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引起的脑血栓严重危及生命吗)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实不相瞒:糖尿病诱发血管病变,不外乎这两个原因,别忽视

糖尿病是一种葡萄糖代谢异常疾病,中国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是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病之一,而糖尿病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糖尿病的合并并发症导致。

据调查显示,99%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会出现一项糖尿病合并症,而其中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就是心血管疾病。高达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吧!

糖尿病为何会引起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之所以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主要的祸源是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化,持续性高血糖、脂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等都是引起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

微血管病变是指毛细血管、微动脉和微静脉的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增厚程度能从正常的80-250nm增厚到500-800nm,这种微血管壁的增厚,会引起微循环的异常。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血液浓稠度也较高,血流的的流动速度会因此减慢。这使得器官组织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缺乏,代谢废物持续积累,最终导致各脏器出现病理变化。

糖尿病血管病变后果有哪些?

糖尿病并发的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影响部位广泛,大血管病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冠心病和脑梗死,微血管病变中较严重的会发生在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以及视网膜上。

大血管病变。调查研究显示,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发病率虽然只有8.27%,但却是70%-80%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广泛重视。

心脑血管。若心脏的微血管发生了病理变化,容易诱发心肌疾病导致心力衰竭、猝死,发生于脑部可能引起中风。调查显示,在导致死亡的心脏病原因以及中风患者的13%中是与糖尿病相关,糖尿病人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比不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3.5倍。

视网膜。眼睛的视网膜部位的微循坏丰富,是观察人体微循环的重要窗口,所以糖尿病引发的微循环病变,最容易在视网膜得以体现。主要表现出微血管瘤、白斑、纤维化、新生血管、出血及视网膜脱落等多种情况,早期可能会感觉视力下降、视物有雾状感,晚期可能引发失明。

肾脏。肾脏的微血管病变容易引起肾组织缺血,肾小球出现损害,出现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

神经系统。主要是表现在肢体末端神经上,肢体末端微血管发生病变开始硬化,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肢末端神经细胞营养缺乏,感觉下降,免疫力低下,容易引发感染和溃疡。

为什么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关系那么密切?如何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升高,而脑血管病包括中风、脑梗塞等,通常与血管问题有关。

那为什么两者会有关联呢?

其机制包括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引发动脉硬化,这样脑血管就容易出问题。另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这些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还有,糖尿病可能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塞。

再有,胰岛素抵抗可能在糖尿病中起作用,而胰岛素抵抗可能影响血管功能,促进炎症反应,这些都可能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微血管病变也是一个方面,糖尿病会影响小血管,可能影响到脑部的小血管,导致腔隙性梗死等情况。

可能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性病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间接影响脑血管。还有,糖尿病患者可能有更高的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这些都会加速血管老化。

一:糖尿病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1. 高血糖对血管的直接损害,也即血管的“糖腐蚀”效应

- 内皮细胞损伤: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容易使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高血糖促使AGEs积累,加速血管硬化、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脑部血管。

2. 代谢综合症的共同作用

糖尿病常伴随多种代谢异常,形成“代谢综合征”: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约70%合并高血压,增加脑血管压力,诱发脑出血或梗死。

- 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低HDL胆固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风险。

-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管舒张功能下降,炎症反应增强,加速血管病变。

3. 血液高凝状态

- 血小板活性增强:高血糖使血小板更易聚集,形成血栓。

- 凝血-纤溶失衡: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升高,而抗凝功能(如蛋白C)下降,易形成脑血栓。

4. 微血管病变,患者表现为反复头晕、步态不稳甚至痴呆。

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不仅影响视网膜、肾脏,也会累及脑部小血管:

- 腔隙性脑梗死:小血管闭塞导致脑深部微小梗死,可能引发认知障碍或运动障碍。

- 血脑屏障破坏:高血糖损伤微血管结构,增加脑水肿和出血风险。

5. 炎症与氧化应激

- 慢性炎症: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因子(如IL-6、TNF-α)水平持续升高,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脑梗死。

-氧化应激:高血糖导致活性氧(ROS)过量,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脑缺血。

6. 低血糖的间接风险

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可能发生过度降糖引发低血糖,可以导致:

- 脑血流调节异常:反复低血糖损伤脑细胞,加重脑血管功能紊乱。

- 交感神经激活:引发血压骤升,增加脑血管破裂风险。

二:防治关键:构筑四道防线,筑起“护脑墙”

第一道防线:精准控糖

  • 目标:大多数成人HbA1c<7%,老年人可放宽至7.5~8.5%(防低血糖);避免血糖剧烈波动(日内波动<3.9-10 mmol/L)。
  • 药物选择:优先使用 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已被证实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心衰风险的药物(如罗格列酮)。

第二道防线:降脂降压“双管齐下”

  • 血压管理:目标<130/80 mmHg,首选 ACEI/ARB类(如培哚普利、缬沙坦),兼具护肾作用。
  • 血脂调控:LDL-C需<1.8 mmol/L(高危患者),他汀类药物为基础,必要时联用 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

第三道防线:做好抗栓治疗,做到“精准预防“

  • 适用人群: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或10年心血管风险>10%者。
  • 方案: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日)或 氯吡格雷(出血风险高者慎用);近期脑梗患者可短期联用双抗(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第四道防线:改变生活方式,做到“根基性逆转”

  1. 饮食:低升糖指数(GI)饮食:全谷物代替精米面,每日蔬菜>500g;限盐(<5g/日),减少加工肉摄入(降低脑出血风险),增加蛋白质饮食。
  2. 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抗阻训练(每周2次)。
  3. 监测:每年检查颈动脉超声、头颅MRI(筛查无症状性脑梗),把控好血管损伤。
  4. 戒烟限酒:吸烟者脑血管病风险翻倍,戒酒可降低脑出血风险。

三、特殊人群需要加强关切
  1. 糖尿病 房颤患者:脑栓塞风险极高,需抗凝治疗(如利伐沙班)。
  2. 反复低血糖者: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可诱发脑缺血,需调整降糖方案。

总之,糖尿病与脑血管病是“一根藤上的两个毒瓜”,防治的核心在于 早期干预代谢异常 靶向保护血管。通过 个性化控糖、强化降压调脂、科学抗栓、生活方式重塑,可降低40%~60%的脑血管事件风险。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进行 多学科联合评估(内分泌科 神经内科 营养科),实现全方位防控。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仅仅控制血糖远远不够

糖尿病不仅仅是一种代谢障碍,更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糖尿病的管理需要我们有耐心、多方面进行。也许日常生活你并未觉得糖尿病给你带来任何不适,但长期缺乏有效的管理带来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却是危害重大的,甚至导致致残、致死事件的发生。对于糖尿病的管理需要我们重视。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管理需要全面评估和综合控制。

带来的并发症众多,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多部位,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往上可以累及脑血管、眼睛,中部可以累及心脏、肾脏、胃肠道,下部可以累及下肢、血管、神经,对人体的伤害是全身多范围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单就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就比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之多,且仅仅通过血糖的控制并不能明显减低死亡风险。现全世界已达成共识:认为针对糖尿病心脑血管疾患的管理需要是全面的评估和综合的控制,需要从筛查、控制危险因素甚至治疗等多方面入手,以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寿命。

{!-- PGC_COLUMN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沉默的杀手”,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主动出击,做好筛查。

糖尿病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它代谢障碍的发生风险越高,而由此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也就越高,因此对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患,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做好筛查及评估:推荐糖尿病人群每年完善血脂、血压、肾功能、尿白蛋白、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若发现问题或存在明显胸部不适,必要时可完善冠脉CTA或冠脉造影检查,以做到早发现。

筛查不只是筛查,而是为了尽早发现问题,逐个击破的解决问题

生活方式方面: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使BMI<24

血糖达标方面:空腹4.4-7.0mmol/L,非空腹<10mmol/L

高血压达标方面:糖尿病人群尽可能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之间,对于年龄>65岁人群可适当放宽至140/90mmHg。措施:控制生活方式 药物降压(其中ACEI和RB类为首选)。

血脂达标方面:将LDL-c作为首要控制目标,有冠心病的人群使LDL-c<1.8mmol/L,无冠心病的人群可放宽至LDL-c<2.6mmol/L。措施: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首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

“凡事预则立”,治未病的观念不能丢!

针对糖尿病相关心脑血管疾病,我们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去除危险因素,我们还有相关的二级预防。

首先一级预防:针对有糖尿病心血管高危因素但还未发生血管粥样硬化的人群,比如年龄大于50岁并且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可选用阿司匹林预防。

其次二级预防:针对已经发生血管粥样硬化的人群,预防措施同样为阿司匹林。

糖尿病表面上是温柔的,但引起相关心脑血管疾病却是致命的,做好相关筛查、治疗及预防,是每一位糖尿病人群的长期管理中必要的一步,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