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多少才打胰岛素(糖尿病多久打一针)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哪些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这几类人必须注射胰岛素

一般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必须通过注射胰岛素的方式稳定和平衡血糖,患者需要自行注射胰岛素,掌握好注射的方法以及要领,注射胰岛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哪3类人群必须要注射呢。

哪些糖尿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

一、一型糖尿病患者

当糖尿病被确诊之后,绝大部分的患者已经不能制造胰岛素,一辈子需要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需要每次餐前十分钟左右注射短效的胰岛素、睡觉前注射长效或者中效的胰岛素;或者是在早饭和午饭注射短效胰岛素和晚饭前注射中效、短效型混合药物;早餐和晚餐饭前的十分钟要注射中短效型混合型。

二、严重的二型糖尿病患者

1、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当出现了严重的高血糖、身体感染、经过了大手术、急性的疾病,长期的压力需要增加胰岛素,患者已经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必须要暂时注射胰岛素方法来控制血糖。

2、降糖药没效果

如果糖尿病患者通过口服降糖药物已经不能把血糖控制住,必须要考虑注射胰岛素了。

3、患病十年以上血糖不稳定

若是患上了糖尿病十年以上、平时控制不住血糖或者控制不理想、体重明显减轻的患者也需要注射。轻度的糖尿病患者白天可以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但是在晚上睡觉前必须要注射长效或者中效胰岛素药剂。高血糖严重的患者必须要早晚饭前十分钟注射胰岛素。

4、肝肾功能不佳

当糖尿病患者并发肝和肾脏功能不良时,最好是停止服用降糖的药物,必须选择每天注射胰岛素,因为大部分的口服药物必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来代谢,加重了其负担。

三、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

大怀孕期间患上了高血脂一定要通过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来控制,千万不能服用口服降糖药物,因为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发生低血糖甚至死亡。患者每天要接受2-4次的胰岛素注射,如果产后血糖恢复了正常就不需要注射胰岛素了。

温馨提示

以上三类人群必须注射胰岛来控制血糖,但是注射时比较不方便,患者一定要学会注射的技巧,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和运动疗法,远离高脂肪及高糖类的食物,适当的采取散步或者打太极拳的方式来进行运动,这样有利于消耗体内更多的热量,但是注射胰岛素之后避免做剧烈的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何时该打胰岛素

@关注糖尿病 @糖尿病蓝光行动

糖尿病一旦患病,特别是血糖比较高的时候,是否打胰岛素就必然是一个不可绕开的话题,那到底该不该打胰岛素,什么情况该打,具体选择什么方案呢?

  • 对糖尿病患病者是否该打胰岛素,大部分医生是认为应该在合适的情况下应用,认为在合适情况下应用胰岛素能改善过高的血糖,减轻胰岛负担,对后续治疗有帮助,而且对某些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有帮助。
  • 但还有一少部分人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应用胰岛素,认为应用胰岛素后会有依赖性,会使胰岛功能减退,一旦打上胰岛素就停不掉。这也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担心。

这两种观点看起来都有道理,但实际上目前西医方面,对某种药物是否对疾病治疗有效,是否对患者的疾病控制有好处,并不是仅仅依靠理论上的想象或者推断,也不是依靠个别患者的情况,而是早已经发展到循证医学的阶段。尤其是近些年在胰岛素的循证医学研究非常多,多项的研究的主要观点还是倾向于在合适阶段应用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是有帮助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都应该立即应用胰岛素,但也不能过久的维持高血糖或单纯口服药物不达标而又抵触胰岛素应用,而是应该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选择和应用。

、首先,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胰岛素缺乏,所以毫无疑问是需要胰岛素进行治疗。而妊娠期糖尿病时为了避免对胎儿的影响,也只能应用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

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应该根据个体化的原则,尽可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特点来用。可以考虑应用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方案,最长见的是3次短效或速效 1次中效长效方案,也可以应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而胰岛素泵由于能更好的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发生低血糖风险也小,所以对能够操作胰岛素泵的患者更推荐使用胰岛素泵。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由于需要同时考虑胎儿情况,要根据具体的血糖、饮食和胎儿发育情况综合决定应用哪种胰岛素,以及应用哪种方案。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很多胰岛素都已经被批准用于孕期,但也还有少数种类胰岛素因为缺乏安全性评估,还没有在孕期应用。

二、对2型糖尿病,由于病情不同,合适应用胰岛素更加复杂一些。目前整体的观点是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则,及时合理应用,既不过于激进,也要避免惰性。

以下情况时需要考虑应用胰岛素

1.按照中国指南中,如果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应在3个月内开始胰岛素治疗;对于HbA1c≥9.0%或空腹血糖≥11.1 mmol/L 同时伴明显高血糖症状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实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通俗来说,就是如果血糖不是太高,可以先吃口服降糖药,如果口服药效果不好,则开始打胰岛素;但如果血糖很高,则需要考虑直接开始打胰岛素,而不是先吃药。具体的度的把握最好由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来做,并且最好固定某个医生来治疗,这是因为每个医生的治疗观点不完全一致,经常更换就诊的医生反而有可能会出现病情波动。

2.新发病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明显的高血糖症状、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则首选胰岛素治疗。

3. 某些新诊断糖尿病的患者还不能确定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此时,由于血糖过高,进行分型诊断比较困难,可首选胰岛素治疗,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确定分型后再根据分型和具体病情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4.对确诊的患者,如果突然出现病情变化,也可以考虑进行胰岛素治疗,如突然出现体重下降。这时说明可能存在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是可以应用胰岛素的。

5.如果确诊糖尿病后出现急性应激的情况,如手术、外伤、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时,需要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选用胰岛素治疗。

确定需要应用胰岛素后,下一步就是确定应用哪种方案了

目前有基础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多次胰岛素强化治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等多种方案。

具体采用哪种胰岛素治疗方案,要考虑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依从性。但从对血糖稳定程度的控制角度,注射次数越多,血糖水平越容易达到稳定,但也越不方便。所以具体的胰岛素方案选择是专科医生来提出,但是也要接合患者的意愿。

最后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应用胰岛素的患者是否可以停掉胰岛素?

对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后,血糖稳定达标后需要进行病情评估,主要是要评估自身胰岛功能和并发症情况。前者是看自己的胰岛能否自主分泌胰岛素,如果能分泌,而且分泌较好,则后续就可以考虑慢慢停用。当然,虽然胰岛素可以逐渐停掉,但大部分患者口服降糖药物还是需要继续服用,只有极少数能在完全停药的情况下保持血糖稳定。而不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一旦出现胰岛功能减退,则胰岛素就不能完全停用。

另一方面,评估并发症的情况,确定应用胰岛素对控制并发症的益处,对很多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为了减少口服药对肾脏影响,保护肾脏,胰岛素可能需要长期应用。

卫糖不畏糖,用好胰岛素,让血糖更平稳,让生活更美好!

糖尿病最后阶段才用胰岛素?

据最新统计,在我国,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个以上糖尿病患者。病人数量庞大,也因此很多人对糖尿病怎么治略懂一二……不过,在广州地区一家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竟然出现一些患者确诊了糖尿病,医生就开出胰岛素,而且一用就是两三周。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前往了解时发现,他们已经做了长达18年的临床研究,这是他们创新的“先强化,后简化”治疗模式,目前已有超过5000多例糖尿病人获益,这一治疗方案也写进了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

病例

她停胰岛素后14年不吃药控糖

年近六十的庄女士(化名)最近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看病,要求“再戴一次胰岛素注射泵”,并说14年前做过这样的治疗。她的到来,让该科医生团队很是惊喜——庄女士可称得上是该科“先强化,后简化”疗法的最长时间受益者了。

原来,2005年,40多岁的庄女士偏胖,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血糖值很高,于是到中山一院进一步检查治疗。“糖化血红蛋白超过11%,空腹血糖值达十三点几,餐后血糖已经高达17、 18了”,中山一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延兵教授回忆,但她的胰岛残留功能还是可以的,当时就建议她“先强化,后简化”治疗。

具体就是打一个疗程即2~3周的胰岛素,很好地控制了血糖值,等检测到胰岛功能恢复,后面的治疗就简单了。鉴于庄女士的自律性较好,医生随后开出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处方,让她严格坚持。

庄女士此后一年按医嘱复诊,没有用过降糖药物,血糖也控制得很好。直到2019年,她在社区医院查血糖,发现血糖值飙升的情况连续近2个月了,她连忙又回医院看病。

当了解到“先强化,再简化”疗法失效后,还可以二次甚至多次反复戴胰岛素泵的,于是庄女士也要求二次戴泵。

误区

胰岛素并非一用就不能停

庄女士的病例可能让很多人不解:不是说用胰岛素代表到了糖尿病后期,就靠它来治疗胰岛素缺乏了吗?怎么还能停用呢?

“用了胰岛素就要长期用、用了会上瘾停不了等等,是临床上很大的误区。”李延兵指出,不仅病人有这样的看法,甚至一些非内分泌专科的医生也这样想。

造成这样的误解,主要是以前胰岛素治疗放在糖尿病最后治疗期使用,这时的病人胰岛功能太差,这时胰岛素作为不得已的手段,当然撤不下来。

也就是说,如果使用胰岛素的时间提前,不是胰岛细胞完全缺乏,胰岛功能还未受损到七七八八的阶段,那胰岛素作为治疗而非维持手段,当然可以撤下来了。

研究

糖化值9%以上先做胰岛素强化

在糖尿病治疗上,临床医生会按血糖状况来分层管理。

比如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一发现就超过8%的,使用单种降糖药物大概可以降一个百分点的糖化,就不可能降到7%以下,此时就会直接上联合用药了。

那么,如果糖化值真的太高,比如高于9%,口服药哪怕是联合用药,可能几联都不一定很好地降糖,又该怎么办?李延兵说,2000年左右,科室就开始钻研这种情况,既然能直接上联合,那直接上胰岛素可行吗?

2001年一项持续至今达18年的临床随访研究启动了,中山一院内分泌科最早提出“先强化,后简化”的治疗观点,发现新诊断的病人,如果平均糖化值在9%以上,直接先启用胰岛素,一个疗程持续2~3周,先把血糖严格控制好,帮助胰岛功能恢复,有一半以上的病人在未来1~2年内不用吃药,单纯饮食控制和运动就可以了;另外部分还需要用药的也可以简化治疗。

当然,治疗需要个体化,患者年龄、病程、胰岛功能残留程度、血糖高低、有没有合并症等都要综合考虑。

2001年至今,中山一院内分泌科团队已经有5000多例患者做了胰岛素强化疗程,其中一半左右是新诊断病人、一半左右是口服控糖失效后做该疗程的。该研究把严重高血糖即糖化值9%以上、空腹血糖值11.1以上,进行疗程胰岛素强化的治疗路径,自2007年到2017年进入每一版临床治疗指南,研究成果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项持续18年且至今还在继续的研究,扭转了“胰岛素最后阶段才用”的旧观念。

揭秘

让胰岛素当“帮工”

李延兵指出,严重高血糖刚刚诊断时,常常病人胰岛还是有相当功能的,只是在血糖飙升时胰岛不能发挥正常功能。这时用胰岛素,相当于人病了,干不了活儿,从外面请个帮工,从而降低血糖,解除高血糖导致的糖毒性,病人就趁机得到恢复——等胰岛功能有所恢复,又能分泌胰岛素了。而这个“帮工”过程,一般2~3周的一个疗程就够了,一确定严重高血糖,越早用,糖毒性越能尽快解除。

一般来说,如果糖尿病没有及时诊查出来,或者发病后一直血糖控制不好,15~20年基本上胰岛细胞数量就不够了。“临床研究中我们也有发现,10年病程左右一般胰岛细胞数量就较差了,但部分10~15年病程者还有逆转机会。”李延兵说。

李延兵指出,如果血糖值不是特别高,用口服药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那就不用胰岛素了。尤其要注意的是,胰岛素强化治疗是短期疗程,不主张不合理地长期使用。(全媒体记者何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