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糖尿病的病发症(高血压糖尿病的症状有哪些)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更容易患并发症,这8个治疗误区不要有
随着冬季的来临,糖尿病患者的血压也呈升高趋势。
冬季血压升高是因为寒冷引发小动脉痉挛和收缩,增加血管阻力,从而使血压进一步升高。
- 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易促发脑血管破裂。
- 寒冷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
- 冬季呼吸系统感染也容易诱发或加重脑卒中。
所以,冬季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御寒保暖,定期监测血压,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按医嘱规律服药,控制好血压。
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这8个误区一定不要有。
1.高血压没有不适症状,不用吃药?
高血压患者可能在很长时间内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出现重要脏器的损害时才会有症状,这如同温水煮青蛙,因而被称为“隐形杀手”。
对于低、中危高血压患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不能达标,建议尽快口服降压药物治疗。
高血压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法:
- 低盐饮食,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6 克;
- 合理膳食、营养均衡:每日3餐,均衡饮食,多食含钾、含钙食物。
- 适当减轻体重,除了关注体质指数(即BMI=体重/身高)不超过24 kg/m外 ,也要注意腰腹的脂肪囤积(男性腰围 < 90厘米, 女性腰围< 85 厘米)。
- 科学戒烟,避免被动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强烈建议所有吸烟者戒烟。
- 限制每日饮酒量:白酒< 50 毫升,葡萄酒< 100毫升,啤酒 < 250毫升;女性减半。
- 合适时机、适度运动:适量运动可提高患者心血管系统性能,使血管的舒缩运动趋向正常化,并可降低血糖和血脂浓度。需要注意的是,具体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身体条件,应循序渐进。最佳的运动强度是运动中心跳加快、微微出汗,运动中的心率达到 170—年龄 。运动的最佳时间应放到下午或傍晚,不要放到早晨。
- 运动前适当补充水分,不要在运动后大量喝水。如果在运动中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要及时停止运动休息,如休息后还不能缓解,要及时就医。
2.每天测量一两次血压正常,即说明血压控制正常?
一般来说,血压有昼夜之间的恒定变化,大都形成“两峰一谷”的规律。也就是说,在上午6点至8点之间血压升到第一高峰,下午4点至6点之间再次逐渐升到第二高峰,不过其高度略比第一高峰低。
此后血压趋于平稳,到凌晨2点至3点则渐次降至最低点,好像跌入了一个深谷。
如果测量血压的时间落在这一曲线的平坦或低谷上,可能低估了血压。正常人白天的血压要比夜间高,称为杓型血压,有一部分人可能夜间血压比白天高或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非杓型),这时需要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才能更好地评估降压效果。
所以,最好监测清晨6-8点、下午4-6点的血压,对于夜间血压高的患者建议患者定期至医院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3.服药后血压正常即可停药?
病人在应用降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血压下降,症状好转。此时,有些人往往认为血压已降至正常,便立即停药,结果导致血压反弹,再用药使血压降下来,又再停药。
如此反复,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血压的波动幅度大,容易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并发症。
高血压病治疗的目的,一方面是使血压下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另一方面是防止或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所致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因此,一般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一旦服药,便不能说停就停。因为高血压是个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控制。
这样说,不是药有依赖性,而是高血压有“依赖性”。即使血压降至正常了,仍要服用维持剂量。
只有在伴有心力衰竭等疾病致血压过低时才可停药,而且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急于将血压将至正常范围?
人们总是希望开始用上降压药后立即起效,三五天没看到明显疗效时立即换药。对高血压急症来说,24~48小时内把血压缓慢降至160/100毫米汞柱即可。
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心痛定(硝苯地平)舌下含服紧急降压,目前认为是不合适的。除降压过快外,还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心脑血管病。降压治疗是一个平稳、缓慢的过程,往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8周内逐步让血压达标即可。
血压的急剧下降,这种波动对身体的危害可能更大,增加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5.降压药饭后服,对胃刺激小?
绝大部分人每天血压高峰通常在早上8点与下午4点左右。
需要在血压高峰前服用才能起到更好的降压疗效,消化道无严重疾病(溃疡)的患者,最好饭前服。
6.血压正常后再吃药,血压会越来越低?
有些高血压患者认为,血压已经正常了,天天服用降压药会使自己的血压越来越低,这是不科学的。
药物和食物一样,每天都要进行代谢,患者服用维持剂量的降压药,就像每天吃饭维持生命一样,不会使血压越降越低。
7.只管吃药,不用复诊?
有的患者按照自己处方买药,长期不去复诊。其实,每个人的病情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各种原因,血压会有所波动。降压需要保持长期稳定。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测量血压,检验疗效;降压强调个体化用药,最好每天或每周定期测血压、做记录,掌握用药量与血压变化之间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最适宜;坚持定期复诊,让医生根据变化,准确地指导用药。
8.使用保健品降压更安全?
有些患者认为西药副作用大,不愿长期服用西药,而依赖非药物治疗法。实际上,现在许多宣传夸大养生疗法和保健食疗的功效,说可以代替药物治疗,这都没有科学依据。
大多数保健品如天然保健食品、饮品以及降压器具(如降压枕头、降压手表、降压项链等),并不具备明确的降压作用。即使有,降压作用也很轻微,难以达到治疗目标,还会延误规范治疗的时间,最终危害健康。
建议所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态平和、作息规律、规律服药、平稳降压、防寒保暖、健康饮食、适当锻炼、强筋健骨。
作者:沐欣欣
武大研究: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死亡率更高
当地时间3月20日,预印平台SSRN上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探讨了糖尿病患者合并COVID-19的临床特征和结果。该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后死亡率高于同等条件下的非糖尿病患者,同时更容易出现多器官障碍、继发性感染,预后较差。
该论文题目为“Diabetic Patients with COVID-19,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A Two-Centre,Retrospective,Case Control Study”,论文团队成员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等。
这项双中心病例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进行。研究选取的是1月1日至2月25日的79名糖尿病COVID-19患者。研究者为每位糖尿病患者随机选择一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无糖尿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收集的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实验室参数、结局、临床过程和治疗等。
论文数据显示,在823名COVID-19确诊患者中,有79名(9.6%)是糖尿病患者。中位年龄为66岁(IQR,56.0-73.3)。糖尿病患者和匹配的非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35.4%和20.3%。
感染新冠病毒的糖尿病患者更有可能患有潜在的合并症,包括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同时,感染新冠病毒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包括ARDS(急性呼吸窘迫)(39.2 vs 20.3%),急性心脏损伤(46.8%vs 22.8%),AKI(急性肾损伤)(17.7%vs 6.3%),继发感染(43.0%vs 21.5%)和休克(35.4%vs 20.3%)。
研究显示,在新冠病毒感染的糖尿病患者中,非幸存者年龄更大(74.5 vs 63岁),并且更有可能患有基础疾病。非幸存者报告住院期间随机平均血糖较高(13.5 vs 7.3 mmol/L)。
与糖尿病幸存者相比,包括ARDS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高(100.0%vs 5.9%),急性心脏损伤(96.4%vs 19.6%),AKI(50.0%vs 0),继发感染(75.0%vs 25.5%)和休克(96.4%vs 2.0%)在非幸存者中发现。
研究者分析认为,糖尿病患者的COVID-19病死率为35.4%,糖尿病患者更易患多器官功能障碍,继发感染和预后较差。糖尿病本身与老年,其他潜在合并症以及住院期间血糖控制不佳共同导致糖尿病患者COVID-19的不良预后。
(澎湃新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糖尿病常伴心肾并发症,医生提醒:预防管理须两手抓
本文专家:金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
慢性肾病作为2型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具有患病率高、知晓率低、预后差和医疗费用高等特点。同时,慢性肾病和2型糖尿病会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医师金玮强调,“糖”“心”“肾”联系紧密,而且随着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时间越长,患者出现肾脏、心血管合并症的比例就越高。因此对于糖肾患者来说,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无疑对提升生存期大有裨益。
糖肾患者,
更要注重“心”管理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也指出,糖尿病肾脏病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及其相关死亡风险,并且心血管病是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糖尿病肾脏病确诊后应尽早进行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并积极开展综合防治。
“从临床来看,糖尿病肾病中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约有44%。”金玮教授强调,慢性肾病和2型糖尿病都会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一旦确诊糖尿病就应重视慢性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而对于糖肾患者,更应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目前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聚焦于严格的血糖、血压控制,主要治疗药物包括α-糖苷酶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降糖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2受体阻断剂(ARB)等降压药物。
作为新一代非甾体高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奈利酮,是首个用于慢性肾病伴2型糖尿病治疗的MRA。2020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非奈利酮治疗可显著降低肾脏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18%,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风险降低14%。①2022版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推荐,对于存在心血管事件或慢性肾病进展风险增加,或不能使用SGLT2抑制剂的慢性肾病患者,推荐使用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非奈利酮,以降低慢性肾病进展及心血管事件风险。②
定期检查,
风险早知道
“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负责人,现在强调疾病干预前移,因此,对于个人来说,首先要重视常规体检,一旦发现血糖高一点或者小便里面有微量蛋白尿,就要做健康评估,比如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金玮教授介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指出,在2型糖尿病诊断之时,即应进行肾脏病变的筛查,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筛查内容应包括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血肌酐。
金玮教授介绍,对于已经明确诊断糖尿病和肾脏疾病的患者,一定要对心血管风险进行评估。
她建议,心电图是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其次是心脏超声,每年至少做一次。同时,可以选择做颈动脉超声或冠脉CTA。无论是糖尿病还是肾脏疾病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都很高,因此要对血管进行评估。如果患者无明显症状,可以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如果患者有肥胖、抽烟、家族史等,平时有一点胸痛或者胸闷,可以做冠脉CTA进行排查,还可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此外,糖尿病患者也需要每年查一次眼底,如存在眼底动脉硬化则要特别注意。
管理生活方式,
预防并发症
控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除了及时筛查与用药外,也离不开生活方式的干预及管理。
金玮教授表示,饮食方面,主要是要控制摄入总量,控糖、限盐,适量优质蛋白质,增加一些微量元素的摄入。一般不需要限制饮水,但有两个特殊情况要注意。一个是肾脏病人如果出现全身浮肿,就要请医生来作判断,可能需要适当地减少饮水摄入。另一个是对心衰患者来说,在急性心衰发作的时候要限制饮水,一天的饮水量要少于1000毫升。
对此,金玮教授分享了一个小窍门,“心衰患者可以在家里放一个体重秤,每天固定时间至少秤一次,如果三天内体重超过4斤,这个时候要马上就医,需要进行药物干预。如果不能及时就医,可以自己加一点利尿剂,脚就马上不会那么肿了,可以避免急性心衰事件发生。”
锻炼方面,运动是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五驾马车”之一,每天都要做适量运动,散步、游泳、太极拳、八段锦都是很好的方式。如果不能做到每天,至少一个星期要坚持4天。但要注意适度,最好要在专业康复老师的指导下。
理念方面,要提高对疾病的重视程度。在一开始就要把血糖、血脂、血压都做到良好地管控。糖尿病、肾脏病人一定要按医嘱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日常监测血压、血糖、心率、小便量等指标,可以及时提示病情的变化。此外,还要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及时戒烟戒酒,控制体重等。
参考资料:
①Bakris GL, et al. N Engl J Med. 2020; 383(23): 2219-2229.
②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22; 45(Suppl 1): S1-S264.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