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尿发红(糖尿病尿发红是什么原因)
糖友看东西发红 当心青光眼
古稀之年且患糖尿病20余年的老唐,两周前开始看东西发红,之后开车右眼突然看不清仪表盘了,特来医院看病。经检查老唐被诊断为糖尿病性青光眼。
糖尿病性青光眼是糖尿病导致眼睛失明的重要因素,其发病机理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基础上产生新生血管,虹膜与新生血管黏连,新生血管不断向前房角延伸,导致虹膜根部和房角紧紧黏连,逐渐使房角闭锁,致使眼压高而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性青光眼发展快,因为新生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很容易破裂引起前房积血,而且时出时止,又很难吸收,故能致人失明。当然,也有个别人的出血自行吸收消失。
糖尿病性青光眼的主要特点是,早期患者没有明显不适,当病情逐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有轻微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及虹视等,经休息后消失,故易误认为视力疲劳。病情加重,眼压升高,会头痛剧烈,甚至恶心呕吐,止痛和降眼压药可缓解;如果止痛和降眼压都不能解决,只能手术治疗。开始对视力影响小,但视野可出现缺损或缩小,由于长期高眼压的压迫,视神经逐渐萎缩,最后视野消失致盲。
糖尿病性青光眼治疗主要有药物、激光、手术治疗等,但控制血糖、血压是贯彻始终的。糖尿病患一定要进行糖尿病相关性眼病筛查,每年至少做一次眼科检查(视力、散瞳查眼底、眼科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糖控制不佳者应当每季度检查一次;平时注意用眼卫生,避免光线黑暗下长时间看手机;防紫外线。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下面情况一定要及时去眼科就诊: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眼胀、眼部疼痛、畏光流泪、复视、重影,特别是看东西有缺损等;戴眼镜后视力无提高;看书或看电视时眼睛容易疲劳。(罗建国)
尿变红就诊断为血尿么?
由于尿色素、尿胆素、尿胆原等色素物质的存在,正常人尿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此外,尿液的颜色还受饮食、药物、运动及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尿液出现异常颜色,特别是红色,且伴有尿路刺激症状时,往往是疾病的报警信号。但是,也不要一见到红色尿液就认为是疾病所致,因为这可能是某些药物所致。
利福霉素类
本类药物有利福平、利福昔明和利福喷汀,代谢产物具有色素基团,且排泄途径广泛,因此可导致泪液、唾液、鼻腔分泌物、汗液、尿液等多种分泌液呈不同程度的红色。
硝基咪唑类
本类药物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代谢产物可以使尿液呈深红色。
蒽环类抗肿瘤药
本类药物包括阿霉素、表柔比星、柔红霉素及伊达比星,用药后 1~2 日内可出现尿液红染,一般在 2 日后消失。
色素类物质
有些植物或矿物质类中药含有天然色素,摄入较多时人体无法吸收,就会从尿液中排出,常见的有红花、代赭石等。其他如番泻叶、大黄、维生素 B2(核黄素)也可使尿液呈深黄色,甚至棕色。
华法林
碱性尿液者服药期间,尿液可呈红色至橘红色;当酸化尿液至 pH 值小于 4 时,颜色可消失。
羟钴胺
本品为深红色化合物,为维生素 B12 的前体物质,系由羟基取代维生素 B12 的氰基而成,在体内能与氰离子结合形成氰钴胺而起解毒作用,临床用于氰化物解毒。羟钴胺可引起皮肤、尿液及其他体液红染。
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可见尿液颜色变化,尤其儿童用药时可出现非血性红色尿,是药物着色所致,不应与血尿混淆。
左旋多巴
该药口服后 80% 于 24 小时内降解成多巴胺代谢物,主要为高香草酸及二羟苯乙酸,由肾脏排泄,代谢产物可使尿液变红,也有可能变为黑色或棕色。
美沙拉嗪
本品用于溃疡型结肠炎的治疗,代谢成为 N- 乙酰基 -5- 氨基水杨酸后,经尿液排出,为无色,但与含次氯酸盐的清洁剂结合后可显红棕色。
甲基多巴
本品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主要以原形经肾排泄,也可以与含次氯酸盐的清洁剂结合,显为棕黄色,甚至红褐色。
依帕司他
本品用于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治疗,服用后尿液可能出现褐红色。使用以上药物导致尿液呈红色均为药物所致的正常反应,需与血尿相鉴别。
柳氮磺吡啶
可使尿液呈橘红色。
此外,临床上仍需注意泌尿系毒性药物所致血尿的情况,如非甾体类药物、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环磷酰胺等,泌尿系毒性较强,使用时临床也可表现为红色血尿,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诊。
小便颜色发红?可能不是上火,警惕这 3 种泌尿警报
有一位患者,有段时间突然发现自己小便颜色发红。他一开始以为是上火了,便自行买了些清热降火的药服用。可过了几天,小便发红的情况不但没有改善,还出现了尿频、尿急的症状,这才急忙来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为泌尿系统结石。其实,小便颜色发红,可不能简单归结为上火,背后可能隐藏着严重的泌尿系统问题。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小便发红时要警惕的 3 种泌尿警报。
泌尿系统感染是导致小便发红的常见原因之一。像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都属于泌尿系统感染范畴。据统计,在所有因小便异常就医的患者中,约 30% 是泌尿系统感染所致。
当细菌入侵泌尿系统,会在尿道、膀胱等部位大量繁殖,引发炎症。炎症刺激黏膜,使其充血、水肿,小血管破裂出血,混入尿液中,就导致小便发红。患者除了小便发红,还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比如膀胱炎患者,频繁有尿意,每次尿量却不多,排尿时尿道有灼烧感;肾盂肾炎患者,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腰痛、发热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 38℃甚至更高。
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的因素很多。个人卫生习惯差,尤其是女性,尿道短且直,细菌容易逆行进入尿道、膀胱。长期憋尿,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还有些人饮水过少,尿液生成减少,不能及时冲洗尿道,细菌也容易积聚。另外,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也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若怀疑是泌尿系统感染,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让患者做尿常规检查,若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增多,细菌数超标,基本可确诊。治疗上,医生会根据感染病原体,开具相应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头孢类药物等。患者要严格按医嘱服药,足量足疗程,不能症状稍有缓解就自行停药,以免病情反复。日常要注意个人卫生,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多喝水,每天饮水量 1500 - 2000ml,增加排尿,冲洗尿道;避免憋尿,有尿意及时排尿。
警报二: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结石也是导致小便发红的重要原因。结石可出现在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在我国,泌尿系统结石发病率较高,南方地区更为明显,约 5% - 10% 的人一生中可能患泌尿系统结石。
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划破尿路黏膜,引起出血,使小便发红。患者往往伴有剧烈疼痛,疼痛部位与结石位置有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疼痛多在腰部或腹部,呈绞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可向下腹部、会阴部放射,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膀胱结石患者,排尿时疼痛明显,有时会突然排尿中断,改变体位后又能继续排尿。尿道结石患者,排尿时尿道有刺痛感,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
泌尿系统结石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饮食中草酸摄入过多,如常吃菠菜、草莓、巧克力等,草酸易与体内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石。喝水少,尿液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容易析出形成结石。一些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导致体内钙代谢异常,增加结石发病几率。长期卧床患者,骨骼脱钙,钙进入血液,经肾脏排泄,也易形成结石。
若怀疑泌尿系统结石,需做泌尿系统 B 超、腹部平片等检查,明确结石位置、大小、数量。对于较小结石,直径小于 0.6cm,可通过大量饮水、多运动,配合排石药物,如排石颗粒,促进结石排出。较大结石,可能需要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等治疗。平时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草酸、高钙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充足饮水,每天尿量保持在 2000ml 以上,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析出。
警报三:泌尿系统肿瘤虽然相对前两者,泌尿系统肿瘤导致小便发红的情况较少,但后果严重,不容忽视。常见泌尿系统肿瘤有肾癌、膀胱癌、输尿管癌等。随着年龄增长,泌尿系统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50 岁以上人群要格外警惕。
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肿瘤表面易破溃出血,血液进入尿液,造成小便发红。泌尿系统肿瘤引起的血尿,特点多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即小便发红,可无明显疼痛症状。有些患者可能间歇性出现血尿,一段时间血尿消失,过段时间又出现,容易被忽视。
泌尿系统肿瘤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吸烟是重要危险因素,吸烟者患膀胱癌风险比不吸烟者高 2 - 4 倍。长期接触化工原料,如染料、橡胶、塑料等,其中的芳香胺类物质有致癌性,增加泌尿系统肿瘤发病几率。还有些人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也可能损伤肾脏,引发肿瘤。
若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务必及时就医。医生会安排尿常规、泌尿系统 B 超、CT、膀胱镜等检查,明确是否有肿瘤及肿瘤位置、大小、分期。早期泌尿系统肿瘤,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有较高治愈率。中晚期肿瘤,可能需要手术联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日常生活中,要戒烟,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有家族肿瘤病史者,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小便颜色发红,背后可能是这 3 种泌尿警报在拉响。一旦发现小便发红,不要掉以轻心,不能简单认为是上火。仔细观察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腹痛等,及时到医院检查,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才能守护好泌尿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