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得糖尿病的好处和坏处(得糖尿病的好处是什么)

魏向阳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并不是因为出现不适症状才要治疗,血糖高本身就是危险症状

51岁男性,突发一过性,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两天。头核磁:未发现明显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灶。

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发现高血压病5年余,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

医生反复质问患者:是否还有其他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等。

患者坚决表示只有高血压病,没有其他疾病。

医生查看患者的电子病历发现,在2022年行血糖检查:糖化血红蛋白8.3%!这已经能够诊断糖尿病。

当医生提醒患者时,他这才恍然大悟说:自己两年前曾经被告知有糖尿病,但自己并没有不适症状,因此并未在意!

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早期并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患者甚至没有任何感觉,但是等到糖尿病出现症状时,很多可能已经是晚期症状,例如出现晚期并发症:脑梗死、心肌梗死、肾脏疾病、血管病变等。

针对这个患者来说,并不是不想治疗,主要是明显的缺乏对于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因此并没有给予及时的干预降糖,时间久了,导致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最终出现相关的脑卒中事件!

每个人对于疾病的认识程度不一样,有的人过度担心,出现一点小的毛病就会心慌不安严重者会出现焦虑抑郁倾状态;而有的人则过度轻视,对于一些小病从来不上心,一些坏的行为习惯也不去改正,甚至更不会去吃药治疗,久而久之就会小病变成大病,大病变成不治之症等。

这都是两个极端。这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人,身体疾病的原因、发病过程、机制及危害,对于出现某种症状时,不要过度的担心,也不要过度的害怕,更不要不当回事!

有些是我们现今阶段能治好的,那我们努力去治,有些是我们现在不能改变的,那么我们就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积极努力的去面对!

为啥喝完酒血糖降了,却说糖尿病别喝酒?因为你不知道这6大危害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柳叶刀》.

世界卫生组织(WHO)

老李今年55岁,糖尿病史5年,平时饮食挺注意,但他有个习惯——喜欢小酌两杯。

前几天,他测血糖,惊讶地发现:“咦?昨天喝了点酒,今天早上血糖还降了!”

他满脸疑惑地问医生:“那我是不是可以经常喝点酒,降血糖?”

医生听完,差点没一口水喷出来:“降是降了,但你知道背后的‘代价’吗?”

酒精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就像一个“披着羊皮的狼”,看似带来一时的好处,实则暗藏深坑。

今天,我们就来拆穿它的真面目,看看糖尿病患者喝酒到底有哪些危害。

一、为什么喝完酒血糖会降?真相没那么简单!

有些糖尿病患者发现,喝酒后血糖确实会短暂下降。这到底怎么回事?这背后牵扯到肝脏的“工作安排”。

正常情况下,肝脏会源源不断地释放葡萄糖,维持血糖稳定。但酒精进入体内后,肝脏的“注意力”全被酒精吸引走了,它忙着分解酒精,暂时“忘了”释放葡萄糖。

血糖下降了,特别是空腹喝酒,低血糖风险更高

但问题来了——血糖降了,并不代表是“健康的下降”!

酒精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个“拖油瓶”,让血糖忽高忽低,还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隐患。

二、糖尿病患者喝酒的6大危害,你知道几个?

1.低血糖风险飙升,甚至危及生命

酒精让肝脏“忙不过来”,无法及时释放葡萄糖,低血糖说来就来。

如果低血糖发生在夜间或酒后入睡时,更是危险!因为人睡着后,低血糖症状(如心悸、出汗、头晕)不容易被察觉,可能直接陷入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特别提醒:喝酒 降糖药(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低血糖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2.血糖“过山车”,增加并发症风险

喝酒后,血糖先降,接着又可能飙升,就像坐“过山车”一样。

有研究发现,酒精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控制变差,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喝酒,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都可能找上门!

3.伤肝又伤肾,双重打击

糖尿病本就容易导致肝脏和肾脏的损伤,如果再加上酒精的“火上浇油”,问题更严重!

酒精会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肝脏负担。

酒精还会增加肾脏代谢负担,加速肾功能损伤,糖尿病肾病患者更要警惕!

4.血压升高,心血管风险大增

糖尿病患者本就容易高血压、动脉硬化,而酒精会让血压进一步升高,增加心脏病、中风的风险。数据显示,长期饮酒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比不喝酒的人高出近50%!

5.影响神经系统,加重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手脚麻木、刺痛等神经病变,而酒精会让神经受损更严重!长期喝酒的人,可能会出现“酒精性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麻木、无力、疼痛,甚至影响行走。

6.增加体重,影响血糖控制

有人可能会说:“我喝的是啤酒,热量不高吧?”

错!一瓶啤酒≈一碗米饭的热量,长期喝酒,可能让体重悄悄上升,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血糖更难控制!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体重是关键,而酒精却是个“隐形增肥高手”!

三、如果真的想喝,该怎么办?

现实生活中,有些糖尿病患者确实难以完全戒酒。如果实在想喝,应该怎么做呢?

选择低酒精度的酒,如红酒,避免烈性酒。

控制饮酒量,男性一天不超过150ml红酒(约1小杯),女性不超过100ml。

避免空腹喝酒,同时搭配高纤维、低GI的食物,如蔬菜、坚果等。

喝酒后一定要监测血糖,尤其是晚上喝酒的人,务必要注意夜间低血糖的风险。

如果正在服用降糖药,最好完全避免饮酒,以免低血糖风险飙升!

但说到底,糖尿病患者最好的选择,还是“滴酒不沾”!

四、给你一个思考题

很多人觉得,“偶尔喝点酒,没啥大问题吧?”

但你有没有想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战”,每一次“放纵”,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加速健康的流失。

你愿意为了短暂的“微醺”,冒着未来失明、肾衰、心梗的风险吗?

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真正理解:健康,才是最值得珍惜的“无价之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血糖升高自己没有感觉明显不适需要治疗吗?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临床中经常碰到一些血糖高的人,觉得自己又没有明显不适,不需要治疗,继续该吃吃该喝喝,完全不控制饮食。今天这篇文章就讨论一下血糖升高自己没有感觉明显不适需要治疗吗?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

一、糖尿病概述:

如果血糖经常高于正常水平,即使没有任何不适或仅有轻微不适感,也是需要重视的,早期糖耐量异常可能通过控制饮食、适当增加运动量可以逆转,如果确诊为糖尿病了就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来控制血糖了。

糖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糖尿病主要和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以及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所致。

糖尿病早期可以没有明显不适感,后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烦渴、容易饥饿、体重下降或肥胖、疲乏无力等不适感,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常容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眼睛和神经等病变。2型糖尿病常常容易伴有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肥胖。严重者或应激时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危及生命。且糖尿病患者比无糖尿病者更容易出现各种病原体感染,如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

糖尿病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主要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为胰岛素分泌的绝对缺乏,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经血清或DNA检测可以发现免疫反应指标或基因标志。2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抵抗兼有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反应不足。有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被确诊前可以长期无不适感。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发病机制、自然病史、治疗原则和反应以及预防均有明显不同。此外,还有少数的糖尿病患者有自己特有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归属于其他特殊类型。部分妊娠女性也容易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根据权威统计,201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有4亿多人,预测到2040年会增加到6亿多人。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从45岁后发病率明显上升,到60岁达高峰。国内2型糖尿病占比远高于1型糖尿病,且近年来青少年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增加。

长期血糖不佳容易导致血管病变,心血管的病变风险更大,糖尿病血管病变非常广泛,不论大中小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均可被累及,常常并发多脏器病变,特别是心血管、肾脏、眼底、神经、肌肉、皮肤等的微血管病变。

约7成左右的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常引起心、脑、肾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周围动脉尤其是下肢足背动脉等硬化可出现坏疽。微血管的病变可导致尿蛋白的漏出和肾脏病变。约有25-44%的患者有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经成为糖尿病致残、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脏与大血管还有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疾病以及冠心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外周动脉病变和猝死风险比无糖尿病人增高1-5倍。

心血管病变是危及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的主要原因,也明显增加了糖尿病防治方面的支出。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出现急危重症的风险比非糖尿病人群高3-5倍。且由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时病理改变比较严重,所以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和非糖尿病患者不太相同。

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筛查心血管的情况。

2.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糖尿病容易导致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有2-4成最终会发生脑血管病,严重者会危及生命。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与预后均和非糖尿病性脑血管病有区别。

糖尿病是脑血管病的一个强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5-6倍,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都和动脉硬化症的发展与脑血管并发症患者风险率增高密切相关。糖尿病也会增加一过性脑缺血的发生率。

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更差,除了脑卒中死亡率增加外,与卒中有关的痴呆以及卒中复发危险均明显升高。超过三分之二的慢性脑卒中患者以及超过三分之一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糖。糖尿病患者脑梗死发病年龄比非糖尿病患者平均要早5年左右。

3.糖尿病神经疾病变:

糖尿病神经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慢性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疾病与自主神经疾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新诊断时已经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疾病而常常被漏诊,需要引起注意。

糖尿病神经疾病可表现为烧灼样疼痛、点击样或针刺样感觉、感觉麻木与感觉过敏。典型的神经性疼痛多在夜间加重,症状最常出现在下肢和足部,部分患者可出现在手部,呈手套袜子样分布。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仅仅在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异常,所以容易漏诊。还可表现为局部感染减退甚至消失,运动性无力。

糖尿病自主神经疾病可以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出汗系统和代谢系统。

其中心血管自主神经疾病危害最大,可导致静息心动过速与直立性低血压,有时还可能导致猝死。静息心率大于100次/分、体位变化没有伴有相应的心率反应和存在其他系统自主神经疾病时应该考虑可能存在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疾病。

糖尿病自主神经疾病还可以表现为胃肠功能紊乱,最明显的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胃轻瘫)以及肠功能性改变(便秘或腹泻)。胃轻瘫常常表现为腹胀、稍微吃一点就饱了、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糖尿病自主神经疾病还可以表现为泌尿生殖功能障碍,比如糖尿病膀胱病变表现为尿不尽、排尿不畅、排尿次数减少、尿失禁和反复尿路感染等。

糖尿病自主神经疾病还可以表现为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上肢多汗, 而下肢无汗,足部无汗会导致足部皮肤的干裂,导致足部溃疡的发生率升高。自主神经疾病还可导致升糖激素释放减少,引起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降低,容易导致严重低血糖的发生。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于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导致失明的几率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也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1型糖尿病所致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对更明显,2型糖尿病也常伴有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发病时长明显相关。严格的控制血糖可以明显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几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表现有轻有重,进展速度也不一样,还受是否合并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疾病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主要的表现为视力的改变,和视网膜病变的程度与部位有关。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视力减退或闪光感。突然看不见多见于眼底出血或视网膜脱离的出现。

5.糖尿病肾病:

1型糖尿病约30%的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2型糖尿病20-50%的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常见的原因。及时正确的治疗能明显减少与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出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糖尿病肾病分为5期,第1-2期为临床前期,3-5期为临床诊断,蛋白尿的逐渐增加是分期的关键指标,5期为尿毒症期,此期患者一般需要透析治疗。

6.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疾病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以及深部组织损伤。全球约15%的糖尿病患者在某一时间出现过足溃疡或坏疽,糖尿病足导致的截肢是非糖尿病者的15倍。

三、糖尿病与感染: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感染,而且容易出现比较严重的感染,许多常见的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生更频繁、更严重。在高血糖高渗状态,还会出现一些罕见的感染,如鼻脑型毛霉菌病、气肿性胆囊炎、恶性或坏死性外耳炎等。

糖尿病与感染是两种相互影响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感染,而感染又可加重糖尿病。

四、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中毒,此三种情况都属于急危重症,需要及时至医院诊治,否则会危及生命。

严格的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所致的各种并发症,所以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降糖治疗主要采取饮食控制、合理运动、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定期监测血糖等。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者需要同时控制血压、血脂、减肥。

后面还会分享更多疾病防治相关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