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确诊1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活不过30岁)
5岁男童患糖尿病遭拒赔 法院怒判:条款无效必须赔!
2025年3月29日,武汉中院终审判决引发保险行业震动:5岁男童小杰(化名)确诊1型糖尿病后,因未出现合同约定的“中老年并发症”遭保险公司拒赔,法院认定条款无效并判令全额赔付。
争议焦点:儿童条款套用成人标准
小杰父母在其满月时投保终身重疾险,但确诊后保险公司以“需并发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心脏起搏器植入或脚趾坏疽”为由拒赔。医学专家指出,这些并发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5岁患儿短期内几乎不可能出现,保险公司条款违背医学常识。
司法亮剑:隐性免责条款无效
法院审理认为,保险公司未对免责条款进行显著提示,且将儿童糖尿病与中老年并发症捆绑,属于“减轻保险责任”的无效条款。判决书强调,1型糖尿病本身已属重疾,附加条件不合理限缩赔付范围,违反《保险法》公平原则。
行业顽疾:文字游戏何时休?
本案揭开了保险业“条款陷阱”的冰山一角。类似拒赔事件频发,如河北7岁女童因未“截肢”被拒、上海患儿因“并发症年龄错配”遭刁难。数据显示,近三年32%重疾险拒赔案涉及“并发症条件”争议。
破局意义:首例判决倒逼改革
作为全国首例认定糖尿病附加条款无效的判决,本案推动多地法院援引援用,倒逼保险业修订条款。银保监会2024年已明确要求疾病定义须符合医学规范。
这场胜诉不仅为小杰家庭追回救命钱,更撕开了保险业“合法拒赔”的潜规则。正如法官蔡晶晶所言:“不能让患者为不合理的条款买单。”
5岁男孩确诊糖尿病保险公司拒赔
武汉中院判决首例"1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拒赔案"引发行业震动
2023年,武汉5岁男童小杰确诊1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需终身注射胰岛素。其父母在孩子满月时投保的终身重疾险却遭拒赔,保险公司以"未达到合同约定的并发症条件"为由拒绝赔付。历经两审终审,武汉中院于2025年3月28日作出判决,认定保险条款中"需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心脏病变植入起搏器或脚趾坏疽"的附加条件无效,判令保险公司支付保险金。
争议焦点:保险条款的医学合理性与公平性
1. 条款设计的"年龄歧视"
保险合同将1型糖尿病赔付范围限缩至中老年常见并发症,而儿童患者因年龄小、治疗及时,短期内难以出现此类症状。医学专家指出,儿童糖尿病并发症多出现在数十年后,且积极治疗可显著延缓甚至避免严重后果。
2. 免责条款的"隐形陷阱"
法院认定,保险公司将"严重1型糖尿病"纳入承保范围后,又通过附加条件限缩赔付,属于《保险法》第17条规定的"减轻或免除保险责任条款"。但保险公司未对条款进行特别提示和明确说明,导致条款对投保人不生效。
司法判决的突破性意义
- 首例"条款无效"认定:本案系全国首例明确判决保险公司因1型糖尿病附加并发症条款无效的案例,突破了此前同类案件中"需满足并发症条件"的惯性判决。
- 消费者权益保护导向:法院援引《民法典》第496条,强调格式条款应公平合理。判决书指出,条款设计既不符合医学常识,也加重了投保人责任,违背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
行业乱象与改革呼声
1. 条款"文字游戏"频现
据统计,2023-2025年全国重疾险拒赔案件中,32%涉及"并发症条件"争议。例如:
河北邢台7岁女童因未"切脚趾"被拒赔
内蒙古患者因未"装心脏起搏器"遭拒保险公司通过细化疾病定义规避赔付责任,被指"将医学诊断异化为理赔游戏"。
2. 监管与司法的双重倒逼
2024年银保监会《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疾病诊断标准应符合通行医学规范。本案判决后,多地法院已援引该案例,推动保险公司修改条款。
专家建议:投保人如何规避风险?
- 投保前:重点关注条款中"重大疾病"定义,警惕"并发症""持续治疗期"等限制性条件。
- 理赔时:若遭遇拒赔,可要求保险公司提供医学依据,并申请司法鉴定。
- 维权渠道:通过银保监会投诉、法院诉讼等途径,主张条款无效或要求保险公司承担举证责任。
武汉中院的判决犹如一记重锤,敲碎了保险行业长期存在的"文字免责"潜规则。当法律与医学常识同频共振,当司法天平向弱势群体倾斜,这场关于条款公平性的较量,终将推动保险业回归"风险保障"的本质。正如法官蔡晶晶所言:"保险不该是精算师的文字游戏,而应是投保人遭遇不幸时的坚实后盾。"
“糖友”难以启齿的性功能障碍
你知道吗?
糖尿病也会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什么是勃起功能障碍?
勃起功能障碍(ED)是指阴茎持续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的勃起以完成满意的性生活,病程三个月以上。ED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ED的风险是健康男性的3倍,约有32%的1型糖尿病患者和42%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有ED,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信心。
糖尿病为何会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糖尿病主要通过损伤神经和血管功能,引起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此外还有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ED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当中,糖代谢紊乱所致的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是导致糖尿病ED的主要原因。
1.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周围血管,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弹性减退,海绵体动脉血流供应减少,导致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2.神经病变 长期高血糖导致周围神经、自主神经以及周围动脉血管发生一系列病变,导致性功能障碍。
3.心理因素 由于经济压力、对并发症的恐惧、严格控制饮食,患者焦虑和抑郁较正常人严重,这些心理压力导致性功能障碍。
4.内分泌异常 糖尿病可引起雄性激素水平下降,而雄性激素在维持性欲上具有重要作用。
5.其他 长期吸烟、酗酒及服用抗抑郁药也可诱发ED。
如何诊断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一般情况:1: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2:有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主诉。
辅助检查:夜间阴茎勃起监测、阴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态阴茎海绵体灌注造影等。
根据严重程度,可将男性ED作如下分级:
1级.严重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和维持勃起的能力严重下降,硬度如同豆腐。具有严重勃起功能障碍的男性几乎没有满意的性表现。
2级.中度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和维持勃起的能力中度下降,此时勃起的硬度如同剥了皮的香蕉。此类男性经常对自己的性表现不满意。
3级.轻度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和维持勃起的能力轻度受损,这时的硬度可以比作带皮的香蕉。此类男性只是偶尔对自己的性表现不满意。
4级.无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和维持勃起的能力不受影响,可以用小黄瓜来比喻阴茎勃起时的硬度
西医如何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糖尿病性ED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血糖,同时采取心理干预和药物联合治疗。
1.积极治疗原发病:通过严格控制高血糖,保护血管、神经免受损害,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2.心理干预:糖尿病性ED除了器质性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关注,必要时配合服用抗抑郁或抗焦虑药物。
3.药物治疗:
(1)PDE-5抑制剂:是治疗糖尿病性ED的一线药物,其代表药物是西地那非(万艾可,俗称“伟哥”)但该药对全身血管有扩张作用,故血压低、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不能用。
(2)α-受体拮抗剂:如前列地尔、育亨宾(又叫“萎必治”,育亨宾碱)等,可以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阴茎动脉,增加阴茎海绵窦血流量,从而促使阴茎勃起。
此外还有一些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补充雄激素以及利用低能量脉冲波治疗等;
杜宝昕博士如何认识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
杜宝昕博士认为:中医学中无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之病名,后世医家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而勃起功能障碍与 “阳痿”“筋痿”相近,故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即消渴并阳痿(DMED)。
DMED是在消渴病发病基础上继发宗筋痿而不举、或举而不硬、或硬而不久,以致无法完成满意性行为的疾病。其病位在宗筋,病变脏腑为肝、肾、心、脾,病本在肾。
杜博士在中医证的层面分析各证候要素,结合经络学说、藏象理论,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基本病机可归结为肾精不足、肝气郁结、经络瘀阻。认为本病主要肝郁、血瘀、肾虚有关。治以疏肝通络、活血祛瘀、补肾强精。并拟定疏肝通络强精方治疗本病,具体药物成分如下:柴胡、炒露蜂房、红花、丹参、三七粉、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五加皮、煅龙骨、煅牡蛎。
在中药内服基础上,也可结合针灸调理:
主穴:内关、百会、三阴交、太溪、足三里、关元,
在关元或神阙穴位上进行艾灸。配穴:湿热加阴陵泉、中脘;肝郁加期门、膻中;肾虚加肾俞、腰阳关;血瘀加血海、膈俞。
自我调养,养生妙招
1.饮食方面:注意控制血糖血脂,避免高糖高脂摄入,清淡饮食,适当进食高蛋白食物及新鲜蔬菜,如鱼、虾、鹌鹑蛋、鸽子蛋、泥鳅、羊肾、枸杞、韭菜;
2.心理调节:积极治疗原发病,保持心情愉悦,减轻心理压力,以平常心对待,避免过度焦虑;
3.生活方面:戒烟、戒酒,拒绝毒品,不滥用药物;
4.适当运动:适当体育锻炼,改善机体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