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和糖尿病(湿疹和糖尿病的区别图片)
糖尿病皮肤瘙痒,咋用中药治?
糖尿病
皮肤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以皮肤瘙痒为主,或伴有继发性抓痕、结痂、色素沉着及继发湿疹样和苔藓样变等,亦可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在西医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可有效缓解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糖尿病皮肤瘙痒可分为局限性瘙痒和全身性瘙痒。局限性皮肤瘙痒常属于中医的“阴痒”、“肛门作痒”等,全身性皮肤瘙痒可归为中医“风瘙痒”、“痒风”等范畴;若抓破皮肤,血痕累累,则称为“血风疮”。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以血瘀风动为标,以肝、脾、肾亏虚为本,临床治疗时大致分成五种证型。
风热郁滞肌肤证
突起风团、丘疹、瘙痒、灼热等,周身皮肤瘙痒剧烈,病情缠绵,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法:解表清热,消风止痒。方药:乌蛇祛风汤加减。
血热动风证
手足瘼癃,皮肤掀红瘙痒,剧者搔破后可有血痕,受热痒增,遇冷痒减,伴有口干、心烦,夏季高发,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药:止痒熄风汤加减。
阴虚血燥证
皮肤干涩,瘙痒,抓痕,血痕满布,舌红,苔薄或少,脉弦细。治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下焦湿热证
小便淋漓灼痛,皮肤瘙痒,好发于下身,舌红,苔白腻或薄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祛湿,消风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瘀血内阻证
局部出现青紫肿块、疼痛拒按,皮肤瘙痒剧烈,抓破后乌血流溢,皮疹呈暗红色,散布全身,或凝聚结块,或融合成片,舌质暗,苔薄,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消风止痒。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链接:外治瘙痒亦有方
穴位注射:对外阴瘙痒者,可取会阴、血海(双侧)、肝俞(双侧),用异丙嗪做穴位封闭。
苦参酒外洗:苦参、百部、野菊花、凤眼草、樟脑,将前四味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酒精(或白酒)5000mL泡7天后去渣,然后加樟脑溶化后备用。用毛笔外涂瘙痒处。若女性外阴瘙痒,可用苦参、蛇床子、石榴皮、明矾水煎后洗患处。
文/空军总医院皮肤科 徐丽梅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
什么是湿疹?请听医生为您细细道来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以皮疹多形、对称分布、有明显渗出倾向、剧烈瘙痒、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按皮损特点临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2020升机大会#@快问中医@头条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医学认为,湿疹病因复杂不明确,与病人的过敏体质以及外在的物理、化学性刺激及精神因素等有关。
内在的因素包括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功能障碍、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和局部血循环障碍等。
外在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生物性因素,如某些食物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等,日光、紫外线、寒冷、炎热、干燥、多汗、搔抓、摩擦等物理因素和化纤、肥皂、化妆品、各种日用化学制品等化学因素常是促使湿疹加重的“再刺激因素”。
湿疹的发病机制是在遗传过敏体质基础上,受身体健康状况和环境因素影响发生的迟发型变态反应。
老年湿疹是以慢性湿疹和特殊部位湿疹为主,尤以小腿湿疹、手部湿疹和阴囊与肛周湿疹为多。因为老年人皮脂腺萎缩,皮脂分泌减少,老年皮肤敏感,因此老年人湿疹患者瘙痒尤其严重,并且老年人容易并发糖尿病,搔抓后易形成溃疡,且不易愈合为特点。
关注橘皮半夏,关注更多中医药防治疾病小知识!谢谢大家点赞转发!
糖尿病人适当多吃含锌食物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锌缺乏是糖尿病患者的普遍现象。当糖尿病人出现味觉改变、食欲减退、出虚汗、夜间盗汗、伤口不易愈合和顽固性湿疹等,就要考虑锌缺乏。锌缺乏可加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补锌可改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减轻糖尿病肾损伤。
为预防锌缺乏,糖尿病人平时可稍微适当多吃点含锌食物。此类食物有肉类、鱼、牡蛎、扇贝、蛋黄、脱脂奶粉、小麦胚芽、芝麻、核桃、豆类、花生、大米、小米和萝卜等。
(摘自《快乐老人报》)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