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引起血管(糖尿病引起血管病变的原因)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实不相瞒:糖尿病诱发血管病变,不外乎这两个原因,别忽视

糖尿病是一种葡萄糖代谢异常疾病,中国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是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病之一,而糖尿病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糖尿病的合并并发症导致。

据调查显示,99%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会出现一项糖尿病合并症,而其中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就是心血管疾病。高达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吧!

糖尿病为何会引起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之所以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主要的祸源是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化,持续性高血糖、脂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等都是引起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

微血管病变是指毛细血管、微动脉和微静脉的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增厚程度能从正常的80-250nm增厚到500-800nm,这种微血管壁的增厚,会引起微循环的异常。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血液浓稠度也较高,血流的的流动速度会因此减慢。这使得器官组织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缺乏,代谢废物持续积累,最终导致各脏器出现病理变化。

糖尿病血管病变后果有哪些?

糖尿病并发的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影响部位广泛,大血管病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冠心病和脑梗死,微血管病变中较严重的会发生在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以及视网膜上。

大血管病变。调查研究显示,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发病率虽然只有8.27%,但却是70%-80%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广泛重视。

心脑血管。若心脏的微血管发生了病理变化,容易诱发心肌疾病导致心力衰竭、猝死,发生于脑部可能引起中风。调查显示,在导致死亡的心脏病原因以及中风患者的13%中是与糖尿病相关,糖尿病人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比不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3.5倍。

视网膜。眼睛的视网膜部位的微循坏丰富,是观察人体微循环的重要窗口,所以糖尿病引发的微循环病变,最容易在视网膜得以体现。主要表现出微血管瘤、白斑、纤维化、新生血管、出血及视网膜脱落等多种情况,早期可能会感觉视力下降、视物有雾状感,晚期可能引发失明。

肾脏。肾脏的微血管病变容易引起肾组织缺血,肾小球出现损害,出现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

神经系统。主要是表现在肢体末端神经上,肢体末端微血管发生病变开始硬化,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肢末端神经细胞营养缺乏,感觉下降,免疫力低下,容易引发感染和溃疡。

糖尿病为何易出现血管病变?做好4点对抗动脉硬化

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后,易患有心梗、脑中风、肾功能衰竭以及神经病变和性功能障碍等疾病。持续性高血糖会使得动脉内皮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引起动脉硬化,发生动脉硬化后没有控制好血糖,可导致动脉管腔狭窄,进而诱发脑梗和冠心病,那为什么糖尿病病人易出现血管病变,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为什么糖尿病易出现血管病变?

1、脂质代谢发生紊乱

虽然糖尿病患者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会升高,但甘油三酯水平却升高,进而增加患上冠心病风险。

2、高血糖症

持续性高血糖可使得血红蛋白跟血糖结合,生成糖基血红蛋白,从而降低携带氧气能力,导致组织缺血和缺氧。高血糖也会通过醛糖还原酶生成山梨醇,进而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同时成纤维细胞也会增生,最终导致血管病变。

3、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

高胰岛素血症可促进动脉壁脂质合成以及摄取,胆固醇清除受到影响,使得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加剧动脉粥样硬化。

4、内皮细胞异常以及激素调节失常

内皮功能发生紊乱以及血小板功能失常,还有胰岛素、儿茶酚胺以及生长激素等激素异常也会导致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动脉硬化?

1、控制总热量和胆固醇以及脂肪摄入

碳水化合物能为身体提供热量,但一定要控制总热量摄入,也就是控制每天的主食量,每顿饭感觉到7~8分饱即可。可选择低热量且高维生素以及高膳食纤维的粗粮、杂粮和绿叶蔬菜,如全麦面粉豆类和芹菜等。同时也要限制胆固醇摄入,这样才能降低总胆固醇以及坏胆固醇,有效防止动脉硬化,少吃动物内脏、蟹黄和蛋黄等。另外要限制脂肪摄入,每天摄入量不能超过20~25克,掌握科学的烹调方法,以蒸煮炖和凉拌来烹调食物,少吃煎炸食物和人造奶油。

2、戒烟

吸烟可升高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降低携带氧气能力。动脉硬化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心脏动脉受到阻碍,若想要病情缓解,必须有足够氧气供应,吸烟势必会导致病情加重。另外吸烟也可抑制脂蛋白酯酶活性,升高甘油三酯,降低好胆固醇含量,进而破坏内皮细胞功能,导致动脉痉挛。因此必须戒烟,而且要远离二手烟环境。

3、增加纤维摄入

水溶性食物纤维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可以从大麦糙米、燕麦以及豆类中获取,不过纤维可吸收食物中矿物质,需合理补充。另外适当吃洋葱能对抗高脂血症以及动脉硬化。

4、多参加体育锻炼

腹型肥胖的人内脏脂肪多,易出现代谢综合症以及胰岛素抵抗,因此需多参加体育锻炼来消耗体内多余脂肪,维持正常体重。根据身体情况以及心脏功能状态来选择缓和的运动,如骑行、打太极拳或慢跑等,

温馨提示

糖尿病病人要保持规律作息和积极乐观情绪,不能让身体过度劳累,定期去医院做血管检查,积极控制胆固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高血糖是怎么伤血管的

常言道,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核心就是血管并发症。有位学者曾说过,若糖尿病没有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就不会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介绍,高血糖导致的血管病变分为两种: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心脑血管、周围血管等大中血管,导致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下肢坏疽等。相对于正常人来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比高脂血症患者更早、更快,预后更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则属于微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分别是成人致盲、终末期肾病和非创伤性截肢的重要原因。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血管受到的毒害来自以下几种机制。

内皮“受伤”了。血管中的内皮细胞是在循环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天然屏障,维持着血管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调节炎症反应、预防血小板聚集等。高血糖的“糖毒性”是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高血糖状态下,许多炎症基因的表达增加,机体会加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它不仅能直接诱导内皮细胞凋亡,造成血管内皮结构损害,还会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当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分泌活性物质失衡时,就会造成血管的病理改变。

血管变窄了。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为了“止血”,血小板会被激活,粘附、释放、聚集等功能增强,在受损部位凝集、形成血栓,并吸引脂肪沉积在内皮下,使局部血管变窄。对于微血管而言,内皮细胞的死亡和再生会增加基底膜(位于内皮细胞基底部,将其与管腔分开)的厚度,导致管腔变狭窄,增加血流阻力。

血液变稠了。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兼有抗凝和促凝两种特性,但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则以促凝为主。而且高糖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越多,血液越浓缩,血流缓慢淤滞,使血液黏度增高,更容易呈现出高凝状态。

脂质增多了。人体内的糖代谢与脂代谢密切相关,当糖代谢发生异常时,会影响体内脂质的正常合成和分解,使体内脂质的合成增加、分解减慢,导致血脂紊乱。因此,糖尿病又称“糖脂病”,可表现为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在高血糖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促进心血管事件链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肥胖、胰岛素使用不当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这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在肌肉中的效应减弱,且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加重脂代谢紊乱。此外,在高血糖状态下脂蛋白性状发生改变,更易沉积于血管壁,加重大血管病变。

弹性变差了。脂质的增多、黏稠的血液、狭窄的血管,都会增加内皮上脂质的沉积,如不合理控制,便会给血管“添堵”,发展为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在部位的血管会出现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增加破裂风险,引发出血性疾病。

要想预防血管病变,护好全身血管,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控好血糖。预防微血管病变,患者要做到定期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但大血管病变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比如血压、血脂、是否有肥胖及吸烟、脂肪肝、蛋白尿等问题。因此,除了控糖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抗高凝也十分重要。需要提醒的是,吸烟对血管的损伤十分明显,糖友应尽早戒烟。

定期检查。一般来说,患者可进行眼底检查,测尿常规、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肌酐等,监测眼部、肾脏的微血管状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有问题,建议3~6个月内复查;未发现问题,每年检查一次即可。

大血管病变的筛查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患者可考虑在疾病早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看是否有内膜增厚或斑块等情况,评估大动脉病变的风险。

规律服药。糖尿病治疗是终身管理,不能“见好就收”,即使血糖平稳也要遵医嘱规律服药,避免波动。

健康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日常饮食注意“减盐减油减糖”,少吃垃圾食品,避免营养过剩;避免熬夜,以免影响内分泌;适量运动,比如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的慢跑、快走等,避免久坐。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