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致命吗(糖尿病是不治之症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真正致命的是三大并发症,5点很重要,需注意

甜咸成了网友的争议点,牵扯到这两种口味的美食,势必会引发一番争论,但结果往往不了了之。很多人喜欢甜食,就是因为吃了它会感觉非常开心,有一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这是因为甜味食物会刺激体内多巴胺分泌,从而改善了人的心情。但如果身体过于“甜”,可不是一件好事儿,当心糖尿病找上自己。

糖尿病和摄入糖分过高有直接关系,很多患糖尿病的人看起来和常人无异,但背地里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不仅不能敞开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而且还得严格服用药物控制血糖增长,严重的糖尿病甚至需要注射胰岛素维持健康。

之所以血糖需要严格控制,和糖尿病的并发症分不开关系!糖尿病视网膜征、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障碍,这三类并发症称为糖尿病三剑客,之所以说糖尿病的并发症可怕,是因为这类并发症出现之后是不可逆转的,甚至还有截肢的风险!

糖尿病容易引发血管的病变,而视网膜正是布满毛细血管的部位之一,所以最容易中招,严重情况下甚至会有失明的危险。而糖尿病也会持续对肾脏造成损伤,甚至引发肾功能障碍、尿毒症等疾病出现,糖尿病在成年人失明以及接受透析的原因中都站在了第一位。

糖尿病还会持续对神经造成破坏,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下肢组织的坏死,甚至需要截肢,尤其是糖尿病足出现的几率非常高。另外糖尿病还会加速血管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死于心梗的几率是正常人的两倍之多。

所以预防并发症很重要,以下几点需注意:

1、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对糖尿病进行治疗,特别是服用药物的剂量需注意,不要自己随意增加或减少,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2、如果糖尿病人出现了血脂异常,也需要及时的进行调理。长期改善自己的饮食很有必要,减少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服用降血脂药物。

3、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对降低血糖有一定帮助,而且还能降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4、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有规律,以粗粮为主、细粮为辅搭配食用,对于甜食的摄入绝对需要控制,如果感觉自己离不开甜味,可以其他味剂替代,比如低聚果糖就是不错的选择。

5、糖尿病人需定期对眼底、肾功能、伸进功能、足部进行检查,避免并发症出现而不自知。

一旦糖尿病人发现自己出现了并发症迹象,需要立刻就医,按照医生的指导来进行调理。而想要避免并发症找上自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血糖完全合理的控制好。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健康|糖尿病最致命的危害是“伤心”,如何防治?

经常听人说:

别吃那么多甜食了

小心得糖尿病

其实糖尿病和吃糖多少并没有关系

那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

它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呢?

6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在20%以上

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所致

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众多,18岁以上成人2型糖尿病发病率已经达到10.4%,男性11.1%,女性9.6%。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在20%以上。

广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熊莉华主任医师指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哪些人容易患上糖尿病呢?一般来说,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的人;吃得多而不愿意运动的人;年龄大于45岁;出生时体重小于5斤;有异常妊娠的妇女,如曾分娩过巨大胎儿。这些人都比较容易患上糖尿病,有这些因素的人要特别注意预防和监测。

糖尿病有很多不典型的症状

得了糖尿病都有哪些表现呢?常见的典型表现是多尿,就是频繁地去厕所小便,多饮就是老是感觉口渴,不停地喝水,多食就是感觉特别饿,吃很多饭,但体重不增,反而下降。

熊莉华主任医师还指出,在临床上,很多病友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包括难以忍耐的皮肤瘙痒、皮肤干燥、视物不清、浑身没劲、容易疲倦。

还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皮肤反复长疖子或痈,很小的伤口却越来越大或不愈合,男性出现不明原因的性功能减退,下肢麻木感和尿中有蛋白,如果有这些情况请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及时查一下血糖。

80%的糖友死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可导致视网膜病变,是成人致盲的第一杀手;还可能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其中最致命的要属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因为有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究其原因,在于很多糖友的血糖控制不佳。据调查,我国糖友餐后血糖升高发生率高达82%,达标率仅为53%。

血糖控制目标值 图/张华

52岁的李先生,肥胖,体中指数BMI > 24,腰围>90cm,吸烟超过20年的历史。前两年李先生患上了糖尿病,最近才使用二甲双胍治疗,3个月来血糖控制不佳。在门诊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为 7%;空腹血糖7.5 mmol/L;2小时餐后血糖高达11 mmol/L。一查血压也很高,145/95 mmHg 、蛋白尿( )、血脂异常。

检查结果显示,李先生患病才两年,已经出现了蛋白尿,说明肾功能受损,同时还有高血压、高血脂,未来很可能会出现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 图/张华

正因为很多糖友的血糖控制不佳,导致血红蛋白升高,血糖波动增加,最终并发症风险加剧。所以,熊莉华主任医师强调,无论是口服药还是胰岛素治疗都应关注餐后血糖是否达标,而且目前治疗方案需从“以血糖为中心”转变为“兼顾降糖和心肾双护”。

Tips:做自己控糖小帮手,远离心肾并发症

控糖远病三检测:每日检测血糖;定期检测血压;月度检测尿蛋白。如果单纯生活方式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开始药物治疗。

控糖远离并发症,要做好三检测。图/张华

另外,专家还提醒,这样吃可以避免餐后血糖升高。

1、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占1/3。不能全吃白米白面,应多吃粗粮、豆类、薯类、全麦食物。

2、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每天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占1/2以上,两餐之间吃水果200g左右。

3、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限制肥肉,限制腌制、烟熏等处理过的肉类。

4、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每日液态奶300g,零食可选坚果。

5、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每日用盐不能超过6g,食用油应控制在25g以内。

来源|羊城晚报、金羊网、羊城派

文字|羊城晚报记者张华通讯员吴远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人的寿命大概是多少年?看看药师怎么说

小区门口小卖店的周姐今年46岁了,最近确诊患者糖尿病后一直心情很差,郁郁寡欢,对于生意和生活均提不起兴趣……据说是有人告诉她说得糖尿病后,寿命都受影响,吓得周姐是茶不思饭不想,晚上还失眠……

像周姐姐这样被糖尿病吓到严重影响生活的朋友笔者很少遇见,相信不少的恐惧是源于对疾病认识不足所致,那么到底糖尿病是否会影响寿命呢,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小知识。

正确认识糖尿病

近4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也从少见病变成一个流行病,并且有发病率升高和年轻化趋势。

糖尿病可分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日常生活中大家遇到较多的是2型糖尿病,至今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2型糖尿病本身不是我国人群主要的致死原因,但它可通过严重的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眼病及感染性疾病等对人群的健康和生命质量产生重大影响。虽然糖尿病几乎不可能被治愈,但却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只要能够科学合理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和并发症风险,糖尿病同样也可以健康长寿。

糖尿病患者管理好血糖预防并发症,能同样长寿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患者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是糖尿病控制与否的关键之一,因此,糖尿病的控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而是系统的管理。糖尿病管理技巧和方法如下:

(1)糖尿病教育:全面认识糖尿病,学会如何控制饮食,如何锻炼,如何应对低血糖反应及急性并发症等。

(2)血糖监测:每月完整监测2天到3天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的血糖),根据结果调整降糖药和胰岛素用量,同时每年监测血压、体重、血脂的变化,并根据结果调整降压和降脂治疗方案。

(3)饮食控制:不吃易使血糖、血脂、胆固醇升高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糖类等,适当多饮水。

(4)运动治疗:选择合适的运动方法并坚持,如快走、跑步等。

(5)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根据血糖控制情况调整口服药物或胰岛素用量。

做好以上五点,血糖控制越早(保持血糖长期稳定以及在24小时内的平稳),身体健康受糖尿病影响就越小,自然也就不用担心其影响寿命长短

结语

糖尿病只是一种慢性疾病,并非不可控制的绝症,因此,确诊糖尿病的朋友不必过度担心。日常坚持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可有效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并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样长寿。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