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早期症治疗方法(糖尿病的早期怎样治愈)

红星新闻 0
文章目录:

被检出早期糖尿病怎么办?医生教你四招重回健康

拿到体检报告时,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被检出早期糖尿病的新糖友们

是不是感到手足无措?

觉得很多食物都不能吃了?

但其实,早期患者是有望摆脱糖尿病的!

我们邀请到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营养科李宏宇医生来为这类糖友支招。

一、早期糖尿病

被医院诊断为早期糖尿病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短时间血糖升高,空腹血糖超过5.6 mmol/L。

李医生说,对于这类早期糖尿病患者,内分泌科和营养科的医生都会建议患者暂时不要使用药物。一般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心情调节,使血糖回到正常范围。

所以,这类糖友千万别怕,你可以这样做!

二、饮食控制

李医生解答,饮食的每天总热量控制,是根据每个人的身高体重来决定的。一般来说,可以咨询医院的营养科医生来制定一个针对糖尿病患者情况的一对一的饮食方案。

饮食控制能使肥胖的早期糖友达到体重减少,胰岛素增加,避免胰岛素的抵抗的作用。如果是体重正常的早期糖友,应根据患者体重控制饮食,尽量选用低糖、低脂的食物,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来控制血糖。

1、主食

早期糖尿病患者应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控制主食的量。少吃精米精面,建议每餐添加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杂粮到米里一起煮,如燕麦、荞麦、玉米、绿豆、黄豆。若进食含淀粉高的食物,如土豆、山药、红薯等,应减少四分之一的主食的摄入量,即:吃了四两红薯,则要减少一两米饭的摄入量。

2、蔬菜

每天建议进食1斤的蔬菜,最好是绿叶蔬菜和深色蔬菜搭配食用,既可以增加保护感,又能增加膳食纤维来调节血糖。

3、肉类

对于糖尿病人而言,由于身体消耗大,容易消耗蛋白质,需要吃肉,但是要注意选择种类和吃的量。尽量选用优质蛋白易消化的高蛋白低脂肪的肉,如去掉皮的鸡、鸭、兔、鱼、瘦肉等,进食量为每天三两左右。烹饪方法尽量选用蒸、煮、拌、清炒等低脂肪的烹饪手法,少选用油炸、煎、爆等高脂肪的烹饪方法。少食高脂肪的食物,如肥肉、内脏。

4、水果

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每天进食150~200克的水果,且尽量选用含糖量低的水果,如苹果、橙子、梨,少食用菠萝、芒果、香蕉等高糖水果;

食用时间最好在两餐间食用,最佳时间为下午3点半左右;

若血糖控制不好,则禁止吃水果,可以食用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替代水果的蔬菜,如黄瓜、番茄等。

三、运动锻炼

运动很重要!早期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控制饮食的基础之上,再辅以运动锻炼来调节血糖。李医生建议,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后进行走路、骑自行车、跳绳、球类、跳舞等有氧运动,增加早期患者的能量消耗,达到一定的减重和血糖控制的作用。

四、心情调节

李医生建议早期糖尿病患者不要着急,不要灰心,心情要愉悦,不要太焦虑。如果在医院被鉴定为早期糖尿病,一定要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治疗,比如饮食控制和运动调节。若早期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与运动相结合的治疗以后,血糖仍然控制不好,或者出现了糖尿病临床症状或并发症,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内分泌科接受规范化治疗。

李医生说,如果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使血糖回到了正常值,那就能看到希望的曙光。继续坚持三个月或半年后,若进行糖耐量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查时,三次以上都达到了正常,那么恭喜你,能顺利摆脱糖尿病啦!

本文记者/编辑:石雪梅 制图:黄冉兴 图片来源:123rf

糖尿病有哪些早期症状?除典型的“三多一少”,这5种也别忽视

糖尿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紊乱,其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作用障碍,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造成多种器官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甚至衰竭。其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

其实,许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大多已经出现一些其他的早期症状,有这类“三多一少”典型症状的并不多。

糖尿病的防治在于“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我们不早期识别糖尿病,任由其发展将带来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后续治疗颇为棘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糖尿病的早期症状,抓住这些“小信号”,让糖尿病无处藏匿。

糖尿病除典型的“三多一少”,还有哪些早期症状?重视5个身体变化!

这里,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

1 【睡眠障碍】

很大一部分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轻度或中度的睡眠呼吸紊乱,且多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白天感到疲倦嗜睡、夜晚睡觉鼾声过大的人最好进行血糖检测。

2 【餐前饥饿】

糖尿病初期,可能出现餐前低血糖、饥饿难忍等症状。

这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延迟、与血糖变化不同步,导致餐后血糖达到高峰时,胰岛素还没来得及分泌,而等到胰岛素分泌达到高峰时,又正好出现在下一餐前,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和饥饿状态。

3 【皮肤干燥、瘙痒】

这种皮肤干燥不等同于秋冬季节的皮肤干燥,糖尿病前期即使涂抹身体乳等保湿产品,也没办法缓解干燥的皮肤问题,此时需要考虑血糖的影响。

糖尿病发痒部位多集中在手脚和小腿,女性则会经常出现外阴瘙痒。

4 【视力变化】

血糖升高会引起体内液体的变化,导致视力不稳定。

视力变化大多表现为视力会下降或眼前出现黑影,不过也有少部分人表现为视力突然变好甚至不需要佩戴眼镜。

很多人碰到这种情况,会误以为是“老花眼”提前到来,或诊断为老年白内障,殊不知这也可能是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病变。

5 【伤口久不愈合】

伤口不易愈合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状之一。

糖尿病患者一般都存在外周血管病变,所以伤口周围组织的血供会受到影响;而且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差,加之高血糖有利于致病菌生长,常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阴道炎症等,久难痊愈。

如果大家出现以上症状中的某一种,不要轻易搁置不理,最好体检筛查,及早防护治疗。

糖尿病来袭吃什么药好?二甲双胍作为降糖界“一哥”,效果究竟如何?

起二甲双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作为降糖界“一哥”,二甲双胍应用临床已经有60余年历史,是目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也是全球防控糖尿病的核心药物。

现如今,降糖药可以说是“高手如云”,如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促泌剂、DPP-4抑制剂等各显神通。

即便如此,二甲双胍作为降糖界的“老大哥”,仍稳居降糖治疗一线药物,被视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疗基石。

而这也被写入了国内外糖尿病治疗最新权威指南中:如201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把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首选、202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推荐二甲双胍为贯穿治疗全程的一线用药。

二甲双胍可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Ⅱ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不但有降血糖作用,还可能有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

市场常二甲双胍有不同的剂型,比如:片剂、肠溶片、肠溶胶囊、缓释片等,比如万全二甲双胍片,常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比如加强体育锻炼或者改善饮食之后血糖仍然无法降低的患者。

药物可以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同时抑制肝糖输入,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血糖。和胰岛素联合使用时可以适当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二甲双胍一般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总之,二甲双胍在临床上已经应用了60余年,至今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石药物,二甲双胍可以更大程度的解决胃肠道不良反应和依从性差的问题,消除了糖尿病患者的后顾之忧,让更多患者获益。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由妙手医生·执业药师审核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更多问题可关注妙手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糖尿病##健康科普排位赛##糖尿病早期#

关注@妙手医生

确诊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到底需不需要吃上降糖药?看看指南怎么说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一种过渡状态,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也存在高血糖状态,也是会对心脑肾、血管及神经等靶器官产生持续损害,后期增加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这样的患者,我们要严格评估这类患者相关的危险因素,合并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糖尿病眼底病变等)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

糖尿病诊断

糖尿病前期人群的风险分层管理

糖尿病前期人群容易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

  • 极高风险人群:HbA1c>6%者;
  • 高风险人群:IFG IGT 人群(无论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或者单纯 IFG 或 IGT合并 1 种及以上的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者;
  • 低风险人群:单纯的 IFG 或 IGT 人群。

糖尿病前期风险分层

哪些糖尿病前期患者需要治疗?

对于低风险人群要强化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干预。

对于高风险和极高风险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

对于超重的患者,一定要把减重作为长期治疗目标。

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在干预血糖的情况下,改善血脂异常。

对于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定期监测血糖,做好二级预防。

老年人及高龄患者,不一定非要吃药降糖,严格监测血糖,注意防控低血糖发生。

如何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生活方式干预的核心就是运动和合理的膳食。

  • 有氧运动是运动的核心,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减少久坐的时间。一定要走起来。
  • 合理的膳食主要是限制总热量的摄入,增加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饮食多样化,减少食盐及酒精的摄入。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参考《中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干预的专家共识(20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