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病友群(一型糖尿病有没有好的可能)
有没糖尿病,病友群,拉我一下
有没糖尿病,病友群,拉一下
我的糖友会,我的微信群
我叫杨历军,而相熟的糖友们会叫我:“会长”。
咖啡老师说:“我们叫你会长,但是一直不知道你是什么会”。虽然是句玩笑,我听了也只能汗颜,看来,自封的会长,听上去很高大上,但是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群众基础。
建立糖友会的想法,其实很偶然。两年前,我就职于业内最早的一本糖尿病科普杂志《糖尿病之友》旗下的网站——糖友网,当时正尝试着在新浪微博上做糖尿病科普的我,经常有机会接触糖友,甚至有线上的糖友来杂志社找我咨询,很是满足了一下我的虚荣心。
渐渐我发现,很多糖友都在隐藏自己的病情,由于现实的种种因素,他们必须“潜伏”在普通人之中,以换取整个社会公平对待自己的“权利”。从知情、困惑到理解,我决定要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糖友会。
我的“糖友会“其实就是一个线上虚拟的患者组织,糖友们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无须担心暴露自己的身份,自由地在这里交流,互帮、互助、互爱。说起来容易,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糖友们能自由交流的目的呢?我很是犯愁。
网站、论坛做不到及时沟通,QQ群人数太多,聊起来很乱,最后我选择了当时还是方兴未艾的微信。首先微信操作很简单,不会打字可以语音,其次是微信群有人数限制,当时是40人的小群,我觉得很适合患者分为一个个小群长期聊。
为了招募患者,而且方便经常发布一些通知和科普内容,我首先建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糖尿病之敌(tnb112)。关于这个公众号的名字,还有段小插曲,我们的杂志叫《糖尿病之友》,我一直认为名字有语文上的错误,它本来的意思是:“糖尿病患者的朋友”,但是遇到我这种有点二的人往往会直接理解成“糖尿病的朋友”,这怎么能行呢!你做糖尿病的朋友,我就来做糖尿病的敌人吧。
于是浩大的工程开始了,我先是每天挖空心思发一些自认为精彩的科普内容,来了糖友后,我的初步设想,是想按照糖友病的类型、病程、地域、性别甚至爱好来细分,这样分成小组就比较有共同语言,容易聊得起来。但是等我分到近200个小组,而每个小组的人数都不满的时候,才发现这真不是我这个光杆会长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于是改变思路,用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把最早“忽悠”过来的糖友们按1型、2型和几个重点城市分成几个微信群,就有了糖友会1群,2群,3群,4群,1型群,以及北京群,上海群,广州群。
我的糖友会微信群终于开张了,而光杆会长大人我,则开始了每天的“苦逼”生涯。
除了要经常通过公众号发科普文章,我还要负责患者的分群,和每个微信群的管理。我的手机流量经常耗费一空,我的业余时间基本没有了,频繁的微信消息提示和满屏的留言经常让我抓狂,我有点想放弃了。图啥呢?一个人的能力有限,我又能帮得了多少。
群里的糖友们在最初的新鲜劲过了后,群里的活跃度开始直线降低。难道,我的想法是错的?糖友们并不需要这么一个组织,这么一个平台?我陷入了挫折的低谷。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分析,我发觉,群里活跃度降低的原因是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仅仅患者相互之间的交流,存在很多误导,也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开始对周围相熟的医生护士“下手”,开始有热心的医生和护士加入我的群,这时候我遇到了北京儿童医院的咖啡老师。
我和咖啡老师一拍即合,她开始在糖友会1型群里帮助大家,答疑解惑,活跃气氛,后来又创立了“咖啡老师1型管理群”。从那时候开始,1型糖友们就成为我管理的这些群里最活跃的群体。
说说1型群里糖友的“豪华配置”吧。
咖啡老师,医生,也是36年的1型患者,血糖控制的稳定,可以用“可怕”二字来形容。关于咖啡老师的故事,不了解的糖友们可以去看看最近CCTV1套《人口》栏目播出的《隐藏在“孤岛“的人们》上下集。)
舒葵,咖啡的发小,也是30多年的1型糖友,血糖控制稳定,CCTV的视频中采访出镜的有她。
杨琨,我们昵称他为“天津老大”,老糖友,血糖控制稳定,创办企业,还招募了几位同为糖尿病患者的员工,是我非常钦佩的糖友之一,同样接受了央视的采访,他的回答甚至成了央视这两集视频的题目。
廖烨,一个乐观的,永远绽放笑容的1型糖友,关于她的媒体报道,文字的,视频的,百度上很多,从知道她的情况到她进群,一直牵动着咖啡老师的心,为了能给她买一个胰岛素泵,我们发起了线上的募捐,咖啡老师更是不遗余力的利用她的人脉,最终成功地得到了一个泵。
朵妈,家里有一个幼小的患有1型糖尿病的孩子朵朵,她的《家有朵朵》感动了很多人。
小栋,一路骑行去西藏,在这全程的风风雨雨里,浸透着群里糖友们和咖啡老师多少嘱咐和关心啊。
还有充满正能量的大大高小小茜(她的故事见《患病8年》),还有很多很多,糖友们的故事说不完。
创立糖友会,做微信群两年,我的微信群里开始充满关怀,充满友爱,大家互帮互助,开始实现我最初的理想。
我给了糖友们一个平台,而糖友们改变了我。
我熟悉你们,了解你们,知道你们所思所想,也感受你们的欢乐和痛楚,这两年的日日夜夜,我们一直在一起,你们是我的可爱的糖友会员,而我,是你们永远的会长。
00后,已加入糖尿病“病友群”!这些风险因素你有吗?
“2型糖尿病,还出现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当被医生告知检查结果时,23岁的小诺惊得瞪大了眼睛。一次感冒后,他突然出现持续性腹痛、总想跑厕所,还变得特别容易口干,以为是肠胃出现了问题,完全没有把这些症状和自己认知里的“老年病”扯上关系。而且,他也没有家族病史。
“现在糖尿病呈年轻化趋势,临床中可以见到一些大学生乃至中学生患病,甚至有的诊断时已经出现并发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科主任医师陈燕铭感慨,他们人生的路还有很长,“糖友”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更高、发展恶化的可能性也更大,早防早治是一个必须警惕的问题。
11月14日,是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我们选择聊一聊年轻群体和糖尿病的那些事。
01
我23岁,无家族病史,患上了2型糖尿病
初诊时,小诺的随机血糖已经达到20 mmol/L,超过正常值的数倍,而他出现的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不及时治疗有致死风险。
读大学期间体检指标一切正常,工作不到两年,怎么就患上了慢性病?看着和照片上“胖若两人”的小诺,中山三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谭莺似乎窥见了一些答案——曾经年轻帅气的小伙,短短半年时间体重骤增了30斤,脸上还在爆痘痘。询问病史得知,小诺经常会加班到深夜,养成了吃夜宵的习惯,且工作经常性需要喝酒应酬,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也缺乏运动。
“肥胖是年轻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陈燕铭表示。
肥胖直接导致皮质醇等升糖激素的分泌增加,容易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而与之相伴相生的常常还有暴饮暴食、久坐、缺乏运动等,其中,长期摄入高糖、高脂饮食,容易导致高血脂、高血糖;久坐已经证实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压力大、缺乏运动也会影响代谢功能,增加发病可能。
“有家族病史的要特别注意。”谭莺提醒。
她接诊过最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年仅14岁,还在读初三。身高一米六的小路,体重已经超过180斤,家人觉得正在长身体,也没有刻意控制孩子的饮食。而且,孩子每周要喝三四杯奶茶,餐桌上还经常出现可乐。
“起初看到血糖指标,以为是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毕竟孩子还如此年幼!”谭莺感慨,“孩子的祖母、外婆、母亲都有糖尿病,本身就是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度肥胖,将他的发病时间大幅提前了。”
02
减重,年轻人防治糖尿病的关键武器
事实上,糖尿病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少内分泌科年长的医生都感慨过,上世纪90年代糖尿病患者多在50岁以上,遇见40岁的“糖友”都诧异,而现在,年轻的面孔在诊室越来越常见。
这并非类似“孕妇效应”的心理投射。2020年4月,《医学杂志》刊发了中国医科大学、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合作的一项研究成果:以全国31个省区市共计75880名参与者为样本的调查研显示,目前我国18~29岁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达2%,30~39岁人群患病率是6.3%。
“早防早治非常重要。2型糖尿病是一个慢性病,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一些并发症会逐步出现、进展且不可逆。”陈燕铭谈到,糖尿病的致病因素非常复杂,虽然近几年实现糖尿病逆转的概念比较热门,但这很难,“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追求糖尿病的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
对年轻患者而言,减重是关键因素。
“临床可见2型糖尿病多合并肥胖,患者存在明显的代谢紊乱,经过积极控制体重,血糖也会明显降低,需要服用的药物种类和总量都可以大幅减少,且越早干预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越小,预后也可以好很多。”陈燕铭谈到。
“确实如此。我们曾接诊过体重基数很大的患者,减重40斤后,服用的药物从4种减少为1种,胰岛素也停了。”谭莺说。
而内分泌科为小路开了降糖药,制定了生活方式干预方案,考虑到初三学生压力较大,还邀请了精神科医生一起进行综合干预。坚持一年后,小路成功减重30斤,血糖也大为改善,走路都感觉轻松了许多。
03
不想做“糖友”,留意糖尿病前期
当2型糖尿病越来越多地找上年轻人,对我们而言,更根源的解决之法永远是未病先防,通过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加入“糖友圈”说不。
“即使是已经到了糖尿病前期,也可以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实现逆转,防止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陈燕铭表示。“将糖尿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合理饮食、加强运动、保持平和的良好心态。”
谭莺建议,要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每天摄入种类多样化的食材,保持荤素搭配、适量食用水果、少盐、限酒、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等。轻体力劳动者每天摄入120~200克肉类、150~200克水果。同时注意,少选择红肉,用鱼类、禽类、蛋类等代替;水果避免在餐后立即食用,以免血糖升高过快;将精致碳水换为粗粮、全谷物;尽量按蔬菜-肉类-主食的顺序进食等,降低升糖指数。
“晚餐时间不宜太晚,尤其要避免宵夜,睡前4小时避免进食。”她提醒。
糖尿病前期指由正常糖代谢向糖尿病转化的过渡阶段,此时患者的血糖值比健康人高,但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6.9mmol/L);糖耐量异常(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及两者的混合状态。
“由于糖代谢的异常,可能会出现消瘦、进食量增多饥饿感明显、口干、小便量增多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视物模糊、抵抗力下降等。”谭莺提醒,出现上述症状需要提高警惕。
此外,胰岛素抵抗也是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表现为餐前低血糖,颈后皮肤变黑(黒棘皮病)等,而肥胖是年轻人出现胰岛素抵抗最常见的因素。
“特别注意,一些年轻人为减肥特意节食,有时又会控制不住旺盛的食欲暴饮暴食,长期饥一顿饱一顿,就很容易导致胰岛素分泌紊乱,乃至于血糖异常。因此,建议三餐一定要定时定量,进食时间间隔4~5小时为宜。”她表示。
记者 | 岳超群
编辑 |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通讯员 | 周晋安 甄晓洲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