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餐二10(二型糖尿病餐二9.2正常吗)
II型糖尿病应该“少吃多餐”还是“轻断食”?
今天刷抖音看见有个博士说糖尿病要轻断食,大概意思是:糖尿病(指II型糖尿病)发生的原理主要是胰岛素抵抗,为什么有胰岛素抵抗?是因为胰岛长期受到多余的刺激导致胰岛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而解决的办法就是不让胰岛受到过多的刺激从而恢复功能,怎么恢复呢?就是轻断食。乍一看,挺有道理的,但是有糖尿病的人都知道如果真这么做了,很大概率发发生低血糖,后果是很难承受的。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吃药的忌讳,其中一个便是低血糖,而你轻断食很容易发生低血糖,低血糖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轻断食带来的益处,最重要的是轻断食能否让胰岛恢复正常功能还要打个问号,所以得了糖尿病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规律睡眠,规律服药等还是有必要的。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人)要记住:饿了就得吃,最好口袋里备些饼干之类的零食以防低血糖,记住是预防低血糖,不要嘴馋。
2型糖尿病,胰岛素方案怎么选?
#2型糖尿病,胰岛素方案怎么选?#
概念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主要分类1型糖尿病
- 别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先天性的免疫功能缺陷,导致自身抗体在病毒感染时激发,破坏少年儿童的胰腺β细胞(即分泌胰岛素的细胞),造成胰岛素绝对缺乏。
- 高发人群:多发生于青少年儿童,但也可发病于任何年龄。
- 症状特点:发病急,病情严重,“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症状明显,易发生酮症,部分患者首次发病即出现酮症酸中毒,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
- 治疗方式:多数需要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否则酮症酸中毒会反复发生,甚至导致死亡。
2型糖尿病
- 别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人糖尿病。
- 发病机制:是一种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都有关系的疾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
- 高发人群:常发病于中老年患者,但近期有年轻化发病的趋势,多数患者体型肥胖,且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 症状特点: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发病缓慢,“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许多人甚至没有症状,酮症较少发生,通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 治疗方式:早期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随着病情进展,胰岛功能逐渐衰竭,最终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
- 发病机制:指发生在妊娠期间的糖尿病,而在妊娠之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主要与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有关。
- 高发人群:妊娠期女性,一般在妊娠24 - 28周左右进行筛查时发现。
- 症状特点: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口渴、多尿等表现。
- 治疗方式:通常先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来管理血糖,若血糖控制不佳,则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多数患者在分娩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
典型症状
- 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血糖升高导致尿量增加,身体通过排尿失去大量水分,引起口渴和多饮;由于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身体会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量,导致体重下降。
- 疲劳、虚弱:高血糖会影响身体的能量供应,导致疲劳和虚弱感。
- 视力模糊: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
- 皮肤瘙痒:高血糖水平可能导致皮肤干燥和瘙痒。
并发症症状
- 感染风险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
- 伤口愈合缓慢:患者血糖水平较高,会影响伤口的愈合过程,导致伤口难以愈合。
- 心血管问题: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问题。
- 神经系统问题: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引起手脚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 糖尿病足:患者的脚部容易出现感染、溃疡和坏疽等问题,严重时可能需要截肢。
1、基础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等)和中效胰岛素(如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基础胰岛素可以提供持续稳定的血糖控制,主要用于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不受饮食影响,可以餐前注射或餐后注射。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明显增高,建议选择超长效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
2、餐时胰岛素: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起效快,能在短时间内快速降低血糖,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可在餐前即刻注射,更符合生理需求,有助于避免高血糖引起的并发症。
短效胰岛素:如普通胰岛素、中性胰岛素、诺和灵R、优泌林R和甘舒霖R等,起效时间约半个小时,持续时间为6 - 8小时,一般在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3、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如30/70、50/50、70/30)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如诺和灵30R、50R,优泌林30R、50R。可同时提供基础和餐后血糖控制,适用于空腹、餐后血糖同时增高,口服药疗效不佳的患者。一般在早餐前、晚餐前注射。
- 初发患者:若是初发2型糖尿病且血糖偏高的患者,可以选用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30、优泌乐25等。开始可选择联合用药,在原有的口服降糖药物的基础上,睡前打一次中效胰岛素,待空腹血糖得到控制后,可根据情况调整。若空腹血糖控制不好,可在三餐前增加少量的短效胰岛素。
- 病情进展患者: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此时基础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也可口服降糖药物与胰岛素联合使用。若口服药加基础胰岛素治疗失败,可选用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方案,也可选用预混胰岛素或预混类似物方案。每日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的方案既补充了基础胰岛素,又提供了部分餐时胰岛素;每日注射3次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的方案保证了三餐的餐时胰岛素,且其中缓慢释放部分的叠加也不会造成很高的峰,较符合生理特点,接近基础 - 餐时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但这两种方案需要更多的处理技巧和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 特殊情况患者:若患者使用泼尼松或氢化可的松等中短效激素,可考虑选择中效或预混胰岛素;使用地塞米松或持续性激素给药,则选用长效胰岛素,使胰岛素的持续时间尽量覆盖糖皮质激素的效应时间,减少糖皮质激素失效后的低血糖风险。若高血糖持续至夜间,可考虑给予基础胰岛素;一日多次使用糖皮质激素,在每日1次的胰岛素不足以控制高血糖的情况下,可考虑每日2次预混胰岛素,或每日多次短效胰岛素加基础胰岛素的方案。
- 不良反应:胰岛素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过敏等。在选择胰岛素时,需了解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若患者曾有低血糖发作史,在选择胰岛素类型和调整剂量时需更加谨慎。
- 注射便利性和患者接受度:对于生活方式不规律、需要他人协助注射或对多次注射有心理抗拒的患者,可优先考虑每日注射次数少的胰岛素方案,如每日1次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而具备良好的糖尿病自我管理意识、愿意接受多次注射并密切监测餐后血糖的患者,则可选择更精细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