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三高一低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三高一低)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协和医生:三高不用愁,一个技巧搞定!40岁以后都需要~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三种疾病,它们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关系密切。

据推算,我国心血管病的患病人群约2.9亿。

众所周知:病从口入。可谁能把好这一关呢?只有我们自己。

今天请来的是协和医院于康教授教你吃掉“三高“,安全又便宜!

于康,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这个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很新鲜,因为患病吃药才是常理。

那么,于教授是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降“三高”的呢?

低油、低盐=“低”血压

1十个高血压九个死于盐

饮食降血压的第一点就是要少吃盐,世界上对盐与高血压已研究了100多年,发现高盐摄入可引起血压升高。

世卫组织建议:正常人每日食盐量为6-8克,高血压患者4克以下。

介绍一个粗略估算方法:比如你买500克盐,记录下购买食盐的日期,当这500克食盐吃完后,再记下日期,那么你就知道这500克食盐吃了多少天。

用所吃盐量除以吃盐天数,再除以就餐人数,就可得出人均粗略的食盐摄入量!

2油吃太多伤了血管

第二点就要控制吃油,不管是油的类型还是油的数量都要控制。

因为油脂摄入过多就会引发心血管的病变,很多高血压患者都会出现心血管问题,所以一定要控制油。

建议您每天食用油摄入量不要超过25克,即一天不超过三勺油,高血压患者更应减少。

一“口”吃掉糖尿病

1少吃一口饭

糖尿病跟饮食的关系最密切了,对于糖尿病人来说,第一条先把自己的胃缩小。

在正常吃饭和运动不变的基础上,每天增加一口(38.5千卡),一年365口累计下来净增体重1.5公斤。

然而,如果你能减5公斤的体重,血糖、血压一定会有质的变化。

2只吃一口“糖”

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敢吃糖,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像奶油蛋糕、奶油冰淇淋,奶油巧克力,并不是一口都不能吃,馋的时候吃一口,甚至吃两口,但是你不能吃一盘,点到为止,这样子既享受美味,又对血糖没有大的影响。

3饥饿时补“一口”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嘴馋”好控制,但饿不好控制。

因此,建议糖尿病患者少量多餐,在饥饿感没产生前先把加餐食物吃进去,这样可以避免暴饮暴食,也可以保证血糖不会忽高忽低。

另外,加餐尽量要吃一些含膳食纤维高,热量又比较低,体积又比较大的食物。

比如青菜、粗粮等,这样胃排空比较慢,就不容易很快产生饿感。

控“油”吃掉高血脂

1选对油

控制血脂的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油,油吃错了血脂根本降不下来。

建议高脂血症的病人不要用猪油等动物油烹调。

植物油里首选的是橄榄油、茶油,其次是花生油,但每天吃油要控制在两汤勺之内。

2少用油

高血脂病人特别要注意烹调方法,比如说用 蒸、煮、汆代替炒、炸,就可以不用油或者少用油。

否则,烹饪方法不对,下再多的功夫也是白费。

著名糖尿病专家送大家2个降糖运动处方,平稳血糖,安全有效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温柔”的杀手,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的“第三号杀手”,已成为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在我国有“三高”、“三低”之说,“三高”指患病率高,并发症高,医疗费用高;“三低”是糖尿病确诊率低,治疗率低,治疗的达标率低。

那么,得了糖尿病怎么办,没有得的人应该如何预防呢?

众所周知,糖友在临床中的治疗框架是“五驾马车”,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病情检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

从可控因素方面来说,饮食和运动对糖友来说占有重要地位,上周本君讲了饮食,今天就给大家讲讲糖尿病合理运动的那些事。

讲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运动可以促进热量消耗,增加脂肪代谢,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可以促进骨骼、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能力,恢复细胞对糖的吸收,使血糖水平下降。

其次,运动后,肌肉、肝脏还会摄取大量葡萄糖,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如中等量的运动,其降糖作用能够维持12-17小时;还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有利于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所以,科学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天然处方。著名糖尿病学家向红丁教授,推荐过很多安全有效的降糖运动处方,养生君在此分享2个,供大家参考。

踢毽子:平稳血糖

小时候大家都玩过踢毽子吧,但长大后很多人都不玩了,其实踢毽子运动量不大,却能使全身得到活动,有益身心健康,特别适合糖友。

踢毽子以腿部、脚部运动为主,主要以下肢做盘、磕、拐、蹦、落等动作来完成。

这样不仅使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得到锻炼,充分活动腰部,带动全身血液循环;还可以加强足部肌肉的锻炼,对于糖友来说大有裨益,可减少脚部病变的发生。

动作要领:

  1. 背部稍微弯曲,眼睛看着毽子;
  2. 手臂上摆,在踢毽子时身体要保持松弛;确切地说,腿部之外的其他部位,都要放松,不要过于僵直;
  3. 将脚抬起,用脚的内侧去踢毽子;
  4. 时间不超过15分钟,感到冒汗了即可。

注意事项:

糖友刚开始踢毽子时,动作幅度应该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这样肌肉才会柔而不软、韧而不僵,不至于拉伤退或腰部肌肉。

八段锦: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

八段锦是传统的健身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练习无需器械,不受场地局限,简单易学。

八段锦中其中两个动作:“两手擎天理三焦”和“调理脾胃单举手”,非常适合糖友练习,可增加能量消耗,减轻体重,降低血糖,舒缓情绪,改善胰岛素抵抗;尤其能很好地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运动期间,血糖可得到良好控制。

“两手擎天理三焦”具体操作步骤:

第1步:

  • 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部、脊椎放松。
  • 头正平视,口齿紧闭,用鼻子做深呼吸,宁神调息1-2秒,气沉丹田。

第2步:

  • 两手从体侧缓缓举到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同时两脚的脚跟随着双手的托举而起落。
  • 托举6次以后,双手掌心向下,沿着身体前方缓缓按自腹部,之后再回到最初的站姿,重复做10次。

“调理脾胃单举手”具体操作步骤:

第1步:

身体自然站立,全身放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第2步:

左手从左侧翻掌上举,手臂挺直,手指并紧,手心向上,指尖向右,同时右手掌下按,指尖向前。

第3步:

左手从左侧落下,掌心下按,指尖向前,右手从右侧翻掌上举,手臂挺直,手指并紧,手心向上,指尖向左,如此反复练习10次。

糖友运动时,需注意5点

当然,糖友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平时可以适当做操、散步、慢跑、爬山、爬楼梯、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剑等。

不过,糖尿病患者在运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5点:

1、运动以餐后1小时左右为宜,饭前运动容易造成低血糖,运动前后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2、不要在空腹情况下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最好在运动前后注意加餐,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3、运动前后注意补充足够水分,否则过多出汗会导致血液浓缩,血液粘稠,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4、老年糖尿病患者为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注意运动时脚必须穿着合适鞋袜。

5、老年、有严重并发症、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不宜勉强运动,以免发生意外。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孟孟

糖尿病,这个杀手有点儿冷

2018年12月15日凌晨,著名作家二月河突发心力衰竭,经抢救无效病逝。所谓心力衰竭,并非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诱因可能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事实上,为创作“落霞三部曲”,二月河耗费了大量心力,1996年《乾隆皇帝》最后一卷刚刚完成不久,他就被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从那以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在他家中便随处可见。与糖尿病并发症拉锯战22年后,英雄谢幕。

糖尿病不致命,可怕的是并发症

二月河的抗糖经历在中国并非孤例。据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专家王雪大夫介绍,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1亿多人,发病率在全国31个省市中达10.9%。就门诊情况来说,大部分都是已经出现了糖尿病并发症,如脑血管疾病、偏瘫、心梗等,被动就诊;只有少部分人是在体检中发现血糖高,主动就诊。

对于糖尿病并发症,二月河本人也深有体会,“糖尿病无声无息地来了,没有很大痛苦,但并发症出来就不得了。糖尿病不会迅速死亡,但并发症,导致必亡。”此言虽略有夸张,但足以引人注意。糖尿病并发症中,血糖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对大血管以及微血管的损害。

其中,微血管并发症不会导致死亡,主要涉及: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重者会导致失明;或糖尿病肾病,易引起肾小球硬化症,早期症状为尿里出现蛋白,之后会导致全身肾功能不全;或早期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有踩地棉花感。此外,一些女性患者首发症状可能表现为外阴瘙痒。而血糖高对大血管造成的威胁不容小觑。王大夫解释道,因为大血管病变是造成糖尿病病人死亡的首要因素。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三高一低”,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王大夫提醒,血脂异常往往没有症状.不易察觉,如果不予重视,将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肌梗死、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可能会致死、致残,故有“沉默杀手”之称。

王大夫表示,目前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关注相对在提高,但对血脂的关注度不是太高,实际上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解决心血管并发症,而血糖只是导致该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脂的危险系数其实更高。因此糖尿病患者更要关注血脂。

别怕,跟着医生进行四项治疗

如果已经确诊患有糖尿病,该怎么办?王大夫支招: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抗凝,四项同步治疗。

降糖。65岁以下没有并发症的成人,空腹血糖应小于6mmol/L,餐后2小时应小于8mmol/L;65岁以上,且患有心脑血管的成人,空腹血糖应小于7mmol/L,餐后2小时应小于10mmol/L,糖化值要小于7mmol/L。可通过降糖药或胰岛素等手段,使血糖达标。

降压。患者首诊时,会进行血压测量。初诊血压高的人(低压高于90,高压高于140),均需要服用降压药。

降脂。在糖尿病病人中,血脂异常的人数占到40%左右。该部分患者的血脂谱一般以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为主,这时它所携带的胆固醇会积存在动脉壁上,久而久之,易引起动脉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有时也被称为“坏的胆固醇”。在具体治疗中,首选他汀类药物。

据王大夫介绍,目前他汀类药物分为两大类:人工合成他汀与天然他汀。总体来看,他汀类降脂药物是安全的。但长期服用人工合成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氟伐他汀、匹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需要检测肝、肾功能与激酶,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是不良反应高发人群。相较之下,王大夫更推荐非急性患者使用天然他汀类药物,如血脂康,主要成分为13种天然复合他汀。因为天然他汀类药物提取于粮食红曲,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安全性高、副作用小,临床中少罕见服药引起的肝功能异常和肌肉问题。同时,天然他汀是国家医保甲类药物,适合长期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血脂指标正常,降脂药依旧不能停,但是可以慢慢减量。王大夫特别提醒道,“糖尿病患者血脂的指标正常不能依据化验单上的判断标准来判断,因为后者是正常人的指标。”而对于糖尿病患者,通常情况下,年龄大于40岁且没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控制在2.6mol/L以下;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控制在1.8mol/L以下。如果已经达到上述标准,可以减少药物剂量,但需观察大血管B超,比如颈动脉、下肢血管,如果血管壁里有斑块,或者有小絮粒状的东西,需要继续服用降脂药物。

抗凝。面对“血脂如果降下来了,还需要抗凝吗”的疑问,王大夫解释道,需要,二者概念不一样,抗凝是指血液黏稠度的问题。目前常规用药是阿司匹林肠溶片,服用过程中需要检测消化道状况。

两类人群、两类行为需注意

谈及引起血脂异常的因素,王大夫介绍道,除遗传因素外,还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高脂、高糖饮食,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等,以及药物作用,比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

对此,她倡导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比如减少高能量、高脂和高糖饮食的摄入,不吸烟,不过度饮酒,不熬夜。并建议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一次血脂(包括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如冠心病、脑中风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每3至6个月测定一次血脂。

此外,王大夫提醒有两类人需要关注自己的血糖指标。一类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该类人群属于高危人群,若在未确诊之前就遵循糖尿病患者标准的需求进行合理饮食与运动,其患糖尿病的概率可能会降低。另一类是孕妇,在怀孕22至24周时需做糖筛,如空腹血糖超过5.1mmol/L,即为妊娠糖尿病,需要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饮食调整,配合运动,必要时需使用胰岛素。

至于“降血糖纯吃素、不吃主食”的言论,王大夫指出,曾有病人不吃肉只吃豆制品,但最终肾衰竭严重,因为人体要消化植物蛋白,所消耗的能量比消化动物蛋白大,反而会适得其反;不吃主食也会带来一系列并发症,比如骨质疏松、缺钙等。而健康的体魄需要饮食均衡,不能因噎废食、偏废其一。文/王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