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向红丁(向红丁糖尿病饮食运动)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糖尿病学家向红丁教授
我国著名的内分泌和糖尿病学家、糖尿病科普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9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向红丁教授,土家族,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4年4月14日出生于陕西西安。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于1981年、1985年分别获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赴美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糖尿病中心主任。历任中央文明办及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卫生部老年医学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和抗衰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糖尿病防控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糖尿病防控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中华糖友》杂志总编辑、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常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医药卫生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医科院基层委员会副主任、第十二届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特约监督员和第十届东城区政协委员等职务。
向红丁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内分泌学家,他在糖尿病和男性生殖内分泌疾病诊治方面尤为擅长,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一生治学严谨,求真务实,成果丰硕,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糖尿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科研工作。曾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五”及“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重大课题和北京协和医院重大项目。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三次,并任2001年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课题组副组长。由他编著的科普专著《糖尿病300个怎么办》获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双效书奖和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该书及《自己战胜糖尿病》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7年6月11日,向红丁教授正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为了糖尿病防治事业不懈奋斗。
向红丁教授还是著名的糖尿病教育社会活动家,致力于糖尿病防治工作近30年。1996年主导创立了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提出了“一切为了糖尿病病人”的口号,成为全国糖尿病教育防治工作的一面旗帜。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后,他利用休息时间在全国各地进行糖尿病诊疗技术和慢病管理培训,义务进行糖尿病宣教工作,深受广大糖尿病专业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的尊敬和爱戴。他所倡导的“糖尿病防治五驾马车”、“三五防糖法”等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糖尿病防治的公认理论基础。由他牵头成立的糖尿病协会为糖尿病的防治做了大量实质性工作,并积极推动中日、中美、中欧等国际学术团体间的糖尿病学术交流。
9月8日10时,北京八宝山聚集了众多送别向老的同事朋友
向红丁教授的一生,是为我国糖尿病和内分泌事业不懈努力、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国糖尿病和内分泌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的逝世,使同事们失去了一位温暖同行的挚友,使学生们失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师长。我们深切缅怀向红丁教授,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教授未竟的事业,为我国糖尿病和内分泌学科的发展、为广大内分泌和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事业砥砺前行。
向红丁教授永垂不朽!
进入糖友家 → 最懂糖尿病的人去世了,他生前提出的“抗糖宝典”你一定要知道!
要问糖尿病科普教育哪位专家做得最好?
北京协和医院的向红丁教授当之无愧
他是糖尿病科普教育界的领军人物
是医界的楷模
糖友心中的灯塔
2017年9月4日凌晨四时,我国著名糖尿病学家向红丁教授,因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而辞世,终年73岁。
糖尿病“五驾马车”一词曾红遍全国,同时这也让所有中国人记住了一个名字——向红丁。
他生前任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
多年来,他首创了“三五防糖法”,让国内诸多糖尿病患者受益良多!
他提出的糖尿病教育理论
五驾马车
教育、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并驾齐驱,一个也不能少。
三五防糖法
五个要点、五驾马车、五项达标
五个要点: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药用点儿。
五驾马车: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糖尿病监测。
五项达标:控制好体重、血糖、血压、血脂和血黏度。
别拿“吃糠咽菜的基因”吃大鱼大肉
中国人是拿“吃糠咽菜的基因”来吃大鱼大肉。
改革开放之前,长期的贫困锻炼了中国人很“抗饿”,一顿饱饭可以饿两天,禁得住饿,可以说有“饿不死的基因”。这种基因在贫困时期是一个非常好的基因,有这种基因才能活下来了。
改革开放后,突然富裕起来了,这种基因还在那在积攒能量,所以没吃几天饱饭,可能就变胖了,血糖就高了,糖尿病就来了。
所以吃饭还是得悠着点,还是要吃穷一点!
在今年6月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华夏糖尿病诊疗与健康管理高峰论坛上,向红丁教授曾指出,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大,晨昏颠倒,高糖、高脂、高盐、多油等饮食习惯是导致糖尿病大爆发主要原因。
“
患者教育工作必须往基层转移,三级医院的专家应该走出诊室,走进社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进行一批批地集体诊治,而不是坐在诊室里一个个地等着患者来治。
”
他认为,糖尿病真正有效的治疗办法是五驾马车并重,综合治疗,教育先行,饮食营养疗法应作为基础手段长期坚持。
关于糖尿病
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请猛戳!!!
↓↓↓
▷六医院专家王煜: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潜伏”的杀手
▷六医院内分泌斯洁骊:胰岛素治疗六大误区,你知道几个?
▷糖尿病人容易陷入的运动误区,来看看你中招了没!
今日直播预告
时间
今天上午10:00开始
标题
糖尿病教育之药物治疗
医生介绍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
李京晶
直播内容
糖尿病治疗方式多种多样,药物治疗关键在于用对药。如何选择药物?你想知道的,医生的回答都是在这里。
直播观看方式
1、病友圈观看:在四川名医糖友家(1、2、3、 4、5、6群)心血管圈、肾脏圈中,准时点击小康妹发送的直播链接观看。
2、如何加入病友圈:微信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微信公众号,在底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糖友家”“心血管圈”“肾脏圈”,按照提示入群。
直播回顾
糖尿病不可怕
可怕的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一个慢性并发症足以要了你的双腿!
如何早发现早防治?
戳下图看回放,听专家的独家见解!
↓↓↓
ID:scmingyi
关注┃成都商报四川名医
*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合作,请致电:028-86780845
本文来源:综合人民网、健康时报、糖尿病之友、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图片来源:123RF等
本文编辑:谢语嫣
73岁向红丁教授,研究糖尿病50年,总结独家降糖秘诀,很多人打卡
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你以为糖尿病是退休之后才需要操心的事?错。
近些年,20多岁的年轻人,30岁刚打拼出头的中年人,甚至中学生,都有人查出了糖耐量异常,更别说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病例早已不稀奇。
你说你还年轻,血糖也没高过?那你一天三顿外卖、爱喝奶茶、作息紊乱,身体正在默默“记账”,等到有一天“账本爆雷”,就是血糖飙升,胰岛素抵抗找上门。到时候,不是嘴馋能解决的事,而是生活方式得彻底翻篇。
可问题是,翻篇容易,真的能坚持下来的有几个?饮食控制、运动习惯、心理压力,每一样都像“硬仗”。糖尿病不是靠一两次控制血糖就能搞定的,它是一场“持久战”。但多数人失败的,不是治疗,而是生活。
向红丁教授,73岁,半个世纪都在研究糖尿病,他不是“纸上谈兵”的学者,而是真正在一线与病人打交道的老医生。
他自己总结出的“降糖经验”,不夸张地说,很多人照着做了,血糖真的慢慢稳下来了。不是靠神药,也不是靠偏方,而是靠科学的、生活化的改变。
有人问,向教授的秘诀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三个字:不将就。
糖尿病这个病,看起来是高血糖,实际上背后牵扯的是整个代谢系统的紊乱。血糖只是一个“报警器”,真正出问题的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回应机制”。人还没老,胰岛素就先被“惯坏了”,不愿意管事了。
向教授说,很多人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血糖一高就吃药”,但从来不问自己,为什么血糖高?是吃太多吗?是睡太少吗?是天天久坐不动吗?还是体重超标十年了?这些问题不解决,吃再多降糖药物,也只是表面功夫。
他的建议很直接,却让人心头一震:别指望药物替你生活。我们吃进去的每一口饭、动过的每一分汗、熬过的每一个夜,都在影响血糖波动,不是今天吃了药就能一笔勾销的。
他不是让人不吃药,而是让你别只靠药。
饮食是第一关。很多人听说糖尿病要控制饮食,就开始“滴油不沾”,连碗米饭都不敢吃。但问题是,长期碳水摄入不足,身体会“报复”,一旦哪天破戒,血糖反而飙得更猛。向教授的策略是:“吃得对,比吃得少更重要”。
什么意思?他举过一个例子:两个糖友,一个天天吃白米饭配肉,一个吃糙米饭配蔬菜,热量差不多,但血糖控制天差地别。不是说米饭不能吃,而是要懂得控制升糖指数。
所以他建议适量吃点全谷物,比如燕麦、玉米、荞麦,配合一些高纤维的蔬菜,这样的饮食结构,不但让血糖平稳,还能减少胰岛素分泌压力。而不是一味地“戒”,反而搞得身体更焦虑。
运动是第二关。你可能觉得每天走几步,站站立,已经不错了。但向教授说,糖尿病患者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久坐”。坐在那不动的每一小时,身体的胰岛素敏感性都在下降,血糖悄悄往上爬。
他推荐的不是高强度运动,而是“饭后动一动,不用太久”。哪怕就是散步十五分钟,也能让肌肉参与到血糖代谢中。很多人不信,结果一试,血糖真的降了,甚至比药效还快。
你说你没时间?你不累吗?你不怕哪天心梗、糖尿病并发症找上门?饭后刷手机能刷半小时,为什么不能走十五分钟?
第三关,是情绪压力。很多人不知道,压力和血糖之间是有直接关系的。你焦虑、你烦躁、你抑郁,身体会分泌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让肝脏释放更多葡萄糖进血液,结果就是,心情不好,血糖也高。
向教授常说一句话:“想让血糖稳,先让自己稳。”你可以不每天笑,但要学会放下。睡得好、心情稳,比吃十种保健品都更管用。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个简单的病,也不是靠一招制胜的病。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你这几十年是怎么生活的。你透支多少,它都记得清清楚楚。
向红丁教授总结的“降糖三宝”——饮食、运动、情绪,看似平常,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不是不知道,是不愿改;不是不能改,是不想坚持。
他还说过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观察:很多人不是死于糖尿病,而是死于对它掉以轻心。你以为血糖高不痛不痒,就没事?那是因为并发症还没来。
等到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末梢神经病变找上门,才知道后悔,但往往已经晚了。
所以他强调,早期才是控制的关键。如果你刚查出糖耐量异常,就该开始调整;如果你已经是2型糖尿病,就更不能等。别总想着“以后再说”,糖尿病可不会等你准备好。
向教授自己也有高血糖家族史,他年轻时就特别注意饮食和作息,到现在依然每天饭后散步40分钟,规律作息,从不熬夜。他说,他不是怕病,而是怕没准备好。
这不是老人的谨慎,而是医生的远见。他见过太多突然恶化的患者,也看过太多“明明有机会控制却自己放弃”的例子。他的经验不是理论,是一条条教训换来的。
很多人打卡他的建议,不是因为他有多神奇,而是因为他讲的是实话。不是绕弯子,不是做广告,而是把几十年临床经验,浓缩成最实用的三句话:吃得对、动得勤、心态稳。
你现在血糖正常,不代表未来不会出问题。你现在年轻,不代表胰岛素就不会罢工。糖尿病从来不是“老年病”,而是“生活病”。
你不改,它就改你。
健康,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自律。向红丁教授没有给出“神丹妙药”,但他给出了最靠谱的方法:从今天开始,别再将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的饮食与生活方式干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8):641-648.
[3]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