎用为好。
妊娠期间使用胰岛素,选择人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为宜。按胰岛素的起效时间临床上可以使用的胰岛素有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以及上述不同胰岛素的混合制剂。使用剂量需要考虑患者的孕周、血糖水平、体重指数,一般来说胰岛素剂量随妊娠月份增加而递增,但至妊娠后期,由于胎儿需要热量增加,胰岛素需求量可能减少。
分娩当天停用胰岛素,产程中每1~2 小时监测1次血糖,避免血糖过高和过低的波动。及时发现血糖的变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保持孕妇血糖正常以防发生酮症酸中毒和新生儿低血糖非常重要。
同时注意加强产程中胎儿监护,产程不宜太长。产程中使血糖维持在5.6 mmol/L左右(4.0~8.0 mmol/L),若血糖超过8.0 mmol/L则可用适量胰岛素。若血糖过低可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按每5 克糖加1 U胰岛素的比例加入一定量的胰岛素,使血糖稳定维持在上述范围内。
分娩后多数患者不再需要胰岛素治疗,需要及时减量或停药,防止发生低血糖。剖宫产术后恢复正常饮食后需根据血糖监测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胰岛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糖妈妈认为有了胰岛素就不需再控制饮食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其实,胰岛素治疗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血糖控制平稳,胰岛素的使用量也必须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才可以调整,如果饮食不控制,血糖会更加不稳定。
因此,胰岛素治疗仍然需要配合饮食控制。
另外注射胰岛素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糖妈妈”及家属均应掌握低血糖的症状及自我救治方法,要在家中备有含糖食品,外出时要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及相关糖尿病诊疗资料。
(4)血糖监测很重要
糖妈妈妊娠期间的血糖监测非常重要,对于指导饮食、运动和用药均有指导作用,虽然每一次戳手指头都很痛,但是为了宝宝,还是希望糖妈妈都坚持下来。血糖自我监测不需要每天测,每周选固定的某一天测血糖即可。
测量日建议每天需测六次血糖,分别为早、中、晚餐的餐前10分钟和餐后2小时,餐前10分钟的血糖正常范围为3.3-5.3mmol/L,餐后2小时的血糖正常范围为4.4-6.7mmol/L。
餐前监测血糖有助于检出低血糖,餐后监测血糖有利于检出高血糖。
8.糖妈妈该怎样选择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
分娩时机:血糖控制良好,孕晚期无合并症,胎儿宫内状况良好,应等待至妊娠38~39周终止妊娠。
血糖控制不满意,伴血管病变、合并重度子痫前期、严重感染、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了解胎儿成熟度后及时终止妊娠。
分娩方式:一般情况下选择自然分娩即可。妊娠糖尿病本身不是剖宫产指征,但如果有巨大胎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异常或其他产科指征者,应行剖宫产。
伴有视网膜病变及肾功能损害、重度子痫前期、有死胎及死产史的孕妇,可放宽剖宫产指征。
9.糖妈妈产后需要随访 OGTT 吗?
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及其子代均是糖尿病患病的高危人群,推荐所有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后6~12周进行产后筛查,建议行75克OGTT,以鉴别其所患疾病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等。妊娠时并发妊娠糖尿病而产后筛查结果正常的妇女,至少每3年到糖尿病门诊进行复查1次。
妊娠糖尿病不可怕,糖妈妈不要太紧张,为了宝宝和自己,不要嫌控制血糖麻烦,控制血糖的过程是我们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过程,也是考验我们耐性和自制力的过程,多了解点妊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和医生的治疗,就一定能将血糖控制好,顺利度过妊娠期,保母子平安,收获一个完美的结局。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泉峰
孕期吃太多甜食会得糖尿病吗
孕期吃太多甜食不一定会得糖尿病,但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以下是对此观点的详细解释:
一、甜食与血糖的关系
甜食通常含有大量的添加糖,这些糖容易被人体快速吸收,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如果孕妇长期大量摄入甜食,可能会使胰岛细胞负担过重,逐渐出现功能下降,从而增加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
二、孕期生理变化与糖尿病风险
孕期女性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激素水平的改变等,这些都可能导致糖代谢的异常。此时,如果再加上过多甜食的摄入,就更容易引发血糖问题。例如,孕期胎盘会分泌一些激素,可能会导致孕妇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即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如果此时大量甜食不断进入体内,胰岛就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的正常水平,但胰岛的负担不断加重,可能逐渐无法有效调节血糖,从而引发血糖异常升高。
三、个体差异与糖尿病风险
个体对糖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有些人即使吃了较多甜食,其身体仍能较好地调节血糖水平,而有些人则可能对甜食非常敏感,少量摄入就可能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孕期吃太多甜食是否会导致糖尿病还取决于个体的代谢能力。
四、预防妊娠期糖尿病的建议
1. 合理饮食:孕妇应选择低糖、高蛋白质、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健康食物,控制高糖分、高淀粉、油腻食物的摄入。
2. 适当活动:孕妇应保持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3. 定期监测血糖:孕妇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遵循医嘱:如果孕妇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管理。
综上所述,孕期吃太多甜食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但并非一定会导致糖尿病。孕妇应合理控制甜食的摄入量,保持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产检,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妊娠糖妈妈饮食四原则
妊娠期糖尿病会严重影响妈妈和宝宝健康。如果孕期血糖控制不理想,孕妈妈容易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感染等症状,还会增加难产及剖腹产的几率;孕期血糖过高还可能会导致流产、畸形儿、早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巨大胎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低血糖等各种疾病,对宝宝危害极大。
预防妊娠期糖尿病,要在孕早期查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排除孕前糖尿病,孕期少吃甜食及油腻食物,孕24~28 周做OGTT 检查。如果被确诊为妊娠糖尿病,一定要严格控制饮食,有问题及时就医。妊娠期糖尿病在饮食上要注意四原则:
1.选择血糖指数低的食物
血糖指数又称为血糖生成指数(GI),了解食物的血糖指数对合理安排膳食,控制血糖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进食同样分量的食物,血糖指数低的食物更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建议每天至少1~2 餐选用低、中血糖指数的主食,如早餐可吃荞麦面等;午餐或晚餐选择混合米或菜肉饺子等。
2.增加主食中的蛋白质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适当增加主食的蛋白质,妊娠期糖妈妈可选择血糖指数较低的主食,少食用血糖指数高的主食,进餐可搭配膳食纤维丰富的副食,如各种蔬菜、海藻类(如海带、紫菜)。
3.严格控制食量
很多孕妈妈关心妊娠期糖尿病是否可以吃甜食和水果。妊娠期糖尿病和很多因素相关,如遗传、运动、饮食等。妊娠期的糖尿病并不是和吃糖直接有关,而是和能量过剩有关,不管是主食还是水果或者零食,吃得过多都可能导致能量过剩,进而影响血糖。因此,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食量,一般不主张吃添加了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的糖果、果脯、甜饮料、甜饼干、糕点、雪糕等。吃水果也应选择含糖较少且血糖指数低的水果,宜在两餐之间或睡前吃,如果吃了水果则应相应减少主食类食物。
4.选择正确的烹调方法
影响食物血糖指数的因素很多,包括食物的软硬、稀稠、颗粒大小、淀粉的糊化程度、膳食纤维含量等,食物的制作烹调方式是影响血糖指数的重要因素之一。应避免不正确的烹调方式,使食物的血糖指数升高。烹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加工不要过于精细;适当吃些粗粮;煮菜尽量急火快煮;除特殊需要外,谷类食物不要加太多水和加热时间过长,因为这样会使食物糊化程度高,血糖指数也随之升高。另外,烹饪食物时适当增加酸度也可降低食物血糖指数,比如烹调时加点醋或柠檬汁。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的同时,还应结合适当的运动。一般可在餐后一小时后进行散步、做操等较为轻松缓和的活动,避免剧烈的运动,运动持续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30 分钟左右,在运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是否有宫缩,如果感到疲劳、有宫缩要马上休息。另外需注意的是,有先兆早产或者其他严重并发症者不宜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