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会得糖尿病(营养不良会不会引起血糖高)
重磅!营养不良是大病 可能会诱发糖尿病、冠心病
开栏语:当前,我国医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以个性化医疗、基因组学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精准医疗正在成为未来医疗的主要形态和目标。
在此背景下,中国网财经医药频道推出系列报道,通过专访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的创新成果,推动国家加大对医学科研的支持力度。
出场人物: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副教授陈伟:擅长常见疾病的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现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学组副组长,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
中国网财经5月17日讯(记者 杜丁)人们生病的第一反应是不思饮食,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副教授陈伟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全国30%—50%的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我国一年住院人群是2亿人次,意味着有6000万人次存在营养问题。
如何进行快速评价分类给患者具体指导,让他们摆脱营养不良的威胁,是目前陈伟和他的团队正在研究的科研课题。
“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都属营养不良范畴
“一说到营养不良大家就觉得应该是骨瘦如柴,实际上营养不良的定义已经被欧美和中国的专家们逐渐的在不断的更新。”陈伟表示,“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足”都叫营养不良,肥胖也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
数据显示,全国30%—50%的住院患者存在营养不良,我国一年的住院人群是2亿人次,意味着有6000万人次存在营养问题。此外,还有将近5亿到7亿人次的门诊人群,这些门诊人群大约有1/10的人存在营养问题。陈伟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人群和比例,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关注营养不良相关的问题,提高国家整体健康素质。
据介绍,营养不良的患者所带来的隐患除了增加住院时间、延缓伤口愈合、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外,还会增加死亡率。“一旦营养改善了,这些情况都有好转,最终影响到我国医疗的耗费。”陈伟表示,这类人群增加了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风险,“所以营养是大病,影响到整个国民健康的一个疾病。” 陈伟表示,我国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之后,马上将要出台关于营养对健康促进的2030规划,强调了营养在疾病的防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主任、副教授陈伟
研究精准营养治疗方案指导患者
据了解,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是国内唯一一家以肠内肠外营养命名的科室。陈伟表示,随着精准医学的引入,个体化医疗、精准化医疗越来越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他和他的团队也试图从临床的常见疾病、从能吃饭的和不能吃饭的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给予和营养利用效率来得到一些相关的方式、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科学的研究,这也是我们希望建立询证医学证据指导下的精确、甚至精准的营养治疗的目标。”
据介绍,陈伟所在的科室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研究人体的组成成分以及人体肠道粘膜功能对于细菌感染、对于营养支持的效率,“我们试图从这些研究中希望能得到一些启示,到底不同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最适宜营养。”陈伟说,围绕这种方式,协和开展了详细的人体营养状况评估,从基础能量代谢到人体组成;从维生素、微量元素到肠粘膜的功能检测。另外设立了关于肠道屏障的评估以及治疗的体系。“根据这些研究,使得一个人体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营养学的数据和肠道功能的数据,这样我们在治疗中就能够非常准确地给他一个详细的营养方案。”
据悉,这个研究已经做了30多年的工作,“我个人对于肠道和全身系统疾病的关系是非常有信心的,逐渐的把全身的健康和肠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不为过的说法,得肠道者得天下。”
通过营养干预减少肿瘤发生营养不良的机会
围绕这样一个系列的研究,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工作者们已经先后两次拿到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一次卫生部甲等奖。陈伟表示,希望将这些科研不断应用到临床之中,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优质服务。
“近几年适应国家、国际上精准医疗的模式,试图把肠道粘膜的屏障和精准的基因、疾病发生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是下一步要尽全力去研究的一个重点。”陈伟说,从大多数人群来讲,生病了第一反应是不思饮食,吃不了饭和吃不好饭,还有吃进去后消化吸收会受到影响,他表示,医院40%以上的患者都存在这个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进行一个快速评价分类是有助于给这些患者一个具体的指导,我们希望是不要等到发生严重的营养不良时再去进行营养干预,要更早给一些指导,让他们摆脱营养不良的威胁,这是我们的目标。”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消除营养不良。陈伟说,针对这个宏伟目标,他们将会分阶段实行,第一步,2030年争取消除中国范围内产生的因饥饿相关的营养不良;第二阶段希望能够实现对于一些影响胃肠道功能不当的患者早期诊断,尽量让他们不发生疾病相关的营养不良。但是更长远的,陈伟希望针对危重症患者,针对肠道功能异常的患者起到早期诊断,减少营养不良及营养不良发生的并发症的风险,“这是一个更长期的工作,举个简单的例子,几乎50%的消化道肿瘤患者都是死于肿瘤相关的营养不良,我们不一定能消除肿瘤,但是我们能通过一些营养的干预减少肿瘤发生营养不良的机会,并且让他能更好的接受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陈伟说,这是他们希望达到的目的,不仅仅只是把疾病攻克了,而是减少因疾病相关的营养不良所带来的不良临床结局。
作者 / 杜丁
编辑 / 武兵
糖尿病患者为何会营养不良?合理规划饮食应这样做
对很多糖尿病患者来说,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饮食是一大难关。不少患者有这样的疑问,“我按时吃饭了,但为什么还会营养不良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导致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及他们应如何正确规划饮食。
通常情况下,造成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控制饮食不合理。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方面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长期以荞麦、麦麸等粗粮为主食,短期来看这样做可以降低血糖值,但这只是暂时的,不能作为长远控制血糖值的方法。这种方法会使患者的体质变差,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胰岛功能低下,最终导致各种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2.吸收能力差。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摄入食物后,体内多余的糖分处理不掉,导致血糖上升。当血糖的浓度超过肾脏的承受能力时,糖就会从尿中流失,同时带走其它的营养成分。
3.患有消化道疾病。肠道消化系统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症状为胃肠蠕动变慢或拉肚子,导致营养素未经人体吸收就被排出体外。
那么,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合理饮食呢?
1.吃、动平衡,合理用药,控制血糖,达到或维持健康的体重。
2.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
3.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4.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同时减少肥肉摄入。
5.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要合理选择,特别推荐每日摄入300g的液态奶,临时加餐可选择坚果。
6.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
7.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建议患者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
8.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本文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吴晞进行科学性把关。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营养不良|联合国糖尿病日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 了解风险,了解应对 ”。
过去很多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是因为吃得太多、太好,“营养过剩”才会得糖尿病的。受此说法影响,不少糖尿病患者为了控制血糖,不敢吃肉、不敢吃主食、不敢吃水果……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危险的因素——营养不均衡,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营养不良。
把糖尿病和营养不良放在一起谈论,听上去总觉得挑战了我们的常识。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偏胖,至少也不瘦,怎么就营养不良了呢?
其实,国内外研究都显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糖尿病住院患者中,存在营养不良或相关风险的患者超过60%,非住院患者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也高达30%。因此,糖尿病患者要谨防营养不良找上门。
为什么
会营养不良
过度限制饮食
由于担心饮食对血糖和体重的影响,不少糖尿病患者会刻意节食,比较极端的甚至不吃主食。过度限制饮食,身体缺乏能量时,只能通过分解蛋白质和脂肪来供能,脂肪分解就会产生酮体,引起酮症。过度控制饮食(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还会加速骨骼肌的流失,导致肌肉力量不足,合并骨质疏松、平衡力下降和身体虚弱,严重者甚至引起残疾和死亡。长期摄入不足,蛋白质被分解,导致消瘦和营养不良,更危险的是引起肌少症。
胃肠道病变影响吸收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会出现吞咽不适、腹胀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胃潴留、顽固性呕吐、进食困难,导致消化障碍。肠功能紊乱还可引起慢性腹泻,导致吸收障碍。另外,一些降糖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导致消化道症状或影响营养素的吸收利用。
运动方法不正确
过度强调慢跑、暴走等有氧运动,而忽略了抗阻力运动,也就是我们说的“增肌运动”,使体重下降过快、肌肉减少。
如何降低
营养不良的风险
第一,糖友要学会“管住嘴”,而不是“闭上嘴”。
糖尿病患者应实行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从而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又能满足不同情况下营养需求,而不是“一刀切”式地控制饮食。
患者可先计算自己每日需要的能量,然后通过合理分配来安排三大主要营养物质的摄入量: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45%~65%,脂肪占总热量20%~35%,蛋白质占15%~20%。
再根据血糖情况进行细微调整:全谷物碳水化合物替换部分精制谷物(粗细粮搭配)有利于血糖控制;低升糖指数/血糖负荷饮食在控制血糖方面更有效,同时不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率。
定时定量进餐,遵循汤—蔬菜—肉—主食的顺序进食,有助于更平稳地控制血糖。
烹调方法可以多选蒸、煮、炖、汆、拌,避免煎、炸和红烧,这样做能够减少油脂的摄入,能更好地控制体重和血糖。
多吃蔬菜(每日蔬菜摄入量500克左右,深色蔬菜占1/2以上),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
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类适量,限制加工肉类摄入。
每日饮用300毫升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豆类天天有。
限油、限盐,每日烹饪油控制在30克以内(约3小汤勺),食盐少于5克/天(约一啤酒瓶盖)。
第二,要掌握正确运动的方法。
适当的运动,有利于控制血糖、控制体重、促进食欲、增加肌肉量。
时机:
糖尿病患者适合在餐后1小时左右运动。通常餐后1小时左右血糖值达到高峰,此时运动既有利于降糖,也能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形式:
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相结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好。有氧运动对于改善代谢、减轻体重,改善心肺功能有很大的帮助;抗阻训练能很好地锻炼肌肉,肌肉有利于储存糖原更好地利用血糖,对长期的血糖控制很有帮助。
强度:
在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人的靶心率一般要达到“150-年龄”但不超过“170-年龄”,这种强度的运动有明显的降低血糖作用。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应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或者中等强度结合高强度有氧运动。
时间:
2型糖尿病患者开始进行有氧运动时,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待身体适应后建议将运动时间提高到每次至少30分钟,但不包括热身和结束后的整理运动,建议每次运动前后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整理运动。
频率:
每周3~7次有氧运动。抗阻训练每周至少进行2次,更理想的是逐渐增加至每周3次。
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内科副主任医师 裴丽娜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内科主任医师 刘聪
策划:谭嘉 王宁
编辑:刘洋 崔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