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一级亲属患病率)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不能“坐以待病”

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与患者的遗传背景相似,存在遗传易感性,所以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人群。目前糖尿病发病低龄化趋势日益显现,究其原因,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现已证明的糖尿病发病家族聚集现象也说明该疾病具有显著的遗传特征。此外,环境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肥胖、过多能量摄入和少动的生活方式等均是重要的诱因。这些因素的共同存在导致了糖尿病发病的必然性和提前趋势。因此,全社会在强调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同时,也应关注对其一级亲属的教育和指导。

减少不良环境因素的刺激,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对降低糖尿病患病率意义重大,同时也减轻了家庭、社会的压力和经济负担。糖尿病患者及其一级亲属也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如何行之有效地对这类人群进行管理呢?早期实施生活方式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无疑是预防一级亲属进展为糖尿病最基本的干预措施。首先患者及家属应对该疾病的发病特征有正确的认识并引起足够重视,克服侥幸心理和畏惧情绪,早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饮食宜忌,适当减少热量摄入,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合自己能长期坚持的锻炼方式,避免肥胖。同时定期进行血糖、血脂、血压监测,对早期发现血糖、血脂异常,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全社会也要发挥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将正确的、科学的防病治病观念传达给广大人群,增强其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利于抵制社会上虚假医疗信息的误导。

预防糖尿病,就从现在开始。

(作者:河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敬)

本文为糖尿病之友原创,关注糖尿病之友微信公众号:tnbzy2013,欢迎转发收藏

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2型糖尿病!儿童糖尿病诊治指南

近年来儿童2型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如何诊治儿童2型糖尿病?近日发布的《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针对临床诊疗较为关注的4个主要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

儿童2型糖尿病的诊断

儿童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为满足以下4 项指标中的任1 项:

(1)空腹血糖≥7.0 mmol/L;

(2)口服糖耐量测试的2 h血糖水平≥11.1 mmol/L;

(3)随机血糖≥11.1 mmol/L;

(4)HbA1c≥6.5%;同时非胰岛素依赖且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胰岛功能正常或增高(4C)。

需要分子遗传学检测以排除单基因糖尿病的情况为:

(1)6月龄及以内被诊断患有糖尿病(5D);

(2)6月龄后无胰岛自身抗体或有其他特征的提示单基因原因的糖尿病(4C);

(3)青少年疑似2型糖尿病,但症状较轻,自身抗体阴性,同时患儿及其家族成员无典型2型糖尿病特征(如肥胖、代谢综合征等)(4D)。

儿童2型糖尿病筛查重点人群: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确诊者6~10岁筛查

建议在筛查儿童2型糖尿病时,重点关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糖尿病病史)、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状态(黑棘皮病)、出生体重过高过低或早产、男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风险因素的儿童(3C)。

对于超重[体重指数(BMI)≥P85]且合并≥2个风险因素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为>10岁或已进入青春发育期(3B)。

对于肥胖且合并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的儿童,或合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多人诊断2型糖尿病的儿童,建议筛查年龄下调至6~10岁(5C)。

建议采用空腹血糖 5.6~<7.0 mmol/L、HbA1c5.7%~<6.5%或口服糖耐量试验1 h 8.6~<11.6 mmol/L 或2 h 血糖7.8~<11.1 mmol/L筛查2型糖尿病(3C)。如果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年复查1次结果。如果BMI上升、心脏代谢风险状况恶化、有严重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有糖尿病前期证据,则有必要每半年进行1 次复查(5D)。

2型糖尿病初发患儿生活方式干预: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有效治疗

暂无充分证据证明单纯生活干预干预能够有效治疗初发儿童2型糖尿病,建议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药物等综合干预控制血糖,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5D)。

运动方面建议监督和实施个体化运动训练,增加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每天至少30 min的中到高强度有氧运动和(或)每周至少2次的抗阻训练,减少电子屏幕前时间(≤2 h/d)和久坐时间(1B)。

饮食方面建议制订饮食管理计划,建议个体化评估营养需求,合理使用低糖、低血糖生成指数、低热量、高纤维、适量蛋白的饮食(1B)。建议辅助使用新兴医疗数字科技(远程医疗、智能手机技术、短信、互联网管理等)促进生活方式改变,加强患儿对血糖的自我管理(1B)

儿童2型糖尿病的治疗:<16岁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

如果初诊患儿的HbA1c≥8.5%,或有明显高血糖症状、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代谢不稳定,建议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剂量为1次/d基础胰岛素加3次餐前速效胰岛素(0.3~0.5 U/kg开始)或等剂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治疗。如果无酸中毒,建议联用二甲双胍(3B)。

病情稳定后胰岛素每次减量30%~50%,依据血糖控制程度逐渐过渡到单用二甲双胍,过渡期往往需要2~6 周(2B)。

如果初诊患儿的代谢稳定(HbA1c<8.5%且无症状),建议二甲双胍进行初始治疗,初始剂量为500 mg/d 使用7 d,随后3~4 周内每周增加500 mg/d,如个体不良反应轻、耐受程度高,也可酌情更快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2 000 mg/d(2B)。

如果初始治疗3~6个月HbA1c仍无法达到<7.0%,对于>10岁患儿,可选择恩格列净或二甲双胍恩格列净复方制剂、利拉鲁肽和艾塞那肽周制剂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上述二线药物需充分考虑患儿意愿和用药安全(2B)。

对于<16岁患儿,不建议行代谢手术治疗(1A)。如BMI>32.5 kg/m,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仍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或有严重合并症如常规方法无法缓解的重度阻塞性呼吸暂停、心脏功能显著受损等的16~18岁的青少年患儿,可考虑在有青少年代谢手术经验的单位行代谢手术,并做好术后并发症的监测和管理(1A)。

来源: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 儿童2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5)[J]. 中华儿科杂志, 2025, 63(2): 131-137.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我患1型糖尿病,孩子会不会遗传?”建议2岁时检查这项指标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引言:敏感性82%,阳性预测值79%!预测1型糖尿病风险,2岁和6岁的自身抗体筛查很重要。

近日,发表于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期刊的一项研究提示,在2岁和6岁时对高风险儿童分别进行1型糖尿病相关胰岛自身抗体的筛查,可以识别出大多数在青春期中期疾病继续发展的儿童。

筛查1型糖尿病,2岁和6岁很关键!

1.关注1型糖尿病高风险人群

研究纳入了来自芬兰 (DIPP)、德国 (BABYDIAB)、瑞典 (DiPiS) 和美国 (DAISY和DEW-IT) 的五个前瞻性队列共24,662 名参与者的数据。

受试者均有着较高的1型糖尿病的风险[根据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 基因分型或一级亲属患病情况进行判断]。受试者每年接受三种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筛查,直至 15 岁或1型糖尿病发病。

在随访期间,672名儿童在15岁时患上了1型糖尿病,胰岛自身抗体首次出现的中位年龄为 4.5 岁。

2.新的筛查策略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

分析发现,“同时在2岁、6岁时进行自身抗体检查”的策略比仅针对一个年龄更为敏感,前者对于15岁时发展为1型糖尿病的敏感性为82%,阳性预测值为79%。此外,研究提示,患病的可能性会随着自身抗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2岁时:在2岁时出现单一胰岛自身抗体的受试者在5.99岁时患1型糖尿病的4年风险为31%;在2岁时出现多重抗体阳性的受试者4年风险为55%。

➤6岁时:6岁时,如果2岁时为阴性,接下来9年内罹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为 39%;如果2岁时为阳性,则这一数字为70%;但总体而言,无论2年的检测结果如何,一个 6 岁的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总体风险为 83%。

本文小结

研究者表示,本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个年龄(2岁和6岁)进行胰岛自身抗体的初步筛查对于预测1型糖尿病有效且兼具经济效益,但可能需要根据特定人群的疾病特征按照国家/地区进行调整。

参考资料:

[1]Miriam E. Tucker.Childhood Type 1 Diabetes Tests Suggested at Ages 2 and 6.2022-7-12.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76992?src=#vp_2.

[2]Ghalwash M, Dunne JL, Lundgren M, et al. Two-age islet-autoantibody screening for childhood type 1 diabete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 2022 Jul 5.DOI: 10.1016/S2213-8587(22)00141-3, PMID:35803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