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公共营养师糖尿病(公共营养师有年龄限制吗)

中国糖尿病同伴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友聪明吃主食:稳糖又健康!

提示:不吃主食危害更大: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完全不摄取会造成能量不足,严重的话可能导致酮酸中毒。另外,不吃主食也可能造成血糖下降,导致肝脏必须重新生成葡萄糖,产生多余的含氮废物,造成肾脏的代谢负担。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白饭、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容易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升高,因此许多糖尿病友不敢吃淀粉类,甚至误以为白饭吃得越少越好。不过,完全不吃主食类,恐增加肾脏负担,甚至造成酮酸中毒。营养师建议,透过4个小秘诀,选择低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的淀粉类食物,糖友也可以安心吃主食!

如何正确饮食是许多糖尿病友烦恼的问题,其实,糖尿病患者和一般人一样,都应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只是糖友必须更加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帮助控制血糖。因此,糖友也可以适量食用米饭、面条、马铃薯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只是要多注意升糖指数和进餐顺序。如果完全不吃主食,反而有害健康。

4秘诀挑选主食 低升糖指数好健康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主食类都会造成血糖上升,如果是糖尿病尚未并发肾病变前,建议糖友可以减少总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或者选择低升糖指数(低GI)的食物,就能帮助控制餐后血糖,并且降低胰岛素阻抗、肥胖、心血管疾病。

那么,怎么知道哪些食物属于低GI呢?郑师嘉营养师提出以下4个秘诀,帮助糖友正确挑选,健康吃主食。

秘诀一/纤维含量

纤维含量越高,升糖指数相对较低。含丰富膳食纤维的糙米,有助减缓淀粉的分解和吸收,其升糖指数就比白米低了许多。因此,在米饭的选择上,建议以糙米替代白米。

秘诀二/是否加工

以同样的食材来说,未经加工的原态食物,升糖指数通常比较低。比如,食材来源同样是马铃薯,清蒸马铃薯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比起经过多重加工、精致度高的洋芋片,升糖指数就比较低。

秘诀三/咀嚼次数

口感较扎实的食物,因为富有嚼劲,需要咀嚼多次,消化速度也较慢,升糖指数往往也较低。举例来说,选择义大利麵就比油麵来得好。

秘诀四/糊化程度

糊化程度较高的食物,容易被肠胃吸收,升糖指数通常也比较高。比如,稀饭的升糖指数就大于干饭。

除了尽量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郑师嘉营养师提醒,糖友也可以透过进餐顺序,改善餐后血糖波动。国外实验发现,先吃蔬菜和蛋白质食物(比如肉、鱼、蛋),过15分钟之后再吃碳水化合物(米、麵等主食),平均餐后血糖有明显下降。

微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关注您健康

最新研究说,主食这么吃防病还长寿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

从2017年开始,直到2018年,如果说有什么最热闹的营养话题,当然就是「要不要吃主食」这个问题了。

很多人听到「碳水化合物让人胖」、「碳水化合物让人傻」、「吃主食是慢性自杀」之类说法,甚至一些微信圈子的文章中还列举了大批研究,证明不吃主食,换成大量脂肪,不仅会神奇瘦身,更能控制血脂,治好糖尿病,等等。

于是,很多人满怀信心地开始「新生活」了。或者自己制定极低碳水化合物的食谱,每天鸡蛋 肉 坚果 豆腐,要么购买有人推销的各种生酮产品和代餐粉,银子是没少花,仪式感也挺强。

一位朋友告诉我,她原本靠健康饮食和运动的方法减肥成功,体重已经在正常范围里,腰腹有马甲线,身材凸凹有致。但为了追求骨感,她在2018年4月底开始在医生指导下生酮减肥,一个月减了6斤。然而,她明显感觉到身体比以前松弛了,体型还不如从前理想。此后,她的饮食还是非常节制,但明显感觉饿的时候有低血糖症状,身体会发抖,这是血糖控制能力下降的表现。她的食欲控制也发生了紊乱,看见什么都想吃,一吃就停不住,不吃够就心慌,只有吃撑了才觉得安心。

到了2018年的11月,也就是减肥成功后6个月,她已经反弹了十多斤,而且胖在腰腹部位。

她意识到自己走了弯路,才体会到以前的方法才是正途,重新开始营养平衡的饮食和运动。她的情绪逐渐改善,身材也慢慢回到了以前的紧实状态。

其实,对于我们这个自古以来讲「五谷为养」的民族,不吃面包饼干蛋糕还能忍,但成年累月不吃米饭米粥米粉米线,不吃面条包子饺子馒头馅饼馄饨煎饼,不吃小米玉米大麦燕麦荞麦藜麦,甚至不吃土豆红薯山药芋头荸荠藕,不吃各种水果……这种生活,你能忍多久呢?

但是,一旦你停下这种吃法,就会飞快反弹。除非你大量运动加上限制饮食。那岂不是回到传统减肥方法的路上了么?关键是,饮食如此艰忍,体重却不仅不下降还要经常反弹,脾气变得暴躁,情绪变得沮丧,幸福感荡然无存,而长回来的肥肉还特别钟情于腰腹部位……

所以,我经常对减肥者说:

但是,也有一些中年男士说:自从不吃主食,我觉得脑子清醒多了。原来饭后总是困倦不堪,现在不困了。

其实,这并不是碳水化合物的错,而是过多精白淀粉的错,是餐后血糖过高,距离糖尿病越来越近的指征。我建议很多人吃部分五谷杂粮做主食,而且先吃蔬菜和部分肉蛋,后开始吃主食。饭后适当散散步。这些措施就足以让绝大多数人餐后不再困倦,而无需彻底断掉所有五谷杂粮。

到底要不要吃碳水?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为了幸福、健康和长寿,当然是要吃的。

就在2018年,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上的一项大型研究有力地证明,碳水化合物占食物总能量的比例过低,可能会增加全因死亡率,换句大白话说,就是低碳水饮食会缩短寿命。每顿一小碗饭的主食食量,正在最合适的范围当中。

不过,还有很多人问:不是说多吃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会增加糖尿病风险么?

没错。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到底要从什么食物来获得碳水化合物。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五谷为养」,是不是白米饭白馒头白面包为养?当然不是。

刚进入2019年,《柳叶刀》杂志就刊登了一篇最新系统综述和汇总研究,用极为权威的数据告诉我们:来自全谷杂豆的膳食纤维,能帮助人们降低全因死亡率,帮助预防多种慢性疾病。换句话说,足够的膳食纤维有利健康长寿,而这些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正是我们的祖先奉为主食的五谷杂粮。

这项研究汇总了全球研究者的185项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受访者总数接近1.35亿人年,以及各国的58项食物膳食纤维与健康的临床试验,总受试者多达4635名,可以说是至今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研究分析。

结果证实,

其实这个研究结果并非新鲜,因为此前就有发表于高质量医学杂志上的多项汇总分析证实,增加全谷杂豆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风险。只是这次的研究分析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比如说,2016年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就汇总了45项相关研究,证明和不吃全谷杂粮食物的人相比,

  • 只要每天吃90克全谷杂粮食物(两片全麦面包和一碗早餐燕麦片),就能把心脑血管病整体危险降低22%,冠心病的风险降低19%,中风的危险降低12%。
  • 如果每天能摄入210~225克全谷杂粮,全因死亡率会降低17%,糖尿病死亡风险降低51%,癌症危险降低15%,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22%,感染性疾病降低26%。

研究者认为,如果是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天然谷物豆类,那么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略高的饮食方式不仅无害健康,反而具有重要的健康价值。如果把碳水化合物视为敌人,就意味着把来自谷物和杂豆的膳食纤维拒之门外,反而不利于健康长寿。

换句话说,碳水化合物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全谷杂豆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和精白淀粉、精制糖混为一谈。这个论断,其实在4年前就有大批学者提出来了,也被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了。

我的建议

我一直都推荐人们用全谷杂豆来部分替代精白米面,因为我研究营养食谱多年,深知如果没有足够的全谷杂豆,仅仅靠蔬菜水果,一天的膳食纤维根本没法凑够数。

我也力图用营养食谱来证明,每天吃至少90克全谷杂豆并不难。很多人恐惧全谷杂粮的理由,是它们「不好煮」、「坚硬伤胃」。

不过我相信,对防病和长寿起到决定作用的,不仅仅是全谷杂豆中的膳食纤维,以及其中的优质碳水化合物,还在于其中伴随存在的各种营养保健成分。

吃全谷杂豆,和吃同样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大米白面相比,能得到几倍到十几倍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叶酸、钾、镁、铁等营养成分,以及多种植物化学物。

《柳叶刀》上这项最新研究也证明,全谷杂豆的防病和长寿作用,和血糖指数值的关系并不那么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糖尿病,完全可以放心把杂粮豆子烹调得柔软顺口,即便被煮软,即便打成糊糊,好消化了,大部分健康好处仍然在,只要吃到足够的全谷杂豆,就会有所裨益。

在新年到来之时,建议您送给自己一份健康的礼物——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吃50~150克全谷杂豆。如果你还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不妨以不加糖的八宝粥作为起点,赶紧吃起来吧!


欢迎关注: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范志红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我年纪轻轻,咋就得了糖尿病?”“糖友”的疑惑,本篇为您解答

单位体检结束,刚三十出头的同事小李就一脸愁容:“我这么年轻,居然查出得了糖尿病!为啥呀?

糖尿病可不管你年龄多大,该找上门的时候,谁也逃脱不了。今天是第13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咱们就来唠唠糖尿病的病因这个话题,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朋友对糖尿病的关注,远离糖尿病。

年纪轻轻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是因为机体无法有效利用糖分导致的。人体内惟一能降低血糖、促进血糖利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就是胰岛素。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是胰岛素出了问题。

胰岛素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分泌不足,一种是作用不足。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被称为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内产生了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由于这些抗体的存在,胰岛B细胞受到损害,不能有效地分泌胰岛素。而2型糖尿病,则是因为周围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或者发生了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即使分泌,也无法起到作用。

那么导致胰岛素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 遗传因素

主要是针对一型糖尿病。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但这种遗传性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 感染等。

  • 肥胖

当然胖子“中枪”的概率更大

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 特别是腹型肥胖者。其机理主要在于肥胖者本身存在着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以使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导致胰岛素作用受阻,引发胰岛素抵抗。这就需要胰岛β- 细胞分泌和释放更多的胰岛素,从而又引发高胰岛素血症。如此呈糖代谢紊乱与β- 细胞功能不足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引发2型糖尿病。

  • 活动不足

说得有道理!

体力活动可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 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因此体力活动减少已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 饮食结构

没错!

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发2型糖尿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

  • 精神神经因素

因为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的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势必造成内分泌代谢调节紊乱,引起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所以说,尽管你很年轻,如果你不幸有家族糖尿病遗传史,或者你生活中特别不爱运动、偏爱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饮食习惯、年纪轻轻就体重严重超标等问题,那离糖尿病就不远了,光年轻有啥用啊!

要想预防糖尿病,就得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入手,有专家总结了6个一点,好记又实用:

1. 杂一点儿

牛!

减少白米白面主食,用全谷杂粮、薯类蔬菜替代一半,适量蛋白质,大量蔬菜,混合饮食控血糖。

2. 粗一点儿

主食粗点好,千万不要细,选择全麦,不选白面,选择糙米,不选精米。少白米白面主食,用全谷杂粮、薯类蔬菜替代一半,适量蛋白质,大量蔬菜,混合饮食控血糖。

3. 瘦一点儿

肉不能少,但要选瘦弃肥 。吃鸡鸭鹅,不吃皮,鱼肉脂肪含量低,就很好

4. 懒一点儿

蔬菜能不切细就不切细,豆子能整粒吃就不煮烂,水果能吃整个就不榨汁,土豆整个比土豆泥好。

5. 淡一点儿

油盐都要少一点,可以适当加点醋。

6.狠一点儿

坚持多运动,远离糖尿病

不抽烟,不喝酒,不久坐,不要向坏的生活习惯低头。

(安娜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王兴国营养特训班四期学员 营养科普原创作者 唠“糖友” 的嗑儿 说“减重” 的事 还有好吃的、好喝的和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