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以吃红枣(糖尿病可以吃红豆吗?吃它有什么好处)
红枣虽好,并非人人适合,有的人吃了或许会伤身,越早明白越好
红枣里面的营养物质是非常丰富的,里面还有丰富的维生素a以及维生素c,在生活中适当的吃一些红枣的话,可以起到补气养血的功效,红枣最好并非人人都适用,有的人如果吃了红枣的话或许会伤身,所以越早明白越好,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哪些人不适合吃红枣吧。
火气旺的人不适合吃枣
火气较旺的人不适合吃枣,枣属于大补类食物,火气旺的人或者说是上火的人本身需要降温属于偏热的体质。枣属于温性食物,火气旺的人吃枣容易使得体内营养过剩,极易引发口腔溃疡等疾病。所以说火气旺的人不适合吃枣,而应吃些如丝瓜等的凉性食物。
患有糖尿病的人不宜吃枣
枣类较甜,含有的糖分较多。糖尿病患者不宜吃枣、水果等糖分较多的食物,否则很容易加重病情。
感冒生病的人不适合吃枣
感冒人群的体内会有风寒或者说是寒气,这个时候不应该吃枣,吃枣的话会引起寒气存在人体内,难以清除。所以处在感冒期的人吃枣的话会影响病情的治疗,情节严重者甚至会加重病情。同时我们会发现有些中医药里含有枣的成份,这个时候不要惊慌。中药里药的种类较多,虽然含有大枣,但是还有其他类型的药物一起配合使用,这个时候服用,是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
痰湿偏盛的人不适合吃枣
痰湿偏盛的人平时常会有胃口不佳,胃痛,腹痛等的症状,情节严重者还会有面部浮肿等的症状,这个时候非常不适合吃大补类的枣。吃枣的话只会加重病情,反而会使情节更为恶化。医学研究表明,痰湿偏盛的人应该多吃有健脾利尿功能的食物,例如丝瓜、山药等。
在上面文章中给大家介绍了哪些人不适合吃红枣,所以说红枣虽然好处比较多,但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是否使用,对于感冒生病的人来说是不适合吃红枣的,而且对于火气比较旺以及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也是不适合吃红枣的。所以是否能够食用红枣,一定先了解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人能吃红枣吗?生吃好还是熟吃好?营养专家用实验告诉你
【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
某次去一位退休老教授家,对我说到他的一些饮食体会。
「红枣真的需要炖烂才能起到补养作用呢。」他说,「直接干吃是很难消化的。」
我看看这位年近八十的老先生,并不太理解他的意思。
回来以后我想:红枣里面主要成分就是糖啊。糖还有多少难消化的问题呢?
问问认识的人,的确有一些人表示,干枣吃多了不消化,如果吃加了枣的米饭、馒头和粥,就没有不消化的问题了。
的确,没有煮过的枣,和炖烂的枣相比,质地上有很大的不同。
- 前者质地很黏,牙齿咬开它需要花费力气,嚼烂它也需要费很多时间。
- 经过炖煮之后呢,枣就很软烂了,它的肉已经松开,基本上不需要费力气去嚼了。就连硬硬的枣皮,也往往煮得掉下来了。
我自己既常用枣来煮粥煮饭,饿了也常常用它当零食顶饿。到底哪一种吃法更好呢?或者说,对什么人更合适呢?是不是蒸软煮烂的枣更好消化呢?如果不好消化,那么它升血糖的速度就会比较慢;如果更好消化,那也就会有更高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呢。
于是,我就考虑和学生一起做个有关枣的实验。
我们把枣分为3个处理:不烹调的干枣,和米饭一起蒸熟的枣(蒸 分钟),和粥一起煮烂的枣(炖煮 分钟)。
除了3个单独吃枣的处理之外,还有米饭 干枣,米饭 蒸的枣,米饭 炖烂的枣。
在大米-枣的混合餐当中,碳水化合物一半来自于枣,一半来自于米饭。保证每个吃法都含有同样的50克碳水化合物(样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经过测定),而且总体积也保持一致,这样它们才好互相比较。
实验计划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之后,我们招募了11名健康的成年女性,经过测试她们代谢正常,没有消化疾病和过敏问题。我们记录她们进食之前和之后的240分钟之内,血糖上升幅度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比较各种吃法之后血糖曲线的不同之处。
同时,我们还用质构仪对不同烹调方法的枣进行了质构指标的测定。结果自然是不难预料的:
烹调炖煮的力度越大,时间越长,枣的细胞壁和细胞结构受损越大,那么硬度和坚实度就越小。生的干枣硬度为4913克(探头压上去之后样品发生形变所需要的力量),炖枣降低到927克,炖煮的枣就降低到了539克。坚实度(受力曲线下的正面积)也有和硬度完全一致的变化趋势。
很多读者会猜想:首先,枣那么甜,糖分含量高达80%,它的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 GI,台湾地区译为「升糖指数」)肯定是特别高,至少会比白米饭高吧?其次,经过烹调之后,枣变软了,就会比较好消化,那么它的应当上升。所以,肯定是炖煮的枣最高吧?
血糖实验的结果非常有意思,恐怕会出乎所有读者的意料。
生枣干、蒸枣和炖煮枣的GI值分别是56、65和56。这些数据到底高不高呢?——不高。我们同时也测试了白米饭的GI值,按葡萄糖为100来计算,白米饭的GI值是78,比三种枣要高多了。
这里一定有很多读者大跌眼镜:原来那么甜的枣,升血糖还没有白米饭快!
没错。升血糖快不快,和食物甜不甜,本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关系。这完全在我们的预期当中,因为以往的研究表明,各种水果干的血糖反应,都没有大部分人想象中那么高。无论葡萄干还是苹果干,杏干还是无花果干,都比白米饭白面包的GI值低。
出乎我们意料的结果是,炖煮枣那么软烂了,GI值却和没烹调的干枣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烹调之后,枣的确变得好消化了。蒸枣和炖煮枣在吃下去之后,血糖都出现了快速上升的态势,明显比没有烹调过的干枣快。
- 蒸枣虽然刚吃完的时候血糖升得快,降得却比较平稳,到进食两个小时之后,并没有特别陡峭的下降。所以,它的血糖曲线下面积比干枣大,血糖指数就从56升到了65。
- 炖煮枣就不同了,吃了之后血糖快速上升,在餐后30分钟达到峰值,然后从45分钟开始,掉转头就开始快速下降。这样一来,血糖峰前大后小,总面积小了,GI值就低了。
不过,炖枣这种特点并非好事。它前期和白米饭一样快速升高血糖,到了餐后两个半小时,又出现了血糖降到吃饭前水平以下的情况,和喝葡萄糖水的效果差不多。也就是说,它容易引起餐前低血糖症状。
血糖忽高忽低波动大,这对于糖尿病人和低血糖患者来说,都是相当不利的。所以,这些人不能多吃炖枣。相比之下,吃生枣时,血糖波动就小得多了。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如果把枣和米饭混在一起吃,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枣干 米饭、 蒸枣 米饭、炖煮枣 米饭的GI值分别为75、82和85。和白米饭的78相比,生枣干配米饭时略降了一点,枣米混合饭略升了一点,但差别还不那么大。枣米混合粥呢,比白米饭明显升高了,在高峰部分几乎和葡萄糖重合。
这些数据仍然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吃两种含有淀粉和糖的食物,如果碳水化合物含量相等呢,那么只需要把两种食品的GI值平均一下就好了。但是,含25克糖的干枣(GI=56),加上含25克淀粉的米饭(GI=78),混合起来的GI值就是(56 78)/2 = 67。但是,实测值是75!这三种枣 米饭的混合餐,实测GI值都比预测值要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意味着,枣配合米饭之后,消化吸收的速度可能变快了,使得血糖上升速度也变快了。而枣经过蒸煮之后,消化速度就更快了。对于年老体弱、消化不良的人来说,或许真的是烹调煮软之后的枣,更能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
总之,对于消化能力正常的人来说,正由于没有烹调的干枣消化速度比较慢,它适合用来当餐间的零食,既不会引起过高的血糖上升,又能比较长时间维持血糖稳定。不过,对于消化能力弱的人,比如前面那位年过80的老先生来说,把枣蒸软、炖软之后,再配合主食来食用,有可能会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使身体得到更多的能量和营养供应,也就起到了所谓「补养」的作用。不过,这种作用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实啦……
欢迎关注: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范志红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红枣?食用后血糖会上升吗?这真得留意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21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5): 456-470.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 王志刚. 红枣营养成分与健康价值研究进展.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23, 36(2): 78-85.
[4] 张华. 食物血糖指数与糖尿病控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2, 30(3): 215-220.
[5] 李明. 中国传统滋补食品与糖尿病管理.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3, 41(4): 156-163.
红枣,这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滋补食材,向来被誉为"天然维生素丸",许多人都喜欢将它加入日常饮食中,或是煲汤、泡茶,或是直接当零食食用。
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看似健康的食物却成了一个饮食困扰——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红枣?食用红枣后血糖会不会升高?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糖尿病患者对饮食的控制格外重要,任何食物的选择都可能影响血糖波动。红枣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这些对健康人群来说都是不错的营养补充。
但红枣也富含糖分,每100克鲜枣中的糖含量约为20-30克,干枣更是高达60-70克。这些糖分主要以葡萄糖和果糖的形式存在,容易被人体快速吸收,导致血糖迅速上升。
从血糖指数角度看,红枣的血糖指数(GI)大约在55-65之间,属于中等血糖指数食物。血糖指数反映了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和程度,指数越高,食用后血糖上升越快越明显。
按照国际标准,GI值低于55的为低血糖指数食物,55-70之间为中等,而高于70则为高血糖指数食物。相比于白米饭(GI约为80-90),红枣的血糖指数较低,但与苹果(GI约为30-40)相比则显得偏高。
除了血糖指数,食物的血糖负荷(GL)也是评估食物对血糖影响的重要指标。血糖负荷考虑了食物的血糖指数和每份食物中可消化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干枣的血糖负荷较高,约为20-25,属于高血糖负荷食物,这意味着即使少量食用,也可能对血糖产生显著影响。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过程中,饮食策略通常遵循三个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均衡营养成分比例、分散碳水化合物摄入。从这三个原则看,红枣存在一定挑战:它热量较高(每100克干枣约含287千卡热量),碳水化合物比例大(约占70%),且大部分为简单糖,易于消化吸收。
不过,红枣也有其独特的健康价值。研究表明,红枣中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其中的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胃排空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血糖上升速度;而红枣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如环磷酸腺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具有辅助降血糖的作用。
对于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以在两餐之间适量食用少量鲜枣,但应计入当日碳水化合物总量。一般建议一次不超过2-3颗中等大小的鲜枣(约50克),且不宜每日食用。
而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尤其是空腹血糖持续超过7.0mmol/L或餐后两小时血糖经常超过10.0mmol/L的患者,则应避免食用红枣,尤其是干枣。
一项针对50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在空腹状态下食用30克干枣(约5-6颗)后,受试者的血糖在30分钟内平均上升了2.8mmol/L,而在餐后食用同样数量的干枣,血糖上升幅度则达到了3.5mmol/L。这表明红枣确实会导致血糖明显上升,且餐后食用的影响更大。
有趣的是,同样是糖尿病患者,个体间对红枣的血糖反应也存在差异。研究显示,大约15%的糖尿病患者对红枣的血糖反应相对温和,升高幅度不超过1.5mmol/L,而约20%的患者对红枣特别敏感,血糖升高可能超过4.0mmol/L。这种差异可能与个体的胰岛素分泌能力、胰岛素敏感性、肠道菌群组成等因素有关。
对比不同食用方式,将红枣与富含膳食纤维和蛋白质的食物一起食用,如混合在无糖燕麦粥中,或与瘦肉一起煲汤(去渣只喝汤),可以减缓血糖上升速度。这是因为膳食纤维能延缓胃排空和葡萄糖吸收,而蛋白质则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两者共同作用下可以减缓血糖波动。
糖尿病患者如果实在想享用红枣的滋补功效,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相对安全的方法:一是选择鲜枣而非干枣,因为鲜枣的含糖量和热量明显低于干枣;
二是将红枣作为主食的部分替代,而非额外添加,例如减少主食50克,代之以1-2颗鲜枣;三是将红枣与低血糖指数的食物搭配,如在无糖酸奶中加入适量切碎的鲜枣;四是选择在运动前后适量食用,因为此时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相对较高。
在中医理论中,红枣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传统上被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调理。
对于同时有这些体质特点的糖尿病患者,在中医师指导下适量使用红枣可能会有一定辅助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不能一概而论认为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食用红枣。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红枣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可能对胰岛细胞有保护作用,有潜力成为糖尿病辅助治疗的候选物质。然而,这些研究多数处于实验室或动物实验阶段,尚未转化为临床治疗建议,因此不能作为糖尿病患者大量食用红枣的理由。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市场上存在标榜"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特制红枣产品,如"无糖红枣"或"低糖红枣"。这类产品通常采用特殊工艺处理,声称降低了糖分含量。对此类产品应持谨慎态度,在购买和食用前应仔细查看营养成分表,确认实际碳水化合物和糖分含量,避免被误导。
自我监测是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的关键环节。如果想尝试少量红枣,可以在食用前后测量血糖变化,记录自身反应,为后续饮食调整提供依据。
一般建议在食用红枣前测量血糖,然后在食用后1小时和2小时再次测量,观察血糖上升幅度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一般餐后2小时血糖上升不超过2.8mmol/L为宜)。
红枣虽然营养丰富,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并非理想的日常食物选择。相比红枣,有更多低血糖指数的水果可以作为替代品,如小番茄、草莓、蓝莓、青苹果等,这些水果不仅含糖量较低,还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
对于需要补气养血的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在专业指导下选择其他更适合的食材或中药,如桑葚、黑芝麻、黑豆等。
总的经验是,糖尿病患者对红枣需持谨慎态度。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可以偶尔少量食用鲜枣,但需计入总碳水摄入量;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则应避免食用,尤其是干枣。无论如何,食用前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专业意见,结合自身血糖监测结果,做出个性化的饮食决策,才是明智的做法。
生活中的饮食选择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复杂的生理反应和个体差异。糖尿病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面对如红枣这样的传统食材,我们需要取科学与传统之精华,摒糖尿病管理之糟粕,在保证血糖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享受饮食的多样性和生活的品质。饮食控制固然重要,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积极态度,同样是糖尿病长期管理不可或缺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