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生殖器(糖尿病患者生殖系统感染)

健康报 0
文章目录:

得了糖尿病,性生活从此一蹶不振?

“大夫,得了糖尿病就意味着性生活判了“死刑”吗?”

医生:"并不是这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糖尿病男性患者出现阳痿、早泄、性欲减退等性功能障碍问题。糖尿病引起的阳痿是缓慢发生的。初患糖尿病时,症状不明显,阴茎勃起所需时间逐渐延长,勃起硬度逐渐减弱,但大多数人仍能完成性交,因此不易察觉。

随着病情进展,阴茎的勃起和硬度渐渐不能满足正常的性生活,并且在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的同时,早泄和性欲减退也会同时发生,严重影响男性糖尿病患者的性生活。在性生活方面,糖尿病对女性患者的影响较小。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性生活不适,如性欲减退、阴道分泌减少和性高潮延迟等。

糖尿病 如何侵蚀性功能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内的血糖如果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进而引起神经纤维的变性而失去功能,周围神经的病变可以影响阴茎龟头的感觉,从而降低阴茎勃起反应,而阴茎海绵体上的自主神经发生了损伤,则可造成勃起组织中的血管调节功能异常,维持阴茎勃起最重要的海绵体结构无法充血,从而导致阴茎无法勃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糖尿病最可怕的并发症——糖尿病性血管病变和神经系统病变。

糖尿病还会使病人的性激素水平降低。雄激素缺乏也会导致患者出现性欲减退和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性生活中性唤起、性交前奏和性交过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很大。特别是在糖尿病控制初期容易发生低血糖现象,这些因素也能影响性交体验和性快感。

另外,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高血压,而部分降压药物也会影响勃起功能。长期服药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肝肾,尤其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由于胰岛素的长期使用破坏了肾上腺的功能,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从而影响男性性功能。

女性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阴道炎症,特别是霉菌性阴道炎,造成阴道瘙痒、分泌物减少,导致性交困难。阴道感染还可能通过性交传播,使得男性配偶在性生活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负面心理影响,影响双方的性体验。

血糖稳定 减少性功能障碍

得了糖尿病就意味着性生活判了“死刑”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疾病,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而非讳疾忌医。糖尿病患者如果能规律服用降糖药物,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营养状态使血糖控制平稳,就能减少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从而能大大降低性功能障碍发生的概率,延缓性功能障碍的发生。

其次,要注意在性生活前后清洗外阴和外生殖器。糖尿病患者较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龟头炎、尿道炎及阴道炎等。如果出现生殖器的红、肿、热、痛或者瘙痒,应该及时去医院泌尿外科就诊。

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性功能障碍,不能逃避问题,积极去男科或妇科门诊就医。根据病情需要服用帮助勃起、抑制早泄或者激素类的药物进行治疗。

配偶爱抚 可提高性满意度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糖尿病患者中,多数患者的性功能障碍问题也是由于心理或精神因素导致的。糖尿病患者只有在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时才会影响阴茎的功能状态。心理性性功能障碍更多需要配偶之间的配合,辅以药物治疗。在双方沟通问题上,夫妻双方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关怀,而不可抱怨、争吵,甚至嘲讽或者侮辱对方,否则更容易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造成患者对性功能的恐惧和逃避,导致性功能障碍的恶性循环。当性生活失败时,应以一种宽容、体贴的态度与配偶进行交流。这样才有助于患者性功能的恢复,有益于性生活的美满和谐。

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 张哲 姜辉

编辑/管仲瑶

原创声明: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

点击下方爱心,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山东11岁男孩比成人还重!生殖器小尿液黏脚,竟是得了糖尿病

11岁男孩乐乐(化名)身高不到一米七,体重却高达158斤,足足超标60%。不久前,乐乐突然感觉自己尿液有些黏脚,到医院一测空腹血糖最高达30.8mmol/l,被诊断为二型糖尿病。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桂梅说,近年来儿童糖尿病日益增多,出现低龄化趋势,要警惕孩子成为“小糖人”。

尿液黏脚才察觉异常

如果不是偶然发现孩子的生殖器偏小,乐乐家长还没意识到,孩子过胖已经带来了很大问题。“孩子特别爱吃肉,几乎顿顿都得吃,天天离不了饮料,也不愿多活动,从小就胖乎乎的,倒是不怎么爱生病。”乐乐妈妈说,都说孩子胖点抵抗力强,所以即使11岁的孩子体重将近80公斤,她也没觉得有啥不好。

其实,乐乐身体早已出现了异常,这一夏天,乐乐突然变得很爱喝水,常常抱着水杯不撒手。“刚开始就以为是天热,孩子老爱出汗,才总爱喝水的。”乐乐妈妈说,孩子有一次尿在马桶外面,她不小心踩了一脚,发现竟然被黏住了脚,她这次意识到不对劲,赶紧带着孩子去医院做检查。

一查才知道,乐乐的空腹血糖最高达30.8mmol/l,而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仅为3.9-6.1mmol/L,足足超标5-8倍,还还出现了尿糖 、尿酮 。

济南市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赵红洋说,正常人尿糖应该阴性,当体内液体中所含糖分超出肾脏吸收范围时,才会导致尿糖出现,尿糖中的 号也就越多,说明身体状况越糟糕。而尿酮指标异常,往往意味着近期严重的代谢紊乱,可能会进展为酮症酸中毒。

“以前,也常有人说孩子太胖了,该减减肥了,每当听人这么说,我心里其实挺不高兴的。一直认为男孩子个子高,胖一点也没什么。”直到听到孩子被确诊为二型糖尿病,乐乐妈妈才后悔莫及。好在经过十余天的系统住院治疗,东东的血糖稳步回降至5.2mmol/l左右。

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赵红洋说,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营养过剩导致肥胖儿童增多,儿童糖尿病的发病形势越来越严峻,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儿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

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李桂梅也曾接诊过一名11岁的小患者。小森(化名)家长发现,孩子长到11岁了却还会尿床,而且变得不爱吃饭,嘴里还有烂苹果味,突然有一天他昏迷不醒,去医院一查竟然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男孩是一型糖尿病,本身有易感基因,再加上感冒这种诱发因素,这才容易发病。”据了解,男孩曾经一个月接连感冒两次,李桂梅说,像是病毒感染等环境等因素诱发,确实比较容易发生一型糖尿病。

李桂梅在临床中也发现,糖尿病患儿在逐年增多。“现在大家都有就诊的意识了,再就是随着儿童肥胖的增多,儿童糖尿病确实也在日益增多,而且出现低龄化的趋势。”据她介绍,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一,有的小患者才几个月大。

出现三多一少症状要警惕

越来越常见的糖尿病小患者,也为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李桂梅说,儿童糖尿病不但影响正常生长发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眼部病变等并发症更是危害巨大。因此,一旦发现孩子过于肥胖,家长应该特别警惕,应及时查体,加以干预。

据赵红洋介绍,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需坚持综合体系化的管治方案,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血糖监测及健康教育。“要按医嘱规律服药,包括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把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赵红洋说,另外还要注意合理调控饮食,限制高糖、高热卡食物摄入。同时,加强运动,增加热卡消耗,减轻体重。平时腰注意血糖的自行监测,并且定期回医院复查,便于调整用药。

“坚持规范治疗,效果会非常好。”李桂梅说,小森在经过5年的系统治疗后,身高已经涨到了1.81米,完全没有影响生长发育。

赵红洋提醒,糖尿病典型的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却体重下降,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要抓紧到大医院儿童内分泌专科诊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小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糖尿病药物的罕见副作用:致生殖器受食肉菌感染

FDA呼吁病人,一旦出现病征就要立即求医。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彭博社报道,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怀疑一种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可能在罕见情况下,引致病人的生殖器受食肉菌感染,其中1人丧生。FDA警告医生处方时要注意,而服用这些药物的病人如出现生殖器疼痛等病征,应尽快求诊。

涉事的药物钠-葡萄糖共同转运器-2(SGLT-2)在2013年获FDA批准上市,至少6间主要药厂均有生产,部分在香港亦获批处方。FDA指,在2013年3月至2018年5月期间,共有7男5女服用有关药物后,生殖器出现名为“福耳尼埃氏坏疽”(Fournier's gangrene)的食肉菌感染。他们全部入院接受手术,1人丧生。

去年美国共有高达170万人获处方SGLT-2,5年内有12宗案例属于罕见。SGLT-2能协助病人降低血糖,然后把多馀的糖分排出体外,过往已知副作用是生殖器受高糖分的尿影响而出现感染。

FDA呼吁服用有关药物后出现生殖器疼痛、红肿、或发烧的病人尽快求医。全部同级糖尿病药物,均已贴上生殖器感染警告。有药厂表示会按最新情况,与FDA合作更新标签。

香港卫生署周四(30日)亦发出安全警示,指香港有17款注册药物含有SGLT-2,包括卡纳格列净(2款药物)、达格列净(5款药物)、恩格列净(10款药物),所有药物都是处方药物。卫生署表示,至今收到2宗对卡纳格列净的不良反应报告,达格列净及恩格列净的不良反应报告则分别有3宗及1宗,但都与福耳尼埃氏坏疽无关。卫生署将发信知会本港医护人员,香港药剂业及毒药管理局会商讨事件。

香港医院药剂师学会会长崔俊明表示,SGLT2降血糖药物的原理是将体内多馀的糖分经尿道排出体外,而糖分最容易孳生细菌。糖尿病人以长者居多,抵抗力弱,他推断若病人的个人卫生不理想,有机会因而感染细菌,从而导致生殖器官出现细菌感染,甚至严重至坏死性筋膜炎,呼吁糖尿病人要时刻保持身体卫生,免受细菌侵袭。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