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屈臣氏苏打水糖尿病(屈臣氏苏打水糖尿病人可以饮用吗)

手机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娃哈哈屈臣氏苏打水都是人工制成

解密苏打水

苏打水的功能一直是消费者和业内关注和争议的焦点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元元/北京、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报道

在瓶装水市场,苏打水从来不是宠儿,甚至时常被冷落。无论消费者还是业内人士,对其的质疑从没断过。由于近年来涉嫌炒作概念、功能造假,再加上不时曝光的水质丑闻,苏打水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消费者的误解。尤其是在苏打水市场还没有形成时,消费者的种种误解是致命打击。”苏打水品牌世罕泉总经理张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实际上,自面世以来,苏打水就一直毁誉参半。真相到底是什么?

人工、天然之别

苏打水就是含有碳酸氢钠的弱碱性水,也被称作碳酸氢钠水,最早由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在18世纪制成——将二氧化碳气充入水中,制成一种带气泡的水。1798年,苏打水第一次成为商品进入西方国家的酒吧。人们在杯子里注入水后,再加入一些可以产生气体的物质,制造成各种苏打水。

这种现场制作的苏打水一度风靡欧美,直到1960年以后,随着快餐店和瓶装软饮料工业的兴起,人工制作的苏打水才逐渐淡出市场。

关于苏打水理论,国外比较多,国内最早的研究见于1987年出版的、由孙昌仁主编的《国内外矿泉水研究》一书:重碳酸钠泉(碳酸氢钠泉)主要成分为碳酸氢钠,又称小苏打泉,当不含游离二氧化碳时,PH值往往大于8.5,又称碱性泉;当大多数都和游离二氧化碳相结合时,PH值一般在5~7之内,呈弱酸性。

苏打水一说也正是引自该书。不过,在众多业内专家看来,苏打水的叫法并不科学。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常务所长赵飞虹告诉本刊记者:“苏打水中的主要物质碳酸氢钠,别名小苏打,即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碱面,而苏打则是碳酸钠,两者是不同的化学物质,前者是弱碱性、后者是碱性。因此,苏打水严格意义上应该叫做小苏打水。”

不管定义如何,PH值、钠、重碳酸根都是衡量苏打水的三个关键指标。在具体每个指标的限额上业内专家早已达成共识,依据就是欧洲及日本早已颁布的通行标准。欧洲在1965年制定的饮用天然矿泉水界限指标中,明确标注碳酸氢钠的含量要大于340mg/L,日本亦是如此。

“现在官方认定的苏打水说的是医疗天然苏打矿泉水,与目前市场上售卖的天然苏打水还有一定区别。”长期研究苏打水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张宏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两者虽然碳酸氢钠的含量都大于340mg/L,但前者要比后者含量多出3倍以上,医疗价值也更高,“两者已经混为一谈,企业宣传的就是医疗天然苏打矿泉水。”

“概念混淆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市场上售卖的大多数苏打水都是人工制成的,并不是天然苏打水。”赵飞虹说,碳酸氢钠是一种容易合成的物质,导致人工苏打水泛滥,使得消费者存在很多误解。

本刊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中国经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的天然苏打水产地只有一处,且根据地矿专家的研究,中国的天然苏打水产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五大连池火山群地带。在另一苏打水产量大省河南,几乎九成以上的苏打水都是人工制成的。

人工苏打水是以纯净水为原料,加入适量的小苏打配置。与天然苏打水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工苏打水只含有碳酸氢钠,不含其他微量元素。

赵飞虹的观察是,人工苏打水的碳酸氢钠含量大多低于340mg/L的限定值,“一旦纯净水中加入340mg的碳酸氢钠,味道就会很苦涩,根本没法喝,所以很多人工制成的苏打水都加入二氧化碳或者甜味剂,以调和味道。”

“目前市场上份额比较大的苏打水品牌大多是人工苏打水,天然苏打水根本排不上名。”张姝说。

据了解,目前国内苏打水市场占有率排名靠前的主要是屈臣氏、娃哈哈等大品牌,而这些品牌的苏打水都是人工制成的。

功效争议

世罕泉在2006年的问世打开了苏打水市场的大门,也随之带来了消费者以及业内人士关于苏打水功能的诸多争议,时至今日这种争议仍未消除,且趋于负面。

炒作概念、夸大功能曾一度是市场给苏打水贴的全部标签,并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在后来修订的瓶装水包装说明中,相关部门明确禁止企业宣传水的功能作用。

上述提到的《国内外矿泉水研究》中关于天然苏打水的功能表述是:重碳酸钠(碳酸氢钠)有中和胃酸的作用,对胃酸分泌过多的胃病患者有显著疗效,此外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对酸中毒,尿酸过多、糖尿病、风湿病等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1993年出版的《天然矿泉水研究与开发指南》中说:饮用天然苏打水对慢性胆囊炎、糖尿病等有好处;如洗浴不但有使皮肤光滑的感觉,而且能够刺激皮下组织,对皮肤病有疗效。河南医科大学教授苗健在1998年出版的《微量元素与疾病》一书中对于苏打水作用的表述也大致相同。

苏打水研究的权威人士、原黑龙江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总工程师崔仲元告诉本刊记者:“天然苏打水的功能毋庸置疑,这在欧洲和日本都有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况且,碳酸氢钠本身就是一种药物,在很多药品中都有。”

更多的临床研究也证明,天然苏打水确实对人体的某些疾病有特殊功效。张宏绪曾带领团队对黑龙江省克东县某品牌天然苏打水产品的功能作过多次临床观察,他得出的结论是,“天然苏打水的医疗功能是存在的”。

在2009~2012年四年间,张宏绪对107位痛风病患者进行了饮用天然苏打水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不使用任何药物治疗的情况下,104人中有84人在饮用天然苏打水后血尿酸值显著下降,占总观察人数的78.5%;同时107名患者中,血尿酸值下降到正常值以下即治愈的为25人,占23.4%。

不过,他也坦陈,从观察结果看,血尿酸值下降到正常值的占比太少,“这也证明天然苏打水对于痛风的治疗有强弱之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治愈。”

在2011年的研究中,张宏绪用四周时间观察了21名糖尿病患者在饮用天然苏打水前后的血糖数值。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明显,其中空腹血糖值下降的人数为18人、下降比例达到85.71%,餐后血糖值下降人数为14人,下降比例为66.76%。“这就证明天然苏打水对于降血糖是有作用的,并且在患者用药时,这种辅助降血糖的效果更加明显。”张宏绪告诉本刊记者。

此外,张宏绪还就天然苏打水对特定疾病的功效作过人群观察。患者每天饮用天然苏打水6次,饮水量250mL/次,饮水1500mL/天以上,观察时间为一个月。结果显示:3例患者饮天然苏打水后,胃酸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2例患者饮水后胃酸症状好转,呕吐症状减轻,但不饮此水后一段时间还会复发,但症状变轻;4例患者饮水后,便秘好转,甚至恢复正常。

“天然苏打水之所以能够起作用主要是取决于水质的弱碱性以及碳酸氢钠,但是不是说所有含有碳酸氢钠的水都对人体有好处,必须要含量大于340mg/L时才会有作用。”崔仲元说。

这些都是天然苏打水对人体起到的特殊功效,人工苏打水则不具备。尽管目前还无具体临床实验就人工苏打水的功效做过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功效远不及天然苏打水。“天然苏打水中的矿物质元素是离子状态,而人工添加的苏打水中的这些物质是分子状态。离子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崔仲元说。

标准缺失

除了消费者对于苏打水功能的质疑,张姝觉得当前苏打水市场最缺的是国家标准。据了解,目前中国既无有关苏打水的国家标准,又无地方标准,甚至连行业标准也没有,所有的苏打水企业执行的都是企业标准。

“因为没有标准,所以很多东西无法衡量,包括各种物质的含量等等。”张姝说,标准的缺失使得市场上的苏打水生产企业鱼龙混杂,产品质量没法保证。“这是当务之急。苏打水市场目前还处于培育和开发的阶段,如果搞乱了,以后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作为第一家生产天然苏打水的企业,世罕泉的企业标准是参照欧洲标准制定的,这也成为众多后来者制定企业标准的参考对象。

目前国内关于苏打水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由克东县起草,中国标准化协会于2013年6月发布的《饮用天然无气苏打水》(CAS 229-2013)。但该标准既不是地方标准,也不是行业标准,在具体执行上面临着诸多尴尬。

克东县苏打水协会秘书长苏金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该标准在制定之初是希望按照国家标准来做,但被相关部门劝退,“一方面苏打水市场还不大,不可能以一个地方提出的标准作国家标准,另一方面国家标准的制定周期至少要三年,程序比较麻烦。”

据了解,该标准从2012年7月由克东县政府起草到2013年6月份正式发布,历时仅一年。2013年4月23日,中国标准化协会曾组织9人的专家小组就该标准的细节问题进行讨论。本刊记者从内部人士获知,在那次会议上,专家们就该标准的一些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焦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天然苏打水和非天然苏打水的区别,二是含气天然苏打水和无气天然苏打水的区别。

不过,会上并没有讨论该标准中设定的界限指标数值。《饮用天然无气苏打水》中对于PH值的限定是8.2~9.0、碳酸氢根含量是300~650、钠离子含量130~200。如果对比上述提到的欧洲和日本标准,该标准中碳酸氢钠的指标是大于340mg/L的,但是PH值的设定却与天然苏打水本身的含量有较大出入。

《天然矿泉水研究与开发指南》一书记载,苏联对于PH值的划定是这样的:7.2~8.5是弱碱性、>8.5是碱性。按照天然苏打水呈弱碱性的事实,标准中PH值的限定应该为7.2~8.5,但实际为8.2~9.0。

“这个标准中界限指标(PH值、碳酸氢根、钠离子)的数值是取克东当地水质抽样结果的平均值。”苏金伟坦言,“这个标准最大的缺憾是不具备强制性,只起到一个参考作用。”不过,他认为该标准作为全国第一个苏打水标准,在未来的国标制定中将会发挥作用。

苏金伟说,当地没有放弃将该标准升格为国家标准。目前,该标准已经提交至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等待进一步的审核。

他们每次都点的气泡水,真的有用吗?

你们绝对想不到,奇怪的事件竟然就发生在我身边。

上周末邀请同事们来我家聚会,本来打算买点酒小酌两口,其他人答应都挺爽快,唯独小北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一样,他点名要了几瓶气泡水。

感觉小北好像有心事,我们就问他最近发生了什么。

小北神色黯然,将杯里的气泡水一饮而尽,打了嗝说:我被不干净的东西缠上了……

听到这句话,在座的有一个算一个都屏住呼吸,原本热闹的聚会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小北又给自己倒了一杯气泡水,缓缓讲出了他的遭遇:

那天晚上我喝完酒,迷迷糊糊的回家睡了,被子也没怎么盖,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突然觉得手指一跳一跳的痛。痛感如风在左右手指间移动,不断转移阵地,飘忽不定,甚至还跑到脚趾关节去溜达了一圈。

就好像,有人在用力掰我露在被子外面的手和脚!

我本以为是猫晚上不老实的啃我脚趾玩,可偷瞄发现猫正盯着我的脚炸毛。它只有在极度害怕的时候才会弓背炸毛。

一瞬间,恐惧感像电流一样传遍我全身,屋子里不止我一人?

我想收回露在外面的手脚,这一动还不要紧,痛得差点把我人送走。那感觉就像手脚已经被人用钉子固定在床板上让人动弹不得。

就这样,我在又怕又痛中捱了一夜,后来又浅浅地睡了会,醒来后也不知道昨晚是做梦还是现实版“见鬼了”。唯独手指和大母脚趾的红肿证明着昨晚发生的一切是真的。

躺在床上我手贱搜索了关键词,没想到,印入我眼帘的两个字,真的让我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噩梦成真”——

痛风

说实话

看到这两个字的时候

我整个人都是懵圈儿的

年纪轻轻,怎么就痛风了?

想搞明白为啥会痛风,就要先认识一下引起痛风的罪魁祸首——尿酸

尿酸其实是人体“嘌呤”代谢后的终极产物,而嘌呤只有 20% 是吃进去的,80% 是人体细胞代谢产生。

它通过肝脏代谢变成尿酸,再通过肾脏、肠道排出去,整个顺畅的过程都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

但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尿酸就可能会升高。

简单来说,不是原料嘌呤堆多了,就是尿酸排出去的少了

这也就是我说的,缠上我的不干净的东西(排不干净……)

久而久之,多余的、代谢不掉的尿酸,就会留在人体的血液中(即“高尿酸血症”),然后在关节处扎堆,形成尿酸微结晶。

这些尿酸结晶会惹来一个麻烦,它们的过量存在会在免疫细胞眼中显得非常刺眼,激发免疫细胞识别,比如身体中重要的吞噬细胞——巨噬细胞。

但巨噬细胞吃了尿酸结晶以后并不能消化,也没办法溶解,最后把自己搞崩了,于是这些巨噬细胞的尸体就堆在了那里。

这些细胞的尸体碎片,又会吸引更多的巨噬细胞过来吞噬,导致的结果就是:尿酸盐还是尿酸盐,但死的巨噬细胞越来越多了

就这样,尿酸引起关节发炎,然后大多数人就会收获一份“痛得动弹不得”的体验,这就是所谓的“痛风发作”。(当然,也有部分人,不会发作)

通常大脚拇指关节处,就是它下“毒手”的第一个对象,然后向其他关节延伸,比如踝关节、膝关节、肘关节、手关节。

甚至尿酸严重的患者,还能直接挤出尿酸结晶。

所以,人家可不是看年龄来下手,痛风它就是个满肚子心思的“小绿茶”,就爱“傍大款”,不管你是小鲜肉还是大叔,谁吃得越好越“富贵”,它就会盯上谁。而且,还偏爱男的!痛风患者80%都是男性

倒也不是女性天赋异禀,单纯地因为雌激素可以抑制尿酸沉积,促进尿酸排泄。

另外“十人九胖”是痛风挑人的“标准”。

除了肥胖者摄入嘌呤较多外,也和肥胖者体内的某些激素水平影响了尿酸代谢有关。

痛风到底能有多痛?

生不如死!死去活来!来势汹汹!凶多吉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在成语接龙)

痛风到底有多痛?发作的时候,你的关节就好像……有火在烤,有刀在砍,有针在扎……

脚一碰到地板,就是火星撞地球,别说上班上学,就是从床上起来去厕所,都跟渡劫似的。

而且往往没有一点点防备,它就这样出现!一上来就能把你整得连带的“副作用”反应都出来了:脑壳在疼、眼冒金星、撕心裂肺……

当时的想法真的是——

气泡水、柠檬水真的有用吗?

首先说结论,喝气泡水确实可以降尿酸。

因为气泡水中含有的碳酸氢钠能够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出,避免发生尿酸性肾结石,摄入碳酸氢钠的时候也饮水了,一举两得。

但这中间有个问题,那就是气泡水里的碳酸氢钠含量不太够看的,而且气泡水价格可比普通水贵的多。

这么说吧, 按照屈臣氏苏打水的小苏打含量,大约要30听才够一片碳酸氢钠含量,而买一瓶100片的碳酸氢钠片才多少钱?

当然你要是不差那些钱就当我没说。

忍一时关节痛裂 退一步肾脏衰竭

你跟痛风的博弈,就是一个互相试探底线的过程,你忍辱负重,它就得寸进尺!

委曲求全换不来心疼理解,反而可能步步将你逼向“深渊”——

  • 产生痛风石,损伤关节、关节畸形;
  • 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并发症;
  • 导致肾结石、肾功能不全,严重者甚至引发尿毒症。

如何缓解痛风?

很遗憾地告诉大家(和我自己图片):痛风,目前就跟“三高”类似,是一种慢性疾病,无法治愈,但就此摆烂,胡吃海喝?倒也不至于。

除了定时复诊、吃药,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也很重要。把尿酸值降下去!控制好!就是王道——

1. 管住嘴

少吃海鲜、内脏、甜食;

多吃蔬菜、水果、牛奶;

不碰酒精、浓汤

2. 迈开腿

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使体内产生更多乳酸,从而抑制尿酸排泄,引起痛风发作),痛风患者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慢跑、太极、游泳、跳舞。

3. 多喝水

痛风缓解期和发作期,都应保证每天2000ml 以上的饮水(约等于一瓶大瓶可乐的量),白开水、苏打水(含碳酸氢钠)、柠檬水等低糖低热量的饮品都是好选择。

关于痛风的一些误区

患上痛风不能再吃肉

可以吃。

很多痛风患者不敢吃肉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肉类的嘌呤高,吃了会升高尿酸。但是,其实并不是所有肉类都是高嘌呤,比如我们平时经常吃的鸡肉、牛羊肉都不算嘌呤很高,还是可以吃的。

但是要注意肉汤就别喝了,对痛风患者而言,喝汤就是喝嘌呤,很容易复发。

反倒是常常被忽视的富含果糖的饮料和水果,能明显增加血尿酸水平,应限制食用。

饮食控制就可以自己好,不用吃药

你要是喜欢受虐,也没人拦着你。

因为一次痛风发作确实也能自己好,但痛风这个病并没有治愈,它会卷土重来,还有第二次、第三次在未来等着你……

生活干预中,饮食、多饮水是重点,但饮食干预并不是治疗痛风的全部手段。

严格管住嘴通常也只能使尿酸降低20%左右,单纯通过忌口就把尿酸降到目标值不太现实,因此药物治疗不可少!

痛风发作先降尿酸,越快越好

打住!

有人认为尿酸降得越快越好,所以会在痛风急性发作的时候,加大药物剂量。但这样一来,尿酸突然降低,会使尿酸结晶重新溶解,再次诱发并加重关节炎症状。

这也就是为什么痛风患者尿酸波动期间就发作的原因

急性发作时抗炎镇痛为主,可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等);急性发作完全缓解后 2 ~ 4 周再开始降尿酸。

另外,现在治疗痛风

根本没有特效药

所以答应我

不要乱听信偏方,好吗?

还不知道去哪看?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

如果看到这篇文章

让你回忆起了某次似曾相识的

“痛彻心扉”的经历

不要心慌!不要犹豫!

现在马上去医院

一切就都!来得及!

听完了小北的遭遇

我们半天都没缓过神来

思来想去还是没想明白

既然虚惊一场

为什么猫会怕成那样

小北不太好意思地小声的说:

那天喝太多了

回家之后没洗脚

……

本期封面:

-END-

科普指导丨北大深医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蔡月明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属于原作者

“无糖饮料”真“无糖”?

炎炎夏日,高温不断,没有一瓶饮品在手,如何能行走于烈日之下?打开购物App,或走进便利店,货架上的C位留给了包装五颜六色的“无糖”饮品们。

它们深得时下消费者的喜爱,更被keep fit人士视为“福音”,甚至不少人视其为健康饮品。然而,“无糖”是否含糖量为0?“无糖”是否与健康画等号呢?带着这些疑惑,我们随机从便利店里买了11款处于“C位”的无糖饮品,送到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进行化验,检测其总糖含量。

·质量有数

送检的11款无糖饮品

元气森林白桃味苏打气泡水

东方树叶乌龙茶

零度可口可乐

王子海藻苏打水

屈臣氏盐味苏打汽水

无糖雪碧

怡泉桃汁苏打水

维他岩香乌龙茶

喜小茶葡萄绿妍茶风味汽水

三得利乌龙茶

茶裹王台式乌龙茶

我们留意到,在所有这些饮品中,除了东方树叶乌龙茶之外,其他饮品正面包装上都标注了“无糖”或者“0糖”,有的饮品(包括东方树叶乌龙茶)则标注了0千焦或者0卡路里或者0脂。

非绝对零糖 仍可称“无糖”

本次检测采用国家标准GB5009.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的测定》第二法,检测样品的总糖。食品中的总糖通常是指食品中还原糖和经水解为还原性单糖的糖含量。该检测以还原糖的测定方法为基础,将非还原性双糖水解成还原性单糖,测出以转化糖计的总糖量。

检测发现,所有样品的总糖量都不是0!

报告显示,喜小茶葡萄绿妍茶风味汽水的总糖含量为0.31g/100mL,其余10个样品的总糖含量均为小于0.24g/100mL。

原以为不摄入糖,但最终还是难逃一“糖”?难道我们都被忽悠了吗?

那也不是。根据GB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糖含量可以标注为“0”,可声称食品“无糖”或者“不含糖”。也就是说,送检的11个样品,虽然都并非绝对意义的“零糖”,但是总糖含量均低于0.5 g/100mL,按规定,可自称“无糖”或者“0糖”食品。

无糖产品甜味来自甜味剂

还有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既然糖含量这么低,那“甜”味从哪来?

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晓珍说,糖类可以指各种能够在人体中转变成为葡萄糖的食品成分。市面上的无糖食品一般指不含有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淀粉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但不少产品含有糖替代品,也就是常说的代糖或甜味剂,如赤藓糖醇、三氯蔗糖、蔗糖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菊糖、甜蜜素、糖精钠等都属于甜味剂。“无糖产品的甜味主要是来源于这些甜味剂。”

代糖的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可提供能量的及不提供能量的两大类。前者包括木糖醇、甘露醇、山梨醇;后者包括天然的甜菊糖,以及人工合成的阿斯巴甜、甜蜜素、蔗糖素、糖精钠等。

第二,无糖饮品就真的有利于健康吗?

糖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物质,可以给我们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但长期高糖饮食,也会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需要控制体重的消费者,更是把糖当作瘦身的大敌。也正因如此,无糖食品应运而生。

陈晓珍说,检测指标“总糖”可以帮助消费者清楚了解到产品的实际含糖量,对于一些严格控制能量摄入量的消费者或者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另外饮食中的糖是龋齿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过多摄入会造成膳食不平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9)推荐,成年人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g。

专家让你心中更“有数”

质检专家:要学会看配料表

陈晓珍特别提醒,选购相关产品时不仅要看其是否标注“无糖食品”字样,还要看配料表!

她建议,消费者可以从两方面来了解产品,一看配料表,了解购买的产品是否有添加糖类,或产品是否添加了甜味剂;二看营养成分表,了解产品的糖含量,以便对自我饮食作出调整。

她也建议,生产企业添加甜味剂时,除了要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范围和使用量要求外,还可以在满足产品口感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甜味剂的使用量。

营养专家:人工代糖过多有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医师曾婷告诉记者,包装食品标签上的碳水化合物是包含食物本身的糖和人工添加糖,碳水化合物数值越高,说明添加的糖就越高。

曾婷说,代糖的来源有三种,一种是天然代糖,从植物中提取的,比如罗汉果糖和甜叶菊糖;一种是部分天然存在,部分人工合成,比如木糖醇等;一种是纯人工合成,比如安赛蜜、阿斯巴甜。许多研究表明,人工合成的代糖会让大脑对甜度的适应性更高,对甜度要求更高,导致吃更多的高热量食物。摄入较多代糖会破坏肠道菌群,例如木糖醇,部分人吃多了会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