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四级(糖尿病四级心衰的生存期)

康康照护 0
文章目录:

各年龄段糖尿病人血糖达标值你知道吗?一文说全了

血糖的正常范围是多少呢?它与进餐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时间段的血糖正常值会有所区别。

一般空腹血糖为3.9~6.1 mmol/L;餐后1小时血糖6.7~9.4 mmol/L,最多也不超过11.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餐后第3小时后恢复正常。

确诊糖尿病后的糖友们也会因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疾病状态不同等,血糖控制标准也存在着差异。

1、最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人群是妊娠期糖尿病,其血糖控制目标是空腹5.5mmol/L,餐后一小时7.7mmol/L,餐后两小时6.6mmol/L。原则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以下。

2、成人糖友理想的血糖控制目标简单说就是5678,即空腹血糖小于5.6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最好小于6.5%)。

3、对于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空腹低于7.0mmol/L,餐后两小时低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5%。

4、 对于老年糖友,空腹血糖低于7.8mmol/L,餐后两小时低于11.1mmol/L;使用胰岛素的老年患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可放宽到15.0mmol/L。

5、儿童糖友,需要兼顾血糖控制和生长发育来设定血糖控制目标。

(1)13~19岁青少年:空腹血糖5.0~7.2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5.0~8.3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8.0%。

(2)6~12岁儿童:糖化血红蛋白值控制标准同上,但血糖控制放宽,空腹血糖5.0~10.0mmol/L,餐后5.6~10mmol/L。

(3)0~6岁儿童:空腹血糖5.6~10.0mmol/L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6.1~11.1mmol/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7.5~8.5%之间。

您达标了吗?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月第7版第51次印刷

2. 张俊清. 《血糖控制也因人而异》.健康时报.jksb.com.cn[2017年04月18日].

康康照护 用心呵护(王明兴供稿、邢玉华编辑)

诊断糖尿病,又出新标准?

在2020年11月25-27日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24此全国学术会议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发布。在更新发布的指南中,有糖尿病患病率的统计更新,有糖尿病治疗药物要点,有糖尿病诊疗路径的更新等等。作为一个心内科医生,我所关心的是,在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在指南发布后,诊断糖尿病,又多了一个新标准?

一、糖尿病的老标准长啥样?

有了新标准,肯定要提到老标准,我国目前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1999年提出的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和糖代量试验中2小时的血糖值,三个血糖标准中只要有一项符合诊断标准,只要经过再测一次证实,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不多废话,直接上图一看便知!

二、糖尿病的新标准有啥变化?

其实和老标准相比,以前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只是在更新的指南中,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有严格质量控制的实验室,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而这一标准定为糖化血红蛋白大于等于6.5%。再来一个图,和上图对比你就明白了!

三、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本来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蛋白质,但和血糖的结合就会形成“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结合的多少就是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可以反映出糖尿病人血糖浓度的高低。因为血糖和血红蛋白结合过程缓慢、持续不可逆,而且血红蛋白的寿命约100天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医生经常强调,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3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

四、国外的诊断标准有糖化血红蛋白吗?

检索一下文献,发现最近几年,美国、欧洲、日本,乃至WHO已经将糖化血红蛋白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而且大多数以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我国新指南把诊断标准中加入糖化血红蛋白,很大原因也是为了优化诊断标准,控制血糖达标,减少糖尿病漏诊,接轨世界标准!

五、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新标准!

对于很多血糖高低不定,不能定性是不是糖尿病患者的人来说,或许以后增加这个标准,会更加直观的免去质疑的烦恼。而且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近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和采血前是否服用降糖药,甚至和采血前是否吃饭等都关系不大,可以随时随地检测,不受诸多限制,会更方便糖尿病的定性诊断。

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其实即便是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抑或是糖代量异常,都只是一个需要我们警惕和重视的信号!

如果只是为了诊断而诊断,这样的标准也没有什么用!大家说是不是呢?#你离心梗有多远#

扬州14天出现“4级密接”意味着什么?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夏鑫 舒克诣煊

2021-08-06 22:32

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8月5日,内地新增本土确诊病例80例,其中超过七成来自扬州,达到58例,相比前一日,单日新增病例又有所上升。仅用了九天,扬州确诊的本土病例已经超过了200例。

扬州确诊及重症病例均呈上升

伴随确诊病例的上升,扬州重症病例也在上升。截至目前,当地共有14例重症病例和2例危重病例,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棋牌室传播链”感染的多位老年人,这给当地救治带来较大挑战。

为此,当地紧急改造重症病房,目前扬州三院新采购仪器设备401台,6号楼改造到位,现有16张重症ICU床位和48张普通ICU床位,首批患者已经转入收治。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杨之涛看来,扬州重症率上升与德尔塔病毒株的特点密切相关。首先,德尔塔病毒株传播速度快、病毒载量高,致病力增强,且更易出现逃逸。此外,此次扬州疫情发现较晚,且集中在空间相对狭小的棋牌室,而在棋牌室中的多是老年人,他们中一部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种因素的叠加,导致扬州重症病例数增多。

14天出现“四级密接”

除了重症病例数上升,目前扬州流调透露出的一些新信息,也颇为引人关注。

8月5日,扬州市公布了4日新增的3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信息,其中显示,有六个新增病例并不是此前确诊病例的密接人员。

另外,从扬州首例确诊病例毛某宁关系来看,3日新增的当地第122号病例,已经是毛某宁的“四级”密接者,也就是五代病例,这也是扬州疫情目前已知最长传播链,从首例确诊病例涉足棋牌室至第五代病例出现,只用了14天。

“14天就出现‘四级密接’,也就意味着平均每3.5天就出现一代次的有效传播,新的感染者在不超过3.5天内就具备了有效的传播能力”,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张军指出,这与之前在广州疫情中观察到的德尔塔病毒的特点一致。当时,德尔塔病毒从感染到可以检出核酸阳性的时间最短2天、最长7天,平均下来也是4天左右就形成一代次传播。

这种传播现象显示,德尔塔病毒很容易形成大规模的扩散。但是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指示病例出现得也快,新的传染源头很快就能被发现,回溯追查密接者的难度相对小一些。从防控角度而言,只要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严格限制风险区域的人员流动,并对风险区域居民进行几轮核酸检测,就可以比较彻底地发现全部传染源头予以管控,从而较快消除疫情。

如何阻断病毒“二传手”

随着疫情蔓延,各地采取防控措施,迅速控制疫情,多起疫情源头查清。8月6日,湖北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宣布,本轮武汉疫情源头是中建三局武汉沌口项目工地,由于工地居住人员密集、食宿集中、通风较差,项目工地出现首例感染者后形成了局部聚集性感染。

目前,武汉已对104个小区实行封控管理。

无论是武汉还是重庆,随着疫情源头锁定,我们看到这次疫情传播,多个旅游景区或旅行团,成为了病毒的“二传手”,这暴露了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杨之涛认为,当前不一定非要对跨省旅游立即终止,仍然倡导非必要不外出,一定要跨省外出的话,要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区,并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以及保持社交距离,这才是我们防疫最重要的三个法宝”。

(看看新闻Knews编辑:赵歆 杨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