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小心吃多了得糖尿病(吃多了糖如何补救)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吃饭太快易受伤 当心吃出糖尿病

本公子有一个姐姐,我们经常在一起吃饭,通过长期的观察,本公子发现她吃饭就跟兔子一样,一抬头一低头,一顿饭就吃完了。在现实生活,像她这样吃饭快的人非常多,“五分钟解决一顿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是非常易见的,尤其是早饭。但是本公子很负责任地告诉你吃饭太快是很容易受“伤”的,不仅伤“心”,伤胃,一不小心还会吃出糖尿病。下面跟本公子一起去了解下具体情况!

吃饭太快易伤“心”

前几日,本公子跟好朋友聊天,她说:“昨天跟一姐们出去逛街,她170,体重只有98,看她试衣服的时候,再看看自己的身材,我好想回家!”是不是感觉好伤心?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已经被我们说烂,再看看一堆肥肉,一声长叹有木有!可是你造吗?吃饭太快是会变胖的,变胖当然会伤心。

根据日本学者研究,吃饭太快使人体换肥胖症的几率足足增加了2倍,这是因为吃饭太快,胆来不及分泌足够的胆汁,机体摄入的脂肪就得不到充分的消化,从而堆积于人体,导致肥胖的产生。

在现实生活中,你身边肯定有这样一种人,就是死吃不胖型的,她们常常说自己的消化吸收不好,所以吃多少都不长胖。本公子很遗憾地告诉你们,这么多年,你们都被骗了,人家是因为消化吸收好才瘦的,消化吸收不好的是你们这些胖纸。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三个脏腑就是胃、脾、胆,其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胆主要分泌胆汁,而胆汁是分解脂肪的第一战将。在中医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当然脾胃的正常运行也取决于胆气的生发。《东医宝鉴》中提到: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胆汁是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肝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实现就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分泌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只有胆汁排泄顺达,脾胃运化功能才能健旺。

所以小伙伴们还是慢一点吃饭吧,给你的“胆”多一些时间,让它能分泌足够的胆汁去分解脂肪,从此跨出胖子界、微胖界,不再伤心。

吃饭太快易伤胃

其实,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器官跟宏观的人体一样,也是有寿命的。换句话说,人体寿命的长短与五脏六腑的寿命长短是同步的,胃是如此、整个消化系统也是如此。有一句很狠的话是这么说的:每个人一生吃的粮食是固定的,谁先吃完谁先走。本公子的解释是:10个苹果一天吃1个可以吃10天,一天吃10个就只能吃一天,所以,自己理解去吧。同理可得。吃饭太快就会导致吃饭太多,吃的太多就会损耗胃以及整个消化系统的寿命。

我们都知道,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而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第一步则是通过消化道的起始端,即口腔。在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喝粥、吃流食有助于养胃,我们口腔功能就是充分咀嚼食物,使其腐化,变为流质。如果吃饭太快,口腔就来不及咀嚼,食物就得不到充分的分解,人体就只能把这件事交给胃来做,让胃去受纳腐化。结果就是,是胃的事情也让胃做,不是胃的事情也让胃做,长此以往,势必会伤胃。

更可怕的是,吃饭太快与消化系统癌变亦有着一定的关系,其可能会增加消化系统癌变的几率。

据说吃饭太快还会引起糖尿病

吃饭快跟得糖尿病有啥关系?很惊讶有木有?据英国《每日快报》报道,立陶宛卫生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于第15届国际内分泌学大会暨4届欧洲内分泌学大会上宣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与吃饭时细嚼慢咽的人相比,吃东西太快者得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2.5倍。

所谓2型糖尿病,我们又称之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因为这类糖尿病患者依然可以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且发病年龄多在35以后。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其与人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人由于膳食结构(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不合理、体育运动的缺乏,很容易导致肥胖,而肥胖会使得胰岛素抵抗出现进行性加重,继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糖尿病就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着胰岛素不能正常运用于糖代谢中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这同样也可解释为什么吃饭太快会引起糖尿病,其主要元凶就是机体肥胖与体重增加。

结语:本公子常常跟朋友们说每口饭要咀嚼20次以上,每顿饭的进餐时间要超过15分钟,但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能缓慢地吃饭,特别是早上,只因为“时间太赶”。那我们能不能早起半个小时,给自己留出吃饭的时间,千万不要因为“时间太赶”就把健康给省略了。

长期高糖饮食易引发多种疾病 北京疾控提醒:小心“甜蜜”诱惑

人民网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孙红丽)秋高气爽,外出游玩、逛街时,吃个冰激凌、来瓶冰镇可乐,让生活变得更加惬意。不过,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这些随处可见、随处可选择的“甜”,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添加糖,看似“甜蜜”的健康陷阱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具有甜味特征,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浆等。我们日常使用的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都是蔗糖。

那么,除了满足口味上“甜蜜”的愉悦感,添加糖是否是必需的呢?其实,添加糖是纯能量物质,从营养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饮食中并不需要添加任何糖。当添加糖摄入过多时,这个“甜蜜”的陷阱还会带来健康问题。

含糖食物吃得多,会带来高的能量摄入,但同时膳食质量却不高。长期高糖饮食不仅易引发超重肥胖、龋齿,还会导致包括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发生风险增高。

以含糖饮料为例,估计每年在全球导致18万人死亡,主要原因就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在中年人群,含糖饮料会增加多种疾病(如冠心病)的死亡风险。而低添加糖的饮食模式,则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某些类型的癌症、龋齿的风险降低相关。

含糖食品,藏起来的糖有多少?

另外,日常生活中的添加糖主要来自加工食品,琳琅满目的含糖饮料、种类繁多的甜点如蛋糕、面包、糖果、冰激凌、布丁,以及各种果酱、酱料,都是添加糖摄入的“食用源头”。

以似乎不太甜的面包为例,100克面包中可能会含有8~18克左右的糖。即使是家庭自制烘焙的6寸戚风蛋糕,也需要加入50克左右的糖。而市场上各种口味、夹心、装饰的甜品含糖量会更高。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添加糖的主要的来源是含糖饮料。含糖饮料是指糖含量在5%以上的饮品,多数饮品的含糖在8%~11%左右,有的高达13%以上。这样的含糖量虽然看着感觉并不很高,但由于饮用量大,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量的糖。

比如,喝一瓶可乐大约就要摄入52克的添加糖。而且,含糖饮料已经成为了十分方便购买的甜味饮品,我们甚至常常在无意中,就会消费更多的含糖饮料,并渐渐成为习惯。

添加糖,量应该如何把握?

减糖控糖,要做到每天的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能控制在25克以下,对健康的益处更多。这需要做出哪些行为的改变呢?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多喝水,首选白开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想喝有味道的饮品时,可以选择饮茶代替。

吃新鲜水果,摒弃果汁。少吃甜食,减少饼干、冰激凌、巧克力、糖果、糕点、蜜饯、果酱等在加工过程添加糖的包装食品的摄入频率。

购买包装食品时查看配料表,如果有蔗糖、白砂糖、麦芽糖、果葡糖浆、浓缩果汁、葡萄糖等,就表明添加了糖,应当少吃。

家庭制作食品时,少放或者不放糖。

(责编:孙红丽、吕骞)

与糖尿病关系密切!这类吃出来的“毒”要当心

说起糖尿病,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的"IDF全球糖尿病概览"(第九版)显示,2019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约为1.164亿人,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达3550万,均为全球第一。但是,与糖尿病息息相关的脂毒性,你又了解多少呢?

脂毒性中的“脂”为“脂质”,当它存留于脂肪细胞、脂肪组织时,是正常的。可当它存留于其他器官组织里时,便会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

脂质过多沉积对人体器官产生的毒性,在医学上就称为“脂毒”,如果存在于心脏,会引起心肌损害,同理还可能引起脂肪肝、脂肪胰、脂肪肾等一系列脂代谢疾病。

脂毒性与糖尿病、高血脂关系密切,但在血糖、血压、血脂正常的人群中,也存在脂毒性问题,如肥胖、超重、大量饮酒者。

脂毒性和糖尿病的发生机制有关,是糖尿病发生的始动因素,控制脂毒性对糖尿病至关重要。同时,糖尿病中晚期常伴随出现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脑中风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严格控制身体各项指标综合达标,这对于糖尿病本身及其并发症,意义重大。

那么,直接干预脂毒性对于糖尿病治疗有帮助吗?

有帮助,早期糖尿病甚至可以通过干预脂毒性实现血糖的完全逆转。脂毒性主要与肥胖有关,所以除了用药以外,“减重”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现实中也不乏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控制体重及饮食,改善身体状况甚至康复的例子。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重视“减重”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做到“先省饭钱,后省药钱,健康生活好多年。”

受访专家: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