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糖尿病(真糖尿病和假糖尿病的区别)
活出健康 | 真假糖尿病,学会区分很重要
想看专家门诊挂不到号?找广东新闻广播就对了!
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3点-4点,广东新闻广播《活出健康》,邀请省内三甲医院名医,普及健康知识,揭穿健康谣言,传授养生妙招!
您还可以拨打节目热线020—36237422,与专家直接交流!
跟随名医指引,发现健康密码,就在广东新闻广播《活出健康》。
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里的真假“美猴王”吗?连各路神仙都分不清楚真假!
而有一种病也有真假之分,那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对身体威胁很大,目前世界上没有治愈的办法。
当患者一旦得病之后,就代表可能终身不得摆脱。
一般人听到糖尿病或者觉察自己有了糖尿病的症状,都非常害怕。
但其实,患者并非真正患上糖尿病,只是出现与糖尿病类似的症状而已,我们称之为假糖尿病。
在日前举行的“健康广东70年”——广东新闻广播首届活出健康高峰论坛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陈燕铭做了关于《真假糖尿病,学会区分很重要》的讲座,告诉大家如何分辨真假糖尿病。
(陈燕铭视频)
陈燕铭指出:过去30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长,目前估计糖尿病患者人数接近1.14亿。
另有4.93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
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不过,在临床中,也有这样一部分患者,去医院或者自己在家通过家用仪器简单测量血糖,发现血糖高于正常值,甚至高出很多,
但患者的一般情况很好,没有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的症状。
这时候,就要提高警惕,需要进一步查明高血糖的原因,并要考虑到假性高血糖的可能。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当,很有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而在目前,还没有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
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另外,预防并发症和维持健康的心理对患者来说也尤其重要!
要知道: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其实想要预防糖尿病并不难:
首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做到饮食均衡,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那些热量高、脂肪高、不易消化的食物,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将体重控制在一个合适、健康的范围内。
然后,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如果发现血糖持续升高一定要引起重视。
为了远离糖尿病,希望大家今天看完文章后,就开始行动!
《活出健康》——一本可听可看的健康百科全书
●广播收听:周一到周五每天15:00锁定广东新闻广播收听;收听过程可以拨打热线020-36237422,向名医咨询;
●微博微信:搜索“广东新闻广播”的微博或微信,在每天发布的节目预告中留言;
●粤听:下载粤听APP,搜索“广东新闻广播”或“活出健康”实时收听或回听;
●触电:下载触电直播APP,搜索“活出健康”观看视频直播,并可实时留言;
也可以添加主持人微信为好友:
文字 | 马琳
编辑 | 刘洋
22岁健康人竟被诊断出糖尿病!线上“疾病自测”套路深
不知何时,网络上涌现出了许多五花八门的测试题。在回答诸多问题后,答题者被要求必须支付19.9元至29.9元的费用,才能解锁答案。一番答题后,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不少人会选择付款解锁答案。然而,此类问卷却被许多保健品贩子利用,成为了其制造健康焦虑,兜售高价保健品的工具。
一些保健品贩子通过制作高血糖自测、高血压自测等题库,以付费解锁答案的方式,将测试者引流至某某“专家”微信号上,再以专家一对一帮助的名义,引导测试者花费比市场价格高出数倍的价钱,购买高价保健品。
记者通过暗访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专家”或自测问卷,其实已涉嫌冒用医生的身份进行线上问诊,这些问卷或“专家”对疾病的诊疗一知半解,却敢于快速给出患病的结论,甚至将健康人确诊为疾病患者。不仅如此,为了销售保健品,“专家”们还会阻拦咨询者线下问诊,劝说测试者先吃药再“查一下”。
调查
“疾病自测”套路深
参与测试,健康人被测出糖尿病
为了测试疾病自测题的真伪,新闻晨报·周到上海记者先后选择了多个线上自测题库进行测试。这些题库大多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常见病相关联。市民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相关问题时,很容易被这些自测问卷吸引,并参与测试。
在网上搜索病情时出现了自测问卷
在参与了多个疾病自测后,暗访记者被分别要求支付19.9元、29.9元等,获取测试结果,并通过添加专家企业微信号的方式,获取答案。
这些问卷结果显示,尽管暗访记者在测试前刚刚体检,各项指标十分健康,但还是被对方认为已出现了糖尿病早期症状。
“你这个情况是糖尿病早期了。”健康专家-何主任告诉记者。微信资料显示,他来自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紧接着,他就将话题引到了兜售保健品之上,并给记者直接发来了两款降糖保健品的链接。两个链接都来自于一个叫做“知你健康商城”的小程序。
面对如此迅速的诊断过程,暗访记者质疑:“我需不需要去医院先测个血糖,之前血糖没有过异常啊。”
谁知,“何主任”却表示:“你要先去调理,后续症状恢复以后再去查一下看看就可以。”“血糖值只能参考。”
“何主任”与暗访记者的对话中已确认记者的血糖异常
解读“专家”实则对自测报告一无所知
在多轮测试中,记者发现,这些名义上的“专家”,虽然以解读报告为由引导测试者添加了微信并为此支付了费用,但这些“专家”们,大多对测试者在问卷中回答的内容,一无所知。
企业微信号隶属于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的“专家”“健康管理-肖老师”在和暗访记者的沟通中,就对暗访记者提出的解读问卷的要求,表示抗拒。
她不断重复问卷中已存在的问题,要求暗访记者重新给出答案。
“是否有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瘙痒、伤口不愈合等情况啊?”她问道。
“你这些问题,问卷中我都回答过了。你们到底是不是问卷结果解读啊?”面对重复的问题,暗访记者回答。
对此,“肖老师”并未解释自己到底能不能看到问卷,而是回答称:“你可以去医院跟医生犟一下的。”随即,再也未进行过任何回复。
“肖老师”并未解释自己到底能不能看到问卷
和前述“何主任”一样,尽管对记者是否患有疾病了解不多,但这位“肖老师”却乐于向记者分享各类补品的链接。她向记者发来了许多内含购买秋冬进补品链接的公众号文章。记者所花费的29.9元咨询费,更像是花钱给自己的微信里插入了一份广告。
“肖老师”向记者推荐的滋补品链接
冒充医生,头像和名字都是假的
可以看出,在这些“专家”眼中,所谓的自测报告不过是一种引流工具。如果有人不幸连续被引流到一位“专家”处多次,那么他甚至可能会遇到报告解读费用打了水漂的情况。
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就曾遇到了这种情况,在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链接支付了19.9元和29.9元后,记者被告知,需要付费添加同一位名为“健康调理专家—王主任”的企业微信,才能获得结果。
这位“专家”的企业微信同样隶属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添加微信后,这位专家只字未提暗访记者曾两次购买了服务一事,仅向记者发来一份评分为66分的“糖尿病自测题报告单”,就开始了他的分析。
记者的糖尿病分析报告仅有66分
在分析中,他同样表示,暗访记者“已有糖尿病早期症状”,并要求记者购买降血糖的保健品。言语之间,似乎很负责任。
“健康问题很严谨,不合适不会给你推荐,对你负责。也是对我自己负责。”“王主任”说。
然而,当暗访记者提出是否能够进行线下问诊时,这位看似严谨的“专家”,却话锋一转,推拒了起来。
“这个要预约比较久,线下基本都是约满了。”“王主任”说。语毕,他还给暗访记者发来了一张像是拍自医院病房的照片。然而,当记者表示愿意等待,并咨询具体地址时,这位“王主任”却不再回复了。
在此次暗访所接触的所有“专家”中,这位“王主任”是看上去最像医生的一位,他也始终以医生自居,微信头像也是一位医生的形象。
为了弄清楚“王主任”是否确有其人。记者辗转联系到了“王主任”头像的所有人。这位所有人确实是一名医生,但他既不姓王,其工作地点也不在“王主任”自称的深圳。他是来自山东某中医院的一位叶姓肝病专家。
在得知叶医生的形象被人盗用后,叶医生所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叶医生始终在山东行医,从未与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有过任何形式的合作,其擅长的治疗领域也并非糖尿病。
叶医生所属单位工作人员表示被人盗用他们也很无奈
起底
线上疾病自测已成保健品贩子引流工具
那么,诸如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网络上冒称医生或“专家”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答案或隐藏在这些“专家”们不断试图向咨询者推送的链接之上。
以“何主任”和“王主任”所属的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在为咨询者快速确诊后,他们都要求咨询者去一家名为“知你健康商城”的小程序,购买其推荐的保健品。
资料显示,“知你健康商城”的开发者就是武汉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记者随机对比几款商城的保健品发现,这些保健品的价格大多远超市场价格。
例如,一款名为金奥力牌葛根苦瓜铬胶囊,在“知你健康商城”的售价为每瓶188元。但同品牌同规格产品,在淘宝的售价仅为每瓶约27元。
一些曾在“知你健康商城”购买过保健品的消费者,似乎也发现了问题。“知你健康商城”仅有的几条评论,均是差评。
有消费者问:“平台上面的医生就是骗子吗?”
网友对“知你健康商城”的评论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需获得相应资质。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该机构需为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必要条件为医疗机构在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后,取得包含“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记者通过调查核实,发现无论是卖保健品的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还是卖膏方的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都不具备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资质。
在和暗访记者的交流过程中,武汉市韵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这家公司并不是医疗机构,平台上所谓的老师是“一些从医院出来的人员”。平台上所销售的产品,也大多是保健品。
“就是纯保健的,肯定不会是医院的。”“知你健康商城”客服人员说。
与湖北杏林时珍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相关的“灵熙康城”客服人员表示,他们所属的集团虽有自己的医院,但该集团医院的互联网诊疗许可,尚在申请之中。
“所以我们在前端咨询的都是老师,卖的这些膏滋类的(产品),它都是属于普方,是药食同源的,本身比较温和。”两家公司的客服人员均表示,即使血糖正常的人吃了他们的降血糖产品,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它们对身体不会有任何的一个刺激性和伤害性的。”“灵熙康城”客服人员说。
记者 张益维、贺佳君
来源: 新闻晨报
老朋友们都在囤的降糖“神药”原来是假货!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节奏。“少出门、不聚集”成为许多群众所自觉遵守的规则。
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更加注重健康防护。除了囤积口罩、消毒液等用品外,囤积药品也成为群众们心中所“必须要做的事”。
于是,一些不法分子“抓住”了群众“不出门、囤药物”两个需求,趁机通过社交网络制售假药,从而牟取暴利。
1、横空出世的“神药”
2020年初,辽宁省抚顺县公安局网安大队接到群众反映,在不少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微信群中,有一款宣称能特效降糖的神奇中药正在流行,一传十、十传百,少数老人拿出钱来囤购。
什么神奇的药能迅速降糖?抚顺县网安民警感觉到这款“三无产品”有问题。
2、公安机关对症下“药”
鉴于购买此“神药”的多为身患疾病的中老年弱势群体,从维护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出发,抚顺县公安局立即成立食药侦、网安等部门组成的专案组开展侦查。
专案组进行初步调查发现,该“神药”虽然“三无”,但在当地糖尿病患者中的口碑真的很好,多人表示,服用后确实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
难道这药真有如此神奇?也许是办案民警多虑了??如果是真的,那岂不是全天下糖尿病患者的福音?是好事啊!然而,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很快发来报告,毫不留情地将“神药”拉下神坛。
报告称:
该药物中含有四种西药成分,属于非法大剂量添加。于是,“神药”自然是降糖效果明显,但长期超量服用,对人体副作用较大。
3、假药团伙浮出水面
通过网安部门和食药监部门线上线下调查走访,一个以赵某为首、“业务”覆盖多省的生产、销售假药团伙浮出水面。
辽宁抚顺地区的“总代理”王某某短时间里发展了七名下线成员,包括药房销售人员及医院物业人员,仅在抚顺地区的销售额就已达到百万之巨。
4、集中收网捣毁窝点
工作发现,犯罪嫌疑人赵某及王某某具有极强的反侦察能力:一是窝点设在山区,隐藏极深;二是对外联络使用不同号码;三是平时交流都是采用网络暗语形式;四是严格控制出货量,防止大量药物冲击市场被当地公安、药监等部门发现。
专案组克服种种困难因素,基本查明了该团伙的人员的网络架构、销售网络及制假窝点。2021年1月2日,专案组派出警力40余名,与各涉案地公安机关组织同步收网。
该案涉及湖北十堰、河南郑州、河南周口、安徽临泉、辽宁抚顺四省五市,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13名,捣毁制假售假窝点5处,收缴假药半成品1000公斤、胶囊100余万粒、成品假药2000余瓶,涉案金额500余万元。
至此,这起特大跨省生产、销售假药案成功告破。目前,案件还在进一步办理中。
抓获犯罪分子
网上买药需谨慎,人云亦云莫当真
世间安得三无药,神奇降糖不伤身
图片 | 网络截图
素材 | 辽宁网警
编辑 |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