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生化(糖尿病生化机制)
糖尿病肾病与生化检验指标
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疾病进展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是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在临床上,糖尿病肾病的起病较为隐匿,在疾病早期,患者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而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当患者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时,糖尿病肾病已经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严重并发症,即使采取治疗措施也只能起到一定的延缓病情和改善症状的作用,并不能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成肾功能衰竭。糖尿病患者可因发展为肾衰竭最终导致死亡,这也是糖尿病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是临床上引起患者肾功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据研究报道,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UACR)、胱抑素C(CysC)、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U)等指标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价值较高,通过UACR、CysC、CRP、HbA1c、MAU等指标,可动态观察患者肾脏的微血管病变,从而早期诊断,帮助医生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C-反应蛋白(CRP )是一种非糖基化的聚合类蛋白,对机体的炎症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当出现炎症感染时,脂肪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刺激血管内皮因子分泌,肾小球系膜细胞数量增加,增强了肾小球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促进蛋白质的生成,从而蛋白水解酶和超氧化物增多,进而使肾脏受到损伤,最终CRP增多,因此,CRP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够反映机体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由血红蛋白和血糖所合成的综合性蛋白,而HbA1c 受到血红蛋白的影响较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胱抑素C(CysC)是反应肾小球滤过率的内源性指标。CysC在通过肾小球时不会受到阻碍,近曲小管中的上皮细胞能够重吸收并降解 CysC,CysC 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病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明显的反映肾小球的轻微损伤,进而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从而辅助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尿微量白蛋白(MAU)能够提示患者尿液中的白蛋白水平,当患者的肾脏功能完好时尿液中不会检测到白蛋白,当早期肾脏功能发生障碍时,尿液中就会漏进微量的白蛋白,随着病情的发展并且未得到及时的控制时,尿液中就会出现大量的白蛋白,表明肾脏的损害程度较大,因此,MAU 可用来判断早期肾脏是否遭受损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UACR)作为诊断肾脏疾病的“黄金标准”,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诊断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 型糖尿病引发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多数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能够维持机体的胶体正常渗透压,指示肾小球滤过功能。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偏大,即尿肌酐浓度下降,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则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到严重的损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据文献报道,与正常人相比较,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UACR、CysC、CRP、HbA1c、MAU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这更加意味着通过这几项生化血清学指标的检验能够有效判断糖尿病肾病的存在。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早期生化检验能够有效地帮助疾病诊断,并且能够对病程进行辨别,临床效果明显,可在临床诊断中加以应用推广,以便能够及早地诊断糖尿病肾病病情,及时实施治疗措施,降低病情的恶化风险,促进患者康复。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
如何读懂糖尿病化验单(下)——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一说到糖尿病相关的检查项目,人们通常会想到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等等。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测定也是其中一项。那么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与糖尿病有什么关系?如何了解化验结果?
No.1
自身抗体与糖尿病的关系
根据病因不同,糖尿病可以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与自身抗体关系密切。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常常存在针对正常胰岛β细胞的自身抗体,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引发糖尿病。2型糖尿病与自身抗体无关,主要是由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作用不足,机体需要代偿性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够使得血糖稳定,是胰岛素分泌能力相对不足所致。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检测自身抗体有助于判断糖尿病类型。
1型糖尿病治疗需要胰岛素,且尽量避免使用对胰岛素有损伤的药物;
2型糖尿病通常早期不依赖胰岛素,口服药物就可以控制血糖稳定。
目前常用于临床检测与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包括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抗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抗体(IAA)。
No.2
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Ab)
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期和发病时多为阳性,而在正常人群及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为阴性。因为GAD-Ab具有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特点,因此成为诊断1型糖尿病的首选免疫学指标。
抗胰岛细胞抗体 (ICA)
ICA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阳性率可达90% 以上,随着病程的延长,抗体水平逐渐下降。ICA 的诊断敏感性也与发病年龄相关,对青少年患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随着发病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胰岛素抗体 (IAA)
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可在1型糖尿病发病前数月至数年出现,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病人中阳性率为30%~40%,故可用于早期发现1型糖尿病。
No.3
哪些人需要检测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
检测方法是什么?
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检测人群
早发糖尿病:2型糖尿病通常40岁以上起病,小于35岁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小于25岁的糖尿病患者均应检查相关抗体除外1型糖尿病;
酮症起病的糖尿病;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糖尿病患者;
起病时无明显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低血糖;
检测方法
GAD-Ab、ICA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IAA采用放射免疫法。
如何正确留取标本
最好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标本严重溶血时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No.4
如何了解化验结果
化验结果参考范围:
GAD-Ab 阴性0-5 阳性>5
ICA 阴性<0.95 阳性>1.05
IAA 阴性<5 阳性>5
由于试验方法和病人体内可能存在干扰物质,当ICA结果处于0.95-1.05之间时,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自身抗体,建议复查。
只有一部分1型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因此自身抗体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1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需要结合病史、胰岛功能等其它化验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如果糖尿病相关自身抗体一种或多种呈现阳性,则1型糖尿病诊断可能性很大,结合临床表现和其它化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做出分型诊断,指导患者的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时,部分患者体内也会产生IAA,因此IAA阳性患者并不一定属于1型糖尿病。有胰岛素治疗史或某些药物可以诱导机体产生IAA,IAA的存在还可能导致患者反复低血糖。
参考文献
1. 胰岛自身抗体和生化指标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临床研究2019年01月第27卷第01期
2. 糖尿病患者GAD-Ab、IA2-Ab和ICA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检验医学2015年第30卷第5期
3. 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胰岛细胞抗体在糖尿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吉林医学2014年7月第35卷第21期
4. 糖尿病检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和胰岛素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4月
文 | 内分泌科 汪依明 周祎
审核 | 内分泌科 谢超
手绘 | 宣传中心 孙静
编辑 | 宣传中心 张轩烨
为什么需要检测C-肽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C-肽(C-Peptide)是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在胰岛素原分子中连接胰岛素A链和B链,由胰岛β细胞分泌。如图为胰岛素原的结构示意图,1分子的胰岛素原可裂解成1分子的胰岛素(图中红色与蓝色部分共同组成)和1分子的C肽(图中黄色部分),因此C肽与自身胰岛素摩尔量是一致的。
既然提到了胰岛素,那么大家肯定就会想到糖尿病,而糖尿病人的实验室检测指标中不是都已经有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测了,并且胰岛素与C-肽又是等摩尔量的,不是只要检测胰岛素水平就可以了,那为什么还需要再检测C-肽水平呢?那就需要看看C-肽自己有什么的特点了。
胰岛素原前体蛋白水解产生胰岛素和C-肽两个分子,两者呈等量分泌并释放到外周血循环中。虽然是胰岛素的另一半,但肝脏几乎不摄取C-肽,所以其半寿期长于胰岛素,约为35分钟,而且波动幅度也小于胰岛素。也就是说,因为C肽不被肝脏降解,因此测C-肽能更好的反映体内胰岛素的含量,能准确反映胰岛细胞的功能。此外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由于身体接受了外源性胰岛素,所以测定血中胰岛素水平就不能正确反映身体释放的胰岛素的量了,也就不能通过胰岛素水平来评价自身胰岛功能。由于胰岛素治疗并没有引入外源性的C-肽,所以可以通过测定C-肽水平来评价自身胰岛细胞功能。
C-肽检测不仅可以用于鉴别诊断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与Ⅱ型糖尿病,还可用于胰腺移植和胰腺切除术的疗效评估和监测等。
尽管不推荐C-肽作为糖尿病的常规监测项目,但对于需要长效控制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订是很有用的工具。
科室详情
生化室标本接收时间:每天8:00——12:00.均可送检。
出报告时间:当天下午4点。
如有疑问,可咨询检验科生化室,电话:0871-63511297。
来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责编:莫开井
编审:周健军
终审:钱红兵
本文来自【昆明日报-掌上春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