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糖尿病电解质紊乱的护理措施)

掌上医讯 0
文章目录:

临床常见紧急情况处理--糖尿病高渗性昏迷

非酮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简称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由于应激情况性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而胰岛素反调节激素增加及肝糖释放导致严重高血糖,因高血糖引起血浆高渗性脱水和进行性意识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见于中、老年病人,有或未知有糖尿病史者,病死率较高。

诊断要点

1.血糖≥33.3mmo1/L,持续24h以上。

2.血浆有效渗透压≥320mosm/L,血钠≥145mmo1/L。

3.血清HCO3-≥15 mmo1/L或动脉血气检查示Ph≥7.30。

抢救措施

1.补液在HNDC的治疗过程中,补液总量略高于失液总量的估计值。补液种类包括生理盐水,低渗盐水或低渗葡萄糖液,右旋糖酐,全血或血浆,5%葡萄糖液及葡萄糖盐水。补液方法是在治疗的前2h输生理盐水2000m1,以后的6h内,则可每2h输入1000m1,直至体液补足。治疗的8-24h内,则可每2h输液500m1。补液的种类,应根据病人的情况而定。

2.胰岛素 HNDC患者对胰岛素一般比酮症酸中毒患者敏感,在治疗过程中所需胰岛素的剂量也比酮症酸中毒患者小。常用剂量为静脉滴注4-6U/h,使尿糖保持在 — ,血糖下降速度以每小时3.3-5.6mmo1/L为宜。

3.纠正电解质紊乱 HNDC患者的钠丢失可通过补充含氯化钠的液体而得到纠正,故其纠正电解质紊乱的主要任务为补钾,24h内补钾4-6g。当尿量<5mmo1/L时,可暂缓补钾。

4.纠正酸中毒如酸中毒不严重,一般经足量补液及胰岛素治疗后可纠正。当HCO3恢复到10-14mmo1/L以上时,则停止补碱。高渗碳酸氢钠液不宜用于HNDC患者。乳酸钠可加重乳酸性酸中毒,也不宜用于HNDC的治疗。

5.去除诱因如疑有感染,应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采用足量适用的抗生素。

6.处理并发症。

小小一片利尿药 服用有讲究

“医生,我最近一点力气都没有,也不知道咋回事。”一大早,患者老李就来到了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肝病四科主任医师孙薇薇的专家门诊。

原来,老李是一位肝硬化腹水患者,因为腹水,近期一直在口服利尿药,而从没监测过电解质指标。果然,完善检查后发现,老李体内钾离子只有2.7mmol/L(钾离子的正常范围是3.5--5.5mmol/L,一般低于3.0,就要引起重视,及时补充)。

孙主任表示,利尿药是通过促进体内的电解质和水分的排出而增加尿量的一大类药物,用于治疗水肿性疾病(如肝硬化腹水、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高血压等疾病。

别小看一片小小的利尿药,它的注意事项还是很多的,在服用过程中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应缓慢利尿:快速利尿易致血容量及血压骤降,改变神经内分泌,减少肾脏的血液供给,导致肾脏功能恶化。另外,会导致患者极度乏力虚脱。

不要过度限制钠盐的摄入:一般使用利尿剂的患者,体内的钠离子会随尿液排出,机体就需要进行代偿性储钠,此时若过度地限制了钠盐的摄入,钠离子含量不足,利尿剂的作用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宜在饭后服用:多数利尿药可引起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饭后或进食时服用不仅可减少胃肠道反应,还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长期服用不宜突然停服:口服利尿药治疗慢性疾病有时需长期服用,患者在服药时应慢慢减量,突然停服不仅可能使疾病“反跳”,还可能引起钠、氯及水的潴留。

长期服用需复查电解质:服用利尿药期间,必须要注意复查电解质,因为利尿的同时会将一些电解质协同排出体外,很多服用利尿药的患者会有低钠、低钾、低氯这些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存在,要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以避免由于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另外,还需要注意将保钾利尿剂联合使用,以降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警惕药物不良反应:利尿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因此如使用不当可出现血容量不足、低钠、低钾、低氯、低钙、低磷、低镁及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等。所以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切勿私自增药减药,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孙主任提醒,老年人、孕妇、哺乳妇女、糖尿病、痛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调整剂量和用法,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

通讯员 贾凡 张诗蕴

“阳后”这类人群要注意,这个指标极易飙升并可能威胁生命!

近期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接诊了多位糖尿病阳后患者

发展成酮症酸中毒

医生表示,如果救治不及时

严重时会威胁生命

同时提醒:新冠流行期间

更要好好关注血糖指标

58岁糖尿病人阳了血糖超标5倍危及生命

“不该这么不注意,现在想想都出冷汗!”浙江临安58岁的华阿姨(化名)虽已经从危险中脱离,但还是比较虚弱。

5年前,华阿姨在体检中被诊断为糖尿病,一直服用相关药物。不过,近年来她并没有好好监测自己的血糖指标,也不清楚具体控制得如何。

前几天,华阿姨和家人先后感染新冠病毒,开始头痛、发烧,华阿姨最高到39.8℃,她被烧得晕乎乎地躺在床上,也不记得自己是否服用降糖药。

华阿姨反复发烧总共持续五天,浑身无力、没胃口,她和家人都以为是“阳”后的正常反应,直到一天傍晚,女儿做好晚餐,想让华阿姨多吃几口,却发现她神志不清,怎么叫也没反应,甚至还说起胡话,于是赶紧将她送到位于家附近的浙大医院总部。

急诊科医护人员了解了华阿姨的相关病史后,为她做了相关检查。数据显示,华阿姨空腹血糖高达28mmol/L(成人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约为正常值的5倍,同时伴有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伤等,肺部CT显示有炎症渗出。

经过内分泌科会诊

结合病史及检查结果

华阿姨被确诊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新冠感染

需要住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近期天天有类似病例

内分泌科周伟斌副主任医师表示,类似华阿姨这样的糖尿病患者阳后发生酮症酸中毒现象并不少见。

在周医生负责的14位住院患者中,有12位是糖尿病患者阳后血糖控制不佳的,其中的3位已经发展到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表现为多尿、口渴、明显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脱水、精神不振、头晕头痛、口中有类似烂苹果的酮臭味等,严重者甚至休克昏迷,若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而在急诊和ICU里

酮症酸中毒患者也不在少数

浙大一院之江院区急诊科副主任刘志海介绍,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会接诊到酮症酸中毒患者,以前这种情况1个月只会接诊到几例而已。

为什么患上新冠后

糖尿病患者容易血糖控制不佳

甚至发展成酮症酸中毒?

医生介绍,一方面发烧、感染后,本就会引起血糖波动;其次,由于患病服用其他药物,或者身体不适,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未按照医嘱服用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另外,患病期间很多患者胃口变差、饮食减少、作息紊乱、腹泻、呕吐等,都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

多种因素相叠加后

会让糖尿病患者

相比普通人更易发展为重症

另一方面,酮症酸中毒出现的部分症状,如精神不振、头晕头痛、乏力、呼吸困难等,和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极其类似,易增加病情迷惑性,往往糖尿病患者已发展到酮症(酮症酸中毒的前一步),但本人和家人尚未意识到,等发生酮症酸中毒后,就会大大增加救治难度,很可能威胁生命。

糖尿病患者如何安全过关?

在我国,糖尿病患者比例

大约为13%左右

相当于每10人里

就有超过1人是糖尿病患者

且随着年龄增长

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更高

“年龄大、叠加糖尿病,使得该人群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发展成重症的风险会高于普通人。”浙大一院内分泌科主任沈建国主任医师表示,相较普通人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糖尿病患者还将面临感染诱发的代谢紊乱加重问题,新冠病毒会侵犯胰腺,并损害被感染患者的胰岛功能,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

专家表示

虽然糖尿病患者阳后

基础疾病加重的概率较大

但也不必过于焦虑

关键要做好以下几点:

1、严格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平时应监测血糖,阳后更要注意增加监测次数,特别建议在体检中发现血糖偏高、但还没到糖尿病程度的人,也应注意监测血糖;

2、注意饮食:很多人阳后会有食欲不振、胃口差的情况,但一定要保证营养;糖尿病患者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因为生病,想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就选择单一米面类食物。

此外,部分患者表示阳后反而胃口大开,糖尿病患者或是体检时发现血糖较高者要特别注意,不可大吃大喝;

3、适当运动: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但感染期间,不建议大量运动,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4、用药:糖尿病患者用药需要注意两点:

一、胃口下降,降糖药、胰岛素等没有相应减量,易出现低血糖昏迷现象,且为数不少;

二、贸然停服糖尿病药物,结果血糖悄然升高,导致酮症酸中毒昏迷的也很多。所以家中一定要严格监测指头血糖,及时就医。

医生指出,糖尿病患者“阳”后,一定要特别注意,一旦血糖出现持续超标,或者感觉有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腹痛、呕吐、无法进食、精神状态差、乏力多汗、呼吸中有烂苹果气味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越早期干预治疗效果越好!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阳康”后也要注意身体状态、及时监测血糖,造成不可为了庆祝康复“大吃大喝”。

转自:浙大一院

来源: 贵阳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