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和正常人(糖尿病和正常人血糖正常值)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正常人血糖应该多高?高于这个值可怀疑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十分常见的慢性病,近些年来正伤害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就糖尿病患者而言,根据病情不同具体症状也会有所区别,但血糖值升高乃至超标则是所有糖尿病人都会出现的症状。那么,正常人的血糖值应该是多高,什么情况下应该怀疑是糖尿病呢?

正常人血糖应该多高?

测血糖理所当然需要抽血,这里的血又分为指尖血和静脉血,其中以静脉血的血糖值更为准确,以下的数据指的都是静脉血的数值。

其中,测量血糖又必须测算两个数据,分别是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

就空腹血糖而言,正常值应该在6.1mmol/L以下,高于7.0mmol/L可认为是糖尿病。但血糖值又不能太低,如果低于3.9mmol/L则可能是低血糖症。

如果空腹血糖值超标,则需考虑测算餐后2小时血糖值进一步确诊。这时候正常人的血糖值应该在7.7mmol/L以下,若高于11.1mmol/L则是糖尿病的表现。

当然,人体的血糖值可能受到饮食、疾病、输液或是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第一次测算发现血糖超标时,应该注意排除这些影响。

哪些人需要测算血糖?

糖尿病存在一定的高危人群,就糖尿病而言,越早发现血糖升高的现象,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其调控的效果就会越好,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会相应降低。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40岁以上的人。

2、超重或肥胖,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

3、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人群。

4、长期接受抗精神病、抗抑郁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此外,妊娠期女性受激素波动的影响很可能出现妊娠糖尿病,一般建议女性在怀孕24~27周时进行“糖筛查”,口服50克葡萄糖一小时后测算血糖。

就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血糖控制的终极目标是让他们的血糖值回归正常,也就是说餐后血糖值在7.7mmol/L以下。当然,现在还比较难达到这样的目的,欧美相关协会认为餐后血糖能控制在10mmol/L,具体控制的目标,还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病程和并发症情况而定。

正常人血糖应该多高?高于这个值可怀疑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十分常见的慢性病,近些年来正伤害着越来越多人的健康乃至生命。就糖尿病患者而言,根据病情不同具体症状也会有所区别,但血糖值升高乃至超标则是所有糖尿病人都会出现的症状。那么,正常人的血糖值应该是多高,什么情况下应该怀疑是糖尿病呢?

正常人血糖应该多高?

测血糖理所当然需要抽血,这里的血又分为指尖血和静脉血,其中以静脉血的血糖值更为准确,以下的数据指的都是静脉血的数值。

其中,测量血糖又必须测算两个数据,分别是空腹血糖以及餐后两个小时的血糖。

就空腹血糖而言,正常值应该在6.1mmol/L以下,高于7.0mmol/L可认为是糖尿病。但血糖值又不能太低,如果低于3.9mmol/L则可能是低血糖症。

如果空腹血糖值超标,则需考虑测算餐后2小时血糖值进一步确诊。这时候正常人的血糖值应该在7.7mmol/L以下,若高于11.1mmol/L则是糖尿病的表现。

当然,人体的血糖值可能受到饮食、疾病、输液或是应激反应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第一次测算发现血糖超标时,应该注意排除这些影响。

哪些人需要测算血糖?

糖尿病存在一定的高危人群,就糖尿病而言,越早发现血糖升高的现象,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其调控的效果就会越好,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会相应降低。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40岁以上的人。

2、超重或肥胖,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

3、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人群。

4、长期接受抗精神病、抗抑郁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此外,妊娠期女性受激素波动的影响很可能出现妊娠糖尿病,一般建议女性在怀孕24~27周时进行“糖筛查”,口服50克葡萄糖一小时后测算血糖。

就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血糖控制的终极目标是让他们的血糖值回归正常,也就是说餐后血糖值在7.7mmol/L以下。当然,现在还比较难达到这样的目的,欧美相关协会认为餐后血糖能控制在10mmol/L,具体控制的目标,还需要根据患者年龄、病程和并发症情况而定。

糖尿病这么普遍,你真的了解它吗?

2021.11.14

联合国糖尿病日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号召对所有糖尿病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预防宣教。

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导致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代谢紊乱和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虽然糖尿病常见,但是对于糖尿病大家仍存在很多误区,今天,我们邀请到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的权威专家,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内分泌科主任

郭立新

吃糖与糖尿病相关吗?

答: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

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有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父母或家人患有糖尿病,孩子一定得糖尿病吗?

答: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刨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够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正确、科学的干预,可以延缓或极大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几率。

得了糖尿病一定会出现并发症吗?

答: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把各项危险指标降到正常水平,可以延缓或极大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糖尿病潜在风险的人群,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什么?

答:1)从40岁起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2)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等不良习惯。

3)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

4)体重指数(BMI)控制在24或以下。

5)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情。

6)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

7)戒烟限酒。

运动对控制血糖和减少并发症有利吗?

答:运动有利于健康状态的改善,有利于血糖的控制,但并不是在任何状态下患者都能从运动中获益。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有些患者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对于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以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内分泌科副主任

潘琦

为何说要警惕“糖前期”?

答:我们常说的“糖前期”,指的是介于糖尿病与正常人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通常这类人已经具有了糖尿病的一些表现(患者自身可能未察觉)或者临床检查糖耐量受损(空腹或餐后),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常常被忽略。

糖前期很容易出现反应性低血糖,比如有的人到了饭点,没吃上饭,会出现明显的心慌手抖头晕,这时候吃块糖立马就能缓解。这就说明出现了血糖的大幅波动,就要警惕了。但要确诊还是建议去医院做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这是最准确的方法。如果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哪些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答:1)以往有过糖耐量异常,也就是历史上曾经有过血糖高,比如应激状态下,感冒了或者情绪激动,导致血糖高;

2)年龄≥40岁;

3)体重指数(BMI)≥24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有糖尿病家族史,如果一级亲属,也就是父母有糖尿病,那你就属于高危人群,患病可能性很大;

5)有巨大儿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6)有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疾病和大血管病变;

7)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日常血糖监测需要注意什么?

答:糖尿病患者的日常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有几个时间点要特别注意:

1)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后(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的血糖值,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

2)餐前血糖:吃饭之前测的血糖,这个血糖值是个基础,是用药策略的参考指标;

3)餐后血糖:一般指早、中、晚餐后2小时测定的血糖,餐后血糖代表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水平,与餐前血糖比,血糖波动越大危害越大,更容易跟大血管并发症关联;

4)随机血糖:一天中任意时间测定的血糖。

较为理想的血糖监测应为全天血糖谱的测定,根据情况可以采取5点法(空腹 三餐后2小时 睡前)或7点法(三餐前 三餐后2小时 睡前或夜间)。

文: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副主任潘琦

来源: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