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困是糖尿病吗(吃完就犯困是糖尿病么)
饭后总犯困,难道是糖尿病的前期信号?
很多人每次吃完饭后总是感觉困意袭来,眼皮子直打架,恨不得立刻躺下来睡一觉?但你知道吗,这可能并不是你懒,而是胰岛素抵抗在悄悄作怪……
犯困与胰岛素有关系?
当我们吃饭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被转化为葡萄糖,并进入血液中,导致血糖水平上升。为了维持血糖的稳定,胰脏会分泌胰岛素,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而胰岛素的分泌不仅影响着血糖水平,还会促使大脑中色氨酸水平升高,转化为具有调节情绪和促进睡眠作用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和褪黑素。因此,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升高时,人们会感到困倦和想要睡觉。对大多数人来说,吃饱犯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胰岛素抵抗则是指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即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简单来说,就是胰岛素在努力降低血糖时,细胞却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响应,导致血糖水平居高不下,以至于饭后特别容易出现犯困、疲劳、乏力、精神不振等情况。
如果你也存在饭后犯困的情况,可以先调整饮食,减少精制碳水摄入,多吃一些蔬果、粗粮。如果调整后依旧持续存在,很可能就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信号。
胰岛素抵抗有哪些表现?
胰岛素抵抗的症状通常涉及代谢、皮肤及内分泌等多个方面,会出现以下这些表现:
1. 口渴且多尿
高血糖刺激肾脏排出大量尿液,导致机体失水过多,进而引发口渴感,形成多饮多尿的循环。
2. 多食与体重增加
胰岛素抵抗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下降,导致细胞能量不足,进而增加食欲。但由于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血糖,身体会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最终导致体重增加,尤其是腹型肥胖。
3. 血糖波动
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血糖水平可能出现不稳定波动,患者可能经历低血糖与高血糖交替出现的情况,特别是在吃饭前。
4. 皮肤改变
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血液中胰岛素水平增高,刺激皮肤棘层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过度生长,使皮肤变得粗糙,表面出现黑褐色的斑块,主要发生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这种被称为黑棘皮症。
5. 疲劳乏力
由于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血糖提供能量,常感到疲劳、乏力,精神状态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6. 血脂异常
常伴有脂代谢异常,如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最后,胰岛素抵抗的症状多种多样,涉及多个方面。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转自人民网科普
来源: 哈密零距离
为什么吃饱了就容易犯困?当心糖尿病缠上身
饭后犯困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情形,大吃一顿之后,瞌睡虫就会“找上门来”。那么,吃饱饭之后为什么会容易犯困呢?如何才能尽量减少饭后犯困的情况呢?
其实“饭困”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营养师陆青松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表示,饭后犯困和人体消化的规律有关,当我们摄入食物之后,胃肠道开始消化食物,血液就会集中到胃肠道来,集中力量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脑部的供血就会随之减少,所以饭后会觉得困倦是属于正常现象。
那么,如何才能尽量减少饭后犯困的情况呢?据中国经济网介绍,以午饭为例,午饭时应尽量减少白米饭和馒头这种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摄入量,更不要摄入含糖饮料,炒菜等可以不做改变。饭后不要立刻坐下休息,建议慢走20~30分钟。
但是,据《环球时报》介绍,如果经常饭后犯困,吃完就全身疲累,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它在警告你,目前的饮食结构不够健康,很可能会导致患糖尿病。美国杜克大学综合医学研究中心营养学家贝思·里尔顿博士表示,日常饮食中,一次摄入太多的白糖、白面粉和甜饮料等简单碳水化合物,容易导致血糖突然升高,使得细胞胰岛素受体停止接收胰岛素,过量的葡萄糖堆积在血液里。与此同时,胰腺则“努力”产生更多的胰岛素。如此恶性循环,使得人体器官负担过重,得不到休息,就会出现昏昏欲睡、疲劳透支等感觉。
因此,面对偶尔的饭后犯困无需恐慌,但如果饭后犯困的情况越来越常见,那就有必要排查一下糖尿病的可能了。(李蒙蒙)
本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304)医院八一大楼门诊部主任彭国球进行科学性把关。
专家领域:健康养生类、临床医学类、心理医学类
吃完就犯困?可能身体正在发出这个信号……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一吃饱就犯困?
这可能是“晕碳”现象在作怪
不少网友表示曾有“晕碳”经历。
“晕碳”究竟是什么?
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还是疾病信号?
让我们一探究竟
什么是“晕碳”
“晕碳”
即“晕碳水化合物”
是指因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
而导致的犯困现象
对大多数人而言
“晕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主要由血糖升高引起
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尤其是高GI(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会使血糖迅速上升。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帮助细胞摄取葡萄糖,降低血糖。当降糖力度过猛导致血糖骤降,“晕碳四件套”头晕、乏力、嗜睡、心慌便接踵而至。
同时,胰岛素促进肝脏中的色氨酸转化为血清素,血清素最终转化为褪黑素,这种激素能促进睡眠,从而使人感到困倦。
饭后犯困的其他因素
除了血糖升高
以下因素也可能导致饭后犯困
饥饿时分泌的食欲素在吃饱后减少,使人感到疲倦。食欲素是一种促进清醒的神经肽,食欲素越多,人就会越清醒、活跃,吃饱之后食欲素减少,人就会疲倦、想睡。
消化过程中,本应供给大脑的血液流向肠胃,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产生困倦感。
进食后,会使副交感神经处于亢奋状态,帮助消化,但同时也让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呼吸减慢,引发睡意。
频繁“饭困”还要警惕糖尿病
偶尔轻微的“晕碳”是身体自我保护的表现,对身体影响不大,通常无需担心。
但若频繁出现严重症状,如持续性手抖心悸、频繁“饭困”,或伴有多饮多尿等症状,可能是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5招打破“晕碳魔咒”
“晕碳”虽是正常生理反应
但频繁餐后嗜睡可能暗示
饮食结构不合理或潜在健康问题
以下方法可助你缓解
蛋白质护法:将白米饭替换为杂粮饭,搭配鸡蛋、鸡胸肉或坚果,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就像缓释胶囊,让血糖平稳上升。
少食多餐:将三餐拆解,适时加餐,保持血糖稳定。比如:上午10点加餐酸奶坚果,下午4点来份水果。
微运动:饭后靠墙站立15分钟或散步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困意。
睡眠保卫战:熬夜后更易“晕碳”,保证7小时深度睡眠,能修复代谢系统。
进食顺序:遵循“蔬菜→汤品→荤菜→主食”的顺序,减少血糖波动。
了解“晕碳”背后的科学原理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
管理饮食和生活习惯
提高生活质量
37度里长江健康融媒丨武汉晚报出品 策划:吴银 文:祁燕 实习生:胡彤
来源: 37度里丨长江健康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