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 2型糖尿病(胰岛素 2型糖尿病能用吗)
打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必看!加这1种药,少打针、减体重、护心肾!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依赖胰岛素治疗,但打针次数多、体重增加、心肾并发症风险高仍是“心头病”。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在胰岛素基础上联合一种新型口服药,不仅能减少胰岛素剂量、降低体重,还能保护心肾,堪称糖尿病治疗的“黄金搭档”!今天就为你揭秘这种“神奇组合”,助你科学控糖、轻松减负!
为什么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去医院开的药,都是二甲双胍?
常有2型糖尿病患者拿着药单问:“医生,降糖药这么多,为啥您总先开二甲双胍?”
这问题问得好,要知道,2型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2023年数据显示,糖友患心梗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所以现在选降糖药,不光看能不能降血糖,更要看能不能护血管、减少并发症。而二甲双胍,就是这样一个“全能选手”。
为啥二甲双胍能成“一线首选”?打开任何一本糖尿病指南,比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第一句话就明确: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禁忌,都该优先用二甲双胍。
这可不是随便定的。从1957年上市至今,它积累了60多年的临床数据,全球超1.5亿患者用过。
不管是刚确诊的年轻人,还是病程十几年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能从中获益。
尤其适合超重/肥胖的糖友,以及合并血脂高、血压高的代谢异常人群。
这4大核心优势,让它稳坐“首选”宝座1.降糖、降脂、控体重
它的降糖能力很实在,单独使用能让糖化血红蛋白(反映3个月血糖的指标)降低1.0%-1.5%,这在单药里算优等生。
而且,它还能顺带帮着降血脂——让甘油三酯降低10%-15%,还能让体重轻个1-3公斤。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2022年研究显示,超重糖友用二甲双胍6个月,腰围平均缩小2.3厘米,这意味着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更利于血糖控制。
2.帮脂肪肝“减负”
约50%的2型糖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而二甲双胍能改善肝脏的脂肪代谢。
《糖尿病学杂志》2021年研究发现,每天吃1500毫克二甲双胍,坚持1年,患者的肝酶(ALT)水平下降30%,肝脏脂肪含量减少25%。
对于没达到糖尿病但有脂肪肝的人,小剂量二甲双胍也能帮忙预防病情进展。
3.护血管,降低心梗脑梗风险
这是它最“值钱”的优势,著名的UKPDS研究(针对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跟踪了30多年,发现用二甲双胍的糖友,心肌梗死风险降低39%,中风风险降低41%。
该研究也证实,二甲双胍能让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 24%。
为啥能护血管?
因为它不光降血糖,还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4.可能降低部分肿瘤风险
这个得说清楚,不是说它能抗癌,而是观察性研究发现,长期用二甲双胍的糖友,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风险比用其他降糖药的人低15%-20%(《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2022年数据)。
目前认为,可能和它调节细胞代谢、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有关,但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不能当“抗癌药”用。
用对二甲双胍,记住这3点1.胃不舒服
约20%的人刚开始吃会恶心、腹泻,别担心,从小剂量(每天500毫克)开始,随餐吃,2-4周慢慢加量,大多能适应。
2.肾功能不全者别硬吃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30ml/min时不能用;30-45ml/min之间要减量;
做造影检查或手术前,需停药1-2天。
3.这几类人不适合
有严重肝病、代谢性酸中毒(如酮症酸中毒)患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女性,要避开二甲双胍。
但记住,它不是“神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糖。
糖尿病管理就像盖房子,二甲双胍是坚实的“地基”,但还需要饮食、运动配合。
把药吃对、把习惯养好,才能真正远离并发症,活得健康又自在。
打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必看!多加这个药=少打针+减重+护心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你有没有想过,天天打胰岛素,控制着血糖却还越来越胖、肚子越来越大,甚至还查出肾功能异常、心脏不太好?
更让人郁闷的是,明明血糖勉强控制住了,却一点也不轻松,胰岛素越打越多,副作用也跟着来。
如果告诉你,只要加上一种药,不仅能减少打针,还能减重、保护心脏和肾脏,你会不会觉得,这简直是“糖友的福音”?
很多人不知道,这种药其实早就被列入了国家指南,甚至在2023年就被推荐作为联合治疗首选药物之一。
它不是新药,但很多人用得太晚,或者根本不知道它的真正价值。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真身”,告诉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糖尿病专家都在推荐它,尤其是对打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它的意义远不止降糖这么简单。
说得再直白点:用对药=少打针 减肥 护心肾,一举三得!
这可不是玄学,是实打实的数据和经验总结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控制不好就只能靠加大胰岛素剂量,但打得多了,体重也跟着涨,血压也升,肾功能也出问题?
这时候,如果你还在“死磕”胰岛素,而不去考虑其他方案,那真的太可惜了。
我遇到不少患者,打了几年胰岛素,走进诊室时摇着头说:“医生,我血糖勉强稳住了,可人越来越胖、药越吃越多,肾也出毛病了。”
这时候我通常会问一句:“你有没有用SGLT2抑制剂?”
很多人都一脸茫然:“那是什么药?”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重点。
SGLT2抑制剂,一种通过尿糖排出作用来降低血糖的药物,不仅能降糖,还能减重、降尿蛋白、改善心衰,而且还能减少胰岛素用量。
这类药物的名字听起来陌生,但它的作用一点都不陌生,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打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值得尝试的“加法”。
它不是替代胰岛素,但可以协助胰岛素“减负”。
什么意思?就是说,你依然可以打胰岛素,但打得更少,副作用更少,身体轻松了,血糖也更稳。
有患者原来每天打50单位胰岛素,体重直线飙升,血糖波动大,加上SGLT2抑制剂后,胰岛素剂量降到了30单位以内,体重也轻了6公斤,肾功能指标还改善了。
这不是个例,而是临床研究和真实生活中的常见转变。
国家指南早就明确提到:对于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体重增加明显、胰岛素剂量偏高或合并心衰、慢性肾病,应该优先考虑加用SGLT2抑制剂。
这不是“另辟蹊径”,而是“科学加法”。
很多人都误解了糖尿病的治疗,以为就是降糖、控糖、打针吃药。
其实不然,“护心、护肾、减重、减负担”才是现代糖尿病治疗的方向。
胰岛素确实重要,但它不是万能药。
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一长,胰岛素抵抗越来越严重,光靠往身体里打胰岛素,就像是往破桶里灌水,短期有效,长期麻烦。
SGLT2抑制剂的机制就很聪明,简单说就是“从尿里把糖排出去”,不在胰岛素这个“老路”上硬走,而是开辟了一个“新出口”。
它还带来一个意外的惊喜:减重。
这是很多患者的心头痛。
打胰岛素打胖了,运动又难坚持,越胖胰岛素用得越多,越用越胖,像是个死循环。
SGLT2抑制剂通过排糖减热量,平均能减去2~4公斤体重,不是暴瘦,但稳定,且不容易反弹。
这对很多希望改善体型、减轻身体负担的患者来说,是个大福音。
它还能保护肾脏和心脏。
很多糖尿病人最后不是死于高血糖,而是因为糖尿病肾病和心血管事件。
有研究表明,SGLT2抑制剂可以显著延缓肾病进展、降低心衰住院风险,甚至能延长寿命。
这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实打实的研究数据。
2021年国内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使用SGLT2抑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在3年内肾功能恶化风险下降了30%以上,心衰住院率下降了25%。
一位患者跟我说:“我以前最怕的就是肾衰,家里有亲戚就是因为糖尿病透析的,现在医生说我尿蛋白减少了,肾功能稳定,我心里踏实多了。”
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用这类药。
在使用前需要做一系列检查,比如肾功能、尿蛋白、电解质等,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适合。
这类药在初期可能会出现尿多、轻度脱水等情况,需要注意补水,老年人尤其要小心。
但比起它带来的长远好处,这些“小插曲”完全值得接受。
所以我常说,用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是长期打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又存在体重增加、血糖波动大、肾功能下降、心脏不稳等问题,那一定要问问医生,自己是否适合加用SGLT2抑制剂。
糖尿病的治疗从来不是一条道走到黑,而是要根据身体变化不断调整。
有时候,“换条路走”,收获会更大。
少打针、减体重、护心肾,这不是梦想,而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只要你敢于尝试,更敢于了解。
别再让胰岛素一个人扛所有的压力了,现在,是时候给它找个“帮手”了。
健康这件事,拼的是信息差,懂得早一步,受益就多一分。
你现在知道了,记得转发给身边的糖尿病朋友。
也许,你的一次分享,就能让他少打一支针,少花一笔药费,多活几年健康岁月。
参考文献:
王志勇,张晓艳,赵丽。“SGLT2抑制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多重获益及其机制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第13卷第5期,页码:367-373。
高志敏,李晓峰。“SGLT2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肾损害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卷第10期,页码:823-827。
刘建军,陈晓华。“胰岛素联合SGLT2抑制剂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和肾功能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2023年,第61卷第6期,页码:115-118。