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知识调查问卷(糖尿病问卷调查报告)
测一测您患糖尿病的风险有多大
不久前,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医护人员在进行社区糖尿病筛查时,他们精心制作的《糖尿病风险评估问卷》受到居民们的欢迎。花几分钟回答下面这8个问题,可评估自己在未来几年内发展为Ⅱ型糖尿病的风险。今天您也来测测吧,出题专家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雪峰进行了详细讲解。
糖尿病风险评估问卷
1.有直系亲属患糖尿病吗?
没有(0分)有:祖父母、姨、舅、叔、伯、表(堂)兄弟姐妹(3分)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5分)
解析 不管是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均与遗传因素有关。糖友的后代比健康人的后代更易患上糖尿病,且Ⅱ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更明显。特别是一级亲属,比如父母患糖尿病,其子女患糖尿病的概率超过50%。
2.有没有曾经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期间发现血糖升高?
没有(0分)有(5分)
解析 任意时间发现血糖升高,一定要提高警惕,即便没有“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症状,也要复查。市民可记住三个数字——6、7、11.1。空腹血糖最好不要超过6,一旦介于6.1—7之间,说明已处于糖尿病前期,需遵医嘱调理。空腹血糖≥7或餐后血糖≥11.1,均可确诊为糖尿病。
3.您的年龄?
<45岁(0分)45—54岁(2分)55—64岁(3分)>64岁(4分)
解析 50岁后,糖尿病发病率一年比一年高,与胰岛细胞生理性的衰退有关。
4.您的肥胖程度?
BMI指数<25(0分)BMI指数:25—30(1分)BMI指数>30(3分)。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
解析 肥胖和糖尿病互为因果。从临床统计来看,大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都有肥胖或超重。糖友患病后,身体脂肪代谢还将进一步紊乱,可加重肥胖。
5.您的腰围(经过肚脐绕一圈来测腰围)?
男性:<94cm(0分),94—102cm(3分),>102cm(4分)女性:<80cm(0分),80—88cm(3分),>88cm(4分)。
解析 中心型肥胖更易诱发糖尿病。男性腰围≥94厘米(2尺8)、女性腰围≥80厘米(2尺4)被称为中心型肥胖,也就是内脏脂肪堆积过多。
6.您是否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体力活动?
是(0分)否(2分)
解析 运动可以增强细胞的代谢活力,还能控制体重,可记住“1357”运动口诀:“1”是每天都要运动,“3”是每次最少活动3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喘、不影响说话为宜,“5”是一周至少运动5次,“7”是运动时心率不超过170减去年龄所得数值。
7.您多久吃一次蔬菜、水果?
每天(0分)不是每天(1分)
解析 糖尿病与吃喝关系密切。每天主食不超过6两、脂肪不超过25克,多吃蔬果,有利于血糖控制。
8.您有没有高血压?
没有(0分)有(2分)
解析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同源性疾病,往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高血压引起的血管并发症往往会加重糖尿病病情,所以高血压患者要定期查血糖,而高血压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
风险评估
把这8道题的分数加起来,看看您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有多大:>20分,风险极高;15—20分,风险高;12—14分,风险中等升高;7—11分,风险轻度升高;<7分,风险低。
请大家记住预防糖尿病数字歌:一个信念(与肥胖决裂),两个要素(不多吃一口,不少走一步),三个不沾(不吸烟,不饮酒,不熬夜),四个检查(定期查体重、血压、血糖、血脂),五六个月(减肥不求速成,每月减一两公斤即可,五六个月就见成效),七八分饱(饮食上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吃序颠倒”,即每餐只吃七八分饱,以素食为主,同时保证营养均衡;进餐时先吃青菜,快饱时再吃些主食、肉类)。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口腔出现这些问题,或是糖尿病并发症来袭
□记者 崔宏远 通讯员 刘群
■受访专家
马瑜瑾 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内分泌科主任
张江(化名)没有想到,他会以这种方式“出名”。
一周前,他因牙疼去医院就诊,竟引发众多糖友讨论,医生还为此设计了调查问卷。原来,张江被确诊为糖尿病口腔并发症。
1 他患糖尿病近15年,中招后才知道该并发症
68岁的张江是老糖友了。
“患糖尿病快15年了,都说久病成医,可这结果还是第一次听说。”说起去医院看牙的事儿,张江一边说,一边揉了揉右侧的脸颊。
一周前,张江一觉醒来,觉得牙疼。他用舌头舔了舔牙齿,感觉有些不对劲儿。
“上火了?”张江想着,赶紧跑到镜子前张开嘴,他发现,不仅牙龈肿了,而且在右侧上颚槽牙的位置还长了一个白色的小疙瘩,一碰就疼。他赶忙吃了点消炎药和清火药,还在吃早餐时多喝了一杯水。
可到了当天下午,他的牙更疼了,味觉也有些异常,他便到医院就诊。让他没想到的是,牙疼、牙龈肿都是糖尿病口腔并发症的症状。
2 口腔出现这些问题,警惕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广为人知,知道糖尿病会引发口腔疾病的糖友却不多。”马瑜瑾说,她为张江治疗后,还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随机对20名糖友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只有6名糖友听说过该并发症。“我组织糖尿病患者教学时,还请张江到场讲自己的经历,糖友们交流、讨论得很热烈。”她说。
马瑜瑾介绍,糖尿病口腔并发症是糖友最容易忽视的并发症,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是早期症状。不少糖友在出现这些症状时会自行用药治疗,有时甚至乱用偏方,造成病情延误。
“它和糖尿病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危害可不小。”马瑜瑾说,糖尿病发病时间长,血糖控制不佳会间接导致多种并发症。比如,长期高血糖会对口腔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会改变口腔环境,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繁殖,引发牙龈炎、牙周炎、口腔黏膜炎等多种口腔疾病,会让糖友失去牙齿,严重危害健康、降低生活质量,还会改变正常的容貌。
反过来,口腔疾病也会对糖尿病产生影响,如加重糖尿病血管病变等。
3 养成使用牙线的习惯,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
对糖友来说,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非常重要,积极治疗牙龈疾病有助于减缓病情。
马瑜瑾建议,糖友最好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平时积极做好口腔保健,坚持每天刷牙,养成使用牙线的习惯,已经出现口腔问题的糖友,最好在每餐饭后3分钟刷牙,或是用淡盐水漱口,减少口腔内的致病菌。同时,还要加强血糖监测,积极治疗牙周病。
快来测测糖尿病风险 控制血糖的方法原来有它们,简单又实用
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一切为了人民幸福
关注
欧洲心脏病学会发言人、德国慕尼黑糖尿病研究小组专家埃伯哈德·斯坦德尔教授建议大力推广一个3分钟即可完成的简单问卷,以帮助人们自查糖尿病风险及是否需要接受干预治疗。
这份问卷中的各项问题涉及年龄、身高体重指数(BMI)、腰围、体力活动、果蔬摄入量、降压药使用情况、糖尿病史和1型/2型糖尿病家族史。根据受访者的回答计算分数,进而判断糖尿病的风险程度。
斯坦德尔教授表示:“得分达到12分就提示你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了,要做的事情包括: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并注意减轻体重。”
1. 年龄
小于45岁(0分)
45~54岁(2分)
55~64岁(3分)
64岁以上(4分)
2. (BMI)
<25(0分)
25~30(1分)
>30(3分)
3. 腰围(经过肚脐测量,单位为厘米)
男性<94,女性<80(0分)
男性94~102,女性80~88(3分)
男性>102,女性>88(4分)
4. 每天运动至少30分钟吗?
是的(0分)
不是(2分)
5. 多久吃一次蔬菜、水果或浆果?
每天(0分)
不是每天都吃(1分)
6. 有无高血压?
没有(0分)
有(2分)
7. 有过血糖升高病史吗?(包括体检、生病时、怀孕期间)
没有(0分)
有(5分)
8. 直系亲属或其他亲戚患有糖尿病吗?(包括1型或2型糖尿病)
没有(0分)
有:祖父母、阿姨、叔叔或其他二级亲属(3分)
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5分)
评估标准:将以上8题得分相加,评估10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总体风险。
<7分:风险低,1/100
7~11分:风险轻度升高,1/25
12~14分:风险中等,1/6
15~20分:风险高,1/3
>20分:风险非常高,1/2
控制血糖最佳方法是这三个
美国药学杂志上刊发了一项新研究,研究表明,除了服用药物外,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通过管理体重和每周锻炼四次以上来控制血糖。
该研究由凯撒医疗集团(Kaiser Permanente)健康研究中心进行。对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西南部的该医疗机构近20,000名患者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能够利用电子医疗记录系统,包括药房数据。
“医生可以查看患者的电子病历,并快速查看患者补充糖尿病,胆固醇和血压药物的频率,如果患者需要补充药物,他们就会让他们及时服用,主要作者David Mosen解释说,“在访问期间,我们还询问患者是否正在锻炼,然后将这些信息输入他们的病历。”
该小组还研究了其他几种生活方式和人口因素,以发现血糖控制不佳最为密切的因素。根据资料,他们发现,80%以上时间都按时口服糖尿病药物的受试者比没按时口服药物的人血糖控制不好的可能少46%。他们还发现,每周锻炼四次或以上的人比每周锻炼三次或更少的人血糖控制不佳的可能性要低25%。
和运动一样,体重的控制也对血糖有积极的影响,与BMI不超过18的人相比,临床肥胖者的体重指数(BMI)为30或更多,血糖控制不良的可能性更高。
血糖控制不当会导致其他健康状况,包括肾脏疾病、视网膜损伤、心脏病、住院治疗甚至死亡。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约有二千九百万美国人患有糖尿病,而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调查显示,21%的糖尿病成年人血糖控制不佳。
“这并不是有人故意不服用药物,他们只是忘记了,”共同作者Harry Glauber,“有很多新药物和新技术,关注改善糖尿病护理。但我们的研究表明,我们可能要帮助病人做这三件事:按照规定服用药物,增加他们的训练和管理自己的体重,”他总结道。
糖尿病人九种情况要调药
美国“每日健康”网站盘点了糖尿病人需要调整用药的9种情况。
1.糖化血红蛋白值异常。
这个指标需要每3个月测一次,它能让医生得知你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并反映病情控制的好坏。如果糖化血红蛋白偏高,说明现有的治疗方案控糖效果不佳,需要由医生帮你调整用药。
2.血糖忽高忽低、波动明显。
有些糖友在家测血糖时,读数忽高忽低。如果在半夜或驾驶途中出现这种情况会相当危险。糖友若是在家自测血糖时注意到血糖波动较大,就要与医生联系,在他们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3.出现糖尿病并发症。
足部溃疡或视力下降等糖尿病并发症表明糖友的血糖失控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这时一定要尽快就诊,医生会根据病人并发症的严重程度调整用药,稳定血糖,同时也对并发症展开针对性治疗。
4.体重减轻过快。
做减肥手术或通过控制饮食和增加体育活动等生活方式调整,可减轻体重,有助于病人更好地控糖。有些药物也会有减轻体重的效应。然而,如果短期内体重降低过快,或是已明显低于正常体重,应该尽快去医院就诊,看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或饮食方案。
5.压力过大。
精神压力会引发应激反应,使身体释放出相关激素,影响血糖水平。压力还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健康的选择,如养成不良的饮食、睡眠习惯,这些都会增加血糖波动。如果近期感到压力过大,血糖也持续偏高,就要及时调整用药。
6.服药出现了副作用。
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会造成多种副作用,包括呕吐、胀气、腹泻、泌尿道感染和酵母菌感染等。如果这些副作用让你无法忍受,也需要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7.用药方案太复杂。
有些糖友可能需要同时应用多种降糖药物或是一日内多次注射胰岛素,若是感觉自己的治疗方案太过复杂以至于无法坚持,一定要告知医生。医生 会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做出调整,例如将每天打3~4针胰岛素的方案改为每天1~2针预混胰岛素,使糖友更容易坚持。
8.价格太昂贵。
药品价格过高也会成为糖友坚持治疗的一个障碍。如果是这种情况,不妨请医生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制订性价比更高的用药方案。
9.新药上市。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不断推陈出新,它们可能药效更好、价格更便宜。如果糖友现有的用药效果不太理想,可以考虑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新药。
(来源:人民健康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