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临床表现图(妊娠期糖尿病临床表现)

中医魏大夫 0
文章目录:

提醒:双脚有这5个表现,请立即就医,千万别拖成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它通常在数年内逐渐形成,并且可以导致感染、溃疡和甚至截肢。了解糖尿病足的征兆对于早期检测和治疗非常重要。

糖尿病足的5个表现

1. 感觉减退

由于高血糖损害神经,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感觉减退的情况。这种症状最先出现在脚底部,然后逐渐扩散到脚的其他部位。当感觉减退时,糖尿病患者可能无法感受到刺痛、热或寒冷等不适感,从而可能忽视脚上的伤口或破皮。

2. 神经性病变

随着糖尿病的持续发展,神经性病变症状也可能会出现。这些症状包括疼痛、麻木、刺痛、针扎感或像电击般的感觉。这种痛苦可能会在夜间加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

3. 脚部变形

受到神经和血管损害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脚部变形的情况。这种状况通常是由于长期承受身体重量所致,导致足弓降低或足部畸形,从而增加了足部受伤的风险。

4. 皮肤变化

高血糖会使人的皮肤变得干燥、发红、起泡或严重开裂。如果您的脚趾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出现了这些变化,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5. 溃疡和感染

糖尿病足的最终结果常常是溃疡和感染。在感觉减退和神经性病变的情况下,即使轻微的划痕或割伤也可能会被忽视,进而愈合不良并感染。

糖尿病足的病发率高吗?

在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有8.1%的人可能会面临糖尿病足的风险。一旦发生糖尿病足,则治疗费用将大幅增加。据国内外统计,糖尿病足的治疗费用约占糖尿病终身医疗费用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在全球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中,需要截肢的糖尿病足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2%。而糖尿病足溃疡的患者死亡率同样高达11%。这些数据表明,糖尿病足可带来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因此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应该引起广泛关注。

糖尿病足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下面是5个主要危险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也增加。

2.血糖控制不佳:长期血糖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易患各种相关并发症。

3.足部护理不当:鞋袜不合适、缺乏足部清洁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

4. 吸烟:糖尿病足患者吸烟者的发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

5. 其他疾病:同时患有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容易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病风险。

5种常见的预防糖尿病足的方法

1.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足的至关重要的步骤之一。定期检查血糖水平,按时服用或调整胰岛素或口服药物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从而显著降低患上足部并发症的风险。在预防糖尿病足方面,血糖管理应被视为最优先的办法之一。

2.保持足部卫生

为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建议每天使用温水和温和肥皂清洗双脚,并将其彻底擦干,特别要注意清洁脚趾之间的部位。此外,每天检查足底和脚趾是否存在划痕、磨损或其他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3.经常检查足部

定期检查足部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另一个重要步骤。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足部检查,包括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方面的检查。如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4.穿戴合适的鞋子和袜子

穿戴合适的鞋子和袜子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方法。建议选择舒适、透气性好、无压迫感的鞋子和袜子,并避免穿高跟鞋或夹脚鞋等不适合的鞋子。

5.保持身体健康

保持身体健康同样对预防糖尿病足非常重要。建议通过加强锻炼、控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等方式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此外,戒烟和限制饮酒也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措施之一。

对于这种可怕的疾病,我们不能束手无策。我们应该主动采取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不让糖尿病足靠近自己。只有做好预防工作,才能从容面对挑战,保障健康。

10个人中就有1人患糖尿病,出现这4种症状要当心!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糖尿病的两种主要类型。第一种被称为1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并且与胰岛素的缺乏有关。与之相对应的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糖尿病形式,往往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与胰岛素的抵抗或胰岛素分泌的不足有关。

那么,什么是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作用是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到细胞,以供细胞代谢能源。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胰岛素无法发挥正常功能,从而导致血糖水平的不稳定。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那些常见的糖尿病相关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糖尿病的先兆,需要予以警惕。其中之一是多尿频尿。当血糖浓度超出正常范围时,肾脏开始排出过多的糖分,从而导致多尿。频繁地小便,甚至在夜间会经常醒来上厕所,这是糖尿病可能存在的一个显著症状。

另一个症状是口渴和口干。由于多尿,身体会失去大量的水分,进而导致口渴的感觉。常常感到口干也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如果你经常感到口渴,无论喝多少水都得不到解渴,那么你可能需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性。

此外,多饮和多食,尤其是对甜味食物的渴望,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症状。当血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供能时,身体会通过增加食欲来弥补能量不足。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可能会有食欲增加的表现。

最后一个有普遍意义的症状是体重的明显下降。当身体无法正常代谢葡萄糖时,它开始利用体内脂肪作为能量来源。这会导致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明显下降,即使他们正常进食。

总结来说,如果你正在经历多尿、多饮、多食、口渴、口干和明显体重下降,这些可能是糖尿病的征兆。如果你觉得自己出现了这些症状,建议尽早咨询医生,并进行相关的检查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通过关注这些症状,我们可以更早地发现糖尿病,并尽早采取措施来控制它。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药物治疗以及积极的生活方式改变都是有效管理糖尿病的方法。不要忽视身体的信号,及时就医,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健康#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ymptoms of Diabetes [En]. Available at:

2.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Diabetes Atlas 9th Edition [En]. Available at:

糖尿病的8个征兆,吃饭时间很重要,这点要记牢!

糖尿病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身体的一些表现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我们要学会识别,及时发现,而且,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对糖尿病进行预防,这样大多数患者其实都能得到较好的控制。

可能是糖尿病的8个征兆

1

体重骤降

要是短时间内没特别原因体重就突然减了4.5公斤以上,那么就有可能是糖尿病找上门了。

2

视线模糊

视线模煳其实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警讯,因为当血液中血糖高,就会改变晶状体与眼睛。在发现自己视线扭曲怪异时,不要觉得一切都没事,就一定要重视起来,赶紧去医院看医生!

3

胃口变大

无来由、又不断变大的胃口也是另一个怪异却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因为胰岛素在肌肉、脂肪与其他组织中会运作不太顺畅时,胰脏就会释放更多胰岛素,而高量胰岛素水平会刺激头脑,让你感到饥饿。所以当你的饥饿感很重,吃得很多时就要小心了。

4

伤口难愈合

糖尿病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导致疮或伤口的愈合时间比较久。

5

疲劳感

如果你的身体分泌的胰岛素不足或甚至完全分泌不出胰岛素,身体就会没有能量,也会让你感觉比以往还要累。

6

脚步疼痛或麻痹

脚步疼痛或麻痹可能只是血液循环不良,但若不是这些原因,那就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的神经损伤,导致脚痛或麻痹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会往上扩散。

7

尿频

如果你一个晚上就要起3次,那就要引起注意了,这可能是糖尿病的信号!因为糖尿病会造成血糖升高,身体就会想要制造更多尿液把糖分排掉,所以你会比一般人还要频繁地跑厕所。

8

常常口渴

有了尿频症状,你也会越来越口渴,就会比较常跑厕所、尿得多。因此也会变得很容易口渴,喝得多。

糖尿病可防吗?

答案也是肯定的。

国际上中国著名的大庆研究明确显示:健康良好地生活方式完全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短20-30年间,糖尿病在中华大地上如春笋般的滋生成长并迅猛扩散,具有泛滥成灾之势。上世纪80或90年代的糖尿病尚属于“富贵病”,然而到了2000年后,就明显平民化、大众化了。

现如今,我们亦不能回到从前了。美味佳肴能不享受吗?肯定不能!转行做体力劳动可行吗?肯定不行!

那么该如何防止糖尿病发生呢?需要做到以下十点:

1.适当调整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

2.讲究“慧吃慧动”,防止体重超重与肥胖;

3.适当运动,依据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4.避免长期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5.定期释放生活工作压力,具体方式依据自己嗜好而定;

6.偶尔结伴外出旅行,放飞自己心情;

7.定期化验血糖:包括餐前、餐后与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8.定期检测血脂谱,避免脂毒性诱发糖尿病;

9.定期测血压,防止发生代谢综合征;

10.与医务人员成为好朋友,了解医学常识,交换意见与个人想法。

吃饭时间很重要

2023 年 6 月刊发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与 8 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 点后吃早餐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59%。研究人员表示,因为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和血脂控制,以及胰岛素水平。

研究分析了超 10 万名成年人,平均年龄为 43 岁。研究发现,早上 8 点之前吃第一顿饭、晚上 7 点之前吃最后一餐,可能有助于降低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晚餐较晚才吃也会稍微增加 2 型糖尿病的风险。

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时时刻刻关注自身健康。

以上图文等内容源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创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 约见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