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型糖尿病遗传(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吗)
儿童和青少年得糖尿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儿子不孝,儿子为家里造成长久经济负担,儿子不想再劳烦二老还有姐姐了,在儿子知道这种病不能完全治好后,就已经做好想死的准备,我走了……”
或许是因为对疾病的绝望,12月25日早上5点多,兰溪14岁男孩小章留下一张纸条后离家出走。两个月前,小章查出了糖尿病,住了半个月的院,11月23日刚出院,现在每天需要打四次胰岛素。
两天来,小章的安危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昨天(12月27日)上午9点多传来了好消息,小章找到了!平安无事!
才14岁就患上糖尿病,是不是以后一辈子都要打针吃药,人生看不到希望了?像小章这样的青少年,得糖尿病的普遍吗?儿童和青少年得糖尿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治疗?快报采访了浙大儿院内分泌专家。
3岁患糖尿病,如今是乐观开朗的女大学生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不是绝症 家长的引导和管理非常重要
在浙大儿院,每年住院的糖尿病患儿数量有200多例,其中大部分是老病人,新发患儿在80例左右。
“对糖尿病患儿来说,血糖控制得好不好,和家长有很大关系。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糖尿病患儿病友群,里面有800多个患儿的家长,经常会在群里交流经验。”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董关萍主任医师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随访治疗了十多年的女孩,她叫晓晓(化名),如今已经快20岁了,身高1米67,长得也清秀,目前正在上大学,在学校里成绩优异。
“晓晓是3岁时查出1型糖尿病的,从那时候开始每天打胰岛素治疗,病情一直控制得很稳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的性格非常乐观开朗,丝毫没有因为疾病而受到影响。”董关萍主任医师说,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结果,这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管理分不开。
晓晓的爸爸妈妈从始至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疾病管理,每天按时打针,定期到医院随访,尤其在孩子的饮食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不能吃,吃多少量,都有着严格的计算。
在成长过程中,晓晓也会因为疾病而感到悲观失望,觉得自己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每当这时候,晓晓的爸妈就告诉她,糖尿病并不可怕,她没有什么不一样,不要把患病看成是一件自卑的事,只要做好管理,她和身边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是一样的。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儿童青少年糖尿病不是绝症,只要规范治疗并管理好日常饮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14岁糖尿病患儿“放飞自我”
一年里4次被送到医院抢救
当然,临床中董关萍主任医师也遇到过不少“反面教材”。就在上星期,14岁男孩小周(化名)被120送到浙大儿院急救,他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酮症酸中毒,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来的时候昏迷不醒,生命岌岌可危。更可怕的是,这已经是今年第四次被送到浙大儿院急救了。
6岁时,小周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开始胰岛素治疗。虽然他的家境不错,父母是做生意的,但是由于父母平时工作太忙,没有管理好儿子的病情,每天打针的时间不太固定,平时也没有严格控制饮食,以至于小周的血糖一直控制不稳定。
两年前,小周的爸爸妈妈生了二胎。因为弟弟的出生,小周觉得父母对他的关注更少了,这让他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
他常常想,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健康,所以爸爸妈妈才生下了弟弟?是不是有了弟弟以后,他们就不再管我了?
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经常连续好多天不打胰岛素,饮食上更是“放飞自我”,医生禁止吃油炸食品,不能喝饮料,他完全不管不顾。直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光今年一年,就被送到医院抢救了四次。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门诊中,类似不按时打针、吃药的糖尿病患儿并不少见。我们和患儿家长强调,糖尿病孩子血糖监测,胰岛素应用,医生指导是一方面,家长的管理也很重要,如果家长无法管理好孩子的饮食和用药,就是害了孩子。”
儿童糖尿病
90%以上是1型糖尿病
孩子多饮、多食、多尿、
消瘦是典型信号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糖尿病属于“老年病”。实际上,儿童青少年甚至婴幼儿也会患糖尿病。
董关萍主任医师介绍,儿童的糖尿病主要分三大类: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及其他类型,如新生儿糖尿病和青少年起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ODY)。
与成人的糖尿病不同,儿童糖尿病90%以上是1型糖尿病,大多患儿发病年龄在学龄前期(6岁前),其次在青春期。
1型糖尿病的起病往往比较急,常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血液检查会表现为轻度到重度酸中毒,胰岛素、C肽明显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生命危险,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合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血糖监测和教育随访,也就是所谓糖尿病的“五驾马车”治疗。
“很多人认为1型糖尿病是一种先天遗传疾病,其实并非如此。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1型糖尿病有明确的遗传基因,是个多基因相关的疾病,也就是说,如果父母是1型糖尿病患者,将来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得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和后天饮食有没有关系?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和后天的饮食关系不大,它的发生是多因素的,主要和遗传基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尽管1型糖尿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是其中不乏一些“信号”,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是典型的四大信号,俗称“三多一少”症状。家长如果能有所警惕,及时带孩子就医,可以避免延误治疗。
2型糖尿病大多是吃出来的 肥胖孩子尤其要注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傅君芬教授说,儿童的2型糖尿病主要和肥胖以及不良饮食习惯有关。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门诊中肥胖儿童逐年增多。早在10年前,门诊中很少会遇到2型糖尿病的孩子,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见。
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体内发生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是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所以儿童的2型糖尿病大多是吃出来的。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会吃是好事,小时候胖一点不碍事,长大了自然会瘦,这样的错误观念导致有些孩子得病后,家长都没有察觉。”
傅君芬教授说,她曾经接诊过一个10岁男孩,身高1.4米,体重却达到了70公斤,属重度肥胖。那天,孩子浑身抽搐着被送进急诊室。通过血管磁共振检测发现,孩子脑动脉缺血,也就是脑中风。随后检查发现,孩子除有脂代谢明显异常外,还存在糖代量异常,说明孩子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他的中风是重度肥胖引起的。如果不是这次意外脑中风,孩子爸妈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经得了糖尿病。
据男孩的父母说,儿子饭量一直很好,每餐都吃很多,最喜欢吃肥肉、炸鸡,不爱吃蔬菜水果,从五六岁起就超重了。家长一直觉得孩子会吃很棒,就没有重视。
傅君芬教授提醒,儿童2型糖尿病上升明显,排除遗传因素外,肥胖、超重等是主要原因。肥胖儿童要特别警惕2型糖尿病。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是,孩子颈部、腋下等皮肤褶皱部位出现黑棘皮,家长一旦发现,要尽快到医院检查。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有个从轻到重的过程,一开始不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症状,因此,如果在早期发现时就进行药物、饮食、运动等合理干预,还是有机会逆转的。
糖尿病并不可怕,关键在于管理
随着更多治疗方法的出现
未来糖尿病或将被彻底治愈
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已突破1个亿,而且有进一步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
“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面对,持之以恒按照医嘱坚持,控制好血糖,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董关萍主任医师说,建议儿童青少年要少吃高热量的食物,注意膳食均衡,平时多运动,预防糖尿病发生。此外,如果已经确诊了糖尿病,该打针还是要打针,该吃药还是要吃药,家长千万不能疏忽管理。
“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以饮食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的自我监测为主。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方法来治疗糖尿病,比如口服胰岛素、胰岛素贴片、免疫疗法、胰岛移植等。”
目前,这些方法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还不能作为糖尿病治疗的常规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糖尿病或许真的能够被彻底治愈。
2型糖尿病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威胁。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迅猛增加。其中,糖尿病人群已接近1亿,糖尿病前期人群大约2亿。
糖尿病可分为2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的发病,多集中在青少年时期,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疾病。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了20多个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致病基因,说明1型糖尿病具有很强的遗传性。
有很多人有疑问那2型糖尿病是否是遗传性疾病呢,来看看今天的内容,涨知识。
1、2型糖尿病不是遗传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多在中年以后,患者大都存在明显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病,并没有固定的遗传基因。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也就是说,在某种环境中就有可能发病,而避免这种环境,就可能不发病。
2、2型糖尿病有遗传倾向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风险因素引起的,如身体质量指数,这些因素对不同血统人群的糖尿病发生都有不同的影响。这些发现扩大了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变异的数量,并强调了研究不同血统的重要性。
糖尿病的确是具有遗传倾向的疾病。一项来自丹麦的大型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直系亲属(父母、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患有 2 型糖尿病,那么你的患病风险最高可能会达到没有家族史的人的 2.34 倍。而当家里患有糖尿病的直系亲属达到 2 个的时候,这一风险可以直接飙升至 4 倍。
3、2型糖尿病有家族聚集现象
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的患病率高4~8倍。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73.8%,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
4、环境影响对2型糖尿病最重要
目前公认的观点认为,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就例如,父母患有2型糖尿病,子女的患病几率比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要高,但是孩子并不是一定会患上糖尿病,最终是否发病还与饮食习惯、运动等后天因素有关。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身体肥胖等,所以2型糖尿病主要还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
城市化、 老龄化、 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和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是中国糖尿病患者急剧增多的四大主要原因。所以,如果你有糖尿病家族史,要尽早开始生活方式干预,预防自己也患上糖尿病;而如果你家里人没有患上糖尿病的,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糖尿病的相关因素可不仅有遗传倾向这一条!建议大家饮食上注意低糖、低脂、低热量,主食控制在八成饱即可,多食用蔬菜,定期复查空腹和餐后的血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糖尿病会遗传吗?医生:的确会,一文给你说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糖尿病,作为一种日益普遍的慢性疾病,更是让人心生畏惧。你是否曾疑惑,为何糖尿病在某些家庭中似乎“情有独钟”?“糖尿病会遗传吗?”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患者,也牵动着无数关心健康的人们的心。
想象一下,你坐在家族聚会的餐桌旁,老一辈的人聊着过往,不经意间提及:“你爷爷当年就是糖尿病,现在你也要多注意啊。”这话听起来像是长辈的叮咛,却也让人心头一紧,糖尿病真的和家族血脉有着不解之缘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其中的故事远比你想的要复杂且有趣。
一、基因里的秘密:糖尿病的遗传基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糖尿病并非单一基因决定的遗传病,而是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每个基因都是一个小音符,而环境因素则是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共同演奏出糖尿病这首复杂的曲子。
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通常发病于青少年)的遗传风险约为10%-15%,而2型糖尿病(成人更为常见)的遗传风险则高达30%-70%。这意味着,倘若你的家族里存在糖尿病患者,那你着实应当比普通人更具警惕性。但别急,这并不意味着“命中注定”,因为环境因素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古话巧妙地说明了环境对事物的影响。说白了,得不得糖尿病,不光是看你有没有那个“易感基因”,还得看你平时怎么过日子的。就算基因里带着糖尿病的风险,只要吃喝拉撒都讲究健康,也能让得病的机会大大减小。
以饮食为例,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习惯无疑是糖尿病的温床。经常做做运动,好处多多,不仅能帮你管好体重,不让它超标,还能让你的身体对胰岛素变得更“敏感”,就像是给身体加油,让它更好地处理糖分,这可是防止糖尿病找上门的一个绝招。此外,长期的精神压力、睡眠不足等因素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可能成为糖尿病的“催化剂”。
让我们来看看几个生动的案例,以加深理解。
案例一:小张的家族中有多位2型糖尿病患者,但他通过坚持低脂低糖饮食、每天慢跑5公里,成功地将自己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打破了“家族宿命”。
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即便基因相似度极高,只要生活方式不同,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会大相径庭。这进一步证实了环境因素在糖尿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二:小李家里头没人得过糖尿病,可他老熬夜,吃饭也没个准点,结果就摊上了2型糖尿病这事儿。这事儿告诉我们,就算基因上没给你“埋雷”,生活上不注意,糖尿病还是有可能找上门的,所以不能大意啊!
一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会显著增加糖尿病的风险,无论遗传背景如何。
面对糖尿病的遗传风险,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健康主动权:
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减压放松:学会管理压力,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充足睡眠:保证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糖尿病的遗传风险虽难以更改,不过,积极调整生活方式,确能切实降低其发病几率。记住,遗传不是借口,行动才是关键。从今日起始,我们应为自身健康担责,驱散糖尿病的阴霾,使其远离我们的生活,拥抱健康与活力。#冬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