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一饿就头晕是糖尿病(饿了头晕是血糖高吗)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0
文章目录:

体检血糖正常,但经常肚子饿还头晕,你是被漏掉的糖尿病人吗?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请勿转载 欢迎转发】

经常有人问我:

觉得自己吃得很健康啊,红薯,杂粮粥,蔬菜,蛋白,都吃了。每餐饭感觉都是吃饱了的,为什么还没到下一餐,就总是觉得饿呢?尤其是运动之后,觉得特别容易饿,一饿就觉得全身发软,手脚发抖,甚至头昏眼花的。单位年度体检时检查了血糖,也没有什么问题啊……

这类问题,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地回答。因为至少要分成两类人来讨论。

  • 第一类人,没有三高问题,但通常身体虚弱,肌肉无力,日常饮食数量偏少。除了低血糖之外,可能还有消化不良、低血压、贫血等问题。
  • 第二类人,腰腹偏大、血糖控制能力下降,餐后高血糖,餐前低血糖,属于糖尿病高危。

共同点是:两者都需要按慢消化、控血糖的模式吃。只不过前者需要重点增加蛋白质供应,加强营养;后者则要控制体重,减少主食食量,特别是需要增加运动,把腰围减下来,把体脂率降下来。

其实,在第一类人当中,也有不同的情况。

第一类人的情况1:原本身体属于健康状态,只是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心情不佳,三餐紊乱,食物过少,导致体质下降、营养不良,同时伴有低血糖的情况。这种情况只要好好吃饭就能恢复。

水水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她在失恋之后,情绪一直很低落。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她经常不吃早饭,午餐也吃得很少,有时只吃一个红薯、两个苹果或半根玉米,只有晚上饿极了才大吃一顿。原本健康的她,明显感觉自己的身体变差了,不仅怕冷,而且胃肠不舒服。因为不好好吃饭,她在午饭前和下午都感觉特别虚弱,饿的时候甚至两手发抖,两腿发软,走路都没力气。上第四节课的时候,听课都没法集中精力,脑子变得特别迟钝。

后来,她咨询了营养师和心理师,明白失恋不是自己的错,不应当用不吃饭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然后,她开始按时认真吃三餐,每餐都有两种优质蛋白质食物,加上主食和蔬菜。很快她的不适症状就消失了。她感觉自己的情绪变得阳光了,思维活跃起来,成绩也改善了。

第一类人的情况2:长期患有胃肠疾病或消化不良。日常食量小,正常吃三餐,但吃不多就饱,过后就饿,一饿就手抖脚软,甚至眼前发黑。需要吃很多饼干点心才能缓过来。

晴晴属于这种情况。她用餐时都会吃到感觉饱,但到了下一餐之前,还是经常会在办公室里感觉虚弱,头晕手抖。必须在随身的包里备着巧克力、饼干、面包之类。但是,当时吃了这些甜的食物,过一个小时,或者增加一点运动,又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由于她三餐本来吃得少,而且因为消化不良,吃的蛋白质食物也不够,蔬菜也不足,而缺乏了蛋白质和蔬菜的配合,血糖更加控制不好。运动之后自然是容易饥饿低血糖的。

但是,她在发现低血糖的时候吃的是什么呢?不是高血糖指数的面包(即便号称全麦无糖,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就是低蛋白质高脂肪的巧克力和饼干。她给身体补充蛋白质了吗?根本没有。不是碳水,就是脂肪。这些食物虽然当时能让她感觉不那么饿,但营养素密度很低,不利于长期血糖稳定,而且会促进长胖。

为了改善血糖控制能力,她需要健身增肌。不过,按她这种吃法,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素供应不足,就算偶在运动,也很难增肌。所以,本来肌肉薄弱的人,更不能经常低蛋白质饮食,再以低血糖为理由纵容自己乱吃甜食、乱喝甜饮料。

第二类人:日常三餐食量都充足,并不比别人吃得少。但奇怪的是,餐前还是会低血糖。一旦饥饿就特别着急,饿得心慌气短出虚汗,手脚无力情绪急躁。同时,腰围偏大,体脂较多,容易感觉疲劳。甚至吃得比以前少,看起来还更胖了。

这可不是个好情况,很可能意味着已经进入糖尿病前期状态,甚至已经患有糖尿病而不自知。

李工就是这种情况。他是一个设计师,本来体力活动并不多,但三餐的主食总是吃得不少。吃多了餐后总觉得犯困,但稍微少吃一点,就容易饿,一饿了就心里发慌,全身没力气,脑子也不好用,脾气还会变得暴躁。最近两年,肚子突出更明显了。

李工在单位年度体检中并没有查出问题,空腹血糖没有超过6.0毫摩尔/升。在营养师的提示下,他去检查了葡萄糖耐量,才发现自己喝葡萄糖水后2小时血糖已经飙升到13毫摩尔/升,达到糖尿病水平。

这种情况最适合吃全谷杂粮替代精白米面为主食,同时还要配合足够的蛋白质和蔬菜。这样不仅不容易餐后饥饿,而且能够平稳血糖,不会餐后血糖高而餐前血糖低。同时,上午10点和下午4点主动加餐一小杯低糖酸奶和半个苹果。

吃对了食物之后,他明显感觉精力比较持久,再没有了餐后犯困、餐前发虚的感觉,餐后血糖也有了明显改善。 同时,为了提高血糖控制能力,他还需要加强运动,减掉腹部多余的脂肪。

这里特别提示,原来容易低血糖、运动很少、肌肉薄弱的人,一旦腰腹部脂肪大量增加,很容易转变成糖尿病前期。尤其是怀孕的准妈妈,极易出现妊娠糖尿病清理。所以,建议孕前去做一下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水平测试,仅仅测空腹血糖还不够。

后面两种情况都需要增加运动。但由于运动增肌、运动减脂都需要营养配合,所以需要以下建议:

——如果食量小,消化能力弱,不要觉得「已经胃里饱胀了」就认为自己吃够了。宜在三餐之外主动加餐,保证营养素供应。

——吃主食的同时,要配着鱼肉蛋类和蔬菜一起吃,不要只大口吃饭喝粥,这样餐后血糖就会平稳一些,下一餐饭前也不容易出现低血糖。

——两餐之间要主动加餐,避免饥饿引起低血糖。加餐食物都要用营养价值高的品种,如牛奶、豆浆酸奶;燕麦粥;水果干和坚果1:1配合等。尽量不要用甜食、糖果、饼干、面包、巧克力华夫一类食物。

——如果饭前做运动,运动前要吃点东西,空腹运动容易发生低血糖。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要突然加量,以免身体难以适应。

——饿了之后也要吃上面建议的加餐食物,配合煮鸡蛋(或卤蛋也可)、柔软的牛肉粒(有真空小包装市售品),不要吃甜食、面包之类,它们维持血糖的能力很差

最后忠告一下,建议低血糖的朋友们不要把体重当成最大的事情来看,不要觉得增加营养会让人变重而心怀顾忌。如果确实体重偏高,那么要先改善体质、增强肌肉,再考虑减重的事情。营养足了,身体有力气了,血糖水平稳定了,运动之后身材自然会变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运动之后频频发生低血糖,运动的效果也很难尽如人意。


欢迎关注 我的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范志红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饭前饿不是馋而是“病”反应性低血糖或提示糖尿病到来

53岁的陈叔是一位老饕,喜爱各种美食,所以较为肥胖。虽然一直被劝告减肥,但他因为放不下口腹之欲,一直没有成功。

前段时间,陈叔约了朋友一起去试吃一家新开的粤菜馆。他一早便来到了餐厅,由于其中几位朋友迟到,所以大家就只能一边喝茶,一边等,一直没有开席。但陈叔突然感觉非常饥饿,感到头晕眼花,甚至出现心慌、手抖症状,吃了些点心这才好转。朋友们都嘲笑陈叔是嘴馋了,这让他感觉特别冤枉。

陈叔感到非常奇怪,自己早餐吃得不少,而且还未到12点,怎么就低血糖了呢?随后一段时间,陈叔频繁出现类似情况,于是去医院开药的时候顺便做了检查。他被医生告知属于糖尿病前期,之所以会出现餐前低血糖,正是糖尿病发出的信号。

饭前“低血糖”:头晕、心慌、出冷汗

你有过陈叔这样的经历吗?午餐前感觉特别饿,甚至感到头晕、心慌,一定要立即吃东西,否则浑身不舒服。如果你有的话,那么,建议你赶紧去进行糖耐量试验,看看是否已经到了糖尿病前期或早期。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莫伟介绍,上述情况在医学上被称为“反应性低血糖”,即在餐前出现低血糖症状(此时测量血糖可能仍在正常范围内,并没有低血糖)。人们之所以会出现反应性低血糖,很大程度上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当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时,首先,机体对于胰岛素不敏感,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多,但效果却大打折扣,这是导致糖尿病前期的原因之一。其次,当发生胰岛素抵抗时,体内胰岛素峰值与进餐后血糖峰值出现交错,当进餐后血糖升至峰值时,胰岛素量及作用不能及时跟上;而当血糖下降时,胰岛素达到峰值,自然也更容易出现低血糖情况。

莫伟指出,当出现反应性低血糖时,即使还未达到确诊糖尿病的地步,也意味着身体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而这种情况往往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甚至已经是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见于下面人群,如肥胖(包括中心性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糖尿病前期患者等出现这类情况,一定要尽早检查。

需提醒的是,此类患者测量血糖可能并无异常,但此时已经需要进行干预,才能将糖尿病拒之门外。如不作为,几年之后,糖尿病将会如约而至。

调整饮食结构,加强锻炼

针对此类人群,通常首选生活方式调整。最为重要的就是加强锻炼,减轻体重,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者,减肥更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饮食也需要及时调整,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控制总热量,尽可能清淡饮食,具体参照糖尿病饮食原则。

莫伟指出,此类人群之所以会在餐前出现低血糖反应,除胰岛素抵抗外,还与早餐结构不合理有着很大关系。不少老年人早餐结构非常简单,喜欢喝粥、吃面,但此类食物容易消化,无法保证持续供能,血糖快速上升后也会快速回落,增加反应性低血糖发生的可能。所以,如存在反应性低血糖,建议改变早餐结构,吃一些不那么容易吸收的食物,最好吃一些肉类、蔬菜类食物,使血糖平稳、缓慢增长,尽可能保证到下一餐前维持供能。

当提到糖尿病征兆时,人们往往会想到“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殊不知,这些都是确诊糖尿病之后才出现的症状,其实在更早期,糖尿病还未到来的时候,身体就已经发出了信号。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经常不到饭点就饿,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当心糖尿病来袭

在临床上,常常会遇到这类病人: “我一到快吃饭的时间就特别容易饿,如果不按时吃饭就会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等不适症状”。

其实,此类情况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症状。大多人认为糖尿病是因为血糖高造成的,而血糖低是不会得糖尿病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知道,低血糖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浆葡萄糖水平低于正常的临床综合征。

餐前低血糖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波动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不超过7.8mmol/L。一般成人静脉血糖低于2.8mmol/L(50mg/dL)即可认为是血糖过低。

上述的这类低血糖常多发生于早餐后3-5小时,并且饭吃得越多,越容易出现,而午餐及晚餐后则较少出现。

临床表现为:心悸、心慌、出汗、面色苍白、饥饿、软弱无力、手足震颤、血压偏高等。一般无昏迷或抽搐,偶有昏厥。每次发作约15-20分钟,可自行缓解,病情非进行性发展。发作时血糖可以正常或低至2.8mmol/L(50mg/dL),但不会更低,能耐受72小时不进食。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进餐之后胰岛B细胞就会马上分泌胰岛素,便于及时控制食物消化吸收引起的血糖升高。

但是,当胰岛功能失调的时候,进餐后胰岛细胞不能及时分泌胰岛素,工作“慢一拍”,等到食物消化一段时间后,胰岛素才开始分泌释放,这“慢一拍”分泌释放的胰岛素会降低体内正常的血糖水平,从而带来下一餐餐前“低血糖”的发生。

餐前低血糖的特点

  1.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呈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曲线中空腹血糖升高或为正常高限,进食葡萄糖后最初血糖正常上升,但峰值可延迟至2-3小时,胰岛素分泌明显延缓,在2-4小时后胰岛素分泌较正常增多,低血糖在血糖峰值后出现。
  2. 部分病人有糖尿病家族史。
  3. 葡萄糖耐量减低者有逐渐发展为糖尿病倾向。
  4. 大多患者因为害怕低血糖反应发生,大量进食,所以体型肥胖。
  5. 多伴有其他代谢异常,例如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

在排除饮食摄入量不足的情况下,建议在“第二餐餐前、或餐后2~3个小时”反复、持续出现“反应性低血糖”的患者,积极预防糖尿病。

预防糖尿病的11条建议

① 及时到内分泌专科进行肝、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查。

② 放松心情,进行体育锻炼,戒烟戒酒,积极减重。

③ 注意观察低血糖反应发生前的饮食结构,及时调整。

④ 按时进餐,避免饥饿。注意进食速度,细嚼慢咽。尽量先进食高纤维食物(占食物总量的一半),再进食蛋白质食物(占食物总量的1/4),最后进食碳水化合物(占食物总量的1/4)。

⑤ 在低血糖症发作时,适量吃含糖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糖果等,大量进食虽然能迅速缓解低血糖引起的各种不适,但会进一步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可能由此加重病情。

⑥ 经过上述后调整仍然出现低血糖反应,可以到医院就诊,测定低血糖时的静脉血糖和胰岛素,计算胰岛素释放指数排除胰岛细胞瘤。

⑦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延缓葡萄糖吸收的作用,使得胰岛素不适当分泌时,可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同时阿卡波糖单独使用不会引起低血糖,也不影响体重。

⑧ 及时纠正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等慢性疾病。

⑨ 如果没有发展为糖尿病的患者,至少每年监测空腹血糖、肝功、肾功、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试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查等1次。

⑩ 若空腹血糖超过5.6mmol/L就应该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如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也应该筛查。

⑪ 如果开始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症状,及时至内分泌科就诊。

所以,非糖尿病但经常出现餐前低血糖患者也应警惕起来,积极预防糖尿病!

作者:沐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