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范围(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范围是多少)
浙大研究: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在这个数,并发症的风险最低,可信吗
糖尿病,一个看似普通却又极具“杀伤力”的疾病,正悄然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它不像心脏病那样让人瞬间倒下,也不像胃病那样让人痛得直冒冷汗,却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眼睛、肾脏、心脏……无一幸免。而血糖控制,更是糖尿病管理中的“关键战场”。最近,浙江大学的一项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糖尿病人血糖控制在“糖化血红蛋白6.5%~7%”时,并发症风险最低。这一结论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甚至质疑:“这真的靠谱吗?”
血糖控制:一场“精准平衡”的较量
血糖控制,听起来简单,实则是一场需要精准平衡的较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血糖控制的“成绩单”,能够反映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过去,医学界普遍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最为理想。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控制得太低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低血糖风险的增加,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体中,低血糖甚至可能比高血糖更致命。
浙江大学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它试图为血糖控制提供一个更加科学、个性化的参考范围。研究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之间,既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又不会因过度控制导致低血糖。这一结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大量临床数据和国际上主流糖尿病管理策略的印证。
血糖控制太严:低血糖的“隐形威胁”
许多人认为血糖降得越低越好,最好降到正常人的水平,这样就能高枕无忧。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低血糖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当血糖过低时,人会感到饥饿、出冷汗、手抖、心慌,严重时甚至可能晕倒,诱发心脏病或中风。对于老年人来说,低血糖的表现可能并不明显,有时只是发呆、反应迟钝、说话含糊,家人往往会误以为是老年痴呆加重了,而实际上可能是低血糖在作祟。
长期低血糖还会让大脑变得麻木,对疼痛的感知能力下降。下次低血糖来袭时,可能连预警信号都没有,直接晕倒。这就像一个天天被家暴的人,一开始还知道疼,后来逐渐麻木,最后甚至对疼痛毫无感知。
血糖高了:并发症的“五大杀手”
糖尿病的并发症是让人闻风丧胆的“五大杀手”——眼睛、肾脏、心脏、血管和神经。血糖高了,视网膜的毛细血管会变脆,容易出血,时间久了,眼底就像被泼了一层墨水,视力越来越模糊,最后可能失明。肾脏作为身体的“过滤器”,在高血糖状态下就像超负荷运转的空调,时间长了,零件就会损坏,蛋白尿、肾衰竭、尿毒症接踵而至。
心脏和血管也难逃一劫。血糖高的人,血管壁就像被糖浆糊住了一样,越来越硬,越来越窄,最后容易形成动脉硬化,导致心脏病、中风。神经也如同被电线短路了一样,手脚麻木、疼痛,甚至感觉迟钝,严重的可能发展成糖尿病足,甚至需要截肢。
血糖控制:个性化才是关键
血糖控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年轻人、刚得糖尿病且没有其他严重疾病的人,控制在6.5%左右比较理想。年龄大了,或者有心血管病史、肾病的人,控制在7.0%~7.5%也可以,关键是避免低血糖。8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身体状况不太好的人,甚至可以放宽到8.0%。
除了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同样需要关注。糖尿病是一个“全身病”,不能只盯着血糖一个指标。饮食方面,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主食、蛋白、蔬菜搭配好,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过度节食。运动也别急于求成,快走、太极、游泳这些低冲击的运动更适合长期坚持。
浙大研究:科学依据与个体差异
浙江大学的研究并非凭空得出,而是基于大量临床数据分析的结果。它的核心观点与国际上主流的糖尿病管理策略一致——血糖控制要个性化,不是所有人都要追求6.0%以下的超低血糖,而是在6.5%~7%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减少并发症,又不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然而,具体到每个人身上,还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来调整。你是年轻人,刚得糖尿病,6.5%以下可能更适合;你是70岁的大爷,身体还不错,7.0%也说得过去;你80岁了,还老是低血糖,那稍微放宽一点也未尝不可。管血糖,不是死盯着一个数字,而是找到自己最舒服、最安全的那个范围。
血糖保持在多少才算正常?当心,超过这一数值糖尿病风险高!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在忙碌中往往忽视了自身健康。而糖尿病,这个悄无声息的 “健康杀手”,正如同潜伏在暗处的猛兽,影响着数以亿计的人。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患有糖尿病的人数接近 1.5 亿,而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数更是高达 3.88 亿。这意味着,走在大街上,每三个人中可能就有一人正面临着血糖异常的风险,这个数字着实令人触目惊心。
对于每个人来说,知晓自己的血糖水平,就如同掌握了健康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是健康管理旅程的重要起点。那血糖保持在多少才算正常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当我们空腹测量血糖时,数值在 3.9~6.1mmol/L 这个区间内,就属于正常范围。此时,身体的血糖代谢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健康的状态。但要是空腹血糖值攀升到了 6.1~7.0 mmol/L 之间,那可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这被定义为 “空腹血糖受损”,也就是常说的糖尿病前期。这个阶段,身体就像发出了预警信号,提醒我们要关注血糖变化了。还有饭后 2 小时血糖,如果仍在 7.8mmol/L 及以上,那就如同拉响了警报,必须高度警惕。
血糖飙升的幕后黑手
当发现自己的血糖值越过了 “警戒线”,或者在 “警戒线” 附近徘徊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控制血糖只要少吃甜或者干脆不吃甜就行,然而,这种认知就像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非常片面的。从中医的独特视角来看,糖尿病的发生并非是一夜之间的变故,它更像是一场 “持久战”,其根源在于人体内长期的脏腑功能失调与络脉瘀阻。
就拿现代人的生活状态来说,工作压力如同沉重的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生活琐事也常常让人焦头烂额。在这样的环境下,情绪就像坐过山车,容易波动,时而烦躁不安,时而郁闷寡欢,时而焦虑万分。这些不良情绪长期积累,就容易导致肝气郁结。在中医理论里,肝脏与脾胃有着紧密的联系,肝气一旦郁结,就会像失控的野马,乘脾犯胃,进而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而脾胃在人体的血糖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脾胃功能失常,血糖调节也就跟着乱了套,血糖升高自然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除此之外,熬夜这个现代人的 “通病”,也是导致血糖升高的一大 “元凶”。夜晚 11 点到凌晨 1 点,是肝脏进行自我排毒的黄金时段,就像城市的清洁工人在深夜清扫街道一样,肝脏此时正努力清除体内的毒素和代谢废物。但如果长期熬夜,就如同干扰了清洁工人的工作,严重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肝脏代谢不畅,血糖的代谢也会受到牵连,血糖值便容易升高。
生活中的控糖秘籍
除了遗传因素这个我们难以改变的 “先天条件” 外,血糖的升高与我们长年累月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想要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风险,就需要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进行全面的干预。
首先,规律的作息时间至关重要。我们要像遵循自然规律的生物钟一样,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尽量减少熬夜。晚上按时上床休息,让肝脏在最佳的排毒时间里高效工作,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为血糖的稳定奠定基础。
其次,饮食控制是控糖的关键环节。在饮食方面,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少吃甜食外,油和盐的摄入同样需要严格控制。过多的油脂和盐分摄入,不仅会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还可能间接影响血糖水平。相反,我们应该多吃粗粮,比如燕麦、糙米、玉米等,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缓慢,能让血糖上升的速度更加平稳。新鲜的蔬果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它们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身体的健康和血糖的调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适当的体育活动更是调节血糖的有力武器。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就像给身体的各个器官注入了一股活力。运动能够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让身体更好地利用血糖,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药物干预的新选择
如果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调整,血糖依然像个调皮的孩子,不够稳定,此时就需要向专业的医生咨询,考虑及时使用药物进行干预。在中医络病理论的精心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津力达颗粒,在糖尿病防治领域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研究表明,津力达颗粒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 “修复师”,能够通过保护胰岛微血管和胰岛细胞,改善胰岛微循环,让胰岛这个血糖调节的 “小工厂” 能够顺畅运转,恢复正常的分泌功能。同时,它还能巧妙地调节升糖激素和降糖激素之间的平衡,就像一个精准的天平,让血糖在正常的范围内波动,达到调节血糖的良好效果。
近日,在江苏苏州盛大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2024CSE)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张力辉教授分享了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布了津力达干预糖耐量异常 FOCUS 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结果显示,对于那些腹型肥胖且糖耐量异常,同时还合并其他代谢指标紊乱的人群,在积极干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加用津力达颗粒,就像给控糖之路增添了一份强大的助力,能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而且,津力达颗粒还能像一个 “健康管家”,改善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等多项代谢异常指标。这一研究成果的公布,无疑为糖尿病前期人群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治疗选择。"
糖尿病管理:警惕三大血糖“警戒线”,预防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病友而言,血糖的有效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重中之重。当血糖水平超越特定阈值时,可能预示着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一般而言,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应低于10.0mmol/L,这一范围能显著降低高血糖对身体的损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然而,除了上述血糖标准外,还有三个关键的血糖值常被糖尿病病友忽视,它们同样对并发症的预防至关重要。
一、4.4mmol/L:血糖波动的警戒线
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持续性高血糖。血糖波动幅度越大,并发症的发生速度可能越快,死亡风险也相应提高。
日间血糖波动:一天中血糖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当日最高值-最低值)应控制在4.4mmol/L以内。若经常超过此值,建议及时就医,调整降糖治疗方案。
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正常参考值应小于2.2mmol/L。计算公式为:[(A-a) (B-b) (C-c)]/3,其中A、B、C分别代表一日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a、b、c为相应的餐前血糖值。
以下三类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过大:胰岛功能较差者、年龄较大且病程较长者、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者。
二、3.9mmol/L:低血糖的警戒线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低血糖的危害甚至超过高血糖。
△爱奥乐血糖仪
低血糖定义:无论餐前还是餐后,血糖低于3.9mmol/L即视为低血糖。
易感人群: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者、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肝肾功能不全者、血糖控制目标过严者。
低血糖的常见表现包括心悸、焦虑、出汗、头晕、手抖、饥饿感等,严重时可能出现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甚至昏迷。为预防低血糖,建议糖尿病患者控制空腹血糖不低于4.4mmol/L,并随身携带糖类食品以备不时之需。
三、13.9mmol/L: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警戒线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并发症,特征为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生命。
警戒值:无论餐前还是餐后,血糖超过13.9mmol/L即应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对于使用SGLT-2i降糖药的患者,血糖超过11.1mmol/L也应提高警惕。
诱发因素:急性感染、胰岛素不适当减量或中断治疗、饮食不当、心肌梗死、创伤、手术、妊娠、分娩、精神刺激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常见表现包括发病前的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失代偿阶段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以及晚期的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昏迷。若怀疑自己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应立即就医。
综上所述,糖尿病病友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一旦发现血糖值超过上述“警戒线”,应尽快就医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爱奥乐简介
爱奥乐医疗器械(深圳)有限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血糖、血压、尿酸、血脂等慢病管理医疗器械及POCT试纸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立足深圳生产基地,设立深圳福田研发中心,成立北京、上海、成都等区域办事处:2013年,爱奥乐率先取得蓝牙、GPRS、WIFI、4G、5G传输技术的检测设备生产资质,是国内首家具有数据传输功能的血糖血压智能检测设备生产企业,业务遍及全国200多个城市、80多个国家以及上千家医院、十万余家零售药店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