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一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
三因素可导致1型糖尿病 春季需注意这些
糖尿病常见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及妊娠糖尿病,那么,什么会导致1型糖尿病呢,春季应该如何应对呢?
1型糖尿病早期症状多
1、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也就是说,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2、自身免疫: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糖尿病能治愈吗?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3、病毒感染:某些I型糖尿病患者,是在病人患感冒、腮腺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后发病的。其机制在于病毒进入机体后,直接侵及胰岛 amp;beta-细胞,大量破坏beta-细胞,并且抑制beta-细胞的生长,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最终引发I型糖尿病。
春季如何护理糖尿病?
上述我们了解了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智,其实,1型糖尿病也没有那么可怕,只要早发现早治疗,1型糖尿病还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春季细菌滋生,此时糖友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澡、勤换衣,防感染。女性应有选择的使用化妆品,以此避免毛孔堵塞,引起疖、痈;男性在刮脸时要小心,防止刮破皮肤以前你感染。对于已感染部位,要做好局部清洁、消毒,尤其应及时与糖尿病或专科医生联系。
春季阳气升发,新陈代谢逐渐旺盛,此时需注意饮食。研究认为,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甘温之品,忌辛辣;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糖尿病人在春季宜多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蛋、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养肝护脾。在挑选蔬菜时我们可以选用韭菜、胡萝卜、山药、洋葱、苦瓜、莴苣、黑木耳等具有辅助降血糖、降血压作用的食物。
专家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发病与肠道菌群结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论文截图 摄
中新网上海10月28日电 (陈静 奚晓蕾)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中国儿童乃至成年个体健康的重大基础疾病。记者28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1型糖尿病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菌群结构紊乱;18种肠道细菌和粪便代谢物的组合能很好地区分1型糖尿病儿童和健康对照儿童。据悉,在抗生素处理的小鼠模型中,1型糖尿病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群可使其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季光研究团队获得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刚刊登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罗飞宏教授介绍,遗传易感和环境中促发因素的交互作用是1型糖尿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衡与1型糖尿病发病间的关联性受到重视,但缺乏深入研究。专家们围绕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的菌群结构、功能和代谢谱特征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机制研究。该研究成果为1型糖尿病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发现儿童肠道微生物紊乱的潜在环境因素,罗飞宏教授团队分析了中国儿童日常生活中28种非治疗性抗生素及12种杀虫剂暴露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及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抗生素、新烟碱类杀虫剂单独暴露或联合影响,均可能与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同时暴露于一种及以上抗生素和一种及以上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儿童有更高患病风险;其中儿童新烟碱类杀虫剂暴露水平越高,空腹血糖越高而起病年龄越小。
他们还发现,兽用及人兽公用抗生素及新烟碱类杀虫剂高暴露水平可使儿童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微小但严重的变化,可能影响自身免疫水平。该成果论文已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世界儿科杂志》)杂志发表。(完)
专家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发病与肠道菌群结构、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论文截图 摄
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中国儿童乃至成年个体健康的重大基础疾病。记者28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功能和代谢的紊乱与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1型糖尿病儿童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明显减少,菌群结构紊乱;18种肠道细菌和粪便代谢物的组合能很好地区分1型糖尿病儿童和健康对照儿童。据悉,在抗生素处理的小鼠模型中,1型糖尿病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群可使其空腹血糖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季光研究团队获得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刚刊登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罗飞宏教授介绍,遗传易感和环境中促发因素的交互作用是1型糖尿病发病的始动因素。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衡与1型糖尿病发病间的关联性受到重视,但缺乏深入研究。专家们围绕初发1型糖尿病儿童的菌群结构、功能和代谢谱特征开展了多中心研究,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了功能验证和机制研究。该研究成果为1型糖尿病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途径。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发现儿童肠道微生物紊乱的潜在环境因素,罗飞宏教授团队分析了中国儿童日常生活中28种非治疗性抗生素及12种杀虫剂暴露对肠道菌群的作用及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抗生素、新烟碱类杀虫剂单独暴露或联合影响,均可能与1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相关;同时暴露于一种及以上抗生素和一种及以上新烟碱类杀虫剂的儿童有更高患病风险;其中儿童新烟碱类杀虫剂暴露水平越高,空腹血糖越高而起病年龄越小。
他们还发现,兽用及人兽公用抗生素及新烟碱类杀虫剂高暴露水平可使儿童肠道微生物群发生微小但严重的变化,可能影响自身免疫水平。该成果论文已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世界儿科杂志》)杂志发表。(陈静 奚晓蕾)
来源: 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