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突然发麻是糖尿病吗(手发麻是低血糖吗)
手麻别大意 可能与脑梗相关
手是我们身上最为灵活的部位之一,能完成很多精细的工作,如果手指出现什么不适症状,就会影响我们正常的手部活动。
尤其是当手麻出现时,除了会影响手部运动,还可能预示这些疾病。
短时手麻:正常
午睡过后整条手臂麻木,像是无数只蚂蚁爬过,休息5~10分钟后“麻”会逐渐消失。
这种生理性的麻木主要是因为不良姿势所致的局部供血不足,末梢血液流通不畅,或者因为神经受到外力压迫所致,通常短时间即能缓解,一般不用看医生。
长时间手麻要警惕
01
一侧手麻
△伴有头晕:如果排除挤压、撞击等外力因素,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一侧手臂麻木、失去知觉,很快发展到一侧肢体麻木、面部僵硬,同时还有头痛头晕、视野黑蒙或视线模糊、胡言乱语、协调能力差等症状时,一定要警惕。
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或狭窄、血栓脱落、供血不足等诱发的短暂性脑缺血所致,严重时可能预示着脑梗等高危疾病。
如果经常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不能对指:长期过度玩手机或使用键盘、鼠标办公,容易导致腕管综合征。
该病多发于单侧手掌,多有手指手腕无力,拇、食、中指和半个无名指的手掌侧皮肤感觉僵硬麻木及酸痛、夜间麻木感加重等表现。
△颈椎病:如果坐着时,你的手就开始发麻,改变头(颈椎)的位置,如进行颈部的前屈、后伸、侧屈或旋转,症状有所好转,手麻原因就可能是颈椎病变。
一般来说,大拇指麻木表示第六颈神经根受压;食指、中指、无名指表示第七颈神经根受压;小拇指则表示第八颈神经根受压。
此外,患者颈肩部经常肌肉酸痛,严重的还有呕吐、头晕、耳鸣等症状。
02
双手麻木
△双手震颤:帕金森
帕金森是神经系统的病变,病因尚不明确,在40岁~70岁之间都可能发病,患病率正逐年上升。
80%的患者会先从一侧手臂的手指开始震颤,逐渐扩展到四肢和全身。
如果双手异常颤抖的同时,还伴随有动作不协调、肌肉僵硬、反应迟钝、唾液增多等情况,要及时检查是否有帕金森。
△戴手套感:糖尿病
双侧手指发麻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发病时常呈对称性,类似于戴手套或穿袜子的感觉。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不到有效控制,多种并发症在早期就已出现,因此即使患者无糖尿病史,长期手麻者也该做糖尿病筛查。
△浮肿、发凉:心血管病
我们知道手上有非常多的末梢血管,当发生动脉狭窄、心血管堵塞等情况时,手部也会有相应的表现,比如青筋变多、变粗,手掌潮红、浮肿,手掌纹路增多、变深等等。
如果不时还伴随着胸痛、胸闷、气喘、憋气、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等症状,要警惕是心血管疾病。
△习惯酗酒:酒精中毒
手麻也可能是慢性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经常酗酒的人,如果出现手足发麻,提示慢性酒精中毒的可能。
如果不及时干预,可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障碍,甚至出现不可逆的损害。
预防手麻
防止腕部的慢性损伤:如做家务和长时间使用鼠标时最好中间能休息一下,使手部肌肉、肌腱和神经得以放松,从而防止腕管狭窄压迫神经导致手麻。
关注血压血糖:老年人要监测自身血压水平、低盐低脂饮食,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改善脑供血进而防止手麻。
定期监测自身血糖水平,生活中避免食用过多含糖量多的食物,进而防止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而引起手麻。
避免姿势一直不变: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变,及时变换体位,可适当地做一些颈部保健操,可避免颈部血管和神经受压导致手麻。
均衡饮食:不挑食,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体内营养充足,防止体内缺乏维生素B引起手麻。
总之,如果经常感觉手麻的话,可不能忽视,要及时去医院,找到病因针对治疗。
来源: 吉林12320
为什么手指会 “麻木” 几分钟?是中风前兆,还是颈椎病?别大意!
手指麻木,这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像一颗突然掉落的多米诺骨牌,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的连锁反应。它可能只是短暂的神经“打盹”,也可能是身体深处某个角落发出的“求救信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手指麻木背后的神秘面纱,探寻那些隐藏在日常细节中的健康真相。
一、手指麻木的“千变万化”
手指麻木,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小意外”,在不经意间打乱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它可能在你翘着二郎腿刷手机时突然“造访”,也可能在你睡梦中醒来,发现手臂被压得麻木不仁。甚至有时候,你正干着活,突然某根手指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瞬间失去了知觉。这种感觉,就像是手指被按下了“暂停键”,一切触觉信号瞬间中断,让人不禁心生疑惑:这到底是身体的“小调皮”,还是隐藏着某种健康危机?
二、神经“交通堵塞”:麻木的常见“元凶”
手指麻木的背后,神经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幕后黑手”。人体的感觉系统就像一个精密的“信号传输网络”,神经如同一条条繁忙的“信息高速公路”,将大脑的指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同时也将身体的感受反馈给大脑。然而,当神经通路受到挤压、受损或出现“短路”时,信号传输就会受阻,手指就会陷入“休眠模式”,麻木感随之而来。
三、颈椎“总配电盘”的“小故障”
颈椎,作为人体的“总配电盘”,肩负着控制脖子、肩膀、胳膊和手的重要使命。颈椎里的神经线路密密麻麻,一旦颈椎出现问题,比如椎间盘突出、骨刺增生或颈椎错位,就可能挤压到支配手部的神经,导致手指发麻。不过,颈椎病引起的手指麻木通常不会是“几分钟就好”的短暂现象,而是持续性的,甚至可能伴随肩颈酸痛、手臂无力、手指灵活度下降等问题。就像一个长期“罢工”的零件,影响了整个机器的正常运转。据统计,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大约有30%-5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退变,但真正因为颈椎病导致长期手指麻木的不到5%。换句话说,颈椎老化并不一定意味着手指一定会麻木,很多时候,手指麻木与颈椎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紧密。
四、肠道菌群的“神经牵连”
手指麻木与肠道健康之间的联系,就像隐藏在暗处的“秘密通道”,常常让人意想不到。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平衡对神经系统的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肠道里的某些有害菌会分泌神经毒素,这些毒素就像“神经干扰器”,干扰人体的神经信号传递,导致神经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出现短暂的感觉异常,比如手指麻木、脚趾发麻,甚至全身某个部位莫名其妙的刺痛感。
在肠道功能紊乱、便秘或腹泻频繁的人群中,这种现象更为常见。此外,肠道菌群还会影响维生素B族的吸收,而B族维生素对于神经健康至关重要。尤其是维生素B12缺乏,可能会导致神经脱髓鞘,影响神经信号传输,表现出来的就是手脚麻木、刺痛,甚至灼烧感。有研究发现,长期缺乏维生素B12的人,手脚麻木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出3倍。
五、中风的“危险信号”
中风是许多人听到手指麻木时首先想到的“恐怖词汇”,但事实上,中风导致的麻木通常有其独特的特征。中风引起的麻木通常是单侧的,比如一侧肢体突然无力或麻木,而且麻木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不会自己好转。此外,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口齿不清、视力模糊、头晕、走路不稳、嘴角歪斜等。如果只是短暂性的双手指麻,基本不用担心中风。但如果麻木符合上述特征,那就需要高度警惕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可能导致麻木,虽然这种麻木可能会在24小时内自行恢复,但这仍然是一个危险信号,提示未来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大大增加。数据显示,40%的TIA患者会在5年内发生真正的中风。
六、代谢性疾病的“隐匿威胁”
除了上述原因,某些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也可能导致手指长期麻木。长期高血糖会像“腐蚀剂”一样损伤神经,导致手脚麻木、刺痛,甚至丧失知觉。数据显示,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而手指麻木往往是早期信号之一。如果长期手指麻木,但查了颈椎也没事,那可能需要考虑检查血糖水平、维生素B族以及肠道健康,说不定问题的根源并不在手,而是在身体的其他地方。
七、手指麻木的“自我筛查”
面对手指麻木,我们该如何判断它是否是一个危险信号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初步筛查:
• 麻木是否短暂(几分钟内恢复)?如果很快恢复,大概率是神经短暂受压,问题不大。
• 有没有颈肩疼痛、手臂无力?如果有,可能和颈椎有关,可以考虑做个颈椎检查。
• 有没有消化问题、长期便秘或腹泻?如果有,可能和肠道健康、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
• 麻木是不是单侧的?伴随头晕、口齿不清?如果是,那要警惕中风,尽快就医。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对手指麻木的原因有一个初步的判断。但无论麻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都不能忽视身体发出的任何异常信号。因为每一个小小的麻木,都可能是身体在提醒我们关注健康,及时采取行动。
突然肢体麻木、口齿不清 警惕“小中风”发作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张秋霞 锁卓琪
老年人突然出现“一过性”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或说话不利索,头晕、视物模糊等异常表现,但持续时间约一小时内就缓解了,有人称为“小中风”,医学上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吴智兵主任医师提醒,老人对于“小中风”要重视,虽可能是“大中风”的前兆,但也不用过于恐慌,老年人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脑梗塞病灶。
有些“小中风”可能无症状吴智兵介绍,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不稳定的话容易脱落成为栓子,随血流到远端堵塞了脑部的小血管,但是栓子可能很快就溶掉了,或是周围的其他血管很快就代偿了,症状随后就消失了,这样就引起一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时脑血管痉挛或血流动力不足,也可能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老人会突然出现口齿不清、说话模糊、身体局部麻痹、某个肢体无力、失去平衡力、眼睛黑蒙等等。这些症状可维持几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有些人平时没有感觉到上述“中风”症状,但做脑部的CT或磁共振时发现有梗塞灶,才知道曾经脑梗过。吴智兵介绍,“中风”刚发生时做CT检查未必能看到病灶,一般要大概1天后才能看到,磁共振检查会更敏感些,能更早发现。
小中风后可做这些检查小中风的症状可能转瞬即逝,发作时间可能极短,很多人都不以为然,不会予以重视,认为症状消失了就好了,却不知小中风是大中风(明显的脑梗塞)的预警。有数据显示,小中风发生后,50%患者3-5年之内至少发生一次大中风。
吴智兵提醒,老人对小中风要重视,但也不用特别恐慌,不要脑部查出有梗塞灶就惶惶不可终日。其实70岁以上老人如果做脑的CT或磁共振,大多能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梗塞灶。就算没有明显梗塞灶,老年人的脑血管成像上看上去也不会像年轻人的脑血管那样“枝繁叶茂”。
那么发生过小中风后该怎么办?吴智兵介绍,不管症状好了还是没好,也不管好得快还是慢,都要赶快去医院进一步诊治,查找原因和危险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和预防。
可以去做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及斑块情况;可以做磁共振或CT成像检查,发现有无局部的缺血病灶以及脑血管的状态。另外可以检查、评估有无脑梗塞的高危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脂、房颤、吸烟、超重、饮酒、少运动等。
检查评估完后就可针对性地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有动脉粥样斑块的则进行药物治疗稳定斑块。哪怕血脂不高也要进行降血脂治疗,有助于斑块缩小;若动脉狭窄程度严重,可考虑进行介入治疗。但在脑血管中放支架要经过严格、慎重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