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男朋友弟弟有糖尿病(男朋友弟弟的对象叫什么)

健康时报糖友会 0
文章目录:

听健康|三兄弟俩患糖尿病,一起来抗糖,快乐度晚年!

《健康时报大讲糖》栏目是由健康时报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想收听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下载喜马拉雅APP,搜索“健康时报”,点击“健康时报大讲糖”即可。

自我封闭和不爱学习对控糖十分不利,糖友要经常走出家门,参加学习、分享心得。今天,小编就为您带来——叶家兄弟的抗糖故事(上)——运动抗糖。

三兄弟有俩糖友

叶宏生、叶宏光、叶宏亮这三兄弟在糖友活动中,显得很特别,他们统一着装,连戴的帽子都是一模一样的,都年过六旬。其中大哥和三弟是糖尿病患者。大哥有3年病史,三弟有20年病史。

  • 三兄弟同活动:大哥叶宏生十几年前就查出了高血压、高血脂,但由于不重视,60岁那年接连两次发生脑卒中,他开始醒悟,定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监测血糖,三年前查出了糖尿病,他这次没再拖沓,正规治疗、及早干预在他的带动下,两个弟弟跟他一起参加活动,他们一起朗诵诗歌、演唱老歌,唤起更多的糖友认识到这个病的危害性,积极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

大哥叶宏生说,糖尿病患者从一查出糖尿病到接纳这个疾病,每个人走过的历程都不一样。疾病最能考量一个人的心态和对新生活的适应,而糖友的健康教育、互助活动、才艺表演,就成为新的生活模式。

迈开腿,兄弟齐出门

老话讲,“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反映的是出行艰辛;但对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而言,应该把这句话倒过来讲,“在家一日难,出门千日好”。

  • 大哥来带头:大哥叶宏生说,老年人千万别总在家里窝着,因为老人一在家待着,就容易胡思乱想,瞎琢磨、瞎嘀咕,让人越想越窄,整个身体也变得不舒展了,像一只蜗牛不停地往后退缩,最后索性“缩进壳里不出来了”。

  • 二哥也跟随: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糖尿病患者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信息,如何辨明是非,就要多跟病友交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正规的健康教育。二哥叶宏光认为,老人走出家门,精神转移了,想不好的事情自然而然就少多了。尤其是一家人同时走出家门,出来参加公益活动,有一种回归感,尤其是能结识更多的病友,大家在一起特别开心。

  • 三弟不落下:三弟叶宏亮做了几十年生意,他原来惜时如金,根本不愿意抽出时间学习防病知识,十几年扛着不吃药,直到两年之内接连出现四次低血糖昏迷,在两个哥哥再次提醒下,他才有意识地学习。“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他发现自己原来太愚昧了,把生意交给家人打理,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糖尿病防治的宣教当中。他说,跟病友唠嗑,就像帮助“昨天的自己”。


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健康时报网2014年6月9日《叶家兄弟的控糖故事》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来糖往”(jksb2016)

本期编辑:小超

姐弟两人同患糖尿病,命运却天差地别…

最近,我碰见一家两个1型糖尿病人。

23岁的弟弟血糖控制不好,吃喝无度糖网失明。

姐姐远在深圳打工,非常自律积极治疗,每次回武汉检查都是血糖控制达标,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检查,没有并发症,26岁生了个健康的宝宝!

一个让我伤心落泪,一个让我有所欣慰。

大家都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可能会导致各种并发症,但不清楚它可能会损害我们的双眼,严重的甚至致盲!

本文作者:刘佩文 主任医师

•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刘佩文工作室主任,教授,硕士导师

•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

• 湖北省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第四、五届)

• 中国老年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务委员

血糖高为什么会发生眼病呢?

今天我就带糖友认识这7种常见的糖尿病眼病!

0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为糖网)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人群中最常见的眼病,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据相关统计,50%糖尿病病程在10年左右者可出现该病变,15年以上者达80%,血糖越高、波动越大,病程越长、年龄越高,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越高

即使得了糖网,如果血糖控制良好,定期筛查并及时规范治疗,多数可以摆脱致盲的风险。

发病原理:

糖尿病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壁损伤,加之高血糖血液呈高凝状态,易造成血栓和血淤,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视网膜脱落和突然失明。

02

糖尿病黄斑水肿(DMO)

人的眼睛就像一个高级的相机,视网膜就是那负责拍照的底片。黄斑在视网膜的正中央,它掌控着我们的光感、形状感和色彩感。这个地方聚集了90%的感光细胞,决定了我们的视力。

发病原理:

黄斑发生异常(如出血、裂孔、水肿等),细胞外液在黄斑区堆积,导致视网膜变厚或沉积物形成,引发黄斑水肿,影响成像,如中心视力下降、眼前黑影、有暗点或视物变形等。

03

糖尿病性白内障

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占到白内障患者总数的60%之多。

发病原理:

血糖波动大可能使晶状体肿胀变厚,使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而形成近视;反之,长期高血糖的患者,血糖突然降低则会出现远视。

而异常的代谢产物大量蓄积在晶状体内,就会降低其透明度、混浊不清,光线无法正常通过,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04

波动性屈光不正(波动性近视)


许多患者起初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忽然近视了,看远看不清,看近反而很清楚。事实上,这就是得了糖尿病眼病。

发病原理:

血糖急剧升高时,会引起房水渗透压的减低,使患者可突然由正视眼变成近视眼,或原有的老花眼症状减轻。血糖降低时,又可恢复为正视眼,或又需要佩戴老花镜。即血糖急剧变化影响眼球屈光状态,导致视力波动

05

开角型青光眼

糖尿病易引起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此类青光眼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年人亦可发生。

常为双侧性,起病慢,眼压逐渐升高,房角始终保持开放,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有轻微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及虹视等。休息后自行消失,易误认为是视力疲劳所致。

发病原理:

血糖水平异常,导致眼部微循环出现障碍,影响视网膜的正常供血,容易出现房水循环中断与眼压升高,当眼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开角型青光眼。

中心视力可维持相当长时间不变,但视野可以很早出现缺损,最后由于长期高眼压的压迫,视神经逐渐萎缩。视野随之缩小、消失最终失明。

06

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

有些老年糖友会突然眼皮耷拉,眼睛睁不开,很可能是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很多人以为这是眼病或肌无力等,长期进行针灸、理疗、输液等治疗,延误了最佳正确治疗时机。

发病原理:

糖尿病会导致小动脉的硬化,致使供应眼睑神经的小血管缺血,另外还可出现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引起眼外肌运动障碍和复视,如外展神经麻痹或动眼神经麻痹。

07

缺血性视突病变(又称血管性假性视乳头炎)

多见于老年人,可单眼或双眼先后发病。

主要表现是视力和视野变窄,骤然视物模糊乃至失明。

发病原理:

营养视神经的小血管堵塞,导致视乳头供血不足,发生缺血、缺氧和水肿。

糖尿病可能引发多种眼病,这些眼病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视力和日常生活。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特别关注眼部健康,积极预防糖尿病眼病

首先,我们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是必须的,饮食要尽量清淡,少吃那些辛辣、刺激和高脂肪的食物。同时,适当的锻炼也很重要,但切记不要过度剧烈运动。

如果你是脑力劳动者,记得要保护好眼睛。避免长时间阅读、使用电脑或手机,这些行为都可能对眼睛造成伤害。

另外,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血脂也很重要,这样可以避免血液高凝状态,保护眼睛血管健康。

最后,一定要定期去医院做眼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眼病。这样,我们就可以降低糖尿病眼病的风险,保护好我们的眼睛健康,避免失明。

一人糖尿病 全家被“传染”?

医学专家认为,糖尿病不会传染,相似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一家多人患病

N海都记者 陈燕燕

海都讯 近年,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同一家庭中往往夫妻或父母子女先后患病。为此,“糖尿病像流感一样有传染性”的说法,引起不少人恐慌。

今天是世界糖尿病日。福建多位医生表示,糖尿病不是传染病,但长期共同生活,相似的不良生活方式,将增加一家多人患病的几率。

爱吃甜食闽侯一家四口得病

前阵子,50多岁的闽侯林依姐突然食欲大增,每顿都要吃两大碗干饭,体重却一直往下掉,短短半年瘦了20多斤。到福州市第一医院一查,空腹血糖达到14毫摩/升,是正常人的2

倍多,被确诊为糖尿病。

不久,她的爱人、弟弟、女儿也被查出糖尿病。年仅26岁的女儿,怀孕时血糖一路飙升,每天得打胰岛素。医生认为,她孩子得糖尿病的风险也非常高。

林依姐很懊悔。她说,全家人都挺能吃,粽子、蛋糕,一口气能吃好几个,查出糖尿病还管不住嘴,甜品照吃,饭量不减。

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全科医学科主任陈萍说,糖尿病既没有传染源,也不会通过细菌、病毒等传染,但一家人可能有相同的遗传易感基因,同时有共同的饮食、生活习惯,

如都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不爱运动,晚睡或睡眠质量低,导致患病风险增加。

一人有病全家患病风险倍增

“糖尿病不只是老年病。”省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室主任王世彪告诉记者,近20年,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由十万分之一增长到十万分之五,他接诊过的最小的糖尿病人,刚

刚满月。小孩子得糖尿病,大多是因遗传因素,也可能与过早添加辅食、肥胖、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相关统计显示,父母都有糖尿病,小孩患病风险为70%~80%;父母一人糖尿病,小孩患病风险为5%~1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成果证明,配偶之间相同的生活方

式,会影响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几率。

陈萍主任认为,无论是健康群体还是糖尿病患者,都不应常吃零食、碳酸饮料。一日三餐七分饱最好,多吃蔬菜水果;每周至少进行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适度运动;尽量在晚上

11点前睡觉,糖尿病患者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即使是青年人,也应定期体检;得了糖尿病,要遵医嘱按时服药或打胰岛素。

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