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档案(糖尿病档案管理)
1400多名糖尿病患者纳入档案管理
●记者陈永来
本报讯“这个药效果不错,记得按时吃。”在量完血压、测完血糖后,蒙自市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医生怕莫大妈没有听清,又重复了一遍。日前,该社区开展了一年一次的免费体检活动,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的防治和治疗。
“许多患者不知情,不知如何防范。”蒙自市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罗阳介绍,目前,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为辖区内的1400多位糖尿病患者建立了档案,社区医生分为4个团队按季度、按要求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和监测。
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蒙自市卫生局副局长肖林红介绍,像莫大妈这样的患者其实很多,初步估计,本市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两万人。在如此严峻的情形下,民盟蒙自市委适时提出了《关于社区医生点对点干预糖尿病患者管理,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建议》,这项建议具体交由市卫生局办理。
目前,该市通过社区医院已陆续完成了糖尿病患者点对点干预管理。
中国发布丨21部门:为常住居民建电子健康档案 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筛查、随访服务
中国网4月21日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21个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以下简称《国家标准2021》)。
《国家标准2021》明确,为辖区内常住居民(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建立统一、规范的电子居民健康档案,为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服务等。
《国家标准2021》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等9个方面明确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具体保障范围和质量要求。要求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实施标准应在本文件印发后6个月内完成。
各地要对照《国家标准2021》认真查缺补漏。已有国家统一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各地区要按照不低于国家标准执行,对于暂无国家统一标准的服务项目,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和本地区实际情况明确相关标准,纳入本地区具体实施标准。服务项目、内容、数量等超出国家标准范围的,要加强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确保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符合本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并控制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
《国家标准2021》明确,中央的财政事权由中央财政安排经费。地方的财政事权原则上由地方通过自有财力安排经费,相关收支缺口除部分资本性支出通过依法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安排外,主要通过上级政府给予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弥补。各地要确保相关经费足额拨付到位,配齐相关服务人员,鼓励将适合通过政府购买方式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
各地要充分利用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媒体平台等,及时公开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畅通意见建议反馈渠道。委托第三方开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满意度调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实施效果反馈,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重磅!近万名新冠肺炎患者病例调查显示:血糖控制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日前报道,纽约州最大的医疗保健系统内,新冠肺炎死亡患者普遍患有1个或多个基础性疾病,其中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柳叶刀》也在4月24日发文称,虽然全球区域的比例有所不同,但新冠病毒感染大流行中20-5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新冠肺炎患者中,有糖尿病的致命后果风险比没有糖尿病的高出50%。
如何干预治疗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有没有生命极限的指征“红线”?
5月1日,《细胞·代谢》杂志发表我国学者研究成果,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教授团队通过对湖北省19家医院9663例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纵向多中心研究,首次明确回答了生命极限的指征“红线”。维持血糖变化范围在3.9-10.0 mmol/L以内,将大大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
相关论文甫一刊出,就被FOX、ScienceDaily等多家国外新闻网站报道,引发国际关注。
中国经验的“数据化”总结
“我国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为10%左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二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更高,有些国家甚至超过30%。”论文通讯作者李红良对科技日报表示,将我国患者的诊疗经验,通过大数据挖掘的方式提炼出来,形成诊疗规范和指南,将回答很多国际上同行的疑虑,为他们抗击疫情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和帮助。
基于有效的数据挖掘,将更加科学、有效地总结中国经验,也为人类对战新冠病毒地经验给出明确、可执行的方案和答案。
“对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病例的数据整理,面临着繁琐的分组、数据清洗等工作。”李红良说,很多数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整和清晰,例如在此次纳入调查的病例中,有872名患者没有完整的电子病例档案,有病例档案的142名患者的血糖指数又是不可用的,这都需要在数据统计时有所标识。
抢时间也是进行“数据化”总结的一大挑战。“新冠病毒是一种狡猾的病毒,它对人体机能的‘侵略’是多样性的,此外人体是复杂的,如何建立不同要素、变量之间的关联,也是大数据处理方面需要有所考量的。”李红良说。
例如,在血糖指标方面,由于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血糖指标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差异,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曾表示,血红蛋白降低在老年人中非常普遍,统一标准在筛查糖尿病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需要细化指标。
因此,在此次纳入调查的9663例确诊的新冠肺炎病例中,有1013名患者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75周岁以上,在数据统计时做了单独分组。
划出新冠肺炎患者血糖控制的指征“红线”
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揭示了对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规律。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更“猛烈”的治疗,以控制新冠肺炎症状。例如抗真菌药物的使用量是非糖尿病的两倍,免疫球蛋白的使用量高4%左右,抗高血压用药需用量高一倍……
吸入氧气量(76.9%对61.2%)、无创通气(10.2%对3.9%)和有创通气(3.6%对0.7%)对糖尿病二型患者的应用频率也明显高。
“高血糖不利于控制病毒血症和炎症,会加重患者各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然而,过度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增加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这也会导致死亡率的增加。”李红良介绍。
那么究竟有没有血糖控制的指征“红线”?
团队对所有患有糖尿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数据做了梳理,并计算了血糖控制与死亡可能性之间的关联。“我们发现在住院期间,血糖控制良好(血糖变异性在3.9-10.0 mmol/L范围内)与血糖控制不良(血糖变异性上限超过10.0 mmol/L)的个体相比,死亡率显著降低。”李红良说,控制良好的患者死亡率仅为1.1%,而控制不良的患者死亡率高达11%。
不仅如此,血糖指标控制良好,将使得治愈患者在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之后,有更好的康复“状态”,机体的多器官损伤更小。“我们惊讶地发现,在控制良好的血糖组中,患者的预后更加良好。”李红良说,这意味着,控制好血糖是新冠肺炎患者治疗的有效辅助手段。
此前发表在《柳叶刀》(Lancet)医学期刊上的一项来自国际医学专家小组的研究显示,尚未证实新冠病毒会诱发糖尿病,但有证据表明可能。
这种可能使得李红良团队的研究有更多的启示意义,不光对于患者,对普通糖尿病患者和所有普通大众的警示,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坚持锻炼,将血糖含量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将不给新冠病毒“钻空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