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糖化怎么看(糖尿病糖化怎么测出来)
不想得糖尿病并发症?别光看糖化达标,这1指标才最关键!
持续的高血糖总让糖友们担心不已,可一旦高血糖控制住了,不少糖友就松一口气,以为万事大吉了。实际上,除了持续的高血糖外,血糖波动过大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也很大,甚至更为严重。
2018年CDS上,姬秋和教授发表了名为“拒绝波动”的专题演讲,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根据2018中国最新数据显示:
亚洲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主要原因是餐后血糖高。
血糖波动大,血管很受伤
近年来,大量询证医学证据表明:血糖波动与多种糖尿病并发症密切相关,波动的血糖比单纯的高血糖危害更大。
有的糖友可能要问了 血糖波动听起来是正常现象啊,可是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急剧的升高下降,一般人都会感觉到惊吓甚至承受不住,更别提我们脆弱的血管了。
糖化血红蛋白一直是平均血糖水平的金标准,如果血糖波动幅度较大,由于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相互抵消,可能会出现糖化正常的现象。
要想更为全面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把血糖控制得更完美,则不可忽视血糖的波动。
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管理的最终目标,而血糖的波动,则是加重慢性并发症的重要帮凶。
研究表明,血糖波动在糖尿病并发症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糖波动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使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比如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进而引发尿毒症,再如视网膜的病变,引起糖尿病眼病,都是因为对微血管的损害造成的。有的患者到晚期出现心梗、脑梗等,则是由于大血管的损伤引起的。
简单公式,算算血糖波动大不大
我们可以根据一个指标: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来判断餐后血糖是否达标,即三餐后2小时的血糖与其相应餐前血糖差值绝对值的平均值。
假设早餐前后血糖值分别为A和B,午餐前后血糖值分别为C和D,晚餐前后血糖值分别为E和F,则PPGE即为(B-A) (D-C) (F-E)的值除以3。嘻嘻,其实不难呢,就是一个小学数学题目~
专家要求PPGE<2.2mmol /L有利于控制并发症发生。
当然,并非一次两次数字不达标都说明有问题,而是要看这个数值超标现象是不是经常出现,如果PPGE经常大于2.2mmol /L,就要看一下用药方案等是否合适,把情况告知医生,请医生给出专业意见。
如何控制血糖波动
1、进行标准化的胰岛素治疗
采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一般采用每日四次胰岛素注射方案:一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或地特胰岛素) 三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方案。
脆性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十分敏感,所有对胰岛素剂量的调节应谨慎,不能自己轻易调整用量,以防止血糖的大幅波动。
经济条件允许的糖友,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治疗更理想。
2、重视生活规律
做到吃饭定时定量、少吃多餐,最好每天保证 3 次正餐,3 次加餐。运动也要定时定量,每天保持固定的运动时间及运动量。
3、保持平稳情绪
情绪对血糖的影响在脆性糖友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噢,情绪变化可以引起血糖波动;血糖波动又可导致情绪改变。
所以调整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睡眠也是很重要的喔~
5、加强监测
加强自我血糖监测,全天多点测血糖,尤其是夜间2-3点的血糖监测,尽可能多地摸索血糖波动的原因及规律。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是不是糖尿病,数值来说话
又到一年一度的体检季,刘先生这才想起了自己去年的体检报告,当时报告好像说是血糖偏高,但自己当时没啥不舒服的,所以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也没管它,想着今年体检再查查,看看是不是就正常了。结果这体检报告还没到手,先接到了体检中心的电话:“刘先生,您空腹血糖都16啦,建议尽快去医院看看吧!”刘先生纳闷了,听说这糖尿病会口干多饮、多尿、消瘦,可是自己啥症状没有,怎么血糖越来越高?这是得糖尿病了?又是什么时候得的呢?
像刘先生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那面对血糖偏高,怎样处理才正确有效呢?
血糖偏高多少,糖尿病、糖尿病前期要定好
我们体检所查血糖一般是空腹血糖值,正常人在6.1mmol/L以下,超过这个值就是血糖偏高了;对于血糖的异常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及早筛查、诊断。
正确做法:进一步检查糖化血红蛋白、OGTT试验(俗称的喝糖水检查)。我们体检所查血糖一般是空腹血糖值,正常人在6.1mmol/L以下,超过这个值就是血糖偏高了;对于血糖的异常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及早筛查、诊断。
比如A体检血糖是6.3mmol/L,于是去做了个喝糖水的检查,空腹血糖6.2mmol/L,2小时血糖是8.2mmol/L,糖化血红蛋白5.8%,那么A目前是一个糖尿病前期的患者。而B体检血糖也是6.3mmol/L,做了个喝糖水的检查,空腹血糖6.5mmol/L,2小时血糖是14.7mmol/L,糖化血红蛋白6.8%,那么B很有可能就是个糖尿病患者了。
2型糖尿病常常发病隐匿,很多人不会出现我们熟知的“三多一少”的症状,所以不能单单以症状来评估病情,主要还是看数据说话。
糖化血红蛋白6.5%,但空腹血糖并不高,为什么也算是糖尿病?
有位朋友给华子留言,他去医院体检,糖化血红蛋白6.5%,但空腹血糖只有5.8mmol/L,很正常,但是医生说他是糖尿病,让他接受治疗。他有点不懂,问华子,有了糖尿病为什么空腹血糖还是正常的?
华子说,医生说的应该是正确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达到了6.5%列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他应该听医生的话,接受降糖治疗。但在治疗之间需要接受进一步糖耐量、餐后血糖的检查,以求做到万无一失。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与葡萄糖反应,生成的一个产物,而且这个过程不可逆。它的含量水平取决于血糖的浓度,以及血糖与血红蛋白接触的时间。红细胞的寿命大约3~4个月左右,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大约3个月内的血糖平均值。
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与血糖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表格进行估算:
当糖化血红蛋白达到6.5%的时候,血糖平均值应当在7.8mmol/L左右。说明了他在大部分的时间内,血糖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二、患了糖尿病空腹血糖为什么还会正常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有两个主要指标,一个是空腹血糖大于7.0mmol/L;一个是餐后血糖大于11.1mmol/L,只要满足其中之一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那位朋友空腹血糖正常,是因为空腹血糖测的是与上一餐间隔10~12小时的血糖值。有些胰岛功能受损的人,在餐后的血糖值会升到很高,但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胰岛还是可以缓慢分泌出足够的胰岛素降低血糖,所以查空腹血糖会表现出正常。
但实际上,他的胰岛细胞功能已经出现损害,应激能力减弱。如果让他再去查餐后2小时血糖,有很大可能已经超过了11.1mmol/L的“红线”。
中老年人主要患的是2型糖尿病,指的是胰岛功能相对不足,与饮食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常经常性吃很多高热量食物,而运动又很少的人,血糖水平很高,会刺激胰岛细胞长期大量分泌胰岛素,把血糖转化为糖原、脂肪进行贮存。
时间久了,超负荷运转的胰岛细胞就容易发生功能紊乱,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而身体上蓄积的脂肪又会造成胰岛素抵抗,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就需要控制热量摄入,保持适当的运动量。让自己不超重、不肥胖,就是预防糖尿病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关心的是,在患了糖尿病之后还能逆转吗?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接受降糖药物治疗,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逆转。通常是那些稍胖一些,又缺乏运动的2型糖尿病患者,他们的胰岛功能正常,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肥胖,引起了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指的是组织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肥胖、缺乏运动的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减轻体重后,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状态,是有可能使糖尿病逆转的。
总结一下,空腹血糖正常,但是糖化血红蛋白达到6.5%时,按照ADA的诊断标准就算做是糖尿病了。做糖耐量以及餐后血糖的测量,可以进一步地确诊。如果是肥胖、缺乏运动的人,改善生活习惯可以试着逆转糖尿病,但大多数人都需要接受药物治疗才可以控制血糖。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分享更多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