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很馋的人会得糖尿病吗(很馋的人得的什么病)

人民日报 0
文章目录:

「健康」医生呼吁:这种水果真的会要命,有肾病的尤其当心!

《本草纲目》上记载:杨桃其形甚诡异,状如田家碌碡,通神有五条剑状脊棱。杨桃就是长得这般出挑,与众水果大不同,有棱有角有个性,玲珑剔透星星状。

民间甚至还有些杨桃小偏方,嗓子哑喉咙痛,杨桃蘸盐吃;口腔溃疡口角炎,杨桃榨汁喝;晒黑了长斑了,杨桃片来敷脸。讲究的会切成一片片五角星慢慢吃,我就直接吃,酸酸甜甜好过瘾。或者切小了放酸奶里一起吃,味道也不错。

然而,杨桃却不是那么可以随便吃!

两个杨桃,要了一条人命!

国庆时节,阖家团圆。一个老大爷食欲不好,吃什么都不香,有一天就馋杨桃这一口酸酸甜甜,睡到快中午醒来,一口气吃了两大个杨桃,结果呕吐、抽搐,昏迷,不幸去世。

一个老阿姨也是突发奇想馋这一口,饭后吃了一个杨桃,紧接着就打嗝不止,呼吸困难,好歹抢救过来。

老大爷是血液透析一年多的尿毒症患者。老阿姨是好多年的老糖尿病,折腾得肾脏也不好了。年纪大,肾功能不好,是他们两人的共性,大爷空腹吃,吃得多;大妈饭后吃,吃得少。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吃杨桃后容易复发,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食用杨桃后容易中毒昏迷,甚至死亡。民间说的“发物”,看来还是切实存在的,杨桃是不折不扣的肾脏病患者的“发物”。

20人中毒案例,8人死亡

查阅美国FDA有毒植物数据库,1998和2003年都有杨桃对透析患者肾毒性、神经毒性的报告。

台湾高雄医学院附属医院曾经报告过20名杨桃中毒患者。这些患者吃得并不夸张,有17人只吃了半个或者一个新鲜杨桃,有3人喝了市场上卖的杨桃汁,但是20人的后果都很严重。15人肢体麻木,10人意识障碍,12人不停打嗝,多人出现了呼吸困难、全身肌无力这些神经中毒现象,8人死亡,12人痊愈。

海南三亚农垦医院也曾报告31例杨桃中毒患者。香港也曾发生过杨桃中毒事件。台湾洗肾患者多,杨桃多,所以病例多。

医生呼吁:这种水果真的会要命!

杨桃是肾病患者克星,见多识广的肾脏科医生们都知道了,但很多临床医生还不清楚,很多食品专家也不清楚,更不要说消费者了,不知道的人太多太多,所以我要仔仔细细讲一讲。

杨桃里究竟是什么毒素在作怪呢?杨桃里可能的毒性分子,直到2013年才由巴西科学家宣布分离出来,但纵使如此,杨桃导致中毒的机理还算不得很清楚。目前认为健康人群食用杨桃后,这种可疑的水溶性毒素顺利排出,波澜不兴。

但是肾功能不全病人,尤其正在接受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的患者,这种毒素蓄积体内兴风作浪,不仅会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损伤,上皮细胞足突受损,导致血尿,还会让机体产生系列变态反应。在进食杨桃后约半小时或5小时以内,大约五分之一的病人会有癫痫症状,这类病人死亡率高达75%以上。

这三类人千万不要吃!1. 肾病患者

肾病患者,或曾经患过肾病的,都不要吃杨桃。已经肾移植,或者肾功能衰竭在做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病人,杨桃和杨桃汁、杨桃罐头都绝对不能碰。

2. 有慢性病者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杨桃时,务必留意自己的肾功能。老年人,哪怕没有肾脏疾病,不要空腹吃,剧烈运动有点脱水时也不要吃。饭后吃杨桃也悠着点,一次不要超过一小个,也就是不超过二两。

3. 小孩子

还有的小孩子,吃杨桃后会尿血,不过,通常不吃就好了。但是,小婴儿,就不做这个尝试了。健康孩子还是可以吃的,注意不要空腹就好。

最后,强烈建议卖杨桃的水果摊能有个提示牌:严重肾脏病患者请勿食用。卖杨桃制品的厂家,能在标签上加一句:肾功能不全者禁止食用。

这种水果真的会要命,

有肾病的尤其当心!

糖尿病老公太能吃了!中医:不是嘴馋,而是几处脏腑病了

粉丝来问:老公确诊为糖尿病,医生反复提醒"管住嘴",但他还是大吃大喝,越肥越喜欢吃,劝也没有用!糖尿病人究竟是贪吃,还是另有隐情呢?读过我的文章,病人就不怕被误解了!


【1】糖尿病人为什么管不住嘴巴?

西医学认为,糖尿病是指患者身体内胰岛功能缺乏,造成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者产生自身性胰岛素抵抗,所吃食物中的葡萄糖大量进入血液,就导致血糖升高。当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两小时或者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

医生明明提醒"谨遵医嘱,严控饮食”,为什么糖尿病人还是管不住嘴巴呢?一方面,机体无法充分吸收和有效利用吃进去的葡萄糖,细胞处于半饥饿状态,身体能量不足,容易出现"吃得多、饿的快"。

另一方面,很多糖尿病人只知"谨遵医嘱,严控饮食”,却不懂营养搭配,天天青菜黄瓜,蛋白质与脂肪摄入量太少,整天火烧肚肠。一旦遇上肥甘厚味的美食,莫说病人,就是正常人也很难管住自己的嘴巴!


【2】糖尿病人不是嘴馋,而是另有隐情!

这一段很关键,读懂了才能理解后面的内容,病人或家属一定要仔细阅读,一辈子牢记!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证"范畴。清代太医吴谦编修《医宗金鉴》:消渴篇。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且多食。此处中消,也就是脾胃所在部位。

其中,"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的作用,而"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我们吃的食物,经过胃气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后,变成食糜状并初步被胃消化,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转输全身,为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如果脾胃功能失调,身体就无法利用好食物中的糖份,进入血液血糖就高了,进入肾脏尿糖就高了,结果身体反而“无糖”可用。

所以,糖尿病人并不是糖多了,反而是身体"缺糖"。临床上,糖尿病人“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并不多见,反而普遍存在营养不良,消瘦无力,丢了精气神。即使偶尔"开胃"一次,也是担惊受怕,夜不能眠。待到人生的终点,还落得骨瘦如柴!


【3】如何让糖尿病人乖乖听话管住嘴呢?找准病根才是关键!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不是"拦",就是"挡",万不得已就"打"胰岛素。譬如:二甲双胍"拦住"糖吸收,磺脲类"鞭打"胰岛抓紧分泌胰岛素;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让糖慢点进入血液。

临床统计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如果继续沉迷于这样做,糖尿病就真的难治疗了!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机早期"起于中焦",即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布,多见于糖耐量降低致2型糖尿病阶段,进一步发展"及于上下",即脾失健运,痰瘀阻络,则多见于糖尿病引起全身脏腑组织并发症阶段。

临床上,以补益络气、健脾运津的主要治疗原则,可用"人参白虎汤、生脉饮、生地四物汤"等方剂。如果糖尿病患者难以坚持长期服用汤剂,可以请医生开免煎的中药剂型,或者更方便的中成药如津力达颗粒,该药是我国《2型糖尿病权威指南》推荐的中成药,是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研制的特色方剂。

综上所述,只要找准病根,就可做到对症下药,让糖尿病患者不再遭受"身不由己"的误解了。对于整天饥肠辘辘、打不起精神的患者,该吃吃该喝喝。人是铁饭是钢,身体扛不住,治疗也就无从谈起!


看过我的文章以后,对自己的病情能有所了解,这也是我做健康科普的动力。

大家要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点击下方的“问诊卡”或者私信咨询。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文为姜兴鹏团队原创,侵权必究!欢迎大家评论留言,大家一起涨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明作者信息、网站信息,告知作者本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我们会及时删除。

终于找到糖尿病的元凶了,医生说,这三种食物,再好吃也最好别碰

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经超过1.1亿,高居全世界的首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升高,说到这,很多人会问,中国的糖尿病人数为什么这么高?

除了因为中国是人口大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饮食。

由于饮食习惯的改变,这种慢性病开始找上越来越多的人。

那么,究竟哪些饮食习惯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呢?

第一,碳酸饮料,正在吞噬着年轻人的健康,事实上,这并非危言耸听,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有长期喝碳酸饮料的习惯,很多人,甚至把碳酸饮料当成白开水来喝,但是每天进食这么多的高糖,很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缺乏,从而诱发2型糖尿病,现在,在我们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20-30这个年龄段的比比皆是,这在过去是很罕见的。

第二,高脂肪食物,如今,各种快餐充斥在我们的世界里,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各种油炸鸡腿,还有各式各样的小摊提供的油条,油饼,这还不包括平时家中的大鱼大肉,但是这么吃,不仅容易诱发肥胖,还很容易导致糖尿病。

第三,高热量食物,人们对甜味的感觉更好,所以现实生活里,各种甜食也充斥在我们的世界里,各种糕点,奶油,糖,冰激淋等等,这么多的甜食其实也会升高你的血糖。

人们难以拒绝美食的诱惑,却不知,只有粗茶淡饭对身体才是最好的,一种饮食习惯一旦形成了,再想改变其实很难,而一种好的饮食习惯,要想坚持,其实很难,不要小看糖尿病,它是导致眼睛,神经,血管,肾脏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转自:搜狐健康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