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能吃吃糖醇吗(糖尿病患者可以吃糖)

我是云无心 0
文章目录:

无糖月饼里的“糖醇”,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营养常识的普及,“吃糖过多不利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少糖”成了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之一。“无糖食品”,也就成了健康饮食的一大方向。

不过喜欢“甜蜜”人类天生的口味偏好。很多人在口头上大谈健康,而在行动上却选择甜味。

做出“无糖食品”并不难,但“无糖而甜”才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十九世纪末糖精面世以来,“有甜味而不是糖”的甜味剂就一直在批判和质疑中默默地赢得更多的拥趸。一百多年的发展,市场上有了很多种甜味剂——有合成的,有天然的;有甜度极高的,也有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有“甜味纯正的”,也有“后味发苦”的……

对于饮料类食品,这些“高甜度、无热量”的甜味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月饼等烘焙食品中,它们的空间就很有限。原因在于,糖在这些食品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供甜味,还负责结合水分、增加稠度、甚至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等等。高甜度甜味剂只能解决甜的问题,而对这些作用无能为力。如果使用它们,这些食品的口感就会大大受影响。

近几年“无糖月饼”越来越多,而味道和口感似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配料表和营养标签上可以看出,它们的确不含糖,而出现了诸如“麦芽糖醇”的东西。

这个麦芽糖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在化学上,“糖”是指“多羟基的醛或者酮”。醛和酮的特征基团是一个羰基,可以机上一个氢原子而变成“醇”。这样来自于糖的“醇”就被称为“糖醇”。

麦芽糖醇就是麦芽糖加氢还原而得到。在生产中,它是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浆,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就得到了麦芽糖醇。

催化加氢是个“化学反应”,所以糖醇跟传统的“天然产物”就有了不同的出身;但它们毕竟来源于淀粉,跟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纯粹的“化学合成产物”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非要给它们“天然”还是“合成”的标签,也就会争得不可开交。

麦芽糖醇有甜味,比麦芽糖还要甜一些,不过不如蔗糖那么甜。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消化吸收之后引发的胰岛素变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麦芽糖醇被吸收的比例很低,对血糖的影响比蔗糖要小得多,所以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糖醇食品对于控制血糖是有利的。它们也不会被口腔中细菌所发酵,也就不会导致龋齿。

除了消化吸收率低,被吸收的糖醇在代谢之后产生的热量也比相同量或者相同甜度的糖要低得多。中国的国家标准规定,糖醇的热量值按“10千焦/克”来计算——这个热量值,稍高于纤维“8千焦/克”,大大低于糖和淀粉的“17千焦/克”。而比较特殊的赤藓糖醇,则是按照0热量来计算。跟糖相比,糖醇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时,对于控制体重就会友好一些。

虽然已经不是糖,但是在食物中,它还是能有保水、增稠和填充的作用。这些特性,使得糖醇可以在糕点、冰激凌之类的食品很好地代替糖。

需要强调的是,糖醇并不像其他的那些高效甜味剂一样“无热量”。因为甜度不高,它们在食品中的用量比较大,产生的热量也还是不可忽略的。换句话说,它们在热量和影响血糖方面,只是“比蔗糖要好很多”,而不是“没有影响”。此外,大量食用糖醇可能导致腹泻——好在这个“大量”的数值也确实有点大,对于成年人大约是每天90克麦芽糖醇。正常情况下,人们可能也不会吃到这么多。

麦芽糖醇只是糖醇的一种。把不同的糖加氢还原,可以得到不同的糖醇,现在常用的还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赤藓糖醇等等。跟麦芽糖醇一样,它们不会导致龋齿、对血糖的影响很小、相同甜度下热量比糖要少得多,摄入量过高可能导致腹泻。不过不同的糖醇在具体特性上有所不同,比如木糖醇的甜度比蔗糖还要高一些,而“安全摄入量”要低一些,成人推荐控制量是每天50克,而儿童是每天20克——这个量也不算少,但如果不加节制的吃,也还是可能超过的。

专家讲糖张胜康:什么是糖醇?对血糖有何影响?

糖醇是某些单糖经羟化而衍生出的一类化合物。如葡萄糖经氧化后即为山梨醇,麦芽糖经羟化后转变为麦芽糖醇。其他糖醇有木糖醇、异麦芽酮糖醇、D—阿糖醇、二硫苏糖醇、甘露醇迁都等。

糖醇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甜味:

所有糖醇均具有甜味,但其甜度都不如蔗糖,如果以蔗糖的甜度为100作参考,则木糖醇的甜度为65~100;麦芽糖醇为80~90;甘露醇为70;山梨醇为60;异麦芽糖醇为50~60,乳糖醇为40。

2吸收代谢缓慢:

由于糖醇的化学分子结构与单糖存在差异,故在肠道内被吸收的过程非常缓慢,以致一旦过量摄入,大量的糖醇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刺激肠蠕动增加,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糖醇的耐受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同一人群之间一次可接受的糖醇剂量可相差数倍。有研究表明,人类对不同糖醇的耐受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通常女性对糖醇的耐受量比男性要高。一个体重约60kg的成年人对山梨糖醇的耐受量为15~30g;木糖醇为20~30g;麦芽糖醇与异麦芽糖醇为20~25g;乳糖醇为10~20g。

3供能少,GI值低:

由于肠道吸收糖醇速率缓慢,加之糖醇在体内代谢供能的不彻底,所以糖醇的供能效率都不如葡萄糖,因此用糖醇代替蔗糖或其它营养性甜味糖有利于减肥及血糖稳定,这是功能性糖醇的重要特征。据相关资料显示,山梨醇的体内热能值约为2.8kal/g;麦芽糖醇为2.1kal/g;甘露醇、异麦芽糖醇、乳糖醇均为2kal/g。

即使部分糖醇吸收入血,也不会导致血中葡萄糖水平急剧升高,国内学者测试了木糖醇和异麦芽糖醇的血糖指数(GI),两者分别为17.2、34.7,属低GI食物,在耐受剂量内,不会对血糖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糖醇是糖尿病患者较为理想的甜品选择。

4代谢过程无需胰岛素参与:

糖醇在体内不仅代谢缓慢,而且其代谢过程中基本无需胰岛素参与,因此不会因摄取一定量的糖醇而加重胰岛功能的负担,这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稳定和病情恢复是有利的。

5功能性特征:

糖醇的低热量,低GI、代谢过程无需胰岛素参与及不被口腔微生物分解利用等均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价值,因此糖醇对糖尿病、肥胖症等需要控制膳食热量的病人有益,同时也有预防龋齿、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此外,山梨醇、甘露醇的静脉输液制剂也是临床上常用的脱水药物。

低糖月饼,不绝对健康!糖醇食品或致腹泻,这类人应尽量少吃

低糖月饼,不绝对健康

本报记者 燕声

最近,一款吃了会拉肚子的低糖月饼引起了公众热议。这款低糖月饼符合食品行业相关质量标准,且由口碑较好的成熟企业生产,却引起了部分人群肠胃不适。

其原因在于:

此款月饼忽略了用来替代蔗糖的麦芽糖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不耐受,造成身体不适。

中秋节将近,市面上也出现了不少低糖月饼产品。

那么,

低糖月饼真的健康吗?

代糖产品如何安全食用呢?

中秋

将至

“低糖”月饼并非人人适宜

据悉,引起肠胃不适的月饼本是知乎为优质用户赠送邮寄的中秋月饼,但不少用户收到食用后出现腹泻等症状。为追求健康低糖,包装显示,该款产品使用了麦芽糖醇液、赤藓糖醇、山梨糖醇液等糖醇代替糖。有网友称,这款月饼把原本占月饼总重约20%的糖分全都换成了麦芽糖醇。

而麦芽糖醇对敏感人群来说,容易引起腹泻。

麦芽糖醇等添加糖其实都属于甜味剂,甜味剂是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属于食品添加剂中的一类。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

甜味剂的优点主要有五个方面:化学性质稳定、不参与机体代谢、甜度较高、价格便宜、不会引起牙齿龋变。

根据我国现行《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乳糖醇、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等作为甜味剂可以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食品中。根据规定,甜味剂在允许使用的食品中通常规定了相应的最大使用量。这些规定都是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的。

对于此次事件中引起腹泻的麦芽糖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营养科主任蔡晓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糖醇的甜度比蔗糖低,在人体内不会被完全吸收和消化,所释放出的葡糖糖不足以引起血糖水平的波动,相同重量的糖醇提供的卡路里比普通糖也要少得多。糖醇优点多,但不易被胃肠道内的消化酶分解,摄入过多可能引起腹部不适、胀气、肠鸣等消化道症状。糖醇大量聚集还会引起腹泻,但这种腹泻只是一过性的,并不是病理性的,停止进食,注意补充水分,身体会自愈。

“无糖”饮料不等于健康饮品

代糖产品不仅流行于月饼中,今年夏天,“无糖饮料”备受热捧,占据了各大商超的主要位置。同样,无糖饮料采用了几乎不含热量的代糖,并不是真正的不含糖。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饮食健康,很多食品饮料公司推出了诸如“0蔗糖”“无添加”“0能量”等食品和饮料。消费者面对形形色色、鱼龙混杂的宣传,有的买到了货真价实的产品,有的则是陷入了消费陷阱。

“0蔗糖”真的就是不含糖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姜龙曾介绍,食品或饮料中的糖分除了蔗糖,还有乳糖、果糖等多种其他种类的糖,因此“0蔗糖”并不等于“0糖”。

甜味剂参与到人体代谢中产生的热量微乎其微,因此也被视为0热量,这让很多人觉得把含糖饮料换成无糖饮料,有利于减肥。

对此,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曾表示,

对减脂减重的人群,饮料还是建议喝白开水、矿泉水、纯净水。所有甜味剂的原理都是在欺骗大脑,大脑接收到甜味信号后,却发现血糖没有上升,反而会增加对真糖的渴望,这样可能不利于减重。

此外,把无糖饮料当水喝,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无糖碳酸饮料长期喝会使人体处于酸性环境,容易引起矿物质的流失,对牙齿也会有损伤;一些功能饮料中也会添加一些咖啡因,长期饮用会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儿童来说,喝多了饮料会影响食欲进而影响身体生长发育等。无糖饮料偶尔喝对于减少糖摄入有所帮助,但不提倡敞开了喝。

应理性看待“保健”“无糖”等概念

那么,代糖产品的安全性到底如何?

怎样去选择呢?

今年8月,上海疾控中心发布的关于代糖食品的文章中提到,代糖食品不等于健康食品,食用含代糖食品可能会扰乱新陈代谢。经常食用代糖食品的危害包括扰乱肠道菌群平衡、患2型糖尿病风险增高、肥胖风险增高。

糖醇类虽然不是糖,但具有某些糖的属性。由于各种糖醇均有一定耐受性,且个体之间有差异,对于消费者来说,应注意根据自己的体质耐受程度,选择和控制进食量。

临近中秋,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在购买月饼时,消费者应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仔细查阅月饼的主要成分、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信息,并检查是否有SC标志;对于散装或者现场制售的月饼,要注意查看月饼色泽、形状、气味等,并仔细查看现场卫生状况。理性看待“打折”“促销”“保健”“无糖”等概念,按需购买,避免浪费。

由于月饼中糖和脂肪含量比重较大,建议消费者适量食用,患有糖尿病、“三高”、肝胆类等和肠胃功能弱的特殊群体更要合理把握食用量。

四川省工商局也提醒消费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在选购无(低)糖保健食品时,首先不仅要看是否标注“无糖食品”的字样,还要注意看其配料表,对于标注“无蔗糖”的食品,应看其是否含有葡萄糖、麦芽糖、白砂糖等,同时要考虑食物本身是否含糖;其次还应当提防有些小厂用糖精等保持甜味,因为过量食用糖精会影响健康。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

转载及投稿 || 010-62969002转8486

邮箱:ln8103@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