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排除糖尿病(空腹血糖4.9是否可以排除糖尿病)

高医生说健康 0
文章目录:

如何才能真正证明自己没有糖尿病?医生这样说,很多人都猜错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以为体检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了吗?小心了,这可能只是“表面和平”!

有个朋友,平时身体倍儿棒,饮食规律,体检空腹血糖也正常,可有一天突然口渴、乏力、视力模糊,一查——血糖爆表,直接进了医院。他说:“我早知道怎么才能真正证明自己没糖尿病,就不会拖到今天了。”

到底怎么才能真正证明自己没有糖尿病?这不是一句话的事,也不是一次体检能说明白的。

老百姓常说:“不疼不痒的病最可怕。”糖尿病就是这样,早期悄无声息,等你发现时,往往已经晚了。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觉得只要空腹血糖不高,就说明没问题。但其实糖尿病“藏得深”,仅靠一次血糖值是远远不够的

你可能不知道,真正能筛查糖尿病的标准指标,不止一个,甚至你现在的“正常”血糖,可能只是暂时的假象。

医生常说:“糖尿病不是一项检测能说清楚的病”,要想真正排除糖尿病风险,你得了解这几件事。

空腹血糖正常,并不等于没糖尿病。很多人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一吃饭,血糖就飙升,这就是所谓的“餐后高血糖”。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做隐匿性糖尿病,或者说是糖耐量异常它是糖尿病的“前哨站”,稍不注意就会“升级”为糖尿病。

想真正排除糖尿病,必须做一个叫“糖耐量试验”的检查,也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喝糖水”。

糖耐量试验,主要评估身体在短时间内处理糖分的能力。你空腹来医院抽一次血,然后喝下一杯75克葡萄糖水,再在1小时和2小时分别测一次血糖。

如果2小时的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那就是糖尿病了。如果在7.8到11.0之间,就是糖耐量受损,属于糖尿病的“候选人”

而很多人,恰恰就是在这个阶段掉以轻心,等到真正查出糖尿病,往往已经失去了“逆转”的机会。

还有一种检测,叫做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过去2到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即使你空腹血糖一时正常,糖化血红蛋白也能把你“出卖”

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就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它不像空腹血糖那样容易受情绪、饮食波动影响,更稳定、更真实

如果你想真正证明自己没有糖尿病,至少得做这三项: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

现实中,不少人查了空腹血糖觉得没事,就不去做后面两个,结果几年后糖尿病找上门,才后悔当初检查得不够细。

糖尿病不疼不痒,但一旦并发症来临,可能影响全身多个器官。肾脏、眼睛、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全都是它的“目标”。

有人说:“我又不胖,怎么会得糖尿病?”糖尿病和体型并没有必然联系。

瘦人一样可能有胰岛素抵抗,尤其是腰围大、内脏脂肪多的人,风险反而更高。这就像冰山,表面看着瘦,底下脂肪藏得深

还有人认为,只有血糖高才会有症状。早期糖尿病常常没有明显症状。有的人甚至直到糖尿病足、视力模糊、尿蛋白出现,才知道自己血糖早就不正常了。

越是没有症状,越要重视筛查。别以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就可以高枕无忧。糖尿病早就不再是“老年病”的代名词。

尤其是家里有糖尿病史的人,更要警惕。家族遗传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加上现代人久坐不动、饮食油腻,糖尿病找上门的几率比你想象的高得多。

如果你已经超过35岁,建议每年查一次血糖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

还要提醒一句,有些人血糖在“边缘地带”,医生说是“血糖偏高”,这时候很多人就放松警惕了。这个阶段是最容易逆转,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关键期

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就得上的病,它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从胰岛素抵抗,到糖耐量异常,到轻度高血糖,最后才发展成糖尿病。

能不能在这之前拦住它,就看你是否足够重视检查和生活方式调整

不抽烟、不喝酒、多运动、控制体重,这不是老生常谈,这是你控制糖尿病的“救命稻草”

糖尿病可怕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悄无声息地吞噬身体的能力。等你感觉到症状时,很多器官可能已经开始受损。

想真正证明自己没有糖尿病,光靠感觉、光靠空腹血糖远远不够,你得真正“动起来”,全面查清楚。

如果你已经做过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都正常,那恭喜你,目前没有糖尿病风险。但也别高兴太早,这只是“暂时安全”。

糖尿病的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生活方式改变,风险也可能在悄悄增加。

医生常说:“糖尿病不是查一次就完事的病,是一辈子的课题。”

即使你现在没有糖尿病,也要定期复查,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别等到身体拉响警报才后悔莫及

结尾提醒一句:真正的健康不是没有病,而是有能力及时发现风险,提前阻断它的发生。

你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要怀疑“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性。它或许是你“跑赢慢性病”的起点。

参考文献:

王志强,刘建平.《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中国实验诊断学》,2021年第25卷第2期.

张玉兰,徐志远.《糖耐量异常对2型糖尿病发展的预测价值》.《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4卷第3期.

李明,刘燕.《餐后血糖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年第40卷第6期.

糖尿病患者有救了!研究发现:合理补充7大营养,血糖很难升高

记得有本书叫《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内容我没看过,对这个书名倒是印象深刻。

很多糖友可能没意识到:糖尿病和营养,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冤家”。 营养管理,可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糖尿病防治的基石战场

特别是糖尿病前期和早期患者,甚至有机会通过科学的“饮食”和“运动”,达到病情的“逆转”。

具体怎么做?核心就是科学补充人体必需的7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膳食纤维。

这7大营养素各怀绝技,它们都有哪些“本事”?糖尿病人应该如何补充?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

01 水:身体的“全能守护者”

总被忽视?那就放第一个说!水对糖友太关键了!

糖尿病人容易缺水。

原因在于高血糖的“渗透性利尿”作用。当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时,尿中会出现葡萄糖,使尿液的渗透压升高,影响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导致身体缺水。

水的超能力不止解渴:

  • 人体空调: 调节体温
  • 快递小哥: 运输营养
  • 皮肤弹力素: 维持皮肤饱满
  • 清道夫: 加速代谢废物(如酮体)排出

糖友喝水宝典:

  • 别等渴了才喝! 定时定量是王道。
  • 喝多少? 公式:体重(kg) × 30-40ml。减肥期更要喝够!
  • 喝什么? 温开水、淡茶、蔬菜汤是首选。
  • 拉黑名单: 含糖饮料、浓茶、冰水、烫水。

02 蛋白质:血糖的“减速带”

蛋白质不只是“建筑材料”,更是糖友的控糖利器!

  • 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让血糖上升更平缓。
  • 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提供原料。蛋白质缺乏时,容易导致肌肉流失,而肌肉则是葡萄糖最重要的存储仓库,有利于维持血糖稳定;胰岛细胞缺乏蛋白质,也会影响胰岛功能。

蛋白质怎么补?

  • 肾功能正常: 每天每公斤体重0.8-1.2克。重点! 优质蛋白(鸡蛋、鱼虾、豆制品)占1/3以上。
  • 肾病糖友: 严格限量(通常<40克/天),只选优质蛋白。

03 脂肪:选对“战友”,拒绝“叛徒”

脂肪分解后产生脂肪酸,后者是细胞膜和激素的原料。

但脂肪酸的队伍里有好人也有坏蛋:

  • 好战友(不饱和脂肪酸,如Omega-3): 抗炎护心,改善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大叛徒(饱和脂肪 & 反式脂肪): 加剧胰岛素抵抗,拉你后腿!

脂肪使用指南:

  • 占比: 供能占全天20-30%。
  • 认准“好油”(不饱和脂肪酸): 橄榄油、茶油、鱼油、坚果(适量)。
  • 远离“坏油”(反式脂肪酸): 人造黄油、反复煎炸油、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

04 碳水化合物:血糖的“方向盘”

米面主食是主要来源,供能大户(40-60%),直接掌握血糖升降大权!

  • 选错碳水 = 血糖“过山车”!
  • 选对(低GI碳水)= 血糖“平稳坡道”!
  • 消瘦糖友注意: 充足碳水能“保护蛋白”,还能“压制酮体”(防止能量不足时蛋白质分解和酮体过度产生)。

碳水驾驭术:

  • 增加复合碳水:全谷物(燕麦、糙米)、薯类(红薯、山药)、淀粉豆类(红豆、绿豆、鹰嘴豆)。
  • 减少精制碳水(大米白面)。
  • 含糖饮料: 坚决Say No!
  • 水果: 优选低GI(苹果、猕猴桃、蓝莓),血糖稳时当加餐吃!

05 维生素:并发症的“防火墙”

维生素虽然不直接降糖,却是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 B族维生素:
  • B1 和 B12:守护神经,防手脚麻木(神经 病变)。
  • B3 (烟酸):提升胰岛素敏感度,护心。
  • 维D: 激活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缺乏会增加糖尿病发病风险!
  • 维C: 抗氧化“斗士”,保护血管内皮,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维生素分两种:

  • 脂溶队 (维生素A, D, E, K): 溶于油,藏于肝、蛋黄、深色蔬菜、坚果。
  • 水溶队 (维生素B族, C): 溶于水,水果、绿叶菜是主场,易流失,注意新鲜和烹调方式(少水煮)。

06 矿物质:改善胰岛功能、预防骨质疏松

它们是调节代谢、强健骨骼的“幕后功臣”,直接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和防骨松!

  • 钙: 阻击糖尿病骨松(糖友钙流失是常人2倍!)。
  • 镁: 葡萄糖代谢“关键先生”,缺乏=胰岛素抵抗。
  • 铬 和 锌: 胰岛素活性的“增强剂”。

矿物质分两种:

  • 常量元素: 钙、镁、钾、钠、磷...(需求量大)。
  • 微量元素: 铁、锌、硒、碘...(需求量小但关键)。

最佳策略: 食物多样化!吃“杂”一点,矿藏自然足。

07 膳食纤维:血糖的“缓冲大师”

它是食物界的“温柔减速带”,能有效拉平餐后血糖高峰线,减少波动!

  • 来源宝库: 粗粮(燕麦、糙米)、蔬菜(尤其叶菜)、水果(带皮吃)、豆类。
  • 每日目标: 30克左右(加油吃菜吃粗粮!)。

纤维双雄:

  • 可溶性纤维 (果胶、魔芋、菊粉等): 遇水变“胶状物”,延缓糖和脂肪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和胆固醇。
  • 不可溶性纤维 (全谷物、芹菜等): 肠道“清道夫”,养好菌群,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防便秘防肠癌。

总之,糖尿病管理,“吃”是核心战场。摸清这七大“护法”的脾性,用好它们的力量,你就能把营养变成控糖防病的强大武器!

研究百位糖尿病患者,哈佛得出结论:患者离世前,身体或有6变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一个看似普通的变化,可能正悄悄预示着身体的崩塌。”

——这是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在一次讲座中说的话。或许你并不陌生糖尿病,但你是否知道,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生命临近终点前,身体会出现六个惊人的共同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早已悄然而至,却被我们忽略……

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见”的预警

糖尿病,这个被称为“沉默杀手”的疾病,在中国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24年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8岁及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已突破12.8%,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绝大多数。看似普通的“血糖高”,背后隐藏的是心、脑、肾、眼等多器官的慢性损伤。

哈佛医学院联合麻省总医院对超过200位糖尿病终末期患者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发现这些患者离世前普遍出现了六大身体变化。

这一研究结果在《中华糖尿病杂志》上被国内专家引用并深入分析,成为当前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参考。

以下就从医学实践出发,结合临床病例与科研数据,为读者揭示这六个变化的“秘密”。

变化一:体重异常下降——不是瘦了,是身体“吃自己”

很多人以为减重是好事,特别是中老年人常说“瘦点没负担”。可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没有刻意节食、运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体重急剧下降,那就要格外警惕了。

这是因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胰岛素功能严重受损,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葡萄糖获取能量,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开始分解脂肪甚至肌肉来维持代谢。这种“自我消耗”导致体重迅速下降,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极易感染。

重点提醒:糖尿病患者如果一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务必及时就医检查,排除糖尿病恶化或合并恶性肿瘤的可能。

变化二:反复低血糖——不是控制得好,而是身体“预警”

不少患者听到“血糖低”,就误以为这是好事,甚至自豪地说:“我现在血糖控制得真好,都低到4点多了!”频繁出现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是糖尿病晚期极为危险的信号。

这是因为随着病程进展,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肝脏储糖功能减弱,肾功能受损,机体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一旦血糖过低,可能导致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严重者可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临床上曾有一位62岁的退休教师,患糖尿病15年,常年服用格列齐特缓释片。因为担心血糖高,每次都吃药后不怎么吃饭。有天凌晨突然昏迷,送医后被诊断为低血糖脑病,所幸抢救及时。

重点提醒:控制血糖不是越低越好,尤其老年糖友,空腹血糖应控制在6-7mmol/L之间,避免“过度治疗”带来的风险。

变化三:睡眠紊乱——不是失眠那么简单,而是“神经在报警”

糖尿病患者常常抱怨“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有人甚至整夜起夜五六次。这些睡眠问题,其实反映的是自主神经系统的损伤。

高血糖长期作用下,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退化,导致睡眠节律紊乱,夜间排尿频繁、盗汗、心悸等症状加重。严重时甚至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研究发现,超过60%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而其中约30%为中重度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预后。

重点提醒:夜间频繁起夜、早醒、梦多、嗜睡等睡眠问题,可能是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病变的信号,绝非“年纪大了”的自然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变化四:皮肤变黑、变硬——不是“老年斑”,而是“胰岛警报”

很多糖尿病患者后颈、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皮肤发黑、粗糙,甚至摸起来像牛皮。有人以为是洗澡没洗干净,其实这是“黑棘皮病”的典型表现,是胰岛素抵抗加重的信号。

黑棘皮病常见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者。它不仅是糖尿病病情加重的暗示,也可能预示着胰腺功能正在衰竭,甚至与某些恶性肿瘤相关。

重点提醒:皮肤若出现异常变色、变硬、粗糙,尤其是出现在脖子、腋窝处,务必排查糖代谢异常或潜在内分泌疾病。

变化五:言语迟缓、反应变慢——不是“老糊涂”,而是“脑子缺糖”

脑组织是最依赖血糖的器官之一。当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波动大,尤其经历频繁低血糖时,容易造成脑细胞功能受损。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言语迟缓、反应迟钝等。

哈佛研究指出,超过70%的糖尿病终末期患者在去世前三个月内出现明显认知功能下降,甚至发展为糖尿病性痴呆。这种退行性改变,往往被家属误以为是“年纪大了、老年痴呆”,从而延误治疗。

重点提醒:糖尿病患者若出现持续性健忘、反应变慢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必要时进行神经科会诊。

变化六:伤口久不愈合——不是“体质差”,而是“血管在堵”

糖尿病患者最怕伤口,尤其是脚伤。因为高血糖会损害微血管和神经,导致局部供血供氧不足。一道小小的划伤,可能发展成溃疡、感染,甚至截肢。

广州南方医院曾接诊一位70岁的糖尿病患者,因脚后跟起了个水泡未引起重视,一周后发展成坏疽,最终被迫截去右脚。患者和家属懊悔不已。

数据显示,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在中国约为8%,而一旦发生,五年内死亡率高达50%。这比某些癌症的生存率还低。

重点提醒:糖尿病患者日常要特别注意足部护理,避免赤脚走路,穿宽松鞋袜,每天检查脚部有无破损。一旦出现伤口不愈合,应立刻就诊,避免悲剧发生。

提前识别,科学管理,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缺乏科学管理和警觉意识。研究显示,80%以上的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通过规范化管理延缓甚至避免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年来大力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管理一体化”等政策,积极推动社区防控和早期干预。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就曾强调:“糖尿病是慢病,但不能慢待。”

通俗说一句:糖尿病就像一个‘慢性定时炸弹’,不拆除,就可能随时爆炸。

给中国老百姓的健康建议

第一,管理血糖不是“压到最低”,而是“稳中有度”。特别是老年患者,过于激进的降糖反而危险。

第二,饮食要“七分饱、三分动”,控制碳水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像燕麦、苦荞、绿叶蔬菜都是好选择。

第三,定期检查不可少。建议每三个月复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每年检查眼底、肾功能、神经电生理等指标。

第四,学会识别身体的“报警信号”,如出现体重骤降、频繁低血糖、睡眠紊乱、皮肤变黑、反应变慢、伤口不愈等六大变化,要高度重视,尽早就诊。

医者仁心,呼吁全民健康行动

糖尿病不仅是个人的病,更是家庭、社会的难题。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治未病”。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是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愿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把握好“预警的六道门槛”,在科学与希望中,走得更远、活得更好。

“糖尿病不是‘绝路’,但一定要有‘出口’。”

参考文献

[1]周健,李雪梅,王志强.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3):192-197.

[2]王宏志,张玉兰,李春燕,等.黑棘皮病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5,39(02):135-139.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2024)[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