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引发的后遗症(糖尿病引发的后遗症是什么症状)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感染新冠病毒后会留下后遗症吗?专家解答来啦

近段时间以来,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话题引起大家的关注。一些人感染新冠病毒康复后,可能会在短期内存在乏力、心跳加速、肺功能下降等症状,有人因此担心,感染新冠病毒后会留下后遗症。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组织专家进行了解答。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得新冠后三个月以上还有症状,且可以恢复,叫新冠后症状。有乏力、失眠,甚至心跳快、焦虑等,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时间比较长。后遗症指的是你得了某一种疾病以后,出现了一些躯体和机体的障碍且不能恢复,叫后遗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新冠在急性期好了,然后长期存留一些症状,比如说疲乏或者是睡眠不好,所谓“脑雾”等等,但是目前来看这些表现在一般人群都不是大问题,基本一年之内可以恢复。目前,我们仍然强调对重症高风险人群要特别关注,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和糖尿病加重的风险。

来源: 央视新闻

二甲双胍的7个副作用,糖友不可不知!医生告诉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如果有一种药,被称为“糖尿病患者的救命药”,你会怎么想?它价格低廉、疗效确切,几乎是每个糖尿病人的“标配”。同样有不少人因为它的副作用叫苦连天,甚至偷偷停药。

这个药,就是“二甲双胍”。是治病的“福星”,还是带来麻烦的“隐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二甲双胍的7个常见副作用,糖友们一定要了解清楚!


为什么二甲双胍这么受欢迎?

要说二甲双胍的“江湖地位”,它可是糖尿病治疗的“一哥”。

从1957年问世到现在,二甲双胍已经陪伴人类走过了60多年,它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还被证明对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甚至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作为一种“老药”,二甲双胍的魅力在哪?

二甲双胍能有效降低血糖,但不会像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那样引起低血糖。它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促进葡萄糖利用,帮糖尿病患者稳住血糖。

它还能帮助患者控制体重,减少心血管风险,这也是很多医生推荐它的原因。而没有一种药物是“十全十美”的,二甲双胍也不例外。

虽然它好处多,但副作用也不少。尤其是一些常见的副作用,如果不提前了解,可能会让患者觉得“得不偿失”。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拆解这些副作用,并告诉你如何应对。


副作用一:胃肠道不适,最让人“抓狂”

“医生,我一吃二甲双胍就肚子疼、拉肚子,还恶心想吐,这药还能吃吗?”
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副作用,堪称它的“老毛病”。

研究表明,约20%-30%的患者会出现恶心、腹泻、腹胀、腹痛等不适症状,尤其是刚开始服药或剂量增加时。为什么二甲双胍会“折腾”肠胃?这跟它的作用机制有关。

二甲双胍会影响肠道内的乳酸代谢,改变肠道菌群,同时刺激肠壁,导致胃肠道反应。

应对方法:

1. 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比如从500mg每天两次起步,慢慢增加剂量,让身体逐步适应。

2. 饭后服用,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

3. 如果症状持续严重,可以尝试缓释片(如格华止XR),它释放药物的速度较慢,胃肠刺激相对更小。

案例分享:
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刚确诊糖尿病,医生开了1000mg/天的二甲双胍。

他服药三天后,出现了腹泻,每天跑厕所5次,最后干脆停药。复诊时,医生建议他从缓释片500mg/天开始,逐渐加量。

一周后,他的症状大大缓解,血糖也控制得不错。


副作用二:乳酸酸中毒,虽罕见但致命

乳酸酸中毒是二甲双胍最严重的副作用,虽然非常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可能致命。数据显示,乳酸酸中毒的发生率约为每万人每年3例,但一旦出现,死亡率高达50%以上。

为什么会引起乳酸酸中毒?
二甲双胍会抑制肝脏糖异生,从而减少乳酸的利用。当乳酸在体内大量堆积时,就可能引发乳酸酸中毒。高危人群包括:

1. 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排不出乳酸)。

2. 肝功能不全或长期酗酒者。

3. 有严重感染、脱水或缺氧的患者。

应对方法:

1. 定期检查肾功能(如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确保肾功能正常。

2. 如果出现严重呕吐、呼吸困难、极度疲乏等症状,要立即就诊。

3. 高危人群应谨慎使用或停用二甲双胍,改用其他降糖药。


副作用三:维生素B12缺乏,隐蔽的“隐患”

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能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进而引发贫血、神经病变等症状。

研究表明,约10%-3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维生素B12缺乏,但很多人并未察觉,直到出现疲劳、手脚麻木或贫血等表现时才发现问题。

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B12?二甲双胍会影响胃肠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尤其是长期服用或服用大剂量的患者。

应对方法:

1. 定期检查维生素B12水平,特别是服药超过3年的患者。

2. 如果确实缺乏,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B12片剂或注射来纠正。


副作用四:低血糖风险较低,但仍需警惕

虽然二甲双胍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低血糖,但如果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合使用,低血糖风险会显著增加。低血糖的表现包括心慌、出汗、头晕、甚至昏迷。

应对方法:

1.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时,低血糖风险极低,不必过于担心。

2. 如果联合用药,要注意监测血糖,不要空腹服药。


副作用五:味觉改变,影响饮食

有些患者反映,服用二甲双胍后,口中会有一种奇怪的金属味,甚至影响食欲。这种副作用虽然不常见,但也会让人感到困扰。

应对方法:

1. 注意口腔清洁,饭后漱口。

2. 如果症状明显,可以请医生调整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


副作用六:心血管风险降低,但需关注乳酸堆积

二甲双胍被认为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尤其适合伴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但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心衰或缺氧情况,乳酸酸中毒风险可能增加。用药时需要权衡利弊,心功能不全患者应谨慎使用。


副作用七: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能对二甲双胍产生过敏反应,比如皮疹、瘙痒,甚至哮喘样症状。

应对方法:

1.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2. 可以尝试更换其他降糖药物。


作为医生,我的建议是

二甲双胍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但前提是合理用药。糖友们在服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副作用的早期信号,不要擅自停药或随意加量。如果有任何不适,请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

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糖水平、维生素B12等指标,确保用药安全。药物是把“双刃剑”,科学使用才能药到病除!


医学信息来源:

1.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 《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与安全性研究》

3. 《糖尿病治疗指南(2023年版)》

4. 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文献

5. 临床实践与患者案例总结

第医线 | 糖尿病竟有百种并发症!发病年轻化,减重靠打针吃药可行吗?

图说:李小英教授在门诊 采访对象提供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2型糖尿病在过去被视为“老年病”,然而现在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患这个病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小英教授说,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年轻人不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和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增多,是导致糖尿病年轻化的主要诱因。更可怕的是,糖尿病有100多种并发症,而它可能就潜伏在你身边你却浑然不知。

可引发100多种并发症

“一个20岁的男青年确诊了2型糖尿病,体重250多斤。追问发现,男青年喜欢喝碳酸饮料,吃汉堡、炸鸡等食品。”李小英表示,年轻人饮食不规律,偏爱高热量食物,渴了就喝碳酸饮料,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

近年来,糖尿病的年轻化非常明显,来就诊的病人中不乏学生。糖尿病本身不一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但其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疾病之一。血管病变是常见的并发症,大中小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均可累及,而且会并发许多脏器病变,如心血管、肾、眼底、视网膜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截肢。

“有一位患者是看眼病的时候查出来了糖尿病。”李小英接诊过一位35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今年以来,他时常出现视物模糊的症状,到医院眼科检查后,双眼视力仅剩0.2,眼底已病变,这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典型表现。经检查,其空腹血糖超标近3倍,是一名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容易忽视,等出现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视物变形等症状,病情往往已比较严重。”李小英说。大约1/3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控糖不易因依从性不佳

“糖尿病初期患者血糖升高并不会引起明显不适的症状,只能通过采血检查的方式诊断,给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带来一定难度,”李小英说,“确诊后,用药的复杂性又让很多患者依从性不佳,导致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早期会出现哪些症状?可以简称为“三多一少”,“三多”即多饮、多食、多尿,“一少”则是体重下降。比如在一到三个月内突然下降10斤,一定要警惕,去医院检查血糖。

服用药物控糖的过程中,有些患者自作主张,随意变动服药时间和剂量,从而引起血糖波动;还有患者在用药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血糖已经有下降,甚至是达到了正常的水平,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是治愈的表现,于是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就随意减少了用药量甚至是停止用药。“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绝大部分糖尿病目前尚不可能根治,必须长期坚持服药。血糖正常是治疗的结果,临床一直都在强调用药依从性。”李小英说。

为什么有人得糖尿病后可以实现“逆转”呢?李小英说,并非所有患者都可逆转,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处于2型糖尿病早期,体内C肽水平正常或偏高,不存在胰岛细胞抗体,才具备逆转的条件。而更多患者则必须与糖尿病相伴终身,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图说:李小英在向患者讲解检查指标

不要过度依赖药物减肥

“针对糖尿病,不少人还是有一定的认识误区。”李小英说,有人认为,糖尿病主要是吃糖或者甜食太多造成的,这种说法不全面。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但吃糖或甜食多会导致肥胖,肥胖与糖尿病发病息息相关。高热量和结构不合理的饮食也会导致肥胖。此时,胰岛素抵抗会加重,进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另外,长期面对压力时,精神过度紧张,会让体内内分泌代谢紊乱;睡眠不足也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这些都是患病风险增高的原因。  

此前李小英教授团队曾发表研究成果显示,12个月高强度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计划对中心性肥胖人群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长期的有益作用。李小英指出,肥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可在餐后进行运动,每周至少5天,每次30~45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包括快走、骑车、乒乓球、羽毛球、慢跑、游泳等,应占总运动的50%以上。如无禁忌,最好一周进行2次抗阻运动,如哑铃、俯卧撑、器械类运动等,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有的肥胖患者借助一些新型药物来减肥,李小英表示,针对体重超标或者特别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其生活方式干预依从性不高,且体重一直下不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药物减肥,必要时配合外科减重手术。当然,并不鼓励普通人盲目通过药物来减肥。“打了针、吃了药,但生活和饮食方式不变,不仅容易反弹,还可能带来副作用。”李小英说,普通和微胖人群,生活方式干预永远都是放在首位的。

“去年体检血糖还好好的,今年怎么就得了糖尿病呢?”李小英说,门诊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中国成年人中约三分之一的人都是糖尿病前期,如果这些人不注意,其中6%~10%会患上糖尿病。因此,除了改变生活方式之外,李小英建议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应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糖尿病的征兆,及早采取措施。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