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发病原理(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包括)

小荷医典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是怎么引起的?如何预防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功能障碍。总的来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引起的并发症。那么,糖尿病是不是防不胜防呢?今天,咱们来聊聊糖尿病吧!

说到病,一般先从它的病因说起,那么糖尿病的病因是什么呢?他的病因有两个:1、遗传因素导致1型糖尿病,这类患者占糖尿病的少部分,发病年龄轻,大多小于30岁。2、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所以,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那么,如何预防呢?

一、 注意饮食。这个包括这几方面:1、注意饮食,就可能引发糖尿病。摄入过多的糖分,会引发糖尿病,比如说含糖的果汁。美国文献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每天喝两分以上含糖果汁的人,比每个月喝一份一下含糖果汁的,患糖尿病的几率高31%。所以,注意饮食,少吃一些含糖量高的食物,这是预防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则。2、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尽可能不在短时间里,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比如:蜂蜜、大米、面粉、甘蔗、红糖、白糖等食物。吃饭时药细嚼慢咽,多吃蔬菜。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

二、 多锻炼身体,少熬夜:睡眠不足,会引发激素分泌压力过大,身体会储存脂肪来应对,这样一来人的饭量会变大,这也是引发糖尿病因素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论是胖或是瘦,都应要每天锻炼半小时以上,其实运动也可很好达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您的体重已经超标,那么,减肥大计就应该提上日程。每周做3次有氧运动,每次不少于一小时,每隔一小时就站起来活动一下。这样也可以有效的预防糖尿病。

三、 定期体检:不仅是要预防糖尿病,还可以预防引起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应该对血糖、甘油三酯进行监控。如果测得值达正常上限或超过时,要继续做糖耐量试验,经确诊后,及早进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四、 吃水煮花生 :煮花生保留了花生中原有的植物活性化合物,如植物固醇、皂角甙、白藜芦醇、抗氧化剂等,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经过水加工处理后的花生营养价值高,对各类疾病都有预防抑制作用,因此建议大家吃花生尽量先用水泡上一泡,早煮熟了吃,炒熟的尽量少吃,油炸花生尽量别吃,不仅对自身健康不好,而且更容易导致肥胖。

时间不会倒流,人生也不会重来,不要等到疾病发生了,再去追悔莫及,未病先防,你可以做得更好!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常见的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病因、主要分型和发病机制】

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抵抗引起。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此外还有妊娠期发病的妊娠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的糖尿病。

1、1型糖尿病

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主要由胰岛b细胞遭到严重破坏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所致。

2、2型糖尿病

即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的90%以上。

【糖代谢状态分类、糖尿病诊断和临床表现】

正常血糖空腹<6.1mmol/L,餐后两小时或任意时刻<7.8mmol/L。

糖尿病空腹≥7.0mmol/L,餐后两小时或任意时刻≥11.1mmol/L。

葡萄糖调节受损是指介于正常血糖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也称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

2、糖尿病及其急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患者因血糖升高和渗透性利尿而出现多尿、口干和多饮,因体内的葡萄糖不能充分氧化供能而导致易饥多食,因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增强而出现体重减轻,形成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1型糖尿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30岁以前发病的糖尿病以1型占多数。

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三多一少的症状较典型,易出现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神经病变,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上海瑞金医院的宁光院士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揭示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这篇文章11月20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公共卫生》,标题为“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中国的糖尿病现状第一部分: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文章对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和发病原因做了很全面的总结,主要包括中国糖尿病的现状和中国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两方面,咱们来看一看。

1

中国的糖尿病现状

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开始于改革开放。

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增长,40年来,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开始了快速增长。

到2018年,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2.4%,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18亿,约占全球5.29亿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2%。

尤其是2000年后,中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均急剧上升。相比之下,美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则相对稳定地增长,印度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一直相对较低。

1978年至2022年全球以及中国、美国和印度

糖尿病患病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2

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文章全面阐述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我把其中大家可能感兴趣的几点分享给大家:

1) 发病的关键机制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机制。

而对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更强,β细胞功能障碍的贡献更大。

一直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东亚人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β细胞功能障碍,欧美人则主要是胰岛素抵抗。

但是,近些年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中国的成年糖尿病人,胰岛素抵抗的人群是β细胞功能障碍的两倍。

这表明,中国糖尿病人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胰岛素抵抗,而不是以前认为的β细胞功能障碍。

2)超重和肥胖

传统印象中,中国人的肥胖率并不高,远远低于欧美人。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打破这种固有印象。

文章显示,“高体重指数(BMI)”是中国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全国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的比例已经从2004年22.7%增至2018年的40.9%,肥胖的比例则从3.1%增至8.1%。

这个比例虽然仍然比欧美人低,但是不好的一点是,与白人相比,在相同的BMI下,中国人的体脂率往往更高,心血管风险因素更多。

小贴士:

BMI,即体重指数,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衡量成人肥胖程度的方法。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在我国,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

3)性别和年龄差异

在2000年以前,中国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相似,2000年以后,男性的患病率持续上升。

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是50至74岁,男性普遍高于女性,且增长趋势明显。

图2 中国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分布情况

4)人口老龄化

年龄越大,患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概率越大。

调查显示,中国60~69岁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3.9%,7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7.3%,而40~49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1%。

所以,中国人均寿命的增长和人口的老龄化,也是造成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5)生活方式变化

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的习惯、吸烟饮酒、睡眠不足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 不健康饮食

中国传统的饮食模式其实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健康。

PURE研究比较了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模式,发现中国饮食的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最高。中国饮食的这些特点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中国人对含糖饮料和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越来越多,这两类饮食更增加了饮食的高血糖负荷和高反式脂肪酸摄入,对糖尿病的发病“功不可没”。

小贴士:

PURE研究是一项国际大型研究项目。全称叫: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简称PURE。

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研究项目,涵盖了20国12万余人的大数据。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怎样的生活习惯对健康更好。

  • 身体活动不足

在中国,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第三大个人因素,仅次于高体重指数和不良饮食。

据调查,2010~2018年,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未能达到推荐的身体活动水平(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或同等强度活动)。

有研究预计,到2031年,与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糖尿病病例数量将上升至4240万。

  • 睡眠不足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与糖尿病的发病有重要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睡眠不足会引起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只有52%的人达到最佳睡眠时间。

  • 吸烟和饮酒

研究显示,吸烟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约45%,偶尔大量饮酒(摄入>60克的酒精)则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3%。

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据调查,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吸烟者约占四分之一。

6)营养不良历史

注意,文章说的是营养不良“历史”,而不是营养不良,是说小时候经历过营养不良的人群,长大后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这是中国糖尿病人一个独特的风险因素。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只有40年的历史,尤其是近20年。

而对于那些经历过饥饿年代的老人来说,胎儿和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会使他们晚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约20%。

如果这些人成年后再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肥胖,患病的风险会更高。

7) 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

社会经济差异、教育、收入、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孤独和压力,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但是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

8)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夜间人造光、非最佳温度和内分泌干扰物的增加,也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