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疼 糖尿病(糖尿病肾病肾疼怎么治)
天天服用二甲双胍,最终却出现肾损坏!医生揪出最大的幕后凶手
老赵患糖尿病已经有好几年了,他一直都是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刚开始的时候他还经常会测量血糖,据说血糖也能够勉强达标,空腹血糖都能小于7mmol/l,餐后血糖都能小于11mmol/l。测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很少测量了,二甲双胍的药量也一直都是按照原来的药量。前段时间他因为腹痛去住院了,验血报告出来后,医生告诉他,他的肾功能提示血肌酐稍稍偏高,这个肌酐主要经过肾脏排泄,血液中如果肌酐水平升高,说明肾脏的排泄功能下降了,也就是肾功能受损。而且,医生还告诉他,他的血糖也并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化验报告提示他的随机血糖为13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偏高,说明最近的2-3个月他的血糖并没有达标。#非常病例##健康明星计划##糖尿病#
当得知结果之后,老赵很是纳闷:好好的肾怎么说损坏就损坏呢?难道是长期服用降糖药造成了肾脏损害?
在现实中,我发现,很多人对西药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西医的副作用大,打心底里抵抗西药。比如说,很多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每当我跟他们讲这些疾病的危害有多大,为什么要控制好血压、血糖,告诉他们这些疾病目前都无法根治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这些他们全部都听不进去,他们不担心这些疾病所带来的伤害,反而更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有很多患者,干脆直接拒绝治疗、有的虽然接受了治疗,但是也没有按照医生的医嘱用药,服用一段时间就停用一段时间,认为这样就能够降低药物的副作用,避免对药物产生依赖。一旦中途发现肾功能有异常了,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药物所造成的,而忘记了本身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其实才是损害肾功能的罪魁祸首,药物反而是在保护肾功能、延缓肾功能的损害。
大部分的药物都需要经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大量的临床验证,肾功能无损伤的患者,在常规用药范围内服用二甲双胍,不会对肾功能造成损害。
那么,这个“常规用药范围”是多少呢?
一般来说,二甲双胍的最小有效剂量为500mg/天,最佳剂量约为1500mg/天,每天的最大剂量不能超过2000mg,超过2000mg/天,降糖的效果不但不会增加,反而还会增加肝肾的负担。所以说,每天服用500-2000mg对肾脏是没有太大影响的。
糖尿病有一个最常见的并发症,叫做糖尿病肾病,大约有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在欧美发达国家,糖尿病是导致尿毒症的首要原因,而在我们中国,造成尿毒症的原因,糖尿病排第二位,仅次于肾小球肾炎。而且,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将来,糖尿病很可能会成为尿毒症的首要原因。所以说,像老赵这样出现肾功能损害的糖尿病患者并不少,糖尿病才是损害肾脏的罪魁祸首!而控制血糖,实际上就是在保护我们的血管和脏器免遭糖尿病的损害。对于已经发生肾脏损坏的患者,控制血糖也能够延缓肾功能的损害,防止尿毒症的发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定期监测血糖,并且要规律服用降糖药,维持血糖的稳定,一旦血糖出现波动,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调整治疗方案。
57岁糖友吃二甲双胍忽视叮嘱!3年后肾损伤入院,3类人尤其要当心
凌晨一点,病房灯光昏黄。57岁的李阿姨神情憔悴,双腿浮肿,脸色灰白。她是个“老糖友”,吃二甲双胍已经8年。三年前检查出肾功能轻度异常,却因为“没症状”选择忽视。
直到这次高烧不退、恶心呕吐,才被家人紧急送来医院。化验结果显示: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肌酐高达398μmol/L。
你可能不知道,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医院每年上演不下500例。
根据《中国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超过37%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正在服用被称为“糖尿病金标准”的药物——二甲双胍。问题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药,对肾功能异常的人来说,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真相远比你想象得复杂。
一、很多人以为“没有症状就没事”,这是致命误区
李阿姨的病例并不特殊。她是退休小学老师,平时生活有规律,每天按时吃药、量血糖。她以为自己控制得很好——没有头晕、没有浮肿、没有腰痛,怎么可能有什么问题?但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往往是“静悄悄”的杀手。
研究显示,超过60%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发现病变时,已进入中晚期。这类患者初期唯一的“信号”,可能只是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或者轻微的血肌酐波动,很容易被忽视。
二、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更容易肾损伤?背后的机制其实很“残酷”
我们往往低估了血糖对身体的破坏力。高血糖像慢性毒药一样,长期损伤微血管系统。肾脏正是人体微血管最丰富的器官之一。血糖长期升高,会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硬化,最终引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糖尿病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这些危险因素共同加速了肾脏的损害。
我曾接诊过一位出租车司机,年仅48岁,因高血糖、高血压、高尿酸“三高”共存,短短6年内肾功能从正常走向透析。他说:“我没时间休息,白天跑车,晚上送孩子补课,哪管得了身体!”生活方式的积累,终究都会在身体上“对账”。
三、很多人误以为“吃药就安全”,忽视监测才是最大隐患
在门诊,我经常听到患者说:“医生,我一直在吃药啊,怎么还会出问题?”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吃药≠安全。
药物是双刃剑,尤其当身体状态发生变化时。以二甲双胍为例,它能有效控制血糖,却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一旦肾功能下降,药物代谢就会受阻,可能引发乳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
2020年《中国药物警戒周报告》曾指出:二甲双胍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中,肾功能受损患者占比超过41%。
四、哪些人群尤其要警惕?这3类人最容易忽视肾脏风险
第一类是长时间血糖控制不佳的“老糖友”。这些患者往往早已出现微量蛋白尿,却没有规律复查。
第二类是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这类人群的肾脏负担更重,进展速度更快。
第三类是过度依赖药物、不重视生活方式管理的人。他们以为“有药吃就够了”,却不知道没有监测、没有生活干预,等于开车不看路。
我曾有一位女性患者,年轻时是外企高管,每天靠咖啡和饼干度日,压力大到凌晨两点才能睡。后来得了糖尿病,靠吃药维持血糖,但从不运动、不体检。十年后突然出现蛋白尿,进展迅速,最终进入肾衰竭阶段。她说“我太忙了,没时间照顾自己”,但身体从不会因为你的忙碌而“网开一面”。
五、预防肾损伤,不能靠“等问题出现”,而要“主动发现”
我们总说“定期体检”,但今天我想说,体检不是万能钥匙,关键在于你检查什么、怎么解读结果。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常规血糖,还应定期检查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
对于高风险人群,更应该进行动态观察、风险分层。比如有些年轻糖友,血糖波动不大,但如果有家族肾病史、生活作息混乱、体重超标,也应列入重点关注对象。
六、肾功能下降了,就“晚了”吗?不,科学管理依然能逆转生活质量
在我接诊的患者中,不少人即便发现肾功能异常,也并非“无药可救”。关键在于是否愿意配合管理。
我有一位58岁的老工程师,发现肾功能下降后,主动减重、调整饮食、规律作息,还学习冥想和情绪管理。两年后,肾功能指标稳定,无需透析,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疾病不是绝望的终点,而是重启自我管理能力的起点。
正如一项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的研究所指出:通过多学科干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恶化率可降低36%。
七、从医生的角度看,最大的悲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我早该知道”
作为三甲医院的一线医生,我越来越多地看到一种反复上演的悲剧:不是疾病太凶猛,而是我们太轻视它的前兆。
我们不是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对信息的重视。不是没有时间体检,而是没有意识到“无症状≠没问题”。
健康不是看你今天有没有病,而是看你有没有在出现问题之前,就开始管理自己的身体。
你可以选择每天抽10分钟刷短视频,也可以选择抽10分钟了解自己的身体。决定生活质量的,从来不是医生,而是你自己。
今天的李阿姨,已经开始规律透析。她说,如果三年前能认真听医生建议,也许今天的生活会完全不同。
希望你不要等到“肾疼”才开始关心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中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中国药物警戒周报告》《中国糖尿病肾病防治指南》《中国社区糖尿病健康管理实录》
几亿人为何肾疼?苹果iPhone 7或许已经说了最佳答案
嘿,伙伴们,傍晚好
今天最火的大概是库克蜀黍发布苹果 iPhone 7 & 7 Plus了
隔着屏幕
我已经能感受到一大批果粉们又开始肾疼了
纵观整场发布会
这代 iPhone 7 完全不走寻常路
1、双摄像头
满足用户更好的拍(zhuang)照(bi)效果需求
2、防水防尘
再也不怕手机掉水里了(哎喂,也别故意扔水里啊)
3、新的纯黑配色
大批网友表示还真好看
4、新的更好用的 HOME 键
据说手感确实很感人
5、取消耳机孔,换了新蓝牙耳机
这个,鬼知道到底好不好用!并且蓝牙耳机炒鸡贵!社交网上已经吐槽如潮。
我就等着壕们买了,然后戴一个丢一个,捡上10个我就发财了。2333……
6、容量增加
阿尼玛,16GB已被取消,32GB 起步啦!这简直就是苹果史上最大升级好吗!
7、全新A10处理器
比A9快40%,比A8快两倍,这是要飞起来的节奏吗?
8、号称史上最震撼的ios10系统
别的咱不说,就说一条:系统自带应用终于可以自!行!删除了!
好吧
当年 iPhone 4 的发布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引起了整个行业的巨变
这次的iPhone 7,又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用户真正的需求才是这些创新的根本源泉
所以,搞清楚真正的用户需求对产品来说有多重要
好比现在传统的血糖仪
大多数只有粗糙的设计、笨拙的操作、不明所以的数值、冷冰冰的外观
只通过提供干巴巴的数值
而没有全面指导治疗的体系
很多糖友不会明白测出来的数值代表什么
也就没有了测完之后的控糖措施
导致目前国内只有6%的糖友能控制好血糖
血糖监测领域领域总会出现真正懂用户需求的人
血糖监测领域总会掀起一场革命
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互动话题:血糖监测领域总会掀起一场革命,你希望是什么样的革命?你对血糖监测、血糖管理有哪些需求?希望实现哪些功能?关注小糖医即可参与互动。
文章来源于微信号:小糖医(xtyaicare),小糖医糖尿病服务平台- -点点滴滴,只为更多糖友健康和快乐-小糖医智能血糖仪,只为改变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