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足诊断标准(糖尿病足的确诊)

血管外科专家谷涌泉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足的诊断

我国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患病率为21.2%,而由单纯下肢血管病变引起的糖尿病足溃疡约占24%,因此对于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应该常规进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筛查,以全面评估下肢血管状况。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依据:

①符合糖尿病诊断;

②具有下肢缺血的临床表现;

③辅助检查提示下肢血管病变,静息时踝-肱血压指数<0.9,或静息时踝-肱血压指数>0.9,但运动时出现下肢不适症状,平板运动试验后踝-肱血压指数降低15%~20%或影像学提示血管存在狭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依据: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具有下肢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4.以下5项检查中如果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则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①温度觉异常;②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③振动觉异常;④踝反射消失;⑤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不明或疑有其他病因时建议患者于神经内科专科就诊除外其他神经疾病。

什么是糖尿病足、分类和临床表现、如何治疗和预防

前文《什么是糖尿病》的学习,我们知道,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该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无法根治,但是,通过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进行综合治疗和管理,可以较好的延缓其进程,减少并发症。如果没有很好控制血糖,糖尿病足就是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导致足部供血不足、感觉异常,可出现溃烂、感染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肌肉及骨骼,导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

目前我国糖尿病足呈现出治愈率提高、截肢率明显下降,但发病率却逐年升高的趋势。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

糖尿病足的类型

按足部缺血严重程度分型可分为缺血型神经型神经缺血型

1、缺血型

表现为下肢发凉、行走困难、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等症状,后期可出现溃烂、干性坏疽等。

2、神经型

主要表现为下肢感觉异常,可有麻木、疼痛,但足部皮肤温度正常或升高,溃疡常伴有感染,经过患足减负后溃疡易于愈合。

3、神经缺血型

介于神经型与缺血型之间,也称混合型,在我国最为常见,兼有行走困难等下肢缺血症状和周围感觉异常等神经症状。

糖尿病足的病因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主要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感染还有外伤引起。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导致肢体感觉减弱或消失,使足部对于压力、异物或冷热的感受下降,故容易导致外伤、烫伤形成溃疡。

如运动神经受损可影响足部肌肉,使肌肉萎缩,导致足部畸形;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导致皮肤分泌汗液功能下降,使皮肤干燥,容易诱发细菌感染。

2、糖尿病血管病变

可导致下肢血流量减少,使足部缺氧及营养供应不足,故下肢皮温降低、疼痛、间歇性跛行、缺血,严重者可导致溃疡、坏疽。

3、诱发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足患病率增加。

(2)性别。是糖尿病足重要影响因素,男性患者截肢风险高于女性。

(3)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均为危险因素。

(4)吸烟。吸烟患者比非吸烟患者患病率更高。

(5)老茧、鸡眼及嵌甲处理不当;不合脚的鞋袜使足部压力异常;缺乏运动等。

糖尿病足的症状

主要表现足部感觉异常足畸形足部缺血导致的疼痛行走困难等,常合并感染、溃疡、坏疽乃至截肢等。

早期表现皮肤温度低疼痛等下肢供血不足症状,感觉麻木迟钝等周围神经病变症状;

晚期表现:足部出现肌肉、骨组织的坏死,如骨髓炎、干性或湿性坏疽等。

按Wagner分级可分为以下6级

0级:高危足,但足部皮肤无开放性病灶,如溃疡、坏死等。

1级:足部皮肤有开放性病灶,如水疱或血泡破裂、浅表溃疡等,但尚未波及肌肉等组织。

2级:感染病灶已深入肌肉组织,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

3级:肌腱韧带组织破坏,深部脓肿,骨髓炎或者死骨形成。

4级:约1/3以下的部分足或趾发生湿性或干性坏疽或坏死。

5级:足的大部分或全部发生湿性或干性坏疽,需要截肢。

(一)典型症状

1、混合型糖尿病足

最为常见,表现为套袜感、麻木,行走时有踩棉花感,伴有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足部动脉减弱或消失、足部皮温降低等症状,后期可出现溃疡、坏疽等。

2、缺血型糖尿病足

较为多见。由于下肢长期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下肢缺血,表现为下肢皮肤干燥、弹性差、肌肉萎缩、皮肤温度下降、肤色变黑、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伴有间歇性跛行,可导致溃疡、坏疽。

3、神经型糖尿病足

表现为足部皮肤表面像穿着袜子一样感觉减退、麻木、皮肤干燥,行走时有踩棉花感,可导致溃疡、坏疽。

(二)伴随症状

糖尿病足患者还可伴有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病变。

1、心血管系统

主要表现为静息性心动过速和体位性低血压。早期可无明显症状,疾病进展可出现心悸、站立时轻度头痛、视力障碍、晕厥等。

2、消化系统

可表现为食管蠕动障碍、胃排空时间增加、便秘、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大便失禁等。

糖尿病足的诊断

(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确诊患有糖尿病;

2、同时伴有麻木、感觉异常等周围神经病变;

3、辅助检查包括5项检查,温度觉、尼龙丝检查、振动觉、踝反射、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在这5项检查中,有临床症状的任1项以上异常,无症状的任2项以上异常提示有周围神经病变。

(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1、确诊患有糖尿病;

2、有足部疼痛、皮温降低,足部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下肢缺血的症状;

3、辅助检查提示有下肢血管病变,或影像学提示血管狭窄等。

糖尿病足的相关检查

(一)查体

1、周围神经病变检查

如患者出现足部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则需要进行周围神经病变检查,主要包含压力觉、震动觉、踝反射、痛觉、温度觉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评估周围神经病变情况。

2、外周动脉疾病检查

如患者出现下肢发凉、皮肤温度降低等症状,则需要进行外周动脉相关检查,主要包括下肢各动脉触诊、踝肱指数、皮肤温度测定、经皮氧分压等检查评估下肢血液供应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糖检查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查,血糖监测对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可以避免高血糖带来急性代谢障碍、感染难以控制、足溃疡难以愈合等情况。

2、细菌培养

如患者出现感染,则需要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针对感染进行治疗。

3、其他检查

凝血功能、D-2聚体、肝功能、肾功能、C-反应蛋白等抽血检查,通过各项指标结果能对患者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进行评估,以减少其余并发症发生风险。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

应该常规进行足部X线检查。足部X线平片简便易行、费用少,是作为评估糖尿病足的首选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主要用于确定是否存在骨异常(畸形、破坏、骨质疏松等)、软组织气体和(或)异物、血管钙化等。是糖尿病病情评估及治疗的重要依据。

2、血管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

这些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均可评估下肢血管情况。其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明确下肢血管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还能为介入手术操作提供指导。

糖尿病足的鉴别诊断

糖尿病足坏疽性脓皮病鉴别:

坏疽性脓皮病:好发于下肢的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初期表现为炎性丘疹、水疱等,随后中心坏死并形成溃疡,伴有较为剧烈的疼痛,无下肢感觉异常,治疗可使用免疫疗法。

糖尿病足与坏疽性脓皮病都有溃疡的症状,但糖尿病足继发于糖尿病,存在下肢感觉异常、下肢缺血等表现,可供鉴别。

糖尿病足的治疗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对症的药物治疗;对于缺血严重,全身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方式重建血流;当感染扩散时,可采取截肢术,挽救患者生命。

(一)一般治疗

1、控制血糖

积极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足患者,首选胰岛素控制血糖。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严格控制在7%左右,同时尽可能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合并有血脂、血压异常者需要控制血脂、血压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糖尿病足患者常常年龄较大,合并症及并发症较多,因此不能一味强调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而是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设立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

2、营养支持

通过营养筛查、营养评定与营养干预制定完整的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达成血糖、血压、血脂及白蛋白的个体化控制目标,达到并保持体重目标值,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二)药物治疗

1、对因治疗

糖尿病足发病机制复杂,发病原因不同,药物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α-硫辛酸等药物可改善神经感觉异常及神经传导异常,此类药物安全性良好。

(2)使用前列腺素及前列腺素类似物制剂,如脂微球前列腺素E1,可改善麻木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自发性疼痛。该类药物安全性好,口服制剂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静脉制剂可能出现静脉炎。

(3)使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如依帕司他,可有效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情进展,联合硫辛酸治疗疗效更显著。该药耐受性较好,但存在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容易导致眼泪、尿液变成粉红色。另外长期使用需要注意监测肝脏功能。

(4)采用甲基维生素B12,如甲钴胺等,可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此类药物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2、对症治疗

(1)下肢缺血

应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合并有冠心病且有房颤风险

需要联合使用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利伐沙班等药物,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扩血管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西洛他唑、脂微球前列地尔注射液、贝前列腺素类似物、安步乐克等。

(4)疼痛治疗

疼痛是糖尿病足的主要症状之一,可采用度洛西汀抑制疼痛传导,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后,可选用曲马多等阿片类镇痛药进行治疗,但曲马多存在耐受及成瘾的风险。

(5)抗感染治疗

抗感染治疗是糖尿病足出现感染、溃疡、坏疽后的重要治疗措施,主要是住院通过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控制感染,防止向其他部位扩散;不推荐局部应用抗生素治疗,避免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三)手术治疗

1、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

主要方法包括经皮穿刺动脉内成形术,或在球囊扩张的基础上进行支架成形术等,此方法是一种微创手段,可以作为首选,尤其是当患者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疾病无法耐受开放手术时。

2、血管旁路手术

通过血运重建术,恢复患者血液供应。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外科旁路手术等。适用于不能进行下肢动脉腔内介入治疗且远端流出道通畅的严重缺血性溃疡患者。

3、截肢术

该手术能防止感染扩散、挽救患者生命。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小范围截肢术(如截趾术)和大范围截肢术(如踝以上小腿截肢术)。适用于出现严重坏疽、肢体严重畸形、肢体坏死或感染播散等情况,且其他内外科治疗无效的患者。

4、清创术及植皮术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全身情况较好时,适当进行清创术或植皮术,可有效去除坏死组织,尽早封闭创面,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

(四)中医治疗

根据糖尿病足的临床特点,中医认为本病属于中医“筋疽”、“脱疽”,有糖尿病等全身症状,也有足部的局部病变,故中医治疗强调内治法全身治疗与外治法局部治疗相结合。

(五)其他治疗

1、高压氧疗

可改善组织缺氧、水肿,减轻炎症,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生成和血管生成,有助于降低大截肢的发生风险。

2、创面修复

可采用湿性敷料、封闭式负压伤口治疗等方法促进创面修复。水胶体等湿性敷料提供潮湿环境,促进创面成纤维细胞增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封闭式负压伤口治疗可显著改善创面,加速创面愈合。

糖尿病足的并发症

1、糖尿病足骨髓炎

是指糖尿病足溃疡感染侵犯骨组织引起的炎症,表现为局部疼痛、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需用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进行清创术、开窗引流术以及截趾或截肢术等外科治疗。

2、坏疽

是指糖尿病足缺血或感染导致的肢端末梢肌肉坏死,需要进行引流、清创甚至进行截趾或截肢术等外科治疗。

糖尿病足就医指南

糖尿病患者应当定期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足部筛查,以评估糖尿病足发生的风险。当足部出现刺痛、灼痛、麻木,对痛觉、温度不敏感,行走困难等症状时需要寻找专科医师帮助,以进一步检查评估病情,选择相应治疗方法。一旦足部受到外伤或出现溃烂、感染时应当尽快到有条件的医院就医。

就诊科室:糖尿病足诊治中心。若没有设立糖尿病足诊治中心,如有麻木、刺痛、皮温改变、行走困难等症状而无外伤、感染、溃疡、坏疽的,可先在内分泌科就诊,再由内分泌科医师视病情推荐就诊科室。

糖尿病足的预后与康复治疗

糖尿病足是一种慢性并发症,需要控制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动脉病变、改善足底压力等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否则容易反复发作。

1、下肢运动康复治疗

对于足部皮肤完整的患者,适当的运动锻炼能改善间歇性跛行患者的步行距离及行走时间。适当步行运动可以提高患者运动耐受性,改善运动功能,同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康复方法。

2、定期复诊

根据临床特征确定复诊频率:

(1)无任何糖尿病并发症:复诊每12个月一次。

(2)有周围神经病变:复诊每6个月一次。

(3)有周围神经病变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和(或)足畸形:复诊每3-6个月一次。

(4)有周围神经病变及足溃疡的历史或截肢病史或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者:复诊每1-3个月一次。

糖尿病足的家庭护理

1、日常生活

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良好的营养支持、适当的运动等,可预防、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包括控制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动脉病变、改善足底压力、恢复下肢静脉功能等危险因素,避免不合脚的鞋袜、感染、外伤、烫伤等诱发因素的影响。

2、患者:合理锻炼,休息时抬腿,控制体重,注意足部皮肤护理,穿戴合适的鞋袜。

3、家属:能够识别烫伤、外伤等可诱发糖尿病足的因素,掌握抗菌消毒等糖尿病足护理的基本技能,在家庭生活中,帮助患者避免诱发因素,并帮助患者积极治疗。

预防与病情监测

按照糖尿病的生活管理方式进行预防。同时重点要监测足部是否有老茧、溃疡、皮肤颜色变化、皮肤温度变化、感觉异常等。

特别说明:以上文字整理于《中国糖尿病足诊治指南》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仅供科普学习和了解,不作临床治疗应用,如果患有糖尿病,请到医院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诊治。

以上内容如果您觉得有用,敬请点赞、收藏、转发和关注。感谢您对飞狐医生的支持和鼓励!我将整理更多的医学知识与大家分享。

人有没有糖尿病,看脚背就知?糖尿病患者,脚背多会有7种表现

在生活这场漫长的旅途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缠身,忙碌奔波间,往往容易忽略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今天要讲的刘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对健康小毛病不太上心的人。他今年 51 岁,是个普通上班族,性格乐观开朗,总觉得生活里的压力不值一提,身体上偶尔冒出来的小状况,自然也没被他放在眼里。

可最近这段时间,刘先生察觉到自己脚背好像出了点问题。原本正常的脚背皮肤,颜色变得有些奇怪,不再是健康的肤色,而是隐隐透着暗沉。不仅如此,皮肤摸起来也不再光滑,变得干燥又粗糙,时不时还会有一阵麻木感袭来。起初,刘先生压根没当回事,心里想着,这说不定就是偶然现象,过几天自己就好了。

但日子一天天过去,脚背的这些症状不但没减轻,反而愈发严重了。那种异样的感觉,时不时就冒出来提醒他,让他心里渐渐不安起来。一个周末,刘先生参加好友聚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天南海北地闲聊着。不知怎么就聊到了糖尿病这个话题,一位朋友无意间说起:“你们知道吗,糖尿病好多症状能从脚上看出来呢,尤其是脚背的皮肤变化,像颜色变深、皮肤干燥,还有麻木啥的,都是信号!”

这话一出口,刘先生心里猛地 “咯噔” 一下,他瞬间回想起自己脚背的那些变化,颜色确实变暗了,而且时不时就有不舒服的感觉。这难道真和糖尿病有关?刘先生越想越害怕,原本轻松愉快的聚会氛围,此刻也变得有些压抑。聚会结束后,刘先生坐立不安,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第二天就去医院检查。

第二天一大早,刘先生就赶到了医院。医生见到他后,先是耐心询问了症状,接着仔细查看了他的脚背。随后,为了进一步确诊,医生给刘先生安排了一系列血糖和神经测试。等待结果的过程,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煎熬,刘先生在医院的走廊里来回踱步,心里满是担忧。终于,检查结果出来了,刘先生的血糖水平明显偏高,已经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医生神情严肃地告诉刘先生,由于他长期血糖控制不良,身体的神经和血管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尤其是脚部,血液循环受限,神经敏感度下降,这才导致脚背出现皮肤异常和麻木的症状。听到这个结果,刘先生懊悔不已,他怎么也没想到,平日里没当回事的脚背变化,竟然隐藏着这么大的健康隐患,而这一切,都是自己对健康的忽视造成的。

说到这儿,咱们就得好好聊聊糖尿病了。这可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它就像个 “隐形杀手”,病程发展通常比较缓慢,悄无声息地在身体里搞破坏。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人体的血管、神经和组织等多个系统发起攻击,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而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更是首当其冲,特别容易受到影响。脚背上的一些外在表现,很可能就是糖尿病发出的早期警示信号。下面,咱们就从医学角度,深入分析一下糖尿病患者脚背常见的几种特征表现。

皮肤颜色的改变:糖尿病对血管系统的伤害那可是相当明显。在高血糖的 “折腾” 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会慢慢受损,血管就像被堵住了一样,变得狭窄,血液流动也不顺畅了。反映在脚背上,就是皮肤颜色会发生变化,要么变得暗沉,要么发红,甚至发紫。这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脚背的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只能在缺氧的状态下 “苦苦支撑”。

而且,微小血管病变还会让血管变得很脆弱,像个一碰就破的 “玻璃管”,容易形成局部出血或瘀斑,进一步把脚背的皮肤颜色 “搅和” 得乱七八糟。有时候,脚背上还会出现局部区域颜色不均匀的情况,一部分皮肤正常,另一部分却红紫得厉害,这种现象有个专门的名字,叫 “糖尿病性红斑”。要是脚背出现颜色暗沉或色素沉着,那可得注意了,这往往意味着病变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糖尿病对微血管系统的损害已经 “成型”,必须得重视起来。

皮肤干燥、粗糙和脱屑:糖尿病患者的脚背,皮肤常常变得干燥、粗糙,甚至还会脱屑,这也是常见的表现之一。这是因为糖尿病导致血糖升高,把皮肤腺体的分泌功能给 “搞乱” 了,汗腺和皮脂腺分泌减少。没了足够的分泌,皮肤里的水分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流失得特别快,脚背的皮肤自然就变得异常干燥。

而且,高血糖还会让皮肤角质层加速增厚,摸上去手感特别粗糙。干燥的皮肤就像干裂的土地,容易出现裂纹,尤其是脚背和脚趾间的部位,更是 “重灾区”,这样一来,就更容易被细菌盯上,引发感染,甚至出现溃疡。皮肤干燥粗糙的时候,还会伴随着轻微的瘙痒感,让患者忍不住想去抓挠。特别是那些血糖控制得不太好的患者,这种皮肤变化会更加明显。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多留意脚背的皮肤护理,用些温和的保湿乳液或药用润肤剂,给皮肤 “喝点水”,减轻干燥带来的不适。

感觉异常:麻木、刺痛和灼热感: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周围神经受损后,患者的足部感觉就像被施了魔法,变得异常起来,而脚背上的感觉异常尤为明显。患者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反应变得迟钝,脚背常常会有麻木、刺痛或者灼热的感觉。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像个 “破坏分子”,把神经组织给损伤了,特别是支配四肢末端的周围神经,神经传导也受到影响,导致脚背的触觉和温度感觉都乱了套。

感觉异常的形成机制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高血糖引发的氧化应激、血管病变等因素一起 “捣乱”,损伤了神经纤维,让脚背部位的神经传导要么不顺畅,要么变得异常敏感。这种异常感觉一旦出现,往往就是神经病变的早期信号。要是不及时控制,就可能朝着更严重的糖尿病足问题发展。脚背部的麻木和刺痛感不是一直都有,但只要出现了,就说明糖尿病已经开始对神经系统 “下手” 了。到了晚期,患者可能会完全丧失脚部的感觉,这可太危险了,因为就算脚部受了伤,患者也察觉不到,很容易引发感染,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水肿和皮肤温度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脚背水肿也很常见,这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和周围循环不良惹的祸。当你看到脚背出现轻微或者明显的水肿,那就意味着局部的血液回流被 “堵住” 了。水肿的形成和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粘稠度升高有关,体液就像决堤的洪水,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了水肿。而且,糖尿病患者的淋巴系统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让水肿更难消退。皮肤温度的改变则和局部的血流状况密切相关。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周围血管可能受损,血流量减少,脚背上的皮肤温度就会变低;但在血流异常集中的部位,皮肤温度又会升高。这种冷热不均的情况,就像是在给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 “报警”,提示已经出现障碍了。所以,皮肤温度的变化也是糖尿病患者血管受损的一个重要警示信号。

伤口愈合迟缓和感染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高,免疫功能也跟着下降,脚背上要是不小心出现伤口,愈合起来就特别慢。在高血糖的环境里,身体对抗感染的能力大打折扣,就算是小小的伤口,也可能像被施了 “魔咒”,发展成感染或者溃疡。伤口愈合缓慢,一方面是因为血糖抑制了血液中白细胞的功能,让免疫细胞没办法好好工作,清除病原体;另一方面,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让伤口的供血不足,自然就影响了伤口的正常愈合过程。

脚背上的伤口要是一直愈合缓慢,就特别容易被病菌 “盯上”,引发感染。要是不及时处理,感染就可能像 “星星之火”,逐渐扩散到周围组织,甚至发展成严重的溃疡。在糖尿病足的典型表现里,脚背伤口长期不愈合,还容易反复感染,这可是需要重点预防的症状。一旦感染和溃疡形成,糖尿病患者就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所以伤口愈合问题绝对不能忽视。

角质层增厚和脚趾畸形:糖尿病患者的脚部,尤其是脚背,特别容易出现角质层增厚的情况,这也是糖尿病对足部的典型影响之一。由于血液循环不好,脚背的皮肤代谢功能也跟着下降,角质层就像 “疯长的野草”,不断增生。而且,脚部角质增厚还可能和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有关,患者因为神经病变,感觉不到脚背部位的摩擦和压力,皮肤在长期的摩擦刺激下,就慢慢形成了厚茧。角质层增厚会让局部皮肤变得更干燥,更容易开裂,成为感染的潜在风险。糖尿病患者的脚趾还可能出现畸形,比如弯曲、变形等。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肌肉无力,关节也跟着病变,足部结构就变得异常了。脚趾畸形会让脚背的受力分布不均匀,更容易形成压疮和溃疡,给患者带来更多痛苦。

皮肤瘙痒:脚背部的瘙痒感也是糖尿病常见的皮肤症状。长期高血糖会让体内水分流失,皮肤变得干燥,自然就容易引发瘙痒。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干燥可不止出现在脚背,但脚背的皮肤比较敏感,所以更容易感觉到瘙痒。患者一痒起来,就会不自觉地抓挠,这一抓可就坏了,皮肤很容易破损,感染的风险也就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瘙痒感,还可能和皮肤神经病变有关。高血糖影响了周围神经,让皮肤敏感度变得异常,就会出现瘙痒不适的感觉。要是脚背瘙痒频繁发生,那就提示患者该重新调整血糖管理了,可别让皮肤损伤进一步加重。

那糖尿病患者该怎么预防这些问题呢?首先,严格控制血糖水平至关重要,这能大大降低神经损伤和血管病变的风险。患者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多吃蔬菜、粗粮,少吃高糖、高脂肪食物;定期运动,像散步、慢跑等,增强体质;再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多管齐下,保持血糖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日常生活中,保持足部皮肤的清洁和湿润也很关键。糖尿病患者的脚背皮肤容易干燥,每天可以用温和、没有刺激成分的保湿乳液或药用润肤剂,给皮肤 “补补水”,防止干裂和剥落。注意,可千万别用热水烫洗双脚,热水虽然一时舒服,但容易烫伤皮肤,还会加速皮肤干燥。

选择合适的鞋袜也不容忽视。糖尿病患者要选舒适、透气、合脚的鞋子,别让鞋子太紧,摩擦脚部。穿上宽松、棉质的袜子,能帮助保持脚部干燥,降低感染风险。患者还要养成定期检查足部的好习惯。每天晚上或者每次洗澡后,都要仔细检查脚背、脚趾之间和足底的皮肤状况,看看有没有颜色变化、角质增生或者小伤口。要是自己不好检查脚背和脚趾之间,可以用镜子帮忙,重点观察脚背有没有水肿、皮肤暗沉等异常表现。定期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也必不可少。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要进行一次足部检查,让医生评估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足部专业护理,能有效预防足部并发症的发生。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