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能喝酒(二型糖尿病能喝椰子水吗)
患2型糖尿病的人能喝酒吗?
酒的历史几乎是和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世界上古老的文明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流传着酒的故事。中国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但是病人一般是不适合喝酒的,那么,作为生活疾病的2型糖尿病人能喝酒吗?
内分泌科医生指出,糖尿病是指由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餐前空腹>=7.0mmol/L或餐后2hours峰值达11.1mmol/L)而以“三多一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分泌疾病。即:多食、多饮(口干且饮水量增多)、多尿、消瘦。
为了解饮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英国剑桥代谢科学研究院李持亭(音译)博士分析了1239名55—81岁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在长达5年半的跟踪调查中,研各种酒的酒精单位——
不同酒的“酒精单位”不同:啤酒360毫升,干葡萄酒150毫升,白酒45毫升。此外,必须避免空腹,应选酒精浓度低、含糖量低的酒类。饮酒前后最好测一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血糖波动。
对患2型糖尿病的人能喝酒吗?大多数医生都会告诉你,由于糖尿病患者饮酒造成的危害难以逆转,所以戒酒和限酒越早越好,简而言之就是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喝酒。尤其是血糖控制欠佳,合并肝胆疾病者,或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严禁饮酒。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糖尿病人做好这7点,可降低死亡风险
日前,一项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宗耕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表在糖尿病领域权威期刊《Diabetes Care》(糖尿病护理)。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这7点(包括: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饮食、睡眠时长、久坐、社会联系),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58%、癌症死亡风险降低43%、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65%、肺部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4%、消化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降低72%有关。
看来,保持以上7点健康生活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是的,大家行动起来,看看具体如何做吧!
一
吸烟
及早戒烟、百害无利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吸烟不仅是导致癌症、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也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吸烟还会增加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大血管病变。近年来不少人选择电子烟,但电子烟可能引起肺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氧化应激等,同样带来健康风险。
因此,《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建议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不要吸烟及使用其他烟草类产品及电子烟,并尽量减少二手烟暴露。
二
饮酒
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8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中,明确不推荐饮酒。
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只要喝酒,就不健康。
三
体力活动
每周150分钟运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帮助降低血糖,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质、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预防多种并发症。
建议坚持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慢跑、骑行、跳绳等,持续时间≥45分钟,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主要帮助降低血糖,还能起到减重效果,改善胰岛素抵抗。
同时适当进行抗阻运动,比如可以借助哑铃、弹力带、瑜伽球等进行负重抗阻运动,增加肌肉质量,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的同时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
运动可以循序渐进,运动持续时间逐渐增加到每周至少达到150分钟,每周至少5天,每次运动30~60分钟。
四
饮食
注意控制热量、饮食多样
2017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版)》给出饮食建议,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很多患者确诊糖尿病之后便长期以杂粮为主食,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全谷物、杂豆类应占主食摄入量的1/3。
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水果不是不能吃,而应该控制好每次摄入的时间和总量,建议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在150克~200克左右,甚至可以模仿水果拼盘,进行多样化的摄入;每日蔬菜摄入量300克~500克,深色蔬菜占1/2以上,其中绿叶菜不少于70克。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常吃鱼、虾、蟹、贝及禽类,畜肉适量,减少肥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
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保证每日300g液态奶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的摄入。适当摄入豆类及豆制品,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五
睡眠时长
11点前入睡,8小时睡眠
睡眠不足也会带来血糖问题。长期睡眠不足可引发一系列生理改变,如交感神经兴奋、应激系统启动,体内皮醇、肾上腺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还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而胰岛素抵抗使人体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地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稳定。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睡个好觉,建议尽量晚上11点前入睡,并保证8小时睡眠,休息后要有神清气爽的感觉。
四
久坐
久坐会加重血管功能障碍
长时间静坐会导致代谢需求和血流量下降,使得血压急性升高;也可能导致餐后血糖、胰岛素和甘油三酯水平急性升高,加重血管功能障碍,继而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建议大家,每坐着工作或学习1小时,就起身活动一下,最好到室外活动手脚与躯干,舒活一下筋骨,以加强血液循环。如无条件,也可以离开座位3~5分钟,做几个蹲下起立的动作,健身效果会很好。
七
社会联系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好心情
除了生活规律,按时休息外,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实生活内容;做好情绪管理,保持开朗、乐观、积极态度,保持心情舒畅。
综合健康时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喝酒?
▶年轻不听劝,多年糖尿病患者饮酒过量导致并发症35岁的小孙作为在28岁确诊为二型糖尿病患者,一直服用二甲双胍作为降糖药物,但是因为工作原因,小孙经常需要被迫熬夜,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出门应酬,每周至少三次酒局是不可避免的。
近日,小孙突然浑身不适,双脚有麻木的感觉,有时候还感到蚂蚁在爬,胸闷气短也找上了门。更可怕的是,小孙的血糖突然不受控制,觉得身体出现问题的小孙赶紧前往医院门诊检查,医生给小孙开了血尿常规、血糖、甲功等一系列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小孙的血糖高得离谱。
医生:“你现在空腹血糖10nmol/L,餐后两个小时血糖19nmol/L,尿常规里也出现了糖代谢异常现象,我建议你先住院进行控糖,然后再做进一步的检查。”
小孙:“我之前血糖一直控制的比较稳定,怎么会突然变成这一样呢?”
医生:“如果说不是药物原因,可能就是你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的。你最近有没有经常熬夜?喝酒抽烟吗?”
小孙:“每天都要熬夜,也经常需要喝大酒。”
医生:“饮酒过量是会导致降糖药失去效果,进而引发血糖升高的,所以糖尿病人是不建议饮酒的!你先住院吧,剩下的咱们再仔细检查。”
小孙听从医生安排住院后,做了一系列进一步的检查,最终确诊为患了糖尿病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竟然差点要截肢
小孙的主治医生根据小孙的病情写了如下病例内容(部分):
患者体温36度,心率70次/分,体重68KG,身高168CM,BP:106/63mmHg,皮肤干燥,出现皲裂,空腹血糖10nmol/L,餐后两个小时血糖19nmol/L,尿糖++,胰岛素Oh5.4mLU/L,0.5h21mLU/L,2h50.1mLU/L,眼底检查未见异常,窦性心律不齐,双下肢血管超声显示双侧颈动脉、股浅、动脉粥样硬化。
主诉:口干,多饮,多尿,浑身乏力,体重下降明显,双足麻木感明显,针刺样疼痛感,伴有蚁走感。
病史:
患者患有二型糖尿病7年,服用二甲双胍缓释片0.5po bid、瑞格列奈片0.5mg tid。最近因熬夜过度和大量饮酒导致血糖控制不稳,进而引发糖尿病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
既往史:无特殊。
小孙:“医生,我这个病严重吗?”
医生:“周围神经病变如果发展到了晚期,会严重影响到生活,甚至会导致走路不稳,无法自理,如果皮肤此时再受到外部感染,严重的还会截肢。不过好在你发现的早,目前没有什么大问题,积极配合治疗即可。”
(注:本病例仅供参考,若与本文里的病例相似,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
▶积极治疗终于痊愈,谨遵医嘱是关键小孙在医生的指导下在住院期间做了如下治疗:
在住院前几天,小孙根据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加强平时的锻炼。利用甘舒液R注射液、甘舒液N注射液来调节餐后和空腹血糖,再加上甲钴胺、维生素B1片帮助恢复小孙的神经健康,最后用血栓通来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
最后小孙的血糖控制空腹5-7nmol/L、餐后两小时6-10nmol/L,主诉心慌乏力症状减轻,经过十天的治疗,小孙感觉到浑身舒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控制良好,双足麻木和疼痛感减轻,心慌、失眠、乏力症状彻底缓解,最终小孙在医生的指导下顺利出院。
医生:“出院后我给你开了甘舒液R注射液、甲钴胺片、曲美他嗪等药物,具体的用法和用量我都写在了处方上,你一定要谨遵医嘱,有什么不适随时来门诊复查。”
小孙:“好的,谢谢医生。”
很多糖尿病患者存在侥幸心理,大量饮酒,进而导致了不少并发症的发生。那么糖尿病患者到底可不可以喝酒呢?其实适当偶尔的饮用少量酒对于身体伤害不大,但是如果每天都大量喝酒,就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我们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多饮酒。
就像小孙的情况一样,饮酒过量而导致周围神经病变,那么饮酒具体为什么会对糖尿病人影响这么大呢?
1. 导致酒精性低血糖发生
糖尿病人本身胰岛功能有问题,大量的饮酒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使得患者体内的血糖被加速分解掉,而且酒精还会阻止新的葡萄糖产生,抑制肝糖原异生反应和肝糖原的输出,加之患者服用了控糖药物,患者体内的血糖自然就会没办法供给患者的需求,就会引起酒精性低血糖的发生。
2. 引发痛风的发生
因为糖尿病是代谢性的疾病,它的出现可能导致人体整个代谢水平发生问题,而痛风就是的代谢病的一种,因此糖尿病人体内尿酸水平偏高,得痛风几率也要更高,酒精对于人体内的尿酸影响很大,大量的饮酒会导致尿酸急剧升高,直接引发痛风。
3. 影响控糖药物发挥作用,升高血糖
大部分的控糖药物都受酒精的影响比较大,如果患者餐前吃了降糖药再大量喝酒,酒精就会抑制降糖药发挥作用,导致患者体内血糖迅速升高,久而久之,高血糖会增加血液粘稠度,进而引发众多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作为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我们糖尿病患者日常该如何预防周围神经病变这种并发症的发生呢?1. 正确使用控糖药物,将血糖控制在平稳的状态,因为血糖代谢的紊乱会加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恶化。
2. 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饮食上注意养成低油低盐,少糖的饮食结构,增强自己的活动量,采用比较温和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慢跑等帮助控制血糖。疾病控制药物的应用并不能完全杜绝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所以配合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有利于周围神经病变病情的预防和康复。
如果发现自己身体出现手脚感知失灵,对冷热和痛感都反应迟钝,并且伴有强烈的麻木感和蚁走感,甚至有时还会感觉到针刺的痛感,那么就需要您赶紧前往医院门诊进行相关诊断,周围神经病变在早期比较好治愈,患者也不用过于紧张,只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就能避免延误病情而导致无法承担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